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關於高中的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6.8K

篇一:高中教學反思

關於高中的教學反思

1.下列有關生命活動調節的表述,正確的是( )

A.頂芽——分泌生長素——促進側芽生長 B.突觸前神經元——分泌神經遞質——突觸後神經元抑制

C.甲狀腺細胞——分泌激素——抑制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

D.T淋巴細胞——分泌淋巴因子——抑制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

2.動物細胞內低Na+高K+的離子環境對於神經衝動的產生、細胞滲透平衡等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這種濃度差與細胞膜上的Na+--K+泵有關,其作用原理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溫度的改變不影響Na和K的運輸 B.在培養液中加入烏本苷會影響K的運輸

C.Na+和K+的運輸方式爲協助擴散 D.該運輸過程的持續會導致大量ADP的積累

3. 將某綠色盆栽植物置於密閉容器內暗處理後,測得容器內CO2和O2濃度相等(氣體含量相對值爲1),在

天氣晴朗時的早6時移至陽光下, 日落後移到暗室中繼續測量兩種氣體的相對含量,變化情況如圖所示。下列對此過程的分析正確的是

A.只有在8時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

度相等

B.在9-16時之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O2濃度不斷上升

C.該植物體內17時有機物積累量小於19

時的有機物積累量

D.該植物從20時開始進行無氧呼吸

4.研究發現,實驗鼠基因Myc335突變,則

另一基因Myc過度表達,致癌風險增加

20%;若移除基因Myc335,則基因Myc

表達受到強烈抑制,而老鼠健康狀況未受到負面影響。下列相關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

A.基因Myc335和Myc的基本結構單位都是脫氧核苷酸 B.基因Myc的表達受基因Myc335的影響

C.移除基因Myc335需要DNA水解酶 D.基因Myc335可看作是導致實驗鼠患癌的“開關”

5.下圖簡要概括了真核細胞中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過程中相關物質間的關係。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圖中①表示基因,主要位於染色體上

B.圖中②表示轉錄,該過程鹼基配對方

式中存在A-U配對。

C.圖中③表示翻譯,該過程離不開④

D.圖中④中的密碼子決定其攜帶的氨基

酸的種類

6.下圖表示某種生物的部分染色體發生了兩種變異的示意圖,圖中①和②,③和④互爲同源染色體,則有關圖a、圖b所示變

異的說法正確的( ) +++

A.圖a是基因重組,圖b爲易位,均可導致細胞內基因數目和順序發生改變

B.圖b只發生在體細胞中

C.兩種變化都一定會因生物的遺傳資訊改變而引起後代性狀的改變

D.均可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

29.(9分)圖Ⅰ表示某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的兩個相關的生理過程,其中a、b、c表示物質,甲和乙分別表示某種細胞器;圖II表示在不同溫度下,測定該植物葉片重量變化情況(均考慮爲有機物的重量變化)的操作流程及結果,據圖分析回答問題:

(1)細胞器甲乙都有雙層膜,乙的名稱是 ,物質c是一種含3個碳原子的化合物,

它在乙的 (場所)被徹底分解;將結構乙從細胞中提取出來,置於清水中,則其內膜破裂 (早、晚)於外膜。

(2)從圖II分析可知,該植物的呼吸速率可表示爲 ,實際光合速率可表示

爲 。在13℃~16℃之間,隨着溫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強度 (增強、減弱、不變),實際光合作用的強度 (增強、減弱、不變)。

(3)恆定在上述 ℃溫度下,維持10小時光照,l0小時黑暗,該植物葉片增重最多,增重了 mg。

30.(10分)科研人員利用化學誘變劑EMS誘發水稻D11基因突變,選育出一種純合矮稈水稻突變植株(甲)。將該矮稈水稻與正常水稻雜交,F2表現型及比例爲正常植株:矮稈植株=3:1。D11基因的作用如下圖所示。

請回答:

