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舞蹈培訓>

中國古典舞訓練的總要求有哪些?

學問君 人氣:2.92W

大家在學習古典舞前,應該先了解關於古典舞的知識,本文就給古典舞初學者分享了關於中國古典舞訓練的總要求。

中國古典舞訓練的總要求有哪些?

任何一種藝術門類都有其獨具的風格、特性,而這種所謂風格特性,也就是中國古典舞這門藝術的神韻特徵之所在。中國古典舞訓練的總要求就是要圍繞着形、神、勁、律進行的整體而系統的訓練。它是中國古典舞的神韻特徵的突出表現。

形——指的是外形。它是中國古典舞訓練的外部形態特徵。除人體共性的舞蹈所需要的直立形態外,中國古典舞的外形特點是在擰、傾、圓、曲基礎上的各種舞姿造型和相應的技術技巧,以及動勢過程的展現。

神——民族的神韻、神態和氣質。這是古典舞的內涵。

勁——勁頭兒,中國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節奏特點,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慢和快、鬆和緊、開與合等等對比的方法,也稱做反襯法,中國古典舞所要求的勁頭兒,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寸勁兒”,它是中國古典舞特有的用力方法。

律——韻律及運動規律,平圓、立圓、8字圓是構成中國古典舞動勢的精髓。留下身、走上身,或者留上身、走下身是中國古典舞的動勢規律。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閃展騰挪是中國古典舞從外形到內在的審美要求。

由此決定了形、神、勁、律是中國古典舞訓練的四大要素,離開了它們就沒有了真正的古典舞精髓,也就失去了中國古典舞自身民族的風格特性及神韻特徵,從而其訓練的價值及意義也必將蕩然無存。

【動作要領】

一、旋轉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爲主要特色,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身體的帶動,手臂的帶動,跨的帶動都非常重要,旋轉靠的就是全身的協調。

而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除了有直體旋轉之外,很大的特點是身體形態在擰傾旋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特別是“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帶騰空中的延續,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如反掖腿仰胸轉,後退側身轉。

以腰帶動轉的特點,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轉的起“法兒”的多種多樣,而且多般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法兒”。如大掖步轉、掃堂探海轉。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民族舞姿轉“身法性”很強,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可以說是身法的待續和誇張。

民族舞姿轉的流動性與複合性比較強,空間變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轉或由上往下的轉,還有在轉的過程中各種舞姿的複合和流動的特點。

二、翻身

翻身是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獨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爲軸,身體在水平線傾斜狀態下的翻轉。動作自始至終貫穿着擰、仰、俯和旁提的形態。

1、民族性強

2、形象性強

3、表現力強

三、彈跳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彈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輕、漂,要求運動過程中鬆緊結合,發力要集中,過程的速度要快,講究“發力在根,用力在梢”,講究“寸勁”。在彈跳方面,我們民族的特性也越來越明顯,難度越來越大。[5]

四、節奏

典舞在節奏上特點也很突出,這與我們民族音樂的特點是分不開的,我們民族音樂很少象西洋音樂那樣強弱相同、有規律的勻速、脈動式的節奏,一般表現爲彈性節奏和點線結合的特點。體現在節奏上多爲附點(抻——趕)或切分(趕——抻)或是兩頭抻中間趕,或是兩頭趕中間抻,或是緊打慢做,或是慢打緊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動作的內在節奏,諸如則柔、動靜、緩急、放收、吞吐……抑揚頓挫、點線結合等,從而產生我們特定的動律特點和韻律感。

中國古典舞需要哪些能力

中國古典舞既然有它的特殊性,那麼,古典舞演員就必須具備表演古典舞的特殊能力,近年來,我們透過對古典舞動作五十七例的分析:既對軟開度練習十一例、舞姿聯繫十六例、技術練習三十三例進行了剖析,進一步明確了柔韌能力、身韻能力、技術能力是培養古典舞演員的關鍵,是達到高水平訓練古典舞演員的路子,也是通向科學系統化的途徑。

(一)軟開度的能力

古典舞的舞姿複雜,技術難度高且運動幅度大,因此,需要關節韌帶和肌肉柔韌性強。從近六十例動作的解剖分析中表明,在關節處運動幅度90度或超過90度以上的動作,就有五十個之多佔總動作數量的82%。此外,民族舞演員在完成舞姿及技術時所動用人體的關節也相當多,用以表達感情和完成技術的主要部位就有十九個。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演員完成某動作時,同時動用十九個部位的大幅度動作是較少的,但古典舞的許多舞姿和技巧是需要十九個部位都應用的。如(臥雲)。

