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說課稿(通用7篇)

學問君 人氣:9.28K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說課稿(通用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說課稿(通用7篇)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說課稿1

一、教材的解讀

1、對教材的理解(“解決問題”)

低段要求:學會從圖、文中發現資訊,並提出問題,藉助加、減、乘、除法的意義,(常用綜合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中段要求:能選擇相關的資訊數據,用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從中滲透分析法。

三年級“解決問題”的教學,將爲今後學習較複雜的解決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現在的學習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2、例題的定位

從例2表面呈現的形式來看:左邊呈現的是分步計算;右邊呈現的是綜合計算。在教學時,不能定位爲“單純”地教學由分步到綜合,也不能定位爲“單純”地教學“解題方法的多樣化”,這節課的教學應該定位是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

①有一定的整理資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②知道乘、除法的意義

③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一、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本課任務:

找準問題,收集並選擇相關的資訊,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會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透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在猜想與驗證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會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在解決問題中說清算理。

四、研究過程的打磨

1、(複習學生已有知識對新課的學習有一定作用)課前是否複習?

最初設計:

用補充資訊或補充問題的方式,複習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計算解決問題。

問題:

學生感覺枯燥;與例1的聯繫不夠緊密。

解決辦法:

1、繼續創設運動會的場景,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突出了例1與例2的連續性,讓學生感受知識間的聯繫。

2、把舊知的複習揉合到新課中,既省時又讓學生清晰感受到新舊知識間的區別。

如:①一共有多少個小圈?②每個大圈有多少人?這2題的解決是舊知,同時也是新知學習的思維步驟,是爲解決“③每個小圈有多少人?”作鋪墊。

2、例題如何呈現?

最初研討:

方案1:整體呈現——學生找資訊較難。

方案2:分步呈現——有利於學生觀察;體現出知識的層次性。

問題:

學生找資訊時,總想數出一小圈的人數。

解決辦法:

讓學生找出一眼能看出並能確定的資訊。

如:把主題圖分步呈現: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資訊。讓學生觀察、找資訊。

3、如何放手,讓學生自主學會用連除解決兩步計算的問題?

試教時:

老師與我們組的老師同時感覺全過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學形式與手段單一;雖關注了說思路,但對“找中間問題”的思維訓練給學生的時間與空間都不夠。

解決辦法:(分4步完成)

1、利用2個資訊,解決一步的問題,並列式計算;

2、要解決這個問題必用到哪2個資訊?再列式計算。(滲透“分析法”解決一步的問題)

3、“要知道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又該怎麼解決呢?請你們試着做一做並同桌交流。(學生嘗試列式計算)

4、(反饋)學生上臺寫出結果,並說出每一步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4、如何有效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

試教時:

老師對每個問題、每種方法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說出道理的方法:

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現出來,學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說理,這樣人爲地增加了難度。

解決辦法:

1、以基礎方法爲主(連除),其他方法爲輔。

2、以面向大多學生實際水平爲主,兼顧部分優生爲輔。

3、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學生沒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則不用展示。

5、練習形式與手段的選擇:

這節課中的練習題有一定的難度:如:求“平均每輛車每次運多少千克?”,而圖中“2輛車”屬隱含資訊。

試教時:

老師爲降低難度,就把3種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現出來,再讓學生說每種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單一,而且學生對第一步到底該解決什麼問題是模糊的。

解決辦法:

1、明確問題後,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每輛車每次”的含義(圖中“2輛車”屬隱含資訊),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最後全班交流

2、變形式、手段進行同類題型的練習,抓好切入點

如:(我會連)

①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張票?2×3

②一共演出了多少場?954÷2÷3

③平均每場售出多少張票?954÷2

教師抓好切入點:

1、“954÷2÷3中的2表示什麼?3呢?”

2、“平均每場售出多少張票?爲什麼用兩步計算?”