(1)BR與BR受體(D61

基因控制合成)結合後,可

促進水稻細胞伸長,這體現

了細胞膜的功能。

(2)EMS誘發D11基因發生________(顯性/隱性)突變,從而________(促進/抑制)CYP724B1酶的合成,水稻植株內BR含量________,導致產生矮稈性狀。

(3)研究發現,EMS也會誘發D61基因發生突變,使BR受體合成受阻。EMS的誘變作用表明基因突變具有________特點。

(4)科研人員利用EMS又選育出若干株純合矮稈水稻突變植株(乙)。現將甲、乙水稻植株雜交,以判斷乙水稻矮稈性狀的產生原因是與甲水稻相同(僅由D11基因突變引起的),還是僅由D61基因發生顯性或隱性突變引起的(其它情況不考慮)。

①若雜交子代皆表現爲正常植株,則表明乙水稻矮稈性狀是由D61基因發生________(顯性/隱性)突變引起的。

②若雜交子代皆表現爲矮稈植株,尚不能確定乙水稻矮稈性狀的產生原因。請利用該雜交子代進一步完

成下列實驗方案,預期實驗結果及結論。

實驗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分析統計植株的表現型及比例。

預期實驗結果及結論:若____________(2分),則乙水稻矮稈性狀的產生原因是與甲水稻相同。

31.(9分)下圖是人體胰島素分泌調節及發揮生理作用的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人進餐後,食物刺激消化管牽張感受器產生的

興奮傳到A處時,細胞膜內外的離子流動情況

是 ,興奮傳到B處時的信號變化

是 。如果將記錄儀

的C、D兩電極均置於膜外,觀察記錄C、D兩電極之

間的電位差,請在下圖中畫出電位變化(注:靜息時

的膜外電位爲零)。

(2)B處結構是由 和突觸後膜組成。

(3)胰島素是由 分泌的,它與受體結合後產生的生理效應是 。

(4)胰島素分泌的調節方式是 調節,主要是透過血液中 的變化作用於胰島進行調節。

(5)某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島素水平正常,其患病原因是體內抗體破壞了胰島素受體,說明該病人還患有

疾病。

32.(11分)下圖是對某海洋中魚類和能量流動的調查結果

(1)根據圖甲分析,要獲得最大持續捕撈量,捕撈後大黃魚種羣數量應處於__________點。用標誌重捕法調查大黃魚種羣密度時,若標記個體更易於被捕食,則種羣密度的估計值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變”)。

(2)海洋魚類生活在不同的水層,這體現了生物羣落的________結構。新建碼頭的樁柱表面很快被細菌附着,隨後依次出現硅藻、藤壺、牡牡蠣等,該過程稱爲_____________。

(3)圖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動簡圖,A、B、C、D表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圖中________ (填字母)在碳循環過程中起着關鍵作用;能量在第一營養級和第二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爲___________。

39.(15分)【生物——生物技術實踐】

聚羥基丁酸酯可被用於製造生物可降解塑料。下圖是科研人員用微生物發酵技術以蔗糖爲原料生產生物可降解塑料的過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製備篩選鹼性天然菌種的培養基的一

般步驟是:計算、稱量、溶化、滅菌、________。培養基中的蔗糖可以爲微生物的生長提供 。該培養基除含有微生物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外,還應注意調整適宜的 。

(2)爲了獲得純淨的培養物,實驗用的培養基最好選用 法進行滅菌。

(3)爲了檢測菌液中活菌的數量是否適宜,可以採用 法進行計數,該方法計數的結果與實際數目相比 (偏大/偏小)。

(4)若要分離出降解纖維素的微生物,則要在富含 的環境中採集土樣,將樣品稀釋塗布到鑑別纖維素分解菌的培養基之前,可透過 增加纖維素分解菌的濃度。

40.(15分)【生物——現代生物科技專題】

下圖表示應用現代生物技術製備甲型H1N5病毒抗體的設想,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在培育轉甲型H1N5病毒抗體基因奶牛的過程中,①過程屬於基因工程中

