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錦集5篇

學問君 人氣:2.98W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錦集5篇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本屆講授的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各自的優點,指出定滑輪的實質是一個等臂槓桿,動滑輪的實質是個動力臂等於阻力臂二倍的槓桿,並用槓桿平衡條件分析了它們的省力情況,把滑輪與槓桿聯繫在一起。最後講述了能同時應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優點的滑輪組。

經過對學生的生理、心理分析,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重點是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省力情況。關鍵是抓好學生的隨堂實驗。 因此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知道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

②能區分定滑輪與動滑輪,會用槓桿平衡條件分析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2、能力目標:

①會組裝簡單的滑輪組。

②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

③培養學生透過實驗現象總結歸納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實驗對學生進行學科學、愛科學的教育。

②透過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③培養學生樂於探索並善於探索的學習品質。

二、說教法、學法和教學原則

根據《滑輪》一課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學生實驗、放電腦動畫、觀察、討論、講解爲主的多邊法教學。透過觀察、實驗和看電腦動畫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感知探索新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原則:

①以學生爲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②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統一的原則。

③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

④鞏固與提高相統一的原則。

⑤具體和抽象相統一的原則。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分以下幾個環節:

1、新課引入:

用課件(胖子和瘦子的故事)引出滑輪,激發學生學習這節課的興趣。一個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2、演示、觀察、討論與講解相結合:

演示定滑 輪、動滑輪的用法,學生實驗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省力情況。此實驗中重物重力要大些,以減小動滑輪重力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讓學生把實驗結果填到設計好的表 格中。各實驗小組分析論證實驗結果並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透過觀察實驗和相應的理論分析,培養學生運用物理思維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研究滑輪的實質用課件動畫說明滑輪是槓桿的變形。這樣做可以讓這個問題更直觀,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接着提出 問題:有沒有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的方法呢?然後學生思考並討論得出結果,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來。然後用課件提出如何連接滑輪組。

學生在練本上設計滑輪組,用課件動畫給出答案。學生在按照圖中的設計組裝滑輪組,研究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和繩子移動距離和重物上升的高度的關係。這個實驗有可能出 現偏差,這時可讓學生分析出現偏差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3、鞏固強化:

①讓學生對照本節知識進行小結,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②完成按照本節目標設計的練習題。練習題的設計目的在於使學生對知識形成持久性記憶,有認識的表象轉化爲學生的內在能力,在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

你們好,我是南三德威中學物理教師:**,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節 浮力(P176~P178),下面,我將從教材、學生分析、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程序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爲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透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繫,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透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工具

1、學生器材:

對於每個實驗小組,準備了相同的實驗器材:一個燒杯、一個彈簧稱、一塊石頭、一根細線、適量水,物理教案《《浮力》說課稿 —— 初中物理第二冊教案》。

2、演示器材:

一個小鐵釘、一個木塊、一個乒乓球、一個空心金屬球

五、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爲基礎,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爲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爲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託的力,這裏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託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透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裏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爲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後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係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係,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麪,最後漂浮在液麪。並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於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麪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箇舊實驗:六個面紮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後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繫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係,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透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於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後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透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並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爲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瞭。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後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透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後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透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爲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透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爲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第一節:浮力

1、 什麼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懸浮:F浮=G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佈置作業:P178 1、2、3、4、5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加深對電功率概念的理解,鞏固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操作技能;

2、過程與方法:根據公式P=IU設計實驗並進行實驗;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髮現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本節擬採用與伏安法測小燈炮電阻的實際進行對比學習,用電壓表、電流表測量小燈泡的功率是電學中第二個要求定量測量的實驗,它關係到電壓表,電流表和變阻器等電學器件的正確使用和操作,所以對學生要求比較高,正確選擇儀表及合理地進行實驗,準確地記錄及處理實驗中的數據是個關鍵,教師注意適當引導。

教學重點:用伏安法測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教學難點: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關係,自己設計電路測定小燈泡的功率和各種故障的排除。

教學器材:電源、開關、導線、小燈泡、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

二、說教學設計方案

複習匯入:

1、什麼是電功率?

2、電功率的計算方法有哪些?

3、前面我們學習了伏安法測定小

燈泡的電阻,參考這種方法,你能設計實驗測定一個小燈泡的電功率嗎?如何測定呢?

實驗過程:

1、注意電源的正負極,電壓表、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初步估計電壓表、電流表的量程。

2、設計實驗電路圖,並根據電路圖連接實物圖再進行實驗。

3、根據記錄的實驗數據,分別計算出: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對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及燈泡的明暗程度進行比較。

評估交流:

1、小燈泡在額定電壓下能正常工作,此時實際功率=額定功率;

2、實際電壓偏低,小燈泡消耗的功率越小,燈光變暗。不能正常工作;

3、實際電壓偏高,小燈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燈光過亮,若長期使用會影響燈泡的壽命,還有可能直接燒壞小燈泡;

4、本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透過改變電阻來調節小燈泡兩端的電壓。

三、說教學理念

新課標強調:“教師要以學生爲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我在這堂課中充分體現了這一新課程理念,做到了五個“能讓”。