五、聽後反思

體會:

1、課件的精美,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精神飽滿;

2、教師親和的語氣、瀟灑的神態、獨特地教學風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氣氛活躍;

3、教師能做到換位思考:精彩的設計,導致學生說理的清晰;

4、教師“扶”“放”到位,能給學生充足的思考與表達時間與空間,因而學生學得輕鬆;

5、教師能靈活駕馭課堂,不拘泥教學設計。

個人建議:

1、教師評價語如果更豐富、及時,學生參與率一定會更高;

2、對學生回答的問題做到及時反扣,也許效果更好。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解決問題》是本冊教材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課標中明確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形成問題解決的一些基本策略。

2、教材選擇了某旅遊團到賓館住宿的事情,提出了小組合作幫助導遊設計幾個住宿方案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與同學合作。鞏固除法的知識,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聽取同伴得以斯,在各種方案的制定與討論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3、教學目標:

(1)、結合旅遊團的住宿問題,經理小組合作,一起設計、交流、討論住宿方案的過程。

(2)、能靈活運用學過得知世界決勝火種的現實問題,並能表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3)、獲得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感受數學的快樂。

教學重點:

(1)、結合旅遊團的住宿問題,經理小組合作,一起設計、交流、討論住宿方案的過程。

(2)、能靈活運用學過得知世界決勝火種的現實問題,並能表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學過得知世界決勝火種的現實問題,並能表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4、本節課在教材的處理上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學生熟悉的旅遊話題來展開討論。

3、在教材處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討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引導他們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授課的手段。教學力求體現自覺性原則、運用培養自學及目標教學的基本模式,採用自學講練結合的方法進行。自主性教學原則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聽爲主動自學,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倡導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爲主線。強化學生合作學習、自學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天賦和創造才能,保證課堂訓練的密度。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這些手段節約時間,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三、說學法

學法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如何讓學生由“學會”轉變“會學”,主要要突出如下三點:

1、本節課所要採用的是提出小組合作幫助導遊設計幾個住宿的方案,在進行小組合作之前,由學生獨立思考。

2、男遊客的住宿問題在老師的教扶下進行,學生的思路已經被開啟了,在解決女遊客的住宿問題上,已經有法可依了,仍然是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進行小組間的合作與交流,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說明白教師怎樣指導學生掌握所確定的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透過觀察、分析、歸納、從具體實例中抽象出。

結論的方法,逐步練就“會學”的本領,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看書自學思考的學習能力,從而落實教法。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是教師具體施教的步驟,是教師教學設計的體現與教學思想的展示過程。

我教學全過程的總體結構設計:創設情境——提供素材——抽象概括——適時強化。

(1)導人新課。首先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旅遊開始談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習新知識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2)學習新課。A觀察情景,找出資訊;B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者是問題(男女分開住,導遊和司機的問題);C設計13名男遊客的住宿方案,歸納出解決此類問題的思路或者說是策略;D在此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完成女遊客的住宿方案的問題,進一步形成策略。

(3)鞏固練習。一個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形成,必須反覆應用中強化鞏固。所以,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吃飯用碗和登山統一帽子的問題,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智力同步發展。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說課稿3

下午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20頁的例2《解決稍複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

我要回答的問題有:

1、新課標對問題解決有什麼要求?

2、例2的編寫意圖是什麼?

3、我是如何進行例2教學的?

先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新課標對問題解決有什麼要求?

解決問題作爲體現小學數學教育“過程與方法”目標,其要求貫穿於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過程之中,貫穿於整個數學教學的始終,主要是使學生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目標的實施,按照新課程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四個意識”。

首先,是突出問題意識,要求學生能從具體情境與社會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教學問題,能綜合運用一些數學知識加以解決。

第二,是加強策略意識,使學生能探索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第三,是重視合作意識,要求學生從事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活動,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

第四,是提倡評價與反思意識,使學生能初步判斷結果的合理性,經歷回顧、整理解決問題過程和結果的活動。

我要回答的第二個問題是:

例2的編寫意圖是什麼?

我打算分三步來介紹:

第一步:教材的邏輯起點在哪裏?

教材是在學習了例1的知識,理解和掌握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一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基礎上,學習解決求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的問題,此例題既是對舊知識的延續,又是學習新知識的起點。

第二步:例2的編寫思路是怎樣的?

教材從綠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這一環保問題引入,出示情境圖:公路上汽車的噪音有80分貝,經綠化隔離帶後,噪音降低了1/8。從而提出問題:現在聽到的聲音是多少分貝?

