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幼兒園說課稿中班科學模板彙總6篇

學問君 人氣:6.24K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中班科學6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說課稿中班科學模板彙總6篇

幼兒園說課稿中班科學 篇1

一、設計意圖:

《綱要》強調"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我班前階段開展科學主題探究活動,大部分幼兒的探究意識及能力得到提升,他們會集體計劃安排操作活動的順序,能用形象的符號、圖像記錄自己的觀察和發現,能對兩至三種事物進行比較找出季節、動物、植物等的異同和歸納簡單的特徵,特別喜歡把摸擺弄物品,實驗操作。

在以集體、小組形式開展的多次探索、實驗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常常呈現出關注的興趣點和探究的着眼點各不相同、各具創想的現象,《綱要》一再強調"創設寬鬆自由的環境,從興趣和需要出發,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自主選擇"。我覺得很有必要爲他們提供自主探究的條件,更好地實現其自我策劃,提高其實踐能力。

"摩擦生電DIY"主題就是根據幼兒這一發展現狀設計,它以師幼共同設定問題情境爲開端,基於幼兒各自不同的關注點,鼓勵幼兒透過真實事件來感受科學,在親身經歷中學習,獲得具體的感受和方法,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獨立探究的能力。

二、主題教育目標

1、對摩擦生電現象好奇,激發自主進行現象探究的求知慾。

2、運用各種感官探究生電現象,自主配對材料進行摩擦實驗。

3、能用圖畫表格符號、語言等方式表達交流探索摩擦生電現象的過程和結果。

三、活動準備

師生共同蒐集塑料小棒、尺子、綢布、碎紙屑等各種實驗材料、記錄表格。

四、可利用的資源

1、環境創設:主題牆飾-《摩擦生電》,其中有生活中摩擦起電的各種現象,也包含了幼兒參與實驗過程的照片、幼兒的個人實驗紀錄表、集體的實驗彙總表。

科學區、圖書區中投放的實驗器材、材料和圖書、圖片資料。

2家長參與:豐富孩子摩擦生電相關知識,支援孩子在家獨立實驗;鼓勵孩子自主收集準備材料、用品。

五、主題探究活動

六、主題活動反思

本主題一直緊扣幼兒的興趣點開展,從開始幼兒就對摩擦生電有濃厚的興趣,開始他們用物品是"溼的"、"上面有膠"、"他們有磁力"等理由來解釋靜電的吸引現象,但透過用手觸摸卻證明不是如此。當凌峯說:"是布帶電,在尺子上擦,尺子就吸小紙片了。"其他幼兒更好奇了,提出"摩擦就會產生電嗎?""怎樣知道有電呢?""電能吸引什麼?""還有什麼東西摩擦會產生電?"等問題,可見,孩子雖然對生活中的這些現象不陌生,但不表示他們已感知了其中的科學道理。

我把問題還給幼兒,引發幼兒的猜想、思考,他們被這些問題深深地吸引住,深入探究的條件已經具備。我覺得"摩擦生電DIY"讓孩子自己設計方案,籌備實驗器材去實驗是讓孩子的興趣和求知慾一直保持高漲的原因,因爲,幼兒猜想磁鐵、塑料、鐵、吸管、玻璃、氣球、筆等實驗要用的材料都是他們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幼兒很容易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自主探索摩擦生電現象。

幼兒園說課稿中班科學 篇2

一:說教材:

1.分析教材內容:

《綱要》中指出:爲了更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問題,有助於開拓幼兒的經驗與視野。送走秋天迎來冬天,樹葉變黃,一片片樹葉從樹上落下來,我們學校門前有許多風景樹:法國的梧桐樹、各種槐樹等,樹葉像一隻只蝴蝶似的飄落下來,戶外活動時常常看到幼兒們追逐飄舞的樹葉,並把揀到的葉子握在手中左看右看捨不得扔掉,有的幼兒把它當扇子、有的當雨傘,一名幼兒跑過來問我:“老師,樹上的葉子掉光了,冬天就看不到樹葉了”,“不對,不對,冬天的時候還能看到葉子,有的樹上的葉子是不會落的”,另一名幼兒說“那是什麼樹上的葉子呢?”“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樹上的葉子?”,結合幼兒的談話內容及對問題的興趣,我開展了《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的談話活動,透過討論研究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積極探索的興趣。

2.活動的重點、難點根據教學的要求和幼兒已有的經驗,我認爲本次活動的重點:讓幼兒瞭解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難點:瞭解幾種樹葉的名稱及不落葉的原因。

利用幼兒對談話活動的興趣讓幼兒自己去大自然中觀察、發現樹葉的變化,透過課件圖片的展示讓幼兒更多瞭解冬天樹葉的變化,從而使活動的重難點有效突破。

3.活動的目的:

根據幼兒探索的興趣和教學的內容,結合幼兒的年齡我制定了適合幼兒發展的三個目標:

(1) 讓幼兒瞭解樹有:常綠樹和落葉樹。

(2) 常見的常綠樹有幾種?