(一)能讓學生觀察的儘量讓學生觀察的儘量讓學生觀察。比如實驗前,學生要觀察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在什麼位置,開關的閉合情況,實驗中,讓學生觀察電流表、電壓表的讀數,學生們都觀察得特別仔細。

(二)能讓學生思考的儘量讓學生思考。比如根據伏安法測定小燈泡的電阻的實驗思路,讓學生透過思考回答如何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並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實驗結束後讓學生思考本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五)能讓學生總結的.儘量讓學生總結。實驗結束,每個小組都推薦了代表對本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總結性的發言,得出了較多合理的結論。我也適時地給予了教學評價,鼓勵等,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以學生的原有經驗出發,爲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測定小燈泡電功率的探究過程,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觀察、思考、動手、記錄和表述的能力,在活動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啓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做到了“在動手動腦中學科學”。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彈力》,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過渡句:首先來說一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節,本節主要從彈力的產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點等幾點詳細剖析了彈力的相關知識,其實在初中學生已經接觸過彈力,所以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有了較好的知識基礎,但高中階段的彈力,重點是彈力的產生、幾種彈力的方向以及彈力的大小,比初中階段的知識更復雜,更深入,學生學習本節課之後,能夠對彈力有更深層的認識,本節中對彈簧彈力大小的探究,也爲學生今後分析更復雜的物體受力情況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理解學生。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在初中階段接觸過幾種基本的力,如重力、彈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時的他們已經能夠較爲科學地分析物體的受力,對於彈力的產生、方向學生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於較爲複雜的彈力方向,如輕杆、輕繩等,學生還需要系統地進行學習。這個時期的學生有足夠的能力分析設計簡單的實驗,並且他們也樂於在課堂上親自操作,動手實驗,所以本節中我將胡克定律作爲探究實驗來進行,更好地讓學生們融入課堂,主動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學會、會學和樂學三個維度,所以我確定瞭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彈性形變與彈力;知道彈力的產生條件;能夠判斷常見幾種彈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過程與方法

在實驗探究胡克定律的過程中,學會客觀、科學地分析問題,加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生活中常見彈力的認識,領略自然的奧祕,懂得物理與生活生產密切的聯繫。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基於對教材的這些認識,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以及本節課的三維目標,我確定了本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彈力的產生條件,常見彈力的方向以及胡克定律。

難點

彈力的有無以及彈力的方向。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句: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

本節課我採用了演示實驗法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實驗現象,體會微觀放大法的巧妙之處,利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自主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係,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厚積而薄發,在做了一系列的準備活動之後,我的教學過程將如下呈現,整個教學過程分爲四個環節)

環節一:匯入環節

(過渡句:首先是匯入環節)

上課之前請同學們觀看蹦極視頻,並談談對這項運動的的瞭解,提問學生:在繩子繃直的時候,人受到繩子的力是什麼樣的力?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追問,生活中還有哪些彈力?引入本節新課——《彈力》。

設計意圖:視頻匯入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來,極限運動會造成較強的視覺衝擊,在驚心動魄的視頻之後,讓學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學知識,養成學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現象的習慣,學生學習過彈力,可以很輕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對於第二個問題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帶着疑問進入課堂,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環節二:新課講授

(過渡句:接下來的新課講授環節,這也是教學過程中較爲重要的一環)

本節課的內容包含四個重要知識點:首先是彈性形變和彈力。

學生在初中對於彈力的學習,距離本節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有些知識點他們可能已經遺忘,所以在進入本節較難知識點之前,我還是會讓學生們親自動手感受彈力,回憶起之前學習過的知識。我會讓學生們親自拉動橡皮條,捏橡皮泥,觀察鬆手之後二者是否恢復原狀,並讓學生回答二者分別是什麼形變。緊接着,我會讓學生根據剛纔所做的實驗和之前對於彈力的學習,嘗試歸納彈力的定義,我補充並強調彈力產生的條件。接着繼續提出問題:如果施加在彈簧、橡皮條這樣物體上的力越來越大,會出現什麼情況,根據學生的回答介紹彈性形變的概念,並讓學生意識到初中階段學到的彈簧測力計使用時不能超過量程,其實就是不能超過彈簧的彈性限度,這樣可以將初高中的知識聯繫起來,解答學生在低年級時產生的疑惑,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課程螺旋式學習,層層遞進的學科特點。

接着是第二個知識點:研究幾種常見彈力。

我會提問常見的彈力都有哪些?此時根據學生以前的知識基礎,可能會回答壓力,支援力等,接着我會讓學生們注意到研究的關鍵點,向他們提出問題:剛纔說到的的這些彈力,他們真的發生了彈性形變嗎?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理論推導不如眼見爲實,所以接下來我會演示實驗,用手壓桌子,以平面鏡放大微小形變,讓學生們觀察牆上光斑的移動情況,演示結束後,詢問同學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讓學生意識到,雖然手壓桌子的力產生時產生的彈力形變非常微小,但是確實存在,讓學生們體會微觀放大法對物理研究的精妙之處,接着,爲了讓這個實驗充分發揮作用,我會讓學生繼續思考,手壓桌子時,壓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是什麼樣的,並讓學生練習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我會在此時強調,彈力的作用點是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上,爲了方便研究,要畫在受力物體的重心上。這樣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彈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認識,爲接下來複雜的受力分析做好鋪墊。