很顯然,此例題反映的是整體與部分的比較關係,即知道一個部分量是總量的幾分之幾,求另一個部分量的問題。

教材呈現了兩種基本方法:

一種是先求出一個部分量,再用總量減去這個部分量,求出另一個部分量;另一種是先求出要求的部分量佔總量的幾分之幾,再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求出這個部分量。

第三步:兩種解法的區別在哪裏?

教材中以一句“兩種思路有什麼不同?”提示教學中要求學生對兩種思路進行比較。發現兩種思路體現兩種不同的思考方法,不同的解題模型。第一種可以歸結爲“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是多少”的解題模型,第二種可以歸結爲“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解題模型。透過比較,使學生加深對兩種思考方法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比較、歸納的能力。

我要回答的第三個問題是你是如何進行例2教學的?

根據新課標對問題解決的要求,我打算分3個步驟進行教學:

一、 情境引入、提出問題,突出問題意識。

根據例2的編寫意圖,我將例2改爲下面兩道例題:

1、北京常規雙飛六日遊原價2000元,現在降低了1/5,現在的價格是多少元?

2、北京國慶專線雙飛五日遊原價1800元,現在提高了1/6,現在的價格是多少元?

我這樣改寫的目的是爲了更好地體現整體與部分量之間的兩層關係,即總量減去一個部分量等於另一個部分量;部分量加上部分量等於總量,從而進一步整合例題的教學目標,完善此類問題解決的基本結構,這一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體現了教師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在教學中,我先出示兩條數學資訊:

1、北京常規雙飛六日遊原價2000元,現在降低了1/5

2、北京國慶專線雙飛五日遊原價1800元,現在提高了1/6

然後提問:看到這些資訊,你最關心的會是什麼呢?學生自然就會想到現在的價格會是多少呢?透過讓學生根據相關聯的資訊,提出問題,並將資訊和問題完整地敘述出來,同時出示例題。

這一環節,讓學生根據資訊提出問題是爲了加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能從數學的角度去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是基於對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

二、 嘗試解決、建立模型,加強策略意識。

首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先讓同學們嘗試畫線段圖,再來解決問題。畫線段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爲了培養問題解決的策略意識,因此,這裏我想利用線段圖輔助理解題意,從而把握數量關係。

同時,我也請兩位學生上臺進行板演,畫出線段圖並列式計算。

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的解法可能會出現這樣兩種,2000-2000*1/5=1600(元) 2000*(1-1/5)=1600(元)

先對第一種方法進行交流: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在瞭解了學生的想法之後,要求學生明確第一步(2000*1/5)在算什麼?爲什麼這樣算?讓生說清楚 2000元是什麼,1/5是什麼,降低了誰的1/5?同時把“降低了原價的1/5”這句話進行板書,並讓多個學生說一說。透過這樣一說,使學生明確這種方法先求的是降低的價格,用原價減去降低的價格,求出現在的價格。從而建立了總量減去一個部分量等於另一個部分量的解題模型。

對第二種方法的交流:在教學中,我讓該生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方法,然後抓住重點進行提問:1-1/5在算什麼?希望學生說出“現價是原價的幾分之幾”,並讓多個學生說一說“降價1/5,就表示現價是原價的1-1/5,即4/5。”透過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明白,要求現在的價格,就是求原價的1-1/5是多少?所以先求“現價是原價的幾分之幾”,再用分數乘法的意義求出現在的價格。在充分經歷解題思路複述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

對於第二個問題,我想重點應突出兩個功能:一、鞏固強化以上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建立兩種不同的解題模型;二、加強求比“1”多(少)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兩種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係的對比。

因此,在教學中我想可以讓同學們像剛纔一樣,先試着畫線段圖來解決,然後和同桌交流想法。

在反饋交流過程中,學生也會提到以上兩種方法。對於第一種方法:我會重點突出提價1/6的具體含義,使學生明確其實就是提高了原價的1/6。再用原價加上提高的價格等於現在的價格。

而第二種方法,使學生明白,要求現在的價格,就是求原價的1+1/6是多少?所以先求“現價是原價的幾分之幾”,再用分數乘法的意義求出現在的價格。

由於兩種方法和第一個問題相類似,這裏不再贅述。

三、比較分析、加深認識,增強學生的反思意識。

這裏的比較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我讓學生對兩種解題方法進行比較,其次對兩種題目類型進行比較。