(3) 在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

二:準備活動(實物教材)1.知識的準備:請家長與幼兒一起蒐集有關常綠樹的資料。

2.資料的準備:

(1)讓幼兒到戶外觀察各種樹的葉子。

(2)讓幼兒想一下冬天有哪些葉子不會落並進行蒐集。

(3)多媒體課件《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

透過這些準備工作可以豐富幼兒已有的經驗,使幼兒在探索問題時能積極大膽、主動使重難點更容易突破。

三:教學與學法:

1.教法:

在教學中運用了觀察記錄法、啓發提問法、引導思考法、課件演示法、蒐集資料法等方法的運用,克服了傳統的說教,讓幼兒透過觀察、對比、引導、思考、討論及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獲得知識習得經驗。

2.學法:

讓幼兒透過對比互相討論及課件演示的方法讓幼兒知道冬天能看到哪些葉子?總結幼兒談話內容。

四:教學過程:

1.透過戶外活動使幼兒對《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的談話活動產生興趣。

(1)小朋友,冬天到了樹葉有什麼變化?

(2)你們知道冬天到了哪些葉子不會落嗎?(讓幼兒集體談論)在這一環節中,讓幼兒對冬天能看到哪些葉子有初步的認識,從而進行進一步探索活動。

2.讓幼兒觀看課件:冬天的常綠樹(1)小朋友,剛纔你們看到冬天有哪些常綠樹?

(2)冬天到了,哪些樹上的葉子不會落呢?

透過課件的演示,使幼兒對已有的經驗得到認識和肯定,同時使幼兒對冬天能看到哪些樹葉有進一步認識。

3.透過討論提問總結冬天看到的樹葉。

(1) 請小朋友說一下你們知道冬天有哪些樹葉不會落?(鼓勵幼兒大但發表自己的意見)。

(2) 集體討論冬天看到樹葉有哪些?

總結談話內容:常見的有冬青、松樹、柏樹等。

(3)仔細觀察冬天的樹葉有什麼特點?(集體討論)總結:冬青樹葉較後,有蠟質,松柏樹葉小,針狀較厚,兩種類型的樹葉冬天都不會落。

4.讓幼兒繪畫自己見過的常綠樹,以此鞏固幼兒所學內容。

五:活動延伸:

互相欣賞繪畫作品並進行講述說明,使幼兒體驗到合作的快樂。

幼兒園說課稿中班科學 篇3

設計意圖:吹泡泡是幼兒生活中經常玩的遊戲,也是幼兒非常喜歡玩的遊戲。但在遊戲中,我發現經常是家長從商店裏買來比較精緻的吹泡泡用具,而且泡泡器爲固定模型(一般都以圓形),抑制了幼兒的科學探索,束縛了幼兒的思維發展,甚至在有的幼兒的頭腦中形成動力定性:泡泡器是圓圓的,只有圓圓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遊戲。

活動目標:

1、 觀察感知不同的泡泡器吹出泡泡的形狀。

2、 會用記錄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猜想與實驗結果。

3、 體驗探索的快樂。

活動準備:

泡泡器、肥皂水、記錄表、筆、各色皮線

活動過程:

一、 吹泡泡,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利用圓形泡泡器與幼兒玩吹泡泡遊戲。

二、 設定問題情境,引發幼兒思考。

(1)你見過其他的泡泡器嗎?

(2)出示不同形狀的泡泡器,認識後猜測:它們吹出的會是什麼形狀的泡泡呢?

三、 介紹表格並記錄,讓幼兒記錄自己的猜想。

四、 幼兒操作實驗:

(1)它到底是什麼樣?用什麼方法知道-----試一試。

(2)幼兒實驗、教師觀察並提醒幼兒記錄結果。

五、 交流、討論

六、 再次出示形狀巧妙的泡泡器,引起幼兒自己嘗試製作泡泡器的興趣。

幼兒每人一根皮線,自由製作泡泡器

幼兒園說課稿中班科學 篇4

一、說教材

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蔬菜是幼兒在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一種食物,隨處可見,我們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種類繁多,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說出幾種來。蔬菜的營養價值也非常的豐富,吃法繁多,可以清炒、可以煮湯、可以涼拌、還可以醃着吃,總之,我們的生活裏離不開蔬菜。然而,幼兒雖然知道很多的蔬菜,但對蔬菜的食用部分及其營養對人身體的好處不是很瞭解。因此透過觀察、討論、猜謎、製作等一系列活動,讓幼兒瞭解蔬菜特性的同時, 加深幼兒對蔬菜的認識,激發幼兒對蔬菜的興趣,引導幼兒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又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