的構建,這要求甲型H1N5病毒抗體基因的首端必須含有 。

(2)轉甲型H1N5病毒抗體基因奶牛可透過分泌乳汁來生產甲型H1N5病毒抗體,③過程需將受精卵培養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期再植入母體。可以採用____技術,培養出多頭相同的轉基因奶牛。

(3)prG能激發細胞不斷分裂,透過基因工程匯入該調控基因可製備單克隆抗體,Ⅰ最可能是________細胞,篩選出的Ⅱ細胞才既能 又能產生特定抗體。

(4)製備單克隆抗體也可以用動物細胞融合技術,與動物細胞融合過程不同,植物體細胞雜交在細胞融合之前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對細胞進行處理,以除去細胞壁;常用的促融劑是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高中教學反思大全

高中教學反思

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了三個學年,在教學工作中,我通讀教材,查資料,聽課,請教,精心編寫教案,落實教學目標,上好每一節課,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是新課上下來,常感覺效率比較低,很是困惑。翻開以前的教案,反思當初的教育教學方式,感觸頗深。

1 對高一新生引導的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同時高校要求選考物理學科的專業佔的比例相對較多固然是個有力條件,但是“物理難學”的印象可能會使不少學生望而卻步。客觀地分析,教學的起點過高,“一步到位”的教學思路是導致學生“物理難學”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級的物理教學首先是要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順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這個大的臺階,其次是要讓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物理知識基礎,然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提高。

例如,關於“力的正交分解”這一基本方法的教學就是透過分期滲透,逐步提高的。這不僅是一個遵循認知規律的需要,其意義還在於不要因爲抽象的模型、繁瑣的數學運算沖淡物理學科的主題,透過降低臺階,減少障礙,真正能夠把學生吸引過來,而不是把學生嚇跑了,或者教師一味的強調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學生就硬着頭皮學,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甚至變成了物理學習的“奴隸”。如果我們老師有意識地降低門檻,一旦學生順利的跨上的這個臺階,形成了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再提高並不晚。可是,一般新老師並沒有很快領會這種意圖,因而在實際教學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圖文並茂的課本,不注意加強實驗教學,不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只靠生硬的講解,只重視告訴結論,講解題目,這怎麼能怪學生對物理產生畏難情緒呢?學生如果對物理失去興趣,對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對知識掌握不牢也就不足爲怪了!我們不妨再舉一個例子,有的老師在教完“力的分解”後,馬山就去講解大量的靜力學問題,甚至去講動態平衡問題,試想這時學

生對合力的幾個效果尚難以完全理解,對平行四邊形法則的應用還不夠熟練,學生解決這類問題的困難就可想而知了,這種由於教師的引導方法不當,導致學生一開始就覺得物理如此之難,怎麼能怪學生認爲物理難學呢?我們教師不應該把教學目標選擇不當的責任推向學校的考試,推向市場上的參考書,這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應該多從自身的教學思想以及從對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如果我們作爲引路者有意識的降低高中物理學習的門檻,先將學生引進門,哪怕先是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好學”的假象,我們都是成功的。

2 對教學目標的反思

首先,知識、能力、情意三類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透徹,分析要細膩,否則直接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併爲以後的繼續學習埋下禍根。譬如,教師在講解“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滑動的方向相反”時,如果對 “相對”講解的不透徹,例題訓練不到位,學生在後來的學習中就經常出現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判斷錯誤的現象;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意識要加強,爲了增加課堂容量,教師往往注重自己一個人總是在滔滔不絕的講,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訓練,導致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還有一個就是要善於創設物理情景,做好各種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發揮想象地空間。如果僅僅侷限與對物理概念的生硬講解,一方面讓學生感覺到物理離生活很遠,另一方面導致學生對物理學習能力的下降。課堂上要也給學生創設暴露思維過程的情境,使他們大膽地想、充分的問、多方位的交流,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從一個知識的傳播者自覺轉變爲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所以教師要科學地、系統地、合理地組織物理教學,正確認識學生地內部條件,採用良好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地觀察,實驗,思維等實踐活動,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的課堂教學。

