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文藝體育>

關於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史

學問君 人氣:1.67W

引導語:意思是事物從出生開始的一個進步變化的過程,是事物的不斷更新。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史,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史

改革開放30年,中國流行音樂經歷了不斷地發展和演變,出現了多種風格的流行音樂和大量流行音樂作品。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流行音樂的發展更爲成熟且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爲我們的業餘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1、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流行音樂的發展和繁榮

(1)改革開放初期抒情歌曲的復興。首先獲得羣衆推許的作品爲《祝酒歌》。1980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與《歌曲》編輯部聯合舉辦了“聽衆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活動,產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情歌曲”。它們繼承了50—60年代抒情民歌的傳統,抒發了大衆的真實情感,旋律優美流暢,是對“文革”期間“高強硬響”音樂觀念的逆反,代表了80年代初期羣衆歌曲的成就。

此時的抒情歌曲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流行音樂,而是處於“文革”之前的羣衆抒情歌曲與80年代中期的流行歌曲之間的一種過渡體裁。

(2)港臺歌曲的傳入和內地流行音樂的興起。

隨着改革開放,外面的東西開始不斷涌進國內。音樂上人們最先接受的便是港、臺的流行歌曲。伴着錄音機、卡式磁帶的大量進口,這些歌曲以驚人的速度傳播。尤以鄧麗君的流行歌曲盒帶傳播最廣,它們對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校園歌曲作爲臺灣年青一代流行樂創作向現代過渡的成就也影響到內地校園歌曲的產生。如《清晨我們踏上小道》(韓先傑詞、谷建芬曲)、《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張枚同詞、谷建芬曲)等。港臺歌曲的傳入帶來了一種新的音樂文化形態。

(3)多方位的嘗試和走向繁榮。

“港臺風”持續了較長的一個時期後,人們變得冷靜了,聽久了港臺歌星的嗲聲嗲氣,洋腔洋調,已不滿足歌曲中的風花雪月,柔情蜜意,於是開始尋找自己的通俗音樂創作的出路。這樣“西北風”便應運而生。其代表作品有《一無所有》、《信天游》、《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我心中的太陽》、《少年壯志不言愁》、《心願》、《我們是黃河,我們是泰山》,以及電影《紅高粱》插曲《妹妹曲》等。“西北風”代表了自鄧麗君以來的陰柔的演唱風格的轉變,在音樂觀念上是對港臺流行音樂、南方及中原音調爲主的我國音樂創作現狀以及前幾年流行音樂界“陰盛陽衰”現象的一種逆反。它明顯地引入了歐美搖滾思維,挖掘和汲取了我國北方音樂的巨大能量;內容具有批判意識,風格慷慨激昂,帶有強烈的宣泄色彩;是剛剛萌生的鄉土搖滾與傳統民歌的折中,在中國流行音樂發展進程中是個很大的突破。

2、20世紀90年代——中國流行音樂的新發展

經過十餘年的徘徊,從90年代起,由於著作權法的實施,國家對引進港臺音帶的數量作了限制,這就影響了那些靠做引進版生意的音像公司的生計。客觀環境的變化,使得內地各音像企業不得不重新規劃各自的生產流程,開始重視創作、重視培養自己的歌手和製作人。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現了一大批由內地音像公司製作推出的新偶像。儘管這些歌手的包裝方式大多未能擺脫港臺的模式,但已經在國內青少年歌迷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打破了多年來由港臺青春偶像獨佔青少年音帶消費市場的局面。

3、21世紀初——網絡歌曲異軍突起

21世紀,隨着電腦的普及和手機彩鈴下載業務的興起,網絡歌曲開始異軍突起,流行音樂的製作也更加商業化、世俗化。2000年,雪村的一首《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在網絡上熱了起來,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網絡傳播對音樂的幫助。2004年,楊臣剛的《老鼠愛大米》、唐磊的《丁香花》、龐龍的《兩隻蝴蝶》,也在網絡上火起來。其中楊臣剛《老鼠愛大米》更是一夜走紅,直至走上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紅地毯。此後,以通俗、輕鬆、幽默爲特點的網絡歌曲在國內樂壇風起雲涌,大量平民歌手透過網絡,把自己和其所創作的歌曲推向社會。