古典舞的舞姿有開又有關(開、關指外旋和內旋)。不僅不同類型和不同動作存在着開關之分,而且同一動作也有開有關,“弓箭步”動作也是一開一關,從五十七例動作的分析,需要下肢開的動作有48個,佔總動作量的84%;需要下肢關的動作只有15個,佔總動作量的26%。因此,下肢動作也還是以開爲主。

古典舞中,足的應用是有繃也有勾的。不同類型的動作或同類型的動作都是如此。但從五十七例動作中分析,需要足繃的動作有44個,佔總動作量的77%;需要足勾的動作14個,佔總動作量的24%。因此足在勾、繃應用中,是以繃爲主的。古典舞中足的應用除了勾、繃、開、關之外,還有內翻和外翻。因此,作爲一個古典舞的舞蹈演員需要有較全面的軟開度能力。需要關節具備多種能力,使關節的屈伸、外旋與內旋、外展與內收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身韻的能力

舞姿與身法是古典舞的精髓。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韻律,它們之間的變換可以構成千姿百態,舞姿的子午相立體造型,是由擰傾、屈伸、俯仰、縱橫等形狀所構成的,它呈現出擰傾中的宛轉與修長,屈伸中的收與放,俯仰、縱橫的交融與變化。這個變化決定着舞姿的幅度、速度、平穩度。這“三度”又需要人體中段的高度柔韌與力量爲基礎。至於連接舞姿的身法更是以腰爲軸心而發力帶動全身的。因此,訓練腰部的應用能力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關鍵。無論是提、沉、衝、靠,或是平圓、立圓8字圓以及擰、傾屈……關鍵都在腰的應用。

所以,訓練脊椎的屈伸、迴旋與側旋是絕不容忽視的。其次,古典舞的舞姿和身法都離不開圓的規律。足要在踝關節處作勾、撇、繃;小腿要在膝關節處作跨、蹁;大腿在髖關節處作環動;手在腕關節處作上盤、下盤;前臂要在肘關節處作晃手;上臂要在肩關節處作搖臂;腰、胸、頸要回旋……都在圍繞一個“圓”字。因此,練習關節的環旋又是完成身法舞姿的必要手段,而身法和舞姿的能力訓練,又必須抓住以“圓”爲規律的核心進行,才能抓到訓練的根本。

(三)跳、轉、翻技術的能力

1、除了小、中、大的舞姿跳以外,還有各種技巧和特技。它們的特點是:A爆發力強。原因是古典舞技巧的運用幅度大,兩腿在髖關節處要構成90度以上的鈍角。如飛腳、各種飛燕。而由於空中舞姿的多種變換,也需要借用爆發力強的快速騰空方法去完成動作。如大躍步。有些特技,如躺身蹦子,要求軀幹儘量接近水平線,因而推地足的爆發力就顯的必要了。

B古典舞有些技術的連接,通常應用跑步、拖步或者直接推地跳起,他可以使動作顯出輕、漂、脆的特色。C連續縱跳的能力也是特點之一。如橫飛燕的複合動作。它們也都必須應用爆發力去完成各類空中技術。許多彈跳中的技術,都必須應用對地面的加速度力,才能獲得更大的、向上的反作用力,從而贏得空間,達到古典技術美的程度。

2、“轉”有小舞姿轉和大舞姿轉。A在垂直軸上的平板旋能力。如平轉。B在垂直軸上的擰傾能力。如斜探海轉。C在平衡狀態下的俯旋能力。如荷葉轉。以上不同舞姿轉所應用重心的形式也不同:如平旋類屬於直立重心,擰傾類屬於螺旋重心,而俯旋和仰旋則屬於平衡重心。