3 對物理教學前概念教學的反思

前概念是學生在接觸科學知識前,對現實生活現象所形成的經驗型概念.而由於中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限,辯證思維還不發達,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不成熟,考慮問題容易產生表面性,且往往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質.所以易形成一些錯誤的前概念.這些錯誤概念對物理概念的正確形成極爲不利,它排斥了科學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學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伽利略和牛頓以前,人們對生活經驗缺乏科學分析,認爲力是維持物體運動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個錯誤命題: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沒有力作用,物體就會停下來.這個錯誤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由此可見前概念對人們認識影響是巨大的.

在物理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大腦中形成的前概念,對正確的應加以利用,對錯誤的要認真引導消除,否則正確概念難以形成.

一、加強實物演示,豐富感性認識,有利於消除錯誤前概念,確立正確概念

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經驗型,需要感性經驗支援.因此教學中應瞭解學生的實際,透過實物演示消除錯誤概念.

太陽曝曬下的木塊和金屬塊的溫度如何?學生最容易根據自己的感覺,認爲金屬塊溫度高,形成錯誤認識.所以只有透過實驗測定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感覺的錯誤,才能消除錯誤前概念,否則任何講授都是蒼白無力的.

由於學生思維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們往往以物質外部的非本質的屬性作爲依據,形成錯誤認識.如學生認爲馬拉車前進是馬拉車的力大於車拉馬的力,從而對牛頓第三定律產生懷疑.所以教學中針對這種問題設計一個實驗:2個滑塊,2個輕質彈簧秤,使一個彈簧秤兩端分別固定在兩滑塊上,用另一彈簧秤拉動連在一起的木

塊,去演示使一物塊前進時,另一物塊同時前進,透過彈簧秤顯示兩物塊之間相互作用力,這樣就可以排除學生形成的錯誤認識,進一步理解牛頓第三定律.

在“自由落體”一節教學中,學生對任何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從同一高度豎直落下時,不同的物體將同時落地很難想象.因此教學中應強調“自由落體運動”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豎直下落運動,但在實驗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空氣等阻力影響,結果當然不會完美.當然,更重要的是做好演示實驗也就是要重複“伽利略斜塔實驗”,使學生建立密度和重力都不相同的物體在空氣中,從同一高度落下,快慢幾乎一樣的事實,然後對自由落體運動加以分析、研究.

所以,抓住中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特點,充分利用實物演示及創造條件進行實物演示,積極消除學生的錯誤前概念,對提高物理學習效果是重要的.

二、重視物理模型的運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消除學生思維障礙

物理模型是物理學中對實際問題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經過科學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

透過運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點,抓住本質特徵和屬性,可以消除學生思維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從而使學生能夠對自己從生活中形成的樸素物理概念分析區別,拋棄錯誤概念,形成科學概念.如:伽利略在研究運動的原因並指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時,設想的“理想實驗”就是建立了一個沒有摩擦的光滑軌道的物理模型.在建立物理模型後,問題便簡潔多了。

這是我在新教材教學工作中對以上三點的一點教學反思。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還要繼續堅持與寫好課後小結與反思筆記,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覈自己的教學

行爲。透過這半年的教學實踐我感 悟到在新課程下,平常物理教學中需要教師課後小結、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

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還要繼往開來,做好教學反思,寫好課後心得,促使自己成長爲新時期研究型、複合型的物理教師。

素質教育下的高中物理教學反思

實行素質教育不是不要升學率,而是教師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最大限度備好課,用盡量少的時間而讓想學習的學生掌握最多的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便學生可以在自己可支配的時間裏可以自由發揮學習到更多的科學知識。筆者認爲新形勢下的物理教學應當從如下幾個層面循序展開,利於教學,利於學生終生的發展。

