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論文發表>

英語教學論文發表

學問君 人氣:5.19K

關鍵詞:英語教學論文發表

英語教學論文發表

1 引言

完美的教學設計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前提,爲了減少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達到教學的預期目的,在授課前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和策劃。

如果能以系統分析教學模式原則做指導,將系統分析模式完全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從語言輸入到鞏固再到輸出,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筆者將以系統分析模式爲理論框架,論證系統分析模式在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可行性,從而鞏固英語教學效果。

2 系統分析模式理論的定義及組成

系統分析模式是教學設計中一種很有效的英語教學模式,是在借鑑了工程管理科學的某些原理的基礎形成的。將教學過程看作一個輸入到產出的系統過程,“輸入”是學生,“產出”是受過教育的人。這一模式強調以系統分析的方法對教學系統的輸入--產出過程及系統的組成因素進行全面分析、組合,藉此獲得最佳的教學設計方案[1]。是將教學設計建立在對教學過程的系統分析基礎上,綜合考慮教學系統的各種構成要素,爲教學系統“產出”的最優化尋求最佳的設計方案。關注的是教師安排教學的能力:輸入能力、操練能力、輸出能力。

輸入是教師透過大量照片、音像、精美的佈局等多模態引入新的語言知識的過程;操練是教師透過各種教學手段對輸入的語言片段進行鞏固練習的過程;輸出是語言交際的最終模態,學生達到一定的語言能力即可進行語言交際。

3 系統分析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過程。

3.1 印象深刻的輸入

早在上世紀20年代,美國應用語言學家hen在他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提出了“輸入假說”論[2]。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的初始階段,主要側重於給學生大量的資訊輸入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聽能力。只有預先進行各種和大量的語言輸入,而後才能將這種語言儲備轉化爲語言能力,進行語言輸出。輸入並不等同於利用錄音或音像進行簡單的聽力訓練,而是檢驗教師是否具有提供給學生印象深刻的輸入的能力,也需要教師調整適合學生此階段的教學方法。

3.1.1 自然教學法[3]

自然教學法是由Stephen hen 和Tracy el 提出來的:語言發展是有階段性的,由簡到繁,逐漸提高;學習第一語言對於幼兒來說,既是生存的需要,又與他們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第二語言習得也可模仿母語形成的特徵,在英語學習中,用習得的方式比學習的效果好得多。

因此,教師在輸入過程中應儘量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利用學生已知的知識設計和完成便於他們理解的教學輸入。在學習新詞彙、引進新知識的時候,教師應給於學生貼近實際生活的教學輸入。

3.1.2 背誦輸入法

美國語言學家hen的“輸入假說”中指出,語言輸入是第一性的,語言習得是透過大量的理解性輸入而產生的。最佳語言輸入應具備如下4 個必要條件:(1)可理解的;(2)密切相關的;(3)不以語法爲綱的;(4)大量的。其中可理解輸入是語言習得過程中最爲重要的條件。而背誦輸入恰是這種可理解性輸入最本質的表現形式。採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教學輸入,有利於口語輸出的產生,因爲複用輸出能力(說,寫)是在理解輸入的基礎上產生的。

3.1.3 將英語教學與情境相結合

美國教育學家er與by提出了情境教學理論,認爲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是爲學習者提供自然的語言情境。教師設計恰當的語言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能夠自然地學習和使用語言,加深對語言的的掌握。我國英語教學的主要問題就是缺乏語言環境。要解決這一問題,英語教師就應儘量爲學生創造“表達自己”和“理解他人”的情境和機會。

3.2 高效有趣的'操練

操練是語言練習和知識鞏固的階段。

英語學習過程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在完成輸入階段的學習後,應進行合理的語言操練。

教學內容可以擴展爲討論、辯論等具有創造性的語言形式。此外,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儘量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來運用已有的知識儲備。透過訓練,學生可豐富語言知識,形成自身觀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操練要考慮學習者的心理因素。學生只有在心理無障礙時,才能將大量的輸入資訊轉化爲自然的語言輸出。信心和動力是影響英語學習的情感因素,學生的自信心強、情緒穩定,才能熱情的參與課堂活動。自信心強的學生能夠比較自如的使用外語,保持較高的積極性,不怕犯錯。爲了避免情感因素的負面影響,教師應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3.3 完美的輸出

語言輸出是系統分析中的產出模式,學生透過資訊交流、自由討論等語言輸出,口語、聽力及思維能力將得到同步提高。

當學生進入進階階段後,教學重心應轉移到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上,這時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應隨之改變。

3.3.1“分層輸出”教學模式[3]

語言輸出過程中,教師應循序漸進,將教學內容合理的裁拼整合,分層輸出,從補全對話和模仿例句的半輸出到脫離課本進行角色扮演的完全輸出,才能真正將語言儲備完全轉化爲語言能力。

3.3.2 合作學習

作爲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是20 世紀70 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s 首先倡導實施的,基本特徵是在教學中強調人際合作與互動。學生入學時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性格各異,焦慮、消極、恐懼、自卑這些性格必定對外語學習,特別是對口語提高帶來消極影響。而小組合作學習爲此提供瞭解決方法,在英語教學中把班級分成以小組爲單位的學習集體,共同完成老師佈置的各項任務,並作好記錄,最後以小組爲單位,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其成果,以達到每個同學都參與口語活動,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4 系統分析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反饋和適當評價,滿足學生的成就需要

成就感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是在學習上或工作中取得成功,願望達到時產生的滿足感。[4]如果由於成功而受到鼓勵和表揚,就更加強了這種感受,並會產生繼續追求滿足的需要,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或工作的興趣和動機,促使學生再次去獲得成功。可見,培養成就感會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因此,在教師根據系統分析模式理論進行教學設計的同時,要透過一定的激勵手段,使學習者的學習產生成就感,學習動機從低層向高層轉變,要讓成就感貫穿於系統分析的每個步驟。

二語習得是一個語言形成的過程。每個教學環節,從輸入到操練再到最後產出都要兼顧到學生的情感需求。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適當參考Olshtain 和Cohen 撰寫的言語行爲課程的設計方法:診斷性評估、模仿對話、情境評估、角色扮演、反饋與討論等。

在輸入的步驟中應該適當調整自己在課堂上的語言,增加輸入的可理解性,可以運用診斷性評估,透過可接受性評分,提高學生對言語行爲的認識與理解。

操練過程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模仿對話可呈現給學生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言語行爲對話。情景評估可以透過場景分析、分組討論、言語行爲程度與意義分析,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有影響的語義慣用語句的選擇意識。讓學生習得的語言應用於實際生活,增加學習語言知識的成就感。

完美的輸出使語言資訊轉變爲語言能力,良好的評價照顧到學生的情感因素,才能讓學生不怕出錯,大膽地進行語言交際。

5 結語

總而言之,學生是英語課堂中的實踐主體。在二語習得中,根據系統分析模式理論設計的教學過程,都應遵循這一原則,在學生智力水平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系統地運用語言功能調動學生積極地學習英語,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英語課堂充滿生機、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