3、“翻”餓特點是身體在傾斜中的水平翻轉,即“以腰爲軸,以臂爲輪”的翻轉,是古典舞的特殊技術。

總括起來,古典舞的特殊能力可分爲如下五個方面:關節柔韌的幅度;舞姿身法的迴旋與環旋;跳的爆發力;轉中的三種不同的舞姿的重心;翻中的水平線。

關於中國古典舞的介紹

中國古典舞從其源來說,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復甦,是戲曲舞蹈的復甦,是幾千年中國舞蹈傳統的復興。十分明顯,它的審美原則不是什麼新發明,而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流傳和延續,是用一根長線從古串到今的,這些原則非但在戲曲中可見,在唐宋樂舞中,在漢魏“舞戲”中,甚至在商周禮樂中,都能見其蛛絲馬跡它的文化特徵;就其流來講,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個嶄新的藝術品類,這是一個可以和芭蕾舞、現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種類,這個衍舞種是地道的中國貨。

、古典舞的節奏特點

古典舞在節奏上特點也很突出,這與我們民族音樂的特點是分不開的,我們民族音樂很少有象西洋音樂那樣強弱相間、有規律的勻速、脈動式的節奏,一般表現爲彈性節奏和點線結合的.特點。體現在節奏上多爲符點(抻——趕)或切分(趕——抻)或是兩頭抻中間趕,或是兩頭趕中間抻,或是緊打慢做,或是慢打緊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動作的內在節奏,諸如剛柔、動靜、緩急、放收、吞吐……抑揚頓挫、點線結合等,從而產生我們特定的動律特點和韻律感。

二、身法韻律的貫穿

身段課提煉的身法韻律是我們基訓課必須加以貫穿的,而且要從基訓的風格性、身體藝術表現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訓課中加以結合和運用,並逐漸形成基訓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動作中貫穿提、沉、衝、靠、含、腆、移、旁提的動律元素;貫穿呼吸的要求;貫穿節奏特點的要求;貫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例如對手的要求包括指、腕、肘、臂、肩的訓練;一個是能力、幅度上的提、拉、抻、拔的功能素質訓練;一個是意念、感覺上的藝術素質訓練。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民族舞的“神、氣、韻”,才能打破基訓課的芭蕾化傾向和體操、雜技化的傾向;才能改變基訓課在訓練上的純功能化和僵、死、板的傾向。同時也解決了組合的語言性,以及讓身法與民族技術、技巧的能力、素質訓練結合起來。

三、身體的專業條件、能力和素質

(一) 柔韌性方面: 作爲一個民族舞演員,要求身體各關節、韌帶的柔韌性要好,幅度要大,特別是對肩、腰、腿、髖的柔韌性要求很高。

1、下肢要有大的步幅:前、旁、後腿要求180度,因爲演員在“控制慢板”中,透過“步幅”

來充分展現身體的表現力;而且,一系列的民族技巧需要很好的“步幅”的訓練上,方法很多,有耗、壓、劈、扳、踢、悠、撩。僅一個劈叉就有耗、壓、拖、滾、跳、翻、掃。踢腿的種類就更多了。

2、髖關節的“開”和“掀”的幅度要大。它和芭蕾的“開”還不完全一樣。我們不僅要求大腿跟的外開,而且要求整個髖臼關節大幅度的運動,許多民族舞姿和技巧都需要髖關節有更大幅度的“開”和“掀”的能力 。

3、交叉的幅度。要求關節的能力,並且往往和身體的擰傾結合在一起。

4、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輕、漂:要求運動過程鬆緊結合,發力要集中,過程的速度要快,講究“發力在根,用力在梢”,講究“寸勁”,這給彈跳等一系列的民族舞姿、造型、技巧的“爆發力”準備了素質、能力的條件和基礎。

5、深蹲的能力:這也是一系列的民族舞姿、造型、技巧的必須具備的能力,要求跟腱韌帶的韌性要好。

6、古典舞的舞姿幅度特別大,除了上身擰傾的要求外,要在平衡重心上進行運動和變化。這同時加大了主力腿柔韌的幅度。

(二) 腰部的訓練: 我們民族舞對腰的訓練要求很高,內容也極爲豐富。腰部的訓練不光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腰”的訓練,它包括的範圍要廣的多。可以分爲上、中、下三節。