一、師生關係是重要的教學變量

“師生關係已不是某種單一的關係形式,而是一個由多層面關係所構成的體系。” 在這個關係體系中,教學關係是師生關係的基礎,離開了這一關係層面,其他關係層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和意義。心理關係又是必然伴隨教學關係而生成的關係層面,在教學關係中,如果沒有心理意義上的情感作用和聯繫,如果“知”與“情”分離,那麼教學關係也不會有效維持。個人關係則是師生集體交往和關係的一種補充,並以更爲濃烈的情感色彩作用於教學關係和心理關係。道德關係使教學關係暢順,心理關係和諧,個人關係更爲正常健康。因此,師生關係一旦形成和建立,又會構成影響教育教學進程和效果的重要的變量因素,時刻對教師和學生產生影響。這種影響主要從三方面表現出來:

首先,從教師方面看,如果一個教師得到學生的尊敬,作爲教師,他會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改進教學方法,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否則如果一個教師得不到學生的尊敬,那麼他會喪失一部分自信心,甚至懷疑自己能否勝任教師這一職業,從而工作沒有熱

篇三:高中語文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今年我擔任了高二(5)、(6)兩個理科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在教學中發現:在高中理科班,有部分學生嚴重偏科,雖說語文是文理科高考必考科目,但許多理科生有意無意地把這門當做“文科”,甚至當作“副科”,日常生活中忽視的情況並不少見,他們認爲學語文無用,不願學甚至不學語文,語文課成了“睡覺課”、“娛樂課”。在他們的潛意識裏,從來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時間去學它。儘管理科班當中也有極少數成績較好的同學,但大多數學生還是偏愛理數化,語文基礎薄弱、能力不強,毫無學習熱情。因此,理科班的語文老師只能自嘆“教語文難,教理科班的語文更難”。

在這學期教學實踐中我得出如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轉變理科班學生學習語文的觀念

《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義爲:“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簡單地說就是語文課程具有聽、說、讀、寫的工具性功能與價值,同時具備求真、審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與價值。我們要讓理科班的學生認識到:語文是“萬科之母”,學生學好語文課是學好其它課的基礎。讓他們明確在語文課上鍛煉出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是學好其他科目的前提與基礎,在語文課上所習得的方法、能力、習慣、興趣等應該保留並遷移至其他課中來,並讓其有所發揮、發展。同時語文學習會使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使我們的綜合素養和學習成績的提高有了更好的依據。

(二)激發理科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分析,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憑着興趣學習的。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爲重要的。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用愛去溝通師生間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情感是人對待事物或參加活動的態度和體驗,它伴隨着人的活動的始終,是一種很強大的活力。現代教學理論表明,教學是一種溝通現象,“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只有溝通,合作纔有對話,纔有師生間思想的融洽,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教師愛學生,關注學生,是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創設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課堂氛圍的重要條件,是消除學生與教師交流中的畏懼緊張心理,讓學生主動、願意與教師傾心交談,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言說,質疑問難,實現對話,達成共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必須和學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用教師的愛來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對學習的熱愛。教師在課堂上,不僅用語言,還要透過教師的一舉一動來傳達師生間的情感溝通。教師熱愛學生,信任學生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賴。二者交融就會培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2、課堂上教師爲學生創設激情燃燒的氛圍

如果課堂上有激情燃燒的氛圍,學生學習自覺程度高且興趣濃厚,課後學生就容易保持自主學習狀態,反之,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就會厭棄這門學科,拒絕進一步學習。如何創設激情燃燒的氛圍呢?