對於兩種方法的比較:是在以上兩種解法梳理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透過討論交流,讓學生明確兩種方法都是把原來價看做單位“1”,都需要求原價的幾分之幾。第一種方法是根據已知條件先求出原價的1/5是多少,即降價多少,再求出現在的價格。第二種方法是根據問題直接求現在的價格是原價的幾分之幾,再求出現在的價格。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數量關係,就有了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透過比較增強學生的反思意識,達到對兩種方法的真正理解。

對於兩種題目類型的比較,我剛纔就有提到,這兩道例題更好的反映了整體與部分的比較關係。第一題是總量減去一個部分量等於另一個部分量,第二題是部分量加上部分量等於總量。透過這樣的比較,使整體與部分兩者之間的關係更加的完整,在知識層面上,使解決求比“1”多(少)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達到了有機的融合,形成了較爲完整的知識結構;在解決方法上,充分體現了兩者的聯繫與區別。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說課稿4

一、教學特點

(一)情境創設爲教學目標服務

1、課前交流,也是爲本課解決問題服務的。比如:堆雪人的問題。堆4個雪人,每個雪人需要5個鈕釦。

2、分析問題時注重了學科的整合。讓學生在反覆的讀題中比較兩個題目的區別。(1)堆4個雪人,每個雪人需要5個鈕釦,一共需要多少個鈕釦?(2)堆2個雪人,大雪人需要5個鈕釦,小雪人需要4個鈕釦,一共需要多少個鈕釦。比較下面兩道題,選擇合適的方法解答。

學生1彙報:用畫圖的方法解決了(1);學生2:畫了兩組4個鈕釦,兩組5個鈕釦。

3、問題設計很有意義。都是求2個人,一共需要多少個鈕釦,但是,(1)兩個雪人需要的鈕釦是1樣多的,而(2)是一大,一小的兩個人,雖然也是兩個人,但需要的鈕釦總數卻不一樣多。這樣設計的好處,對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非常重要。這樣的設計,很好的避免了空洞的說教,無效的分析和無賴的強化。讓學生在讀題中,在思考中,在交流中,在比較中形成學習分析問題的方法。

(二)教師的教學特點鮮明

1、設計有味。

2、評價真誠。

“一個用認真的思考幫助了同學,一個透過同學的幫助,改正了錯誤。多好的兩個孩子呀。”

3、引導科學。該講的地方講,比如,(1)是求4個5是多少?(2)是求5和4的和一共是多少?先讀題,還可以用畫圖的方法來分析題意,並且解答。該練的地方就練。比如,第一組練習做(1)有5串糖葫蘆,每串糖葫蘆上有6個山楂,一共有多少個山楂?(2)草莓有6串,山楂有5串,這兩種糖葫蘆一共有多少串?

4、注意利用了學生的錯誤資源。比如,糾正了學生們錯用的單位名稱。第三組練習題。滑雪的有3組,每組有5人,滑冰車的3人。(1)滑雪的一共有多少人?(2)滑雪的比滑冰車的多幾人?

二、教學思考

1、上課老師要注意傾聽。上課的哨音早已吹響,老師過5分鐘後才說上課。老師也應該注意傾聽呀。

2、要注意按教材的編排意圖進行。圖上有什麼?(你看懂了什麼?),你會解答嗎?你解答的正確嗎?

三、教學反思

爲什麼沒有用書上的例題?書上的例題,一共有多少張桌子的問題。如果用書上的例題,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基於此用東北的雪景貫穿全課。問題,去了情境,抓核心關係。的數量關係要找出來,加和乘就是表示這種關係。對於錯誤資源的利用。用4個5相加,引導非常有道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對了還不夠,對了還要尋找最好的優化思想。我們已經會乘法了,用加法算式對不起,你不對。接下來,一個熊,兩個熊的問題,老師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把兩個式子進行對比,讓學生自我頓悟。思考:學生已經會了,還需要不需要畫釦子?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節解決問題的應用課,課堂上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生活現象,感知生活中蘊含的數學資訊,並且能夠從生動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運用所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從情境圖中得到了什麼資訊,然後提出問題。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讀題,理解題意。對於學生可能會出錯的問題,教學不要急於先提出來,而應該讓學生在獨立完成的基礎上再發現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往往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收集資訊,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透過學生的觀察、探索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數學到數學問題的抽象過程,感受知識的現實性。

