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有關說課稿初中範文彙總五篇

學問君 人氣:1.28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初中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說課稿初中範文彙總五篇

說課稿初中 篇1

一、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聲樂》是音樂專業教學的重要課程,是整體音樂教育的重要環節,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以技能表現爲主要特徵,全方位地反映和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如:音樂基本素質:基本樂感、音準、節奏;理解、表現和欣賞作品的能力,以技能和修養駕馭作品的能力等;

可以培養人的多種素質。如:穩定、細心的品質和自我調節的能力,聲樂作品給予人的修養、情操和人格的再造和提升;

對於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歌唱技能是必須掌握和今後從事小學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基本技能。

二、課程教學設計及改革思路

(一)教學目標

以全方位素質教育爲依託,基礎與速成、技能與素質的平衡和統一的高職聲樂教學目標體系,具化爲三個素質能力的達標:

專業技藝素質:切實駕馭聲音的基本能力

聲樂綜合素質:聲樂學科內的全面素質

歌唱教學素質:基本職業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課程所用教材爲:《聲樂教學曲庫》(自編)

《聲樂教學曲庫》(自編)是在現有正式出版的聲樂教材基礎上,結合我院實際生源情況,圍繞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來的。我們進行了聲音類別、程度難易的分類,共分爲八個級別五個聲部,按照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進行教學,突出實用性、應用性的特徵,適應我院的教學情況,同時也爲廣東省乃至全國的高職聲樂教育教材提供了可借鑑的參考。

(三)主要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

敘述講解

演唱示範

啓發討論

2.教學手段

“望”:以視知覺爲媒介的教學手段

“聞”:以聽知覺體現教學功能

“問”:聲樂教學中的語言、思維交流功能

“切”:聲樂教學中觸知覺教學功能

(四)實踐教學內容及環節的確定

1.課程匯入

提出本課堂的要求,瞭解學生對本課堂的準備情況(身體、心理、課前功課準備等)

2.技能訓練

機能訓練:呼吸肌能、聲音支點肌能、咬字吐字肌能等

技巧練習:連音練習、頓音練習、跳音練習等

3.作品重點、難點訓練

4.作品分析

5.演唱作品

6.總結

(五)課程所需的教學條件

琴房,鋼琴,琴凳。鏡子,音效條件(建設當中)。

(六)課程教學的參考資料

1.主要參考文獻

沈湘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年版。

林俊卿著:《歌唱發音的機能狀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年版。

俞子正、田曉寶著:《聲樂教學論》,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2.參考教材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組編:《聲樂》,上海教育出版社。

《聲樂教學曲集. 中國作品》(1—4),人民音樂出版社。

《聲樂教學曲集. 外國作品》(1—4),人民音樂出版社。

霍立等編:《新編中國聲樂作品選》(1—9),遼寧人民出版社。

(七)多媒體課件的建設狀況

本課程爲技能課,暫時無多媒體計劃課件。

三、教學對象分析及教學效果預測

(一)教學對象分析

本課程教學對象是音樂系所有學生。

五年制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年紀偏小,發聲器官未發育成熟,聲音處於變聲後期,聲音能力較弱;且音樂基礎較弱,接受能力參差不齊。

三年制音樂教育專業、三年制初等教育(綜合藝術)專業:發聲器官基本成熟,有一定的聲音能力,掌握了簡單的音樂知識和發聲技能,能演唱簡單聲樂曲目。

三年制表演藝術(音樂表演)專業:發聲器官基本成熟,有較強的聲音能力,掌握一定的音樂基本知識和發聲技能,能演唱一定難度聲樂曲目,有一定的音樂表現力。

三年制文化管理專業、三年制表演藝術(計算機音樂)專業:發聲器官基本成熟,有一定的聲音能力,掌握一定的音樂基本知識和簡單發聲技能,能演唱簡單聲樂曲目,對流行音樂有着特別的求知慾。

