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舞蹈培訓>

交誼舞基本常識

學問君 人氣:2.14W

一、交誼舞的定義

交誼舞,又稱爲社交舞和交際舞。

它是一種適合於社交場合的舞蹈,是人們用以進行交際活動的一種社交方式。難怪有人說:“交誼舞是人們溝通情感的一種形體語言,是任何語言無法代替的藝術。” 交誼舞起源較早,是從歐洲民間發展起來的舞會舞蹈。舞蹈被人們稱爲最古老的藝術,它是各個時期人類生活的反映。由於生活是多方面的,因此,舞蹈的內容和形式也是多樣化的。交誼舞作爲一種“國際語言”,14-15世紀產生於意大利,17世紀流傳到歐美,由民間舞蹈演變發展而形成。與此同時,英國皇家舞蹈協會發起對現代舞中的華爾茲、探戈、狐步舞、快步舞的舞姿、舞步、技法進行了規範,統一標準,命名爲“國際標準交誼舞”。1925年以後,這四種舞推廣到了世界各地。另外,我國流行的交誼舞,一方面受國標舞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有自由化的弊端,它構成了我國現代舞廳舞的模式。

二、國標舞與交誼舞的區別

國標舞是規範化、系列化的舞蹈,它脫離了純粹的自娛性,增強了藝術性,此外“國標舞”還具有表演性、競技性的特點,它動作規範,學習難度大。

歐洲一些國家將一些民間舞蹈加以提煉和規範後,形成了宮廷舞,並在宮廷中流行,高雅繁雜,拘謹做作,失去了民間舞蹈的自由風格,。宮廷舞只是在宮廷中盛行,專供貴族習跳和欣賞,是貴族的特權。法國大革命後,宮廷解體,宮廷舞進入了平民社會,成爲社會中人人可跳的社交舞。 一七六八年,在巴黎出現了第一家營業性舞廳,從此,交誼舞在歐洲平民社會中流行起來。

由於國標舞對舞姿、舞步要求非常嚴格,所以,出現了要求相對低一些的交誼舞,它保持了國標舞的各種舞種風格,但又比較隨意。儘管如此,交誼舞依然有自己獨特的要求,這樣,才能體現各個舞種的獨立風格,才能灑脫自如。

在中國,交誼舞早在一九二四年的時侯,便傳入了我國當時的幾大城市和通商口岸,如北京、上海、廣州等。

到了解放初期,交誼舞在我國很流行,十年內亂中止,進入八十年代後,交誼舞又重新爲人們所接受,但是,我國與世界國標舞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落後差距。

交誼舞, 由於受到宮廷舞的影響, 其風格爲: 舞姿莊重典雅,舞步嚴謹規範,頗具有紳士風度,因而被稱爲歐洲學派的社交舞。

十九世紀初, 由於美國經濟的興起, 原來流行於歐洲的社交舞, 隨歐洲移民而傳入美國。

在美國,有非洲、拉丁美洲的大量移民,他們帶來了具有濃郁熱帶地區風格的民間舞蹈,它們直接來自於民間,沒有受到宮廷舞的影響,所以舞步形式更爲自由、熱情、奔放。

三、楊藝與交誼舞

楊藝,男,1968年9月出生,北京人。回族。中國舞蹈協會會員,中國交誼舞的奠基人,他集國內外、古典與現代於一體,創造和發明了交誼舞。他創造和發明的北京平四、北京華爾茲、北京倫巴、北京探戈等等交誼舞種,結束了中國沒有自己交誼舞的歷史,打破了歐美等國獨霸天下的局面。

擔任過中央電視臺《聞雞起舞》欄目製片人、主講人、北京電視臺《楊藝教你跳》欄目策劃人、主講人,中央電視臺《舞蹈世界》“與明星共舞”欄目策劃人,並榮獲“終身成就獎”和“特別貢獻獎”。

四、國標舞的分類及舞場禮儀

摩登舞系:華爾茲、快步、探戈、狐步、維也納華爾茲

拉丁舞系:恰恰、桑巴、倫巴、鬥牛、牛仔

1、修飾

(1)儀容

是務必注意個人口腔衛生,認真清除口臭,並禁食氣味刺激的食物。其二,是外傷患者、感冒患者以及其他傳染病患者,應自覺地不要參加舞會。

(2)化妝與服飾

2、邀人

(1)常規

請舞伴時,最好是邀請異性。通常講究由男士去邀請女士,不過女士可以拒絕。另外,女士亦可邀請男士,然而男士卻不能拒絕,在較爲正式的舞會上,尤其是在涉外舞會上,同性之人切勿相邀共舞。舞會上的頭一支舞曲,一般講究田男士要去邀請與自己一同前來的女士共舞。如有必要,他們二人還可以在演奏舞會的結束曲時再同跳一次。

(2)方法

邀請他人跳舞,應當力求文明、大方、自然,並且注意講究禮貌。一般來說,邀請舞伴時,有兩種具體辦法可行。其一,是直接法。即自己主動上前邀請舞伴,先向被邀請者的同伴含笑致意,然後再彬彬有禮地詢問被邀請者:“能否有幸請您跳一次舞?”其二,是間接法。即自覺直接相邀不便,或者把握不是很大時,可以託請與彼此雙方相熟的人士代爲引見介紹,牽線搭橋。

(3)選擇

在舞會自行選擇舞伴時,亦有規範可循。一般說起來,以下八類對象,是自選舞伴之時最理智的選擇。

第一類,是年齡相仿之人。年齡相似的話,一般是容易進行合作的。

第二類,是身高相當之人。如果雙方身高懸殊過大,未免會令人感到尷尬難堪。

第三類,是氣質相同之人。邀氣質、秉性相近的人一同共舞,往往容易各對各眼,相互因產生好感,從而和睦相處。

第四類,是舞技相近之人。在舞場,“舞藝”相近者“棋逢對手”,相得益彰,有助於更好地發揮技藝,產生快感與滿足。

第五類,是少人邀請之人。邀請較少有人邀請之人,既是對其表示的一種重視,也不易遭到回絕。

第六類,是未帶舞伴之人。邀請未帶舞伴的人共舞,成功機會往往是較大的。

第七類,是希望結識之人。想結識某人的話,不妨找機會邀對方或是同伴共舞一曲,以舞爲“橋”,接近對方。

第八類,是打算聯絡之人,在舞會上碰上久未謀面的舊交,最好請其或其同伴跳一支曲子,以便有所聯絡。

除以上幾種情況之外,在舞會上倘若發現有人遇上異性的糾纏騷擾,最得體的做法,是應當挺身而出,主動邀請被糾纏者跳一支曲子,以便“救人於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