3)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透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

3、教學重點、難點:

靈活運用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運用恰當的方法和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其內容分爲三部分:一是透過同一情境反映兩個不同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二是讓學生學會看已知數量和問號之間的關係找到合適的計算方法列式並計算;三讓學生能看圖提出簡單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內容對剛入學不久的兒童來說,既有現實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戰性,另外,咯市還透過結合"用數學"的教學過程來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設計理念和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教學理念。它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設符合其水平的思維情景和條金,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

2、學法:本節的"用數學"是讓學生能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結算出結果.在教學中還應讓學生尋找問號的數量時側重透過計算的出,而不是去數未知數的數量,所以本節的設計意圖是在指導學生找出求"一共有多少個珠子"用10個穿一串,能穿幾串讓學生利用數的組成練習,再讓學生運用所學方法,看圖提數學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逐步理解接受。

三、教學過程:

(一)處理前置性作業

課前老師給大家留了一個作業,10個小朋友站隊,兩個人站一排,可以站幾排?現在咱們彙報一下,你是怎麼想的,用的什麼方法,結果是什麼?學生彙報。其實,在數學王國裏,我們經常遇到這類問題,今天我們就學習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讓我們開始我們的數學王國漫遊之旅吧。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1、看圖找資訊,提出問題。

課件出示例7主題圖,你從圖中得到了什麼資訊?學生找資訊,圈數字,讀問題,劃橫線。學生交流自己發現的數學資訊和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

2、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你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在練習本上解答這道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小組內彙報交流自己的做法。全班彙報交流。

教師小結:同學生剛纔說的真好。我們利用了畫一畫、圈一圈和數的組成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3、理解方法、拓展提升。

下面我們想一想:如果5個穿一串,這些珠子能穿幾串?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全班彙報交流。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這次我們只能用畫一畫圈一圈的方法,因爲不是10個穿一串,所以不能用數的組成來解決這道題了。遇到不同的問題,我們要選擇適當的方法來解答。

(三)鞏固練習、課堂檢測

1、課件出示46頁做一做。

學生找資訊,圈數字,讀問題,劃橫線。學生獨立完成,解決問題。教師巡視指導。全班彙報交流。

教師小結,這道題同學們可以選擇直接在餅乾圖上圈一圈,但是由於餅乾圖比較複雜,所以圈起來比較麻煩;也可以自己在練習紙上畫一畫,再圈一圈;當然還可以直接利用數的組成來解答這道題,這樣更簡便。這道題也告訴我們大家:遇到不同的問題,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恰當的方法來解決。

2、課件出示47頁第2題:8個盒子能裝下這些杯子嗎?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指名彙報。

(四)課堂小結,談收穫

透過今天我們這節課在數學王國裏漫遊,發現和解決了許多的數學問題。同學們,你們有什麼收穫?學生自由談收穫和感受。

(五)拓展問題、課堂延伸

同學們咱們班有41個人,如果我帶着大家去春遊,10個人坐一輛車,那麼我們需要坐幾輛車呢?希望大家課下認真動腦筋,好好想一想,我們下節課一起繼續探索數學王國裏的奧祕。

四、合作探究,體驗發現

1.引導學生體驗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透過學生觀察、探索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數學問題的抽象過程,感受知識的現實性。

3.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透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悅。

五、小節總結與評價;

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穿珠子、裝杯子這樣的.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解決這些問題時,要靈活運用數的組成知識,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解決這些問題時,需要學生在小組內合作探究,互相啓發,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說課稿6

我將從說課標、說教材、說建議三個方面進行解說。

第一個方面:說課標

說課標包括說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首先說課程目標

(一)課程目標

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課程標準》把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時間劃分爲三個學段,二年級處於第一學段;根據對第一學段“數與代數”的學段目標的研讀,下面我對本單元目標進行解讀:

對本單元目標我分別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1.知識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會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除加(減)問題,掌握分步解決兩步計算問題的解題思路。

2.數學思考目標 :讓學生在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除加(減)問題的過程中,感悟數學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

3.問題解決目標:能結合生活實際,將生活中“旅遊”素材引入數學知識中, 經歷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並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透過小組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感受數學在解決生活問題中 的作用,培養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再說內容標準

(二)內容標準

在認真研讀第一學段內容標準的基礎上,確定了本單元的內容準標是:

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問題:透過本資訊窗的學習,學會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問題,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掌握一些初步的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加(減)問題:透過本資訊窗的學習,學會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加(減)問題,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掌握一些初步的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第二個方面:說教材

教材中的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資源,那麼,它們是怎樣來闡述課程理念的呢?我將從“知識與技能立體整合” “內容結構” “編寫特點”“三個方面來進行研說,先來看看知識與技能立體整合

(一)知識與技能立體整合:

本套教材內容是由低年級到高年級不斷拓展的螺旋式編排。本單元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是學生在掌握加、減、乘、除四種基本數量關係並解決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爲後面解決稍複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二)內容結構

本單元安排了兩個資訊窗: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減)問題、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加(減)問題。第一個資訊窗 呈現的是景區停車場停車的情境,透過問題“旅遊團一共有多少人?”,學習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加問題;透過問題“小汽車比大汽車多幾輛?”,學習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乘減問題。第二個資訊窗 呈現的是在水上樂園售票處買票的情境,透過問題“買1張兒童票比買1張成人票少花多少錢?”學習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減問題,透過問題“買1瓶果汁和1瓶礦泉水,一共需要多少錢?”,學習分步解決兩步計算的除加問題。

(三)編寫特點:

下面我們來說一下編寫特點:

依據本單元內容,本單元教材編寫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1.題材選取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

本單元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旅遊活動爲線索,選取了在景區停車場停車、來到水上樂園等情景中富有現實意義的、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素材,以此爲載體展開解決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學生經歷過的或能夠接受的。現實的題材體現了學習數學的意義,有趣的題材能吸引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分析解決問題。學生透過自己解決問題,感悟數學思考方法,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和解題策略的滲透

兩步計算實際問題歷來是小學數學實際問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關鍵是先根據題中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繫找到中間問題。分析與尋求中間問題的策略方法也是以後解決更復雜實際問題的重要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本單元教學是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和關鍵點。在“你問我說”部分的編寫中明晰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如資訊窗1.2中呈現了用分析法和綜合法分析數量關係的過程。這樣有利於學生體驗和感悟兩步計算問題的基本結構及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形成基本策略。

第三個方面:說教學建議

基於我校“先學後導、互助提升”的數學教學模式,結合我校“前置性學習單”的使用,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說我的建議。

1.引導學生經歷從情境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從比較複雜的情境中抽象出有用的數學資訊,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由於學生進行了“前置性學習”,在課堂上不要浪費太多時間,讓學生直接說出數學資訊,提出問題,如果不能正確的找出數學資訊,提出問題,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把發現的數學資訊用自己的語言大膽地說出來,並指導學生怎樣把資訊分類整理,這樣不僅方便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爲後面分析和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2. 引導學生經歷解題思路的分析和探索過程。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獨立思考(這個環節在家進行前置性學習時完成),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互學補充,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數量關係,分析數量關係,每個學生比較清晰地表述思考過程,尋找解題策略。透過學生展示彙報,生生互動,教師適時引領,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逐步變得有條理、有根據,對兩步計算的數量關係就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發現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關鍵是要找準先求什麼,再求什麼。既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也就是我們說的綜合法和分析法,但不論哪種方法,都要認真審題,理解題意,透過分析已知條件和問題間的數量關係,找出中間問題(即關鍵問題)最後求得應用題的正確解答。

3.豐富體驗,促進反思,幫助學生初步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解題策略需要學生在有比較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從內部感悟、生成,而不能依賴外界灌輸。學生在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了解答兩步計算問題通常要按“先求什麼,再求什麼”的思路進行,還體會到要確定“先求什麼”也是有章可循的,既可以從條件想起,也可以從問題想起。也就是我們說的綜合法和分析法,如資訊窗1.2中呈現了用分析法和綜合法分析數量關係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要繼續豐富學生的體驗,運用剛剛獲得的經驗和方法嘗試解決“自主練習”中的問題,並讓學生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使學生清晰地感受到方法、策略的有效作用。教師還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回顧反思用“綜合法和分析法”兩種方法,在解決兩步計算問題的解答思路和方法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使學生逐步清晰地認識到解決兩步計算問題的關鍵有兩點:一是從條件還是問題想起;二是弄清“先求什麼,再求什麼”,初步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即不論哪種方法,最終迴歸到“先求什麼,再求什麼”的解題思路是不變的。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說課稿7