爲了讓學生對於常見彈力的方向有較爲全面的的瞭解,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多種典型情境,我選擇的案例如下:勻速運動小車內靠在車內壁的球,物體之間點與點,點與面,面與面接觸,輕杆、輕繩、輕彈簧上掛物體等,讓學生嘗試到黑板上畫出彈力的示意圖,此時學生可能會不斷地出錯,我會帶領學生詳細分析案例中彈力的方向,讓學生這種知錯,改錯當中,對於彈力方向的判斷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最後我根據典型案例,總結正確畫出彈力的方向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先讓學生自主思考,我再進行糾錯,最後將分散的知識點系統地進行總結,讓學生更輕鬆地掌握知識點。

然後是第三個個知識點:探究胡克定律。

學習力時通常從三要素進行研究,到這裏學生已經知道了彈力的作用點、方向,所以此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彈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讓學生進行猜想後利用實驗進行探究,安排讓每個小組利用不同規格的彈簧進行實驗,我會提醒同學們實驗中注意記錄實驗數據,實驗後畫出 F----x 圖象,分析彈力與彈性形變量之間的關係,最後由師生共同總結胡克定律內容。

環節三:鞏固提高

(過渡句:新課講授之後就進入到了鞏固提高環節)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來表示,它又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設計意圖:學生對於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達式,沒有對其物理意義進行深入思考,此時讓他們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達出的意義。

環節四:小結作業

(過渡句:最後就是小結作業環節了)

小結時,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知識點。

作業則是畫出課後習題中彈力的示意圖。

設計意圖:這樣的作業可以讓學生繼續在課下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爲今後分析更復雜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礎

七、說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溫度計》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溫度”是本章知識結構的核心,“溫度”和“溫度計”不僅僅是本章的預備知識,更重要的是物態變化是圍繞“溫度是否變化”進行的。溫度計是學生真正認識的第一個測量工具,溫度的測量作爲預備性知識和學生學習本章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是本節的重點內容。學好它並會用它對今後其它儀器的學習很有幫助,也是今後繼續學習熱學知識的基礎,並在生活、地理和化學學科中都有一定的益處。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重,求知慾強,但動手能力較弱,加上剛接觸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缺少認識,也缺乏必要的邏輯知識。因此,以學生常見的現象進行引入,以便使學生能逐步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生活中,學生接觸天氣預報的機會還是很多的,攝氏溫度的讀是容易出錯的地方,要加一引導。攝氏溫度的寫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點,但只要把讀的問題解決了,寫也就水到渠成了。對於溫度計指示的溫度,學生可能不能一下子用正確的方法,要在學生錯誤的讀法上引導學生正確讀數。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和結構;瞭解並記住一些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能用溫度計測量溫度。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溫度計的結構及工作原理;透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生活中的物理。

(四)教法分析

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狀態,我選擇瞭如下的教法:課堂介紹加“問題導學式”以及實驗操作相結合。整節課由3個具體問題串接組成,大問題套有子問題,環環相扣,在解決問題當中完成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在思考和合作中完成教學目標。同時,本節在內容上作了簡化,去掉了溫度計的分類和體溫表的講解,將它們作爲開放性作業進行了分層次處理,以減輕學生課堂學習內容壓力,也便於留出更多時間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動手能力!

(五)學法分析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本節課透過自主老師教學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索學習等形式,使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交流,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

二、教具分析

三個燒杯、熱水、溫水、冷水、溫度計、體溫計、寒暑表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知

“秋去冬來,天氣逐漸變冷。早上我們感覺很冷,而中午又覺得很熱。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以學生熟知的自然現象引入新課,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這一理念。

接着讓學生舉一些生活中溫度高的物體和溫度低的物體,讓學生體會冷與熱和我們生活是密切聯繫的,從而引出本課的主題:溫度計。

(二)探索新知

1.溫度計

(1)實驗體驗:讓學生把兩隻手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裏,然後同時抽出手插入溫水中。讓學生透過實驗知道,憑感覺判斷物體的冷熱是靠不住的,從而引出測量溫度的儀器——溫度計。

(2)實物展示:初二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仍佔有一定的地位,部分學生對溫度計有一定的認識,但並不全面。因此,我會實物展示各種溫度計,讓學生更加直觀具體的認識溫度計,瞭解溫度計的構造及工作原理。

2.攝氏溫度

攝氏溫度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瞭如下的情境:用溫度計量一杯水的溫度,讓學生讀數。此時,學生在讀法或單位上可能會出現錯誤,教師及時更正錯誤並向學生介紹攝氏溫度的定標及讀法、寫法,讓學生透過閱讀“小資料”瞭解自然界的一些常見溫度,並透過適當的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此難點透過讀、講、練,逐步突破。

3.溫度計的使用

在此環節,我首先讓學生透過閱讀課本瞭解在使用溫度計前要注意的問題,然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透過動手操作實驗,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的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充分體現主人公的地位,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