從2005年開始,又有不少網絡歌曲脫穎而出。很多網絡歌手也頻頻出現在各大頒獎典禮上。

二、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流行音樂的美學考量

1、中國流行音樂的美學特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流行音樂已走過30年的坎坷風雨路。在這個時段中,它以大衆娛樂文化的姿態和極爲張揚的個性顛覆了“文革”中概念化、符號化的畸形的音樂創作理念和表演理念,瓦解和摧毀了以往的音樂流派的界限及創作與表演的原則,改變了人們的音樂審美理念和審美習慣,從而成爲一種具有新的美學品質及形式的音樂流派。

(1)審美形式的多樣化。

同其他音樂流派相比,流行音樂最爲顯著的標誌之一就是它的多樣性。在它的領域內,各種風格、各種流派、各種式樣的音樂並存:既有原創音樂又有改創音樂,既有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的融合,又有外來音樂與本土音樂的融合,既有高雅音樂與通俗音樂的融合,又有不同門類音樂的融合,使得以往相對單調的音樂變得豐富多樣。

(2)審美內容的人性化。

流行音樂改變了以往的音樂審美立場,淡化了音樂的教育功能,走上一條人性化的路線。從平民百姓的內心焦慮、信仰困惑到對生存狀態的反思和對自我的重新審視等,它的觸角幾乎延伸到人性的每一個層面,尤其是那些多如牛毛的愛情歌曲,雖說有些氾濫,但卻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流行音樂的確在貼近人性。

(3)審美對象的大衆化。

隨着電臺、電視、網絡等傳播媒介的迅速發展,流行音樂覆蓋了所有年齡段的人。流行音樂的這種空前的.大衆化,既是其存在的基礎也是其生存的方式,它最終的結果之一就是摧毀了由文化地域不同、文化內容不同及音樂審美觀念不同所造成的障礙,使其成爲大衆化的音樂形式,進而使大衆成爲真正的音樂審美主體。

在大衆成爲音樂審美主體這一事實面前,各種形式的音樂儘可能地流行音樂化,甚至表現出某種時尚或時髦來滿足大衆音樂審美的多樣性和多變性,在這個過程中,將經典世俗化、將高雅通俗化、將傳統現代化,從而使得流行音樂具備了雅俗共賞的美學品質,成爲大衆化的平民音樂。

2、中國流行音樂的審美意義

流行音樂作爲一種具有商業色彩的大衆文化,雖然有時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大方向一致,但它最主要的價值定位是更多地強調娛樂功能而不是教化功能,以滿足個體的情感要求和音樂審美需求,本質上屬於一種非主流的社會意識形態,但是,這並不影響從其他層面實現它的音樂價值、社會價值及對審美對象的塑造作用。

(1)爲音樂的發展開啟更爲寬闊的藝術通道。

流行音樂不固守某種成型音樂流派的風格或原則,也不固守某種權威的理論和主張,而是藐視一切舊有的、現有的規範,將古典的、現代的、本土的、外來的音樂統統招到自己的麾下,用新的創意、新的手法、新的形式進行藝術的攪拌,以構築自己的鮮活音樂:用沙啞的嗓音打破了圓潤甜美嗓音的一統天下的局面,強調節奏打破了以旋律爲主的創作理念,震耳甚至是刺耳的聲音打破音樂必須是悅樂的原則……在流行音樂面前,音樂的不同流派、不同風格、不同門類間的界限不存在了,任何新形式的音樂的出現都變爲可能。對流行音樂來說,所有的音樂都是構築自己的音樂個性、音樂邏輯的參照。

(2)改變了人們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習慣。

由於流行音樂格外講究標新立異,所以它總能用新鮮的音樂讓人不斷地驚訝:原來嘶啞沙啞的歌聲也如此有魅力,原來勢不兩立的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竟可以融合得天衣無縫……正是在這種不斷的“原來如此”的驚訝中,傳統音樂文化遭到全方位的消解,舊的音樂審美習慣和審美觀念發生斷裂乃至崩潰,使人們在新舊音樂的對比中不得不重新審視音樂,重新調整自己的音樂審美規範,從而提升了人們的音樂審美能力。

(3)大面積地改變了人們的行爲方式和生活方式。

從一般意義上講,以審美價值爲最根本價值的音樂,是以審美的方式進入人們的精神世界的,它對人的改變作用是人們在對它的主動的審美體驗中獲得而不是靠外力強制實現的。流行音樂作爲一種音樂形式,它對人的作用當然具有以上特點,再加上它的大衆化是空前的,因此相對其他形式的音樂而言,它對人的影響更爲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