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高中生議論文寫作教學的反思

學問君 人氣:1.99W

摘要:議論文教學有利於學生接受積極的思想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重視議論文寫作是教學大綱的要求,更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然而,高中議論文寫作現狀是 教師怕教學生怕寫。本文就學生寫作和教師教學兩方面分析學生寫作水平低下的原因,並針對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四種途徑。

關於高中生議論文寫作教學的反思

議論文寫作是高中階段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對高中生進行思辨能力訓練的極好途徑。議論文寫作的好壞不僅僅關係到學生在高考中得分的高低,還關係着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寫作能力的培養。但是,目前的現狀是高中生不會寫議論文,甚至是不知什麼是議論文。一提到寫議論文,學生就手足無措、抓耳撓腮、無從下筆。即便 逼 他們動筆,寫出來的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十分乏味。個別學生甚至連議論文的 格式 都不懂,或論點不明,或論據不足,或論證不力,或結構混亂。寫不好加上不想寫,使得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步履維艱。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主要從學生寫作和教師教學兩方面總結如下:

一、學生議論文寫作水平偏低的原因:

1、不知如何論述。好多學生碰到一個論題後,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展開。用俗話說,這是沒有找到論述的"竅門"。實際上,對某一問題進行論述,可以從不同角度展開。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即分別解決"是什麼"、"爲什麼"、"怎麼樣"和"如何"的問題。如寫《誠信》,就可以寫什麼是誠信,如今社會爲什麼需要誠信,如何做到誠信。

2、不會論證分析。論證就是要"擺事實,講道理",但具體到"如何擺"和"怎樣講"時,卻不甚得法。簡單點說就是不知道如何把論點和論據連接起來。往往是論點一擺,再緊接着就是 例如 ,或者寫上幾段名人名言,文章就結束了。中間沒有闡釋句,對論據也缺乏概括性的分析。總之一句話,有論點,也有論據,但水油分離,毫無論味。無非就是觀點加材料的疊加。這包括:a.不善於從現實生活中, 特別是從親身經歷中提煉論據;b.有了充分的論據,但在論證過程中,不能做到正反對舉,點面結合,詳細映襯,古今中外並存,事實事理俱在。於是,形成材料堆砌,使人莫衷一是.不會揭示材料的內涵。

3、材料積累不夠。舉例不過那麼幾個:中國的屈原、項羽、司馬遷、張海迪,外國的愛迪生、牛頓、居里夫人。即便列舉出來也不會多角度尋找與論點的關係,只是老一套。以致材料不能爲觀點服務,說不出道理,爲了湊足篇幅,只好寫些不着邊際的話。

知識面狹窄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不關心時事、不關注社會。許多學生仍然是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 。因此他們寫議論文僅僅是說說大話空話,引幾句名人名言,或用幾個陳舊得發 餿 的前人的故事。二是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儘管素質教育的呼聲很高,但應試教育仍暗潮涌動,學生忙於應付堆積如山的數理化作業,很少有時間看課外書,更不用說去讀讀政論文了 。

二、教師的議論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作文教學存在重記敘文輕議論文的輿論導向。一些專家認爲高考作文應寫富於生活氣息的活生生的記敘文,大力提倡寫記敘文。它可以讓學生關注自身生活,有話可說。而認爲議論文需要一定的生活經驗的積累,邏輯思維能力要求過高,學生不會寫就不要寫。因此,這導致一線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忽視議論文。久而久之,學生也認爲議論文不會寫無關緊要。

2、急功近利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師不重視議論文教學。許多教師迫於應付種種考試而疲於奔命,卻忽視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如速讀習慣、作讀書札記習慣、使用工具書解疑的習慣等等。有時爲了趕進度,隨意壓縮課時,把教材內容擠成 壓縮餅乾 硬餵給學生,結果食而不化,嚴重影響了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3、議論文教學只把傳授議論文的基礎佈局和寫法方法當作提高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的法寶,只講解與論點、論據、論證有關的寫作知識,或單一的指導學生議論文的結構,卻沒有或很少針對論證分析進行教學,以致於學生似乎聽懂了該怎麼寫的道理,掌握了議論文寫作的基本思路,但仍然不會論證分析,學生議論文寫作存在的問題絲毫沒有解決。

針對議論文寫作存在的雙方面的問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怎麼 辦?我想只有遵循八字原則:對症下藥、事半功倍。纔是改變現狀的解決之道。

一、教師必須轉變觀念,重視議論文教學。

不論是議論文還是記敘文都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寫作文體,而且從某一程度上看,議論文比記敘文更加重要。議論文是用邏輯、推理和證明,闡述作者的立場和觀點的一種文體。

因此,在寫作過程中,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缺一不可。議論文的這一特徵要求學生具有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好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良好的材料駕馭能力。可以說議論文寫作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學生學習議論文的寫作,可以鍛鍊他們的思維,使他們的心智快速成長起來。同時議論文寫作的高要求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閱讀面和視野的擴大都有重要意義。