【說設計思想】

三年級下冊已學習過用連除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這裏出現的是另一種形式的需連除解決的問題。根據這一學情,本節課採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從說中理解題目中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說出先算什麼,後算什麼。

根據所教學生大部分學生只會做,不會說的特點,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多讓學生動口和動腦,培養學生真正會分析題意,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訓練學生先動腦思考再動筆的良好思維習慣。以“解決問題”爲主題,分層遞進。整節課設計由分層提問 → 分層探究 → 分層練習,逐層滲透各種解題策略。

【說教材】

連除的解決問題是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計算後進行教學的,其實就是把小數除法與實際問題聯繫起來,是小數除法的綜合運用。連除的解決問題一方面進一步鞏固小數除法,另一方面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其特點是:總量與兩個變量有關係,並隨着兩個變量的變化而變化。

教學時,要加強數量關係的分析,引導學生用數量關係來描述解題思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多向思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爲以後學習更復雜的解決問題打下基礎和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

【說教法】

1、注重口頭表達,訓練學生把解題思路說清楚。讓學生從說中理解題目的數量關係。

2、訓練思維習慣,培養學生審題的關鍵及方法。讓學生靈活運用各種解題策略,認真審題、弄清資訊間的數量關係後再動筆列式的良好習慣。

【說學法】

1、重視語言表達和思維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和良好的思維習慣,爲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內容逐步分層。整個教學流程主要分了“三層”,從複習提問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到鞏固練習,每一層又逐步分層,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

3、注重解題策略的滲透。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掌握各種解題策略,爲學生以後的數學學習鋪墊。

【說教學程序】

本堂課我們主要預設了以下環節:第一環節:分層提問,引入問題策略;第二環節:分層探究,滲透解題策略;第三環節:分層練習,激活解題策略;第四環節:拓展延伸,深化解題策略;第五環節:幻燈回放,回憶解題策略。

第一環節:分層提問,引入問題策略。

師:同學們,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小數的除法計算,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用小數除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板書:解決問題)

(開門見山,直奔課題,明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師:你能根據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嗎?

(1)3個籃球共240元。

(2)一週看35頁。

(3)2臺拖拉機4小時共耕地32公頃。

師:三道“熱身題”提出的問題都是用什麼方法來計算的?(除法)它們的問法都是怎樣的?(得出歸一問題的模型)

(根據三年級已經學過連除的解決問題,所以我設計了三道“熱身題”。這三道複習題由淺入深,讓學生的思維有個適應的過程。第(1)題是單一的“歸一”問題;第(2)題是隱藏7天這一個資訊的簡單的“歸一”問題,也爲例11的理解做好充分的準備;第(3)題是整數的“雙歸一”問題。前兩題都是隻有唯一的答案,後一題就比較開放,複習題的三個“小分層”有利於學生思維的開闊,也很好地爲這節課的學習進行鋪墊。從這提問題中也可以瞭解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總結“歸一”問題的問題模型。)

第二環節:分層探究,滲透解題策略。

師:哪位同學可以把題目大聲讀出來?(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一定的評價)

師:讀完題目,你覺得這道題哪些詞語是解題的關鍵?(抓住學生的回答讓學生理解“上週”“每頭一天”的意思。)

師:求每頭每天,你想到用什麼方法計算?(除法)

師:能一步算出得數嗎?(不能)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間說一說你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列式計算。

(在老師的指導下分析了題意,再來一個小組學習,讓學生小組之間說一說,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與人交流能力。也可以在說的過程中真正理解題意,初探題中的數量關係。讓學生在相互說中進行同化,讓說得好的同學帶動說話不完整的同學,從中互補,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全班彙報交流,得出三種不同的解決方法。

(全班交流,把小組交流的結果彙報出來,再一次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語言的簡潔,明確了題中的數量關係。在彙報的過程中也注重方法的多樣性,由易到難,活躍了學生思維,體現數學解題方法的靈活性。線段圖和圖畫是幫助解決問題最有效最直觀的教學方法,透過兩個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第三次深刻理解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接着用兩幅圖來理解3×7=21表示什麼意思,學生很容易就會理解到21相當於21頭奶牛產奶一天或1頭奶牛產奶21天。)