(二)教學效果預測

五年制音樂教育專業、三年制音樂教育專業、三年制初等教育(綜合藝術)專業:能瞭解、掌握聲樂發聲基本技能,熟練掌握視唱技巧,具有一定的聲樂教學能力。

三年制表演藝術(音樂表演)專業:熟練掌握髮聲技巧,能完整演唱、表現作品,具有一定的聲樂輔導能力。

三年制文化管理專業、三年制表演藝術(計算機音樂)專業:有正確的聲音概念,瞭解發聲原理,掌握基本發聲技巧,對聲樂作品有一定的鑑賞力。

(三)總體教學效果預測

專業技藝素質方面:熟練掌握歌唱發聲技巧,能切實解決駕馭聲音的能力。

聲樂綜合素質方面:透過聲樂學習達到人文素養的一定提高。

歌唱教學素質方面:能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具備今後從業中所需聲樂教學、輔導技能。

說課稿初中 篇2

1 說教材

本堂課我所說的內容是原地正面推鉛球,原地正面推鉛球是小學6年級第三部分投擲部分的內容,它在整個小學體育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必修課之一,動作要領是面對投擲方向,左腳在前,腳尖稍向內轉,右腳在後,膝關節微屈,用前腳掌着地,右肩向右扭轉,然後右腿用力蹬地,同時送右肩,挺胸擡頭將球推出 ,透過大量的實踐證明透過推鉛球等投擲項目的練習不僅可以發展人體的上肢、背部、下肢的肌肉力量,同時還可以發展人體的速度、爆發、靈敏、協調能力。在本堂課中我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爲中心,老師爲主導改變過去的單純的技術性教學,而向趣味性轉變,讓學生在活動中不但鍛鍊了身體,學會了運動技能,而且讓學生體會到體育給他們帶來的樂趣,爲學生樹立終生體育的意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2 說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透過教師的示範以及講解以及透過圖畫的運用,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正確的正面推鉛球的動作概念。

(2)技能目標:透過學生反覆的練習,從而讓學生掌握運動技術的動作,並在此基礎上充分發展學生的力量、速度、靈敏、協調性等多種素質。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敢自信,相互配合、密切協作的優良品質。

3說教學程序設計

我把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 開始準備部分 (10分鐘)

匯入課堂常規 體育委員整隊,彙報人數,師生問好

教師安排本堂課的基本內容 安排見習生

接着是熱身活動 在熱身活動中我安排了兩個內容 首先由教師領着學生慢跑3分鐘 第二個內容是健美操的練習,教師帶領學生在動感的音樂的伴奏下進行練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趣味性以方便下面的練習。

第二部分 基本部分 (30分鐘)

(1)正面推鉛球技術的教學

教師在正面推鉛球教學中應注重的技術教學,這是正面推鉛球的重點也是難點,讓學生掌握技術要領,面對投擲方向,左腳在前,腳尖稍向內轉,右腳在後,膝關節微屈,用前腳掌着地,右肩向右扭轉,然後右腿用力蹬地,同時送右肩,挺胸擡頭將球推出 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應及時給予學生錯誤動作的糾正,配合以正面推鉛球的體育掛圖,更有利於學生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另外在教學中應注意安全,因爲推鉛球是一個危險的運動。

(2)遊戲競賽

你隨便整個遊戲就行

第三部分 結束部分 (5分鐘)

在這個部分主要是讓學生放鬆

在這個部分我透過播放柔美緩慢的音樂帶領學生進行拉伸放鬆練習

從生理和心理兩個角度兩個方面讓學生充分放鬆。

放鬆完後教師針對這堂課進行總結 師生再見 體育委員歸還器材

說課稿初中 篇3

1、問好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本場7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創新改變生活》。

2、總結語

我認爲上好一堂課需要老師做到對教材的熟悉把握,還有對學生的深入瞭解,以及對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教法學法的靈活應用。基於此,我將從教材、學情、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3、總結語