1、素質與能力。 上節——指胸腰。包括肩關節、膀跟。這一節“開”的幅度很重要,特別對女演員更是如此。它包括開、合、含、腆、涮。中節——指胸以下、胯以上這一節。各種擰腰的幅度,中節是起決定作用的。它除了柔韌性之外,腰背能力也要靠中節來去作用。它應包括柔韌的訓練、各種擰腰的訓練,包括兩頭疊的能力、旁提的能力訓練,以及下、耗、甩、涮、掄等。下節——蟄大腿根、胯根這一節,包括“板腰”的能力。在民族舞中,胯根這一節很重要,它和髖的幅度及一系列民族技巧的關係密切,在民族技巧中下節運動的很多,如翻身幅度加大,速度加快,許多民族造型、舞姿技巧需要胯根的“開”和很強的板腰能力。

2、運動中腰的能力訓練。 運動中要求腰的靈活、有速度、有力量。如快涮腰、風火輪、烏龍盤打、燕子穿林、青龍探爪等,要求腰擰、閃、力、活,具有高度靈敏性和力量。同時,腰也起着上下身 配合的樞紐和橋樑作用。諺語說的好:“變化在手,機關在腰”。

四、技術、技巧的民族特性

(一) 旋轉的特點

1、我們民族的旋轉,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爲主要特色。如果要和芭蕾作個比較是有很大同的。芭蕾的旋轉都是直體的;我們除了有直體的旋轉之外,很大的特點是身體形態在擰傾旋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特別是“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

2、以腰帶動轉的特點,形成我們轉的起“法兒”的多種多樣,而且多般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法兒”。

3、民族舞姿轉“身法性”很強,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可以說是身法的延續和誇張。

4、民族舞姿轉流動性與複合性比較強,空間變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轉或由上往下的轉,還有在轉的過程中各種舞姿的複合和流動的特點。可以說,民族舞姿轉的發展僅僅是個開始,還大有餘地,還將有很好的前景

(二) 翻身的特點

翻身是我們得天獨厚的民族技巧。它的種類樣式之多,變化之精彩,是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所無可比擬的。翻身是古典舞訓練中獨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爲軸,身體在水平線傾斜狀態下的翻轉。動作自始至終貫穿着擰、仰、俯和旁提的形態,他的特點是:

1、民族性強。 這種技巧形式充分體現了古典舞的審美特徵和動的特點,而且它和身法的結合也最緊密。

2、形象性強 它在空間運動中形象鮮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間的弧線運動連綿圓潤,猶如波浪起伏;“點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閃電;連續“串翻身”,象車輪滾滾,形象性很強。

3、表現力強 它用各種不同的速度和節奏、不同的連接、不同的性格、產生不同的藝術感官效果,從而可以表現各種不同的感情和情調,如慢的連綿不斷的翻身,表現一種纏綿悱惻的感情;快速的翻身,表現乾淨利索或輕快俏皮;急速有力則表現英武剛健……。

近年來,翻身有了新的發展,表現在結構形式豐富了,加強了流動性和複合性,加強了對比性,除了性格剛柔、急緩、大小、快慢的對比,加上空中翻身的高低對比,而作爲古典舞的訓練內容和表現手段,它還可以大展宏圖。

(三) 彈跳的特點

在彈跳方面,我們的特性也越來越明顯,難度也越來越大。他突出的特點是:1、把原來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加強難度;2、加強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動作向空中發展,在跳中呈現擰、傾、翻、閃、展、騰、挪。3、空中的橫向轉體有了新的發展,這顯示了我們民族技巧的特點和技巧性的加強。4、高低對比,起伏跌宕,對比鮮明是民族舞彈跳的有一特點。5、由於民族彈跳技巧的爆發力量,爲彈跳技巧複雜性的發展提供和創造了條件,近年來在彈跳的複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發展。6、在空中變方位也是民族舞跳躍的特點。7、彈跳和武功技巧相結合。8、與身法結合,形成和加強了民族舞跳躍的流動性和語言性和風格特點。

總之,我們已初步形成我們民族自己的一套訓練系統,而這套系統已具有比較強的民族性,有我們民族的審美特徵和美學規範,有我們的難度和藝術表現力,是其它訓練體系所代替不了的。它現在已經開始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了——這次在香港舉行的國際舞蹈藝術院校舞蹈節上,中國古典舞的訓練表演引起了與會各國同行專家的重視和反響。可以預言,它餓發展方興未艾,它的前景將是輝煌!讓我們充滿信心,共同努力,把我們民族舞的訓練體系搞得更完善,讓它民族性更強、更科學、更系統、更具有時代性!爲我們的後人開拓一條通向世界舞蹈藝術高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