(1)透過認識蔬菜的外形特徵,瞭解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

(2)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根類、莖葉類、果實類),發展幼兒的分類能力。

(3)知道蔬菜好吃有營養,養成多吃蔬菜不挑食的好習慣。

活動重點:能按不同的食用部分給蔬菜分類。

活動難點:提高幼兒的分類能力,明確蔬菜好吃有營養,教育幼兒不要挑食。

在活動中我主要是透過觀看多媒體演示,在看一看、說一說、猜一猜、分一分等幼兒自主參與的過程中突破重難點。爲此,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三、說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爲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依據《綱要》我做如下三方面的準備。

(1)學具準備:胡蘿蔔、番茄、白菜、土豆等實物若干、蔬菜圖片數量與幼兒相等。

(2)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有一定的經驗。

(3)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說教法、學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在本次活動中體現了教師與孩子的交互主體性,採用的教法有:

1、情景創設法:利用"大頭兒子"這個幼兒喜歡的動畫形象,將幼兒引入到活動中,非常適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極大地調動起幼兒探索的慾望。

2、課件演示法:透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讓幼兒對蔬菜的生長過程和組成部分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觀察指導法:此教學方法是針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採取隨機指導的方法,它體現了教師對活動的調控能力。

4、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次活動的第四環節中,我就引導幼兒根據自己手中的蔬菜圖片找朋友,同時加入《找朋友》的音樂,讓幼兒邊唱邊找,共同體驗分類的快樂。

整個活動我遵循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幼兒爲主體,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說一說、猜一猜、分一分、做一做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蔬菜發生了興趣。

2、嘗試法:在第二個環節操作活動中我就鼓勵幼兒對蔬菜進行分類,引導幼兒按蔬菜的是食用部分進行分類。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爲了讓幼兒對蔬菜的食用部分有更深的印象,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利用了輕鬆、活潑的音樂《找朋友》,這給遊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唱唱找找中引導幼兒體驗蔬菜分類的快樂。

五、說活動過程

在活動中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能始終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爲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活動流程爲:激發興趣——猜謎遊戲——操作分類——遊戲體驗——品嚐交流——製作延伸

設定情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情境創設)(課件演示法)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最喜歡的大頭兒子和蔬菜寶寶來做客,引起幼兒興趣。

1、大頭兒子帶着一羣蔬菜寶寶來做客了。(PPT)

2、幼兒觀看各種蔬菜圖片。(PPT)提問:你們認識這些蔬菜寶寶嗎?你喜歡吃哪一種蔬菜?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3、我們先來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組成的 ?出示一副完整的植物生長圖,知道植物的身體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組成。(PPT)

以上我爲幼兒創設了情境,引發幼兒觀察蔬菜特徵的興趣,同時也爲幼兒提供了語言表達的機會。

幼兒園說課稿中班科學 篇5

設計意圖

在這次優質課評比中,我抽到的題目是《物體的轉動》,因爲這個課中班已上過,再加上自己的教學水平的限制,對中大班幼兒的發展水平不是瞭解得很透徹,自從上次家長半日活動後發覺中班幼兒對科學領域很感興趣,因此我降低了難度,在制訂活動目標時淺些,選擇了中班進行教學。轉動這個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也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綱要》中指出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慾望。幼兒是學習的主體,作爲教師要儘量爲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從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並培養幼兒一種運用科學的態度、方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目標、重難點

1、在操作活動中,讓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感性經驗,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2、培養幼兒對“轉動”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並在操作、引導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相關經驗。

3、體驗物體轉動的樂趣,初步感受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這是一堂科學課,主要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其中提供了日常常見的物體讓幼兒進行探索,設計了課件讓幼兒能直觀的欣賞,這樣可以加深幼兒的印象,因此整堂課重點就在於讓幼兒對物體的轉動有初步的瞭解並獲得物體轉動的相關經驗,而作爲難點,是讓幼兒自己去動手發現物體是怎樣在轉動的原理。

活動準備:

製作多媒體課件、傘、鍾、自行車、電動玩具、風車等

教法和學法

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以幼兒嘗試教學法爲主,同時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還穿插運用講述法、操作法、啓發聯想法等教學方法。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他們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明者,而教師是幼兒的探究活動的支援者和引導者。在幼兒探索的過程中,要放手讓他們透過親生經歷並帶着問題去進行實際操作,這樣他們才能真正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活動過程:

一、我首先設計情節來引出轉動並揭示課題:

1、老師想喝水了,誰能幫我把瓶蓋開啟?剛纔你是怎樣把蓋子開啟的?