最後總結歸納,掌握解題策略。

師:同學們真棒,一道題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請問這三種方法都是幾步計算的?(兩步)都用什麼方法來計算?(連除或相乘再除)

(解決問題要善於總結方法,拼命地做題而不善於總結方法會變成機械練習,在做題中常回頭看看,從中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會使學生學得事半功倍,學得靈活。比較和分析這兩種解題策略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

第三環節:分層練習,激活解題策略。

1、方法變遷,激活“分析”策略。(做一做)

2、練習變式,激活“排除、多樣化”策略。(選一選)

3、習慣培養,激活“思考”策略。(說一說)

4、綜合運用,激活“比較、優化”策略。(比一比)

(整個鞏固練習的形式多樣、新鮮而又不缺思維含量,環節之間由淺入深,學生能力也得到提高,最後的“比一比”更是學生綜合能力檢測的“大舞臺”。第一題是簡單的“雙歸一”問題,是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第二題是“雙歸一”問題的深化,先連除再連乘,最後一題是第二題的同類型,但“6頭奶牛一週產奶多少千克”這一問題也可以用另外更簡單的方面法來解決,因爲6頭是3頭的2倍,所以可直接220.5×2,解決方法也要“優化”。這樣的練習設計有利於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保障中下生能學好最基本的,也爲中等生提供發展的平臺,更能滿足優生的需求。)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深化解題策略。(書本P43第3題)

(這道題包含了大量的數學資訊,而且圖文並茂,需要學生有很強的收集資訊和分析資訊的能力,可以檢驗學生各種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紮實,也可以讓優生往更高層次發展。)

第五環節:幻燈回放,回憶解題策略。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用幻燈片播放的形式回憶整節課的內容。)

(透過幻燈片連續播放的形式來回憶所學,是一種課堂小結的新方法,它可以讓學生對40分鐘的所學所做有一個觸動的回憶,在這回憶的瞬間,學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和收穫,讓整節課有個完美的收場。)

【設計反思】

在學習了小數除法的計算後,讓學生用小數除法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小數除法的應用價值,上完這節課後,自我感覺上得很真很實也很有效,這節課的設計,我主要體現了“分層”來解決問題這一理念。整節課主要分三“大”層,每個大層裏又分小層,層層深入,激活學生的思維,滲透解決問題時常用的解題策略,爲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一、巧設分層,激活思維。

第一大層是“複習”分層,裏面又分三個“小”層,複習題裏的三道提問題由淺入深,很好地爲例題的學習做好鋪墊,又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第二大層是“探究”分層,裏面又分了四個“小”層,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得主動又紮實。第三大層是“分層”練習,裏面又分了四個“小”層,“小”層裏又分“小小”層,一環扣一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二、注重表達,訓練說話。

在社會實際生活中,口才往往比文才運用更直接,更具有實際價值,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勇於說話、樂於說話、善於說話。每個人都應具備較強的說話能力,以此作爲立身、處事、待物、生存的基礎。本節課中我很注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把每一步計算所表示的意思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在說中明白解題思路和解題步驟。

三、滲透解題策略,提高解題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習策略的滲透,在課的各個環節適時滲透各種學習策略。如在講授例11時,先引導學生看到題目先找關鍵詞,接着引導學生要分析題意,最後總結解題方法,有效滲透了“找關鍵詞”“分析”“總結”等學習策略。在鞏固練習時又滲透“遷移”、“排除”、“對比”“優化”等解題策略,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抓數量關係,形成思維習慣。

要想正確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列式,理順題中的數量關係很重要;而要找到正確的數量關係,學會思考方法就是關鍵。一般在解決問題中用得最多又最有效的思考方法就是“綜合法”和“分析法”。 綜合法是指從已知條件出發,藉助其性質和有關定理,經過逐步的邏輯推理,最後達到需求問題,其特點和思路是“由因導果”,即從“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而分析法就剛好相反,它是從問題出發,找出相關聯的量,經過逐步推理,最後找到已經條件來計算,其特點和思路是“由果導因”,即從“問題”找“條件”。如果學生能熟練運用這兩種方法來思考的話,就不會說看到題目那麼多資訊,不知從何下手,所以這節課中我很注重讓學生說出數量關係,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也爲往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