那麼首先呢,我來說一下對教材的看法要想上好一堂課對教材理解尤爲重要。《創新改變生活》這節課選自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主要透過科技創新的事實向同學們展示出創新的重要性,旨在引導學生自覺樹立熱愛科學的精神,同時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新課改的要求,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自覺樹立熱愛科學的精神,努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新觀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自主學習以及小組討論和師生合作等方式把握創新思維應體現在生活中每個方面。

3、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認識創新的重要性。

有了以上的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也呼之欲出,本堂課的重點是:瞭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認識創新的重要性。本堂課的難點是:學生自覺樹立熱愛科學的精神,努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新觀念。

5、學情分析

一切的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爲主體,九年級的學生對“創新改變生活”十分認可;具有較強烈的表現欲,透過參與科技小發明小製作活動及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這爲本課的學習提供了較有利的條件。但是九年級的學生很難把創新與責任及國家發展相聯繫,一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培養創新精神動力不足。

06、教學教法

那麼這就需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法。本節課我將針對學生對科技感興趣的特點選擇多媒體展示法,講授法,提問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用自主探究法和小組討論法開展學習。

07、教學過程

以上的一切準備都是爲了更好的呈現出教學過程,接下來我將從匯入、新授、小節、作業幾個環節闡述這一過程。

匯入

良好的匯入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慾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多媒體匯入法,接下來是一個簡單示範:上課啦同學們 ,我們先來看一個視頻《一天的智能生活》,好,視頻看完了。在視頻中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事情都被智慧生活系統安排好了,非常的方便,對不對。這說明科技創新已經悄然進入到我們每個家庭,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創新讓生活更美好。這節課就讓我們來探討《創新改變生活》這個話題。

新授

整體感知:學生帶着“什麼是創新,創新重要嗎?”等問題進行整體閱讀課文。然後提問一到兩位同學,在黑板記錄回答。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於本課有一個初步認知。

以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學生帶着“爲什麼創新如此重要?”的問題對課文進行具體分析。再進行兩到三組提問並在黑板記錄。對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探討出的結論,由老師進行語言規範或者做總結得出完整正確的答案。透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把從課本當中學會的創新思維,觀念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生活中處處留心處處創新。

小結

在課堂快結束的時候我會以師生合作的方式,一起在黑板右側總結一下本節課學習的知識點: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認識創新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要培養正確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道理。

作業

最後留給同學們一個去了解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人類的貢獻這樣一個開放式的作業。

8、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就像現在呈現的這樣 分爲左右兩個功能區,清晰明瞭。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全部說課內容,辛苦各位評委老師。(鞠躬,擦黑板,走人。)

說課稿初中 篇4

各位專家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四章的第三節《平面鏡成像》。下面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主要有三個內容: 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2、虛像的概念;3、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它在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定律之後,學習、認識平面鏡的成像,是前兩節所學知識的應用;另外,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像”這個新概念,爲進一步學習凸透鏡成像奠定基礎。同時,透過平面鏡成像的探究活動,有助於加深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節課具有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重視過程與方法、重視科學探究的要求,結合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生認知發展的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三個維度:

知識與技能:能說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瞭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瞭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有用資訊的記錄;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過程中,領略平面鏡成像現象中的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

3、重點和難點

科學探究活動,有利於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學習、體驗科學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由於“虛像”比較抽象, “看得見”,卻“摸不着”,因此,虛像的概念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由於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 很難提出確定虛像位置的方法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探究活動中的又一個難點。

二、說教法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同時,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平面鏡,容易使他們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根據學生這些心理特徵,結合教材內容的編排,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爲教師引導發現,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學生雖然對平面鏡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由於思維定勢的影響,往往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例如:他們會認爲“物體離平面鏡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與“影”混淆等,這些先入爲主的錯誤觀念,對本節課的學習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對於這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則透過多媒體動畫展示、演示實驗、教師講解等教學手段,來突破難點。

三、說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學探究,讓學生從觀察現象入手,在質疑、探究、觀察、思考、討論、交流中學到知識,同時,體驗實驗的基本思想方法,學習科學探究。