分析江蘇省2006年至2011年的高考題目,有一大半題目也比較適合寫議論文。如06年的《人與路》,09年的《綠色生活》,10年的《品味時尚》,11年的《拒絕平庸》,12年的.《憂與愛》。這些題目相對而言,記敘文寫作難度要大。而寫議論文思想更深刻,立意更高遠,更具備現實意義,文章更容易出彩。

所以,教師應該把議論文教學提升到與記敘文教學相同的地位,重視議論文教學,同時也要對學生強調議論文寫作的重要性,從思想上改變觀念。

二、教師要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並學會挖掘、運用素材。

用事實證明道理,這是議論文最常見的說理技法,也是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廣泛運用的手法之一,其關鍵在於事例的選擇。優秀的學生往往能夠從熟知的事例中出新、出巧,轉換思維,給讀者以多方面的思想震撼,從而更好地論證話題。一篇好的議論文,必然有好的素材對其進行支撐。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素材進行積累、挖掘和運用。

首先,指導學生建立 論據收集本 , 豐富自己的素材儲備庫。同時,教師在每天的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平時積累的素材在課堂上分享。也可以讓同學們把素材本互相傳閱、交流,這樣一個同學所積累的素材變爲全班同學的素材。例如:"著名主持人楊瀾當年放棄央視主持工作,毅然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新聞傳播學,而今成爲我國最著名的女主持人之一。"這一素材透過大家討論,發現這個素材可以用於:學會放棄、堅持等話題之中。學生透過這樣的機會,素材積累增加了,素材運用方向也增多了。

其次,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思考、挖掘素材運用的主題,選取不同的立意角度,針對具體文題提出符合題意並具有文化價值的論點,就能夠達到舊瓶裝新酒-創新的目標。例如:學生平時非常熟悉的"司馬遷發奮著書"的素材,很多學生會從司馬遷在逆境中奮進,還會從司馬遷不畏艱難著書等方面來利用這些素材。但是如果學生從更深的角度如"學會放棄,舍小我全大我",以及從相反的角度如"時勢造英雄,如果沒有當時的社會制度又怎麼會有司馬遷的發奮,又怎麼會有《史記》的流傳"等,這些相反或者是更深層次的角度進行立論,這對於學生的素材出新也是一條便捷的途徑。

長期堅持,學生透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可以積累一定量的具有文化內涵的論據素材以及形成對於文化現象的思維習慣。所以,素材積累不僅要多而精,更要會思考和運用。

三、教師要經常推薦優秀議論文,擴大學生閱讀量,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語文學習的特點是舉一反三,厚積薄發。沒有金字塔形的堅實的基礎,學生是很難登上議論的高峯的。教師應積極向學生推薦優秀的議論文,擴大學生議論文的閱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教師可以推薦《雜文報》、《雜文選刊》、《南方週末》、《中國青年報》等報刊上的優秀議論文,與學生一起品讀。由於這些文章貼近現實,所以學生感覺容易親近,也容易從中學到議論的真本領。

同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習慣對一個人很重要,良好的習慣可以使人受益一生。葉聖陶先生十分注重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一些著名的語文教育家也同樣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魏書生、錢夢龍、於漪等。我們要提高學生議論文閱讀能力,須讓學生養成以下幾種習慣:經常聽廣播看報紙的習慣,瞭解國內外大事,關心社會發展;快速閱讀的習慣,不求一目十行,但須透過迅速瀏覽,迅捷把握文章觀點;勤記讀書筆記的習慣,不斷積累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充實自己的生活;認真書寫的習慣,儘量做到筆畫有來歷,書寫整潔美觀。

四、教師更要教給學生分析說理的方法,摒棄 觀點+材料 的簡單模式。

高考作文評審組曾這樣評價:高考通常有一類考生,他們寫議論文的時候,只會提觀點和擺材料,通篇作文沒有一點自己個人的意見和看法,這類考生往往缺乏對事物的認知和辨析能力,這類作文只能給到中等或以下檔次。

縱觀近幾年來的高考議論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數以說理見長。對文章進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論證的深度,更能顯示出作者思維的縝密。 講道理 是議論文寫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講道理可以使論點旗幟鮮明,提倡什麼反對什麼都給人以清醒的認識。而論據透過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蘊涵的道理,說明其與論點的聯繫,使論點與論據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句話:論點是統帥,論據是士兵,論據要爲論點服務。分析論述不能空談抽象的道理,而必須擺出事實再講道理,即用材料證明你的觀點。要使材料能充分證明觀點,就必須透過分析,把材料與觀點之間的內在關係證明給人看。

通俗地說,證明給人看的過程,就是分析、論證。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分析說理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學會擺事實,講道理。論證方法常用的有以下五種:

1、因果分析法:

就是抓住論據所述的事實,並據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種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法就是從因果關係上把論點與論據聯繫起來。具體說,就是對事例中的行爲,沿着 爲什麼 這條思路,探求其根源,發現其本質,使內容逐步深化。

如:三國時的馬謖乃蜀軍一員大將。鎮守街亭,他把二十萬大軍駐紮在高山上,久經沙場的老將王平力勸他撤離此山,理由讓在場的將士信服,但唯有馬謖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結果被司馬氏圍山斷水,放火燒山,蜀軍不戰而亂,幾乎全軍覆沒。馬謖也依軍法被處斬,身首異處。

街亭失守,是因爲馬謖不懂兵法嗎?不,他自幼熟讀兵法,曾獻計於諸葛亮,使其七擒孟獲,平定南方邊境;又離間曹睿與司馬懿,使司馬懿被罷官歸田。馬謖的失敗,是因爲他狂妄自大,固執己見,不能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

2、假設分析法:

運用逆向思維對論據作反向假設,推測在這種虛擬的條件下可能產生的某種結果,從反面論證論點的方法。運用幾個假設複句要從實際出發,當然從不同的角度來假設,分析會比較全面,說理也比較深刻,行文也會增強氣勢。

如:某同學在論證 信念 的重要性時,引用司馬遷的例子,說他受了腐刑之後, 但他沒有去死,是完成《史記》的信念支撐着他,使他有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和決心。這個信念支撐着他,讓他最終完成了《史記》。 接着,這個同學分析道:如果司馬遷沒有一定要完成《史記》的信念,那麼他絕沒有那麼頑強的意志活下去,那司馬遷其人也不會爲後人所知,今天還會有這麼完整而珍貴的、被譽爲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的歷史資料《史記》嗎?正是信念,支撐着司馬遷,使之成爲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

上面文字在舉例後,接着用 如果那麼 從反面假設分析,從而論證信念的重要性。

3、對比分析法:

舉出正反兩個例子從而構成鮮明的對比,然後用比較對照所得出的結論來聯繫論點的方法。對比評析法適用於對比論證,分析文字圍繞對比展開,對比後的結論要與論點相吻合。

如:普希金說: 大石攔路,勇者視爲前進的階梯,弱者視爲前進的障礙。 強者有頑強的毅力,對 攔路石 毫不畏懼,把它當作鍛鍊自己的機會,而後一種人因爲缺少一股拼搏的毅力,不懂得成功來之不易,光看到別人的成功,看不到成功所付出的艱辛的勞動,面對 攔路石 知 難 而退,或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最終還是一事無成。

4、引申類比法:

這種方法,就是把列舉的事例加以引申或類比,聯繫實際,突出其觀點的現實意義。

如:英國數學家多番維爾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圓周率值推算到小數點後八百多位。可是後人發現,他在第三百多位時就出現了錯誤,也就是說,他後面二十來年的努力都是白費。科學是容不得半點馬虎的,多番維爾如果能在推算過程中經常客觀地審查自己的步驟和數據,就可能不會留下這個遺憾了。科學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常常聽人後悔自己什麼做得不好,什麼不該做,事後再多的悔恨也於事無補,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對 出 的意義有一個更好的認識。

這段話由英國數學家多番維爾的事例,引申出 一個人做人、處事或認識社會應 出乎其外',審察反觀,這樣纔不會犯錯 的道理。把事例引申類比,從而使讀者從中得到啓發和教育。

5、論據引申法:

舉了一個例子作爲論據,論據裏面存在某種苗頭,就着這個苗頭引申出去,設想出某種結果。

如:繆賢心胸開闊,他發現藺相如的才德,並 不因爲他出生卑賤而瞧不起他,而是不怕羣臣嘲笑,把藺相如推薦給趙王,得以出使秦國。藺相如此去吉凶難料,雖然他有勇有才,但未必能旗開得勝,若是此去非但沒有換回秦國的城池,連 天下所共傳寶 的和氏璧也被秦國奪走了,辱沒了趙國的威名,那麼趙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殺了藺相如一個了事,連繆賢也將因推薦庸才之過而受到牽連。但繆賢並不懼怕這些,他識才敢用,非常信任藺相如,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毅然把藺相如推薦到趙王面前。若非出於對國事的關心,是難以做到的。

材料分析的方法有許多。同一論據,可以採用多種分析法,到底用哪一種,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而且,有時常綜合運用幾種方法。但無論運用哪種方法,都必須記住,分析的目的是爲使論據更好地證明論點,使論點更加突出,更具說明力,因此,分析必須緊緊地圍繞論點。

總之,議論文寫作教學是一項艱鉅的工程,既需要牢牢打好基礎,又需要宏觀的構建能力,更需要微觀的精雕細琢工夫。教師必須要循序漸進,有條不紊,既要激發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興趣,又要引導學生逐步掌握議論文寫作的寫作技巧,最終才能開啟學生思路的閘門,激活學生的寫作思路的靈感,寫出有思想內涵和獨特個性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