2、教師再次演示幾樣能轉動的物體,(傘、鍾、按摩器)讓幼兒找找他們的共同點,在讓幼兒找的同時引出“轉動”。

二.設計第二個環節,是讓幼兒透過操作法,直接感性地獲得經驗。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幾個要求,讓幼兒帶着問題去操作,培養幼兒邊操作邊思考問題的習慣。我設計的題問是

(1)哪些東西能夠轉動?

(2)它們又是怎樣轉動的?

1、在給幼兒分組探索、操作時,教師適時介入,觀察引導。

2、等幼兒操作完後進行交流,請部分幼兒上來說說你是怎麼在玩的,把幼兒的玩法呈現出來,初步讓幼兒瞭解轉動原理。

3、最後教師進行小結:這些物體的轉動都是圍着一個轉動軸作圓周運動。但考慮到小班幼兒對轉動軸不是很理解,於是我再次演示傘的轉動,讓幼兒找找轉動軸在哪裏,以加深印象。

三、討論轉動帶給我們的好處,首先我先對幼兒進行提問,讓他們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轉動的現象。引導幼兒說出電風扇、鍾、自行車、門等。然後我製作了課件,讓幼兒從圖片中更直觀地得到啓發。

四、運用轉動的原理,享受現代科技帶給我們的好處。我出示榨汁機,並進行演示,讓幼兒品嚐果汁。

幼兒園說課稿中班科學 篇6

一、設計意圖

前幾次活動中,我班幼兒接觸了一些人與人之間聯絡的方式,爲了讓中班幼兒對聯絡方式和資訊傳遞有更多,更廣泛的瞭解,把幼兒的這種探究性拓展開來。引導幼兒對動物的們的聯絡方式產生好奇。綱要中指出要積極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特點產生興趣和探究慾望,本次活動是讓幼兒瞭解動物們的有趣的聯絡方式,讓幼兒體驗發現的樂趣。

二、活動目標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嚮導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已具有的語言能力和好奇心強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目標:

1.認知目標:透過探索學習,讓幼兒瞭解,並感知不同動物之間都有自己的聯絡方式。

2.能力目標:培養幼兒對動物之間的聯絡方式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

3.情感目標:體驗動物之間聯絡這一現象帶來的樂趣。並懂得愛護動物。

三、重難點

根據本次活動目標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確定爲初步瞭解幾種小動物的聯絡方式,難點定位於對動物聯絡方式的感知。

四、活動準備

爲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動的目標和內容我做了如下準備,小蜜蜂,小狗,孔雀,狼等圖片,以及其與同伴交流視頻。

五、說教學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師幼互動,因此活動中我主要採用多媒體展示法、探索討論法、遊戲激趣法等。

活動內容設計是否符合幼兒的興趣,是一節活動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我採用以下幾種學法:觀察法,操作演示法等。

六、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中我將透過這幾個大環節來展開

(一)展示欣賞,引發興趣1.展示圖片和視頻,提出問題引發幼兒思考,讓幼兒之間做討論,說一說,圖片上的小動物在幹什麼,爲什麼要這樣做教師小結,蜜蜂飛,採蜜。小狗撒尿。孔雀在開屏,狼在嚎叫

(二)師幼互動,一起交流討論動物聯絡的特徵

1.觀看視頻,介紹動物們的種類,活動特性

2.請幼兒來說一說,小動物們是怎麼發出信號的?怎麼做的,

3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方式,嘗試幫助小動物交流。

教師小結,小動物和人一樣,有情況和事情的時候都要和小夥伴交流,

(三)依次播放視頻,瞭解小動物有趣的聯絡方式。

1.逐一播放視頻,瞭解活動中幾種小動物的聯絡方式

2. 請小朋友說一說,還知道哪些小動物的交流方式

3. 教育幼兒喜歡小動物,愛護小動物。

教師小結:小動物的聯絡方式各有不同,但能準確的傳遞自己的資訊。

七、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家將知道的這些告訴自己的爸爸媽媽。

八、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中,幼兒積極配合,認真嘗試,在自主練習裏獲取了經驗,又在集體練習裏感受到了快樂和喜悅,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教學目標也得到了圓滿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