四、說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首先透過一個魔術視頻引入新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還暗示出將“平面鏡改爲玻璃板”有助於確定虛像的位置,爲學生設計探究方案搭建一個“支架”。

2、組織探究

第二個環節我將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按照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考慮到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和教學時間的限制,探究活動的重點放在設計探究方案上。

(1)提出猜想:

在板書課題之後,展示一幅平靜的水面成像的圖片。這樣,一方面可以拓展平面鏡的概念,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後,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內所成的像,並對成像的特點提出猜想,將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作爲後面探究的課題。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首先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體大小的關係呢?”以明確探究目的。如果學生感到困難,可以適時提出啓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使學生明確解決問題的關鍵。然後,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設計實驗方案。之所以以小組爲單位,一方面是由於該探究活動與以前接觸到的探究活動相比,難度要大一些,以小組爲單位,便於學生隨時交流、相互啓發,共同獲得發展;另一方面,透過交流,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

(3)進行實驗

提供實驗器材時,將平面鏡和玻璃板同時給出,讓學生自主選擇。直接選平面鏡的學生在實驗中會發現一個問題:無法同時看到物體的像與替代物,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學生就會陷入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考。此時,可能會有學生受到 “水中蠟燭”的實驗啓發,想到把平面鏡改爲玻璃板做實驗。如果學生沒有想到,可以提醒學生回想該演示實驗。這樣,學生透過實驗的親身體會,產生認知衝突,再聯繫已有資訊,解決衝突,體會更加深刻。這樣就突破了探究過程中的難點。

在得出像與物體大小相等的關係後,近一步提出“怎樣研究像距與物距的關係?”以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探究。由於學生在前一步的探究活動中已掌握了確定虛像位置的方法,學生完全可以自主進行探究。

(4)交流探究成果,及時矯正

各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對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像物等大等距”的結論,同時對學生掌握知識、參與實驗的態度和效果進行反饋,在這一階段,透過教師的引導和針對性反饋練習,學生將完成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

3、理解“虛像”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根據光的反射定律作圖,進行動態分析,使學生從理論上知道平面鏡成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並由非實際光線相交形成。

接着再演示:把蠟燭點燃放在玻璃板前,把白紙放在玻璃板後面的“像”的位置上。會發現紙上並沒有像,從而說明並沒有光到達成像的位置,再次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確實不是實際光線相交而成的,使學生從實際中感受什麼是虛像。這樣,透過理論分析、實驗驗證等教學手段變抽象爲形象,變靜爲動,突破“虛像”這一難點。

4、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爲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認識到平面鏡成像在生活中的應用,播放一段有關平面鏡成像應用的影片,透過這段影片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科技對生產、生活產生的重要影響,加深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識。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 平面鏡成像

一、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

(2)等距: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3)虛象:像與物連線與鏡面垂直

二、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反射光線的方向延長線形成虛像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說課稿初中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伊通第五中學的錢小平。今天我說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四章光現象第三節《平面鏡成像》的教學內容。爲了使本次說課清晰流暢,明瞭直觀。我將從以下幾方面(教材分析、學情分析、以及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設計和板書設計)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們來看教材,平面鏡成像是對光現象的進一步認識,與此同時它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是前兩節課知識的應用;另外本節課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 “像”這個概念。它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爲後面一章研究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它具有重要的承上啓下作用。

2、教學目標及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透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首先我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確定爲一下三點(瞭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瞭解平面鏡能成虛像;理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接着是過程與方法目標確定爲以下兩個方面(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資訊的記錄;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最後,是情感目標確定爲以下三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這三個目標中,情感目標是動力保障,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基礎,過程與方法幫助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3、教學重點與難點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後,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特點,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並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難點有兩個:知識方面虛像概念是一個難點,因爲“虛像”比較抽象,本身“看得見,摸不着”,這構成了本節的一個難點;而在探究活動中由於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預計對於採用兩個相同的物體,並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這就構成了本節課的探究設計中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接下來,我們來看學生的情況。本節課教學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學生在本課之前已經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定律,已經具有前提知識。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非常多,也是他們感興趣的現象。加之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這使本節課探究活動的實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對平面鏡成像雖然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他們往往容易受生活經驗的主觀影響,得出一些錯誤的認識。

三.教法、學法分析

由於初二學生的思維主要是由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對於物理的興趣主要是直觀認識,還沒有能過向抽象認識轉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透過演示實驗和學生探究實驗讓學生直觀體驗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在如何研究虛像的環節中運用平面鏡和平板玻璃的對比讓學生更直觀感受虛像。因此,這節課採用直觀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由以下的教學流程展開(新課引入、新課教學、總結歸納、實際應用、反饋練習、佈置作業)。

爲達到教學目標,教學中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爲基礎,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性,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首先是第一環節:新課引入。由於本人教學物理的同時兼班主任工作,經常會有調皮的孩子在課堂上照鏡梳妝,要不就趁着科任老師不注意偷偷地在有陽光時用鏡子,鋼尺在牆上或是黑板上反射光斑。很多老師都很困擾,雖然學生對平面鏡很熟悉,但對於成像規律及特點不很清楚,爲了使學生對本節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從教參四個引入方案中選擇了第一個,也就是最簡單的一個。我用一塊較大的平面鏡,同時讓學生自帶小鏡子,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並提出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

例如:

(1) 你的像在平面鏡中的什麼地方?

(2)在平面鏡中,你的像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樣嗎?

(3)當改變你與平面鏡的距離時,你的像的大小改變嗎?你的像到鏡面的距離怎樣變化?本設計方案中提出的相關問題,並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只是爲了引起研究興趣,爲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提出問題”作必要的鋪墊。2.此時,學生已經非常迫切的希望能夠進一步探索,所以第二個環節我將進行新課教學,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教學。爲了使學生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角度去認識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鏡,我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同學們進行討論,提出猜想。由於學生的積極主動,將提出下列不同猜想(像與物左右相反;物體離平面鏡越近像越大;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由於這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首先由我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係呢?”以明確探究目的。緊接着,啓發學生思考,讓同學們進行討論,分析自己之前的猜想,在設計中,學生可能對“怎樣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感到困難,如果是這樣,我將提出啓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經過一番討論,使學生明確關鍵就是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物體[替身物體]與像進行比較。到這裏確定可行的實驗方案,學生就可以進行實驗了。同學們選定器材:平面鏡、平面鏡固定底座、兩支蠟燭(模型)、白紙、刻度尺、用白紙充當光屏,進行實驗。

虛像的概念和平面鏡成像原理是初中光學的一大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難點,爲後續學習掃除障礙,我引導學生透過作圖來理解他們,這樣既鞏固了對反射規律的認識,又培養了學生研究新問題的能力。

小組展示實驗並在課堂上交流探究結果時。此環節由學生自己總結,教師做適當引導,然後師生共同整理探究結果:

(1)虛像

(2)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連線跟鏡面垂直

(在這裏學生會得到像不能用白紙呈接到的結論,暫不急着說是虛像,而是提出疑問,爲什麼像用紙接不到呢?從而進入平面鏡成像原理的教學。之後再回來補充虛像的特點。)

3.總結歸納:實驗結束後師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

4. 接下來展示平面鏡成像之美,使學生體會到平面鏡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美麗。其實,平面鏡的作用遠遠不止這些,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那些應用平面鏡的例子呢?我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討論一些平面鏡成像的應用,例如水面倒影等。同時我用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平面鏡在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應用,師生進行交流生成了動態的課堂效果,使課堂變得更精彩。

5.並進行鍼對性反饋練習。加深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理解與記憶。

6.最後一個環節是佈置作業:作業包括必做題和選做題。根據農村中學學生現狀,我一直堅持分層次作業。必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鞏固和反饋;選做題是學優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綜合和拓展,同時,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延伸。

六、板書設計

最後是我的板書設計:板書設計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板書的設計意圖是突出重點、再現過程。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