首先是匯入新課要有趣味性,使師生活動產生共鳴;或是提問,設計疑點啓發思維;或引用詩詞、成語、寓言故事、歌曲、名人故事等,激發興趣,豐富知識;或用圖片、音像等非語言手段,引起好奇,激發求知慾,使學生在課堂一開始就進入最佳的學習情境,自然而然形成高漲的學習熱情。

其次,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遠。根據不同類型的選修課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有的重在發揮想象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方面的體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應該有適合其特點的不同教法,使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反應達到頂點,使師生的教與學的積極性達到最佳配合 2

狀態,促使學生把教學策略內化爲學習策略,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比如,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確定不同的教學重點,進行不同的學法指導。如《唐宋散文選讀》應重視作品的閱讀欣賞實踐,教師可提供必要的作家作品資料,或引導學生從書刊和互聯網上找尋資料;可組織詩歌散文朗誦會或閱讀欣賞的報告會、討論會和多媒體展示會,交流閱讀欣賞心得。還可鼓勵有條件的學生仿寫古代詩詞或撰寫對聯,撰寫鑑賞小論文,編纂自己的古代詩歌散文集。注重在生活中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學習語文。向學生推薦《咬文嚼字》等語文報刊,指導學生對教科書、報刊、商品包裝、街頭廣告、電視字幕、播音員用語進行糾錯。可以自己編寫相關的相聲、小品等。還可以與必修課中學習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與高考的語文文字應用題結合起來。

3、積極爲學生搭建自我展現的舞臺,給學生成就感

正處在青春年華的理科班學生,往往有很強的表現慾望。教師要營造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組織與開設屬於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積極爲學生創設自我展現的舞臺,給學生成就感。或利用課前三分鐘演講,讓學生表演自己出衆的口語能力。或課堂上注重啓發提問學生,着重問爲什麼,以此讓學生表演並鍛鍊思辨能力或課堂上開設誦讀比賽,讓他們的朗誦能力盡情表現,並以此增強學生的語感。或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方式,盡顯他們的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理念要求教師要由課程知識的施予者而成爲教育學意義上的交往者;教師不再做教材的單一闡釋者,而是成爲學生生活世界的潛心關注者和學生個性成長的參謀人,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上,突出其自主性,重視其積極參與精神。這就要求我們每個語文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自身較高的語文修養去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偏科學生由厭學變爲願學和樂學語文,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語文課,讓理科班的學生喜歡你的語文課,不僅要改造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而且要改造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要給學生創設最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間,調動學生的興趣,投其所好,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學手段。

3

4

篇四:高中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高中數學教學反思案例

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如何儘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上45分鐘的學習效率,首先要對新課標和新教材有整體的把握和認識,這樣才能將知識系統化。注意知識前後的聯繫,形成知識框架,其次要了解學生的現狀和認知結構,瞭解學生此階段的知識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關係,課堂教學是實施高中新課程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不但要加強雙基而且要提高智力,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不但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特別是自學,尤其是在課堂上,不但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在有限的時間裏,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1.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爲三大目標,即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動作技能目標。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些目標選擇教學的策略、方法和媒體,把內容進行必要的重組。備課時要依據教材,但又不拘泥於教材,靈活運用教材。在數學教學中,要透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達到預定的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要能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每一堂課都要有教學重點,而整堂的教學都是圍繞着教學重點來逐步展開的。爲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將這些內容簡短地寫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高潮。教師要透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適當地還可以插入與此類知識有關的笑話,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刻下強烈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選擇例題時,例題最好是呈階梯式展現,我在準備一堂課時,通常是將一節或一章的題目先做完,再針對本節的知識內容選擇相關題目,往往每節課都涉及好幾種題型。

3.要善於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師掌握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顯得尤爲重要和迫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顯著特點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課容量,從而把原來45分鐘的內容在35分鐘中就加以解決,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有精力講深講透所舉例子,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觀性強,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有利於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堂課的內容,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同時透過投影儀,同步地將內容在瞬間躍然幕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課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 對於板演量大的內容,如立體幾何中的一些幾何圖形、一些簡單但數量較多的小問答題、文字量較多應用題,複習課中章節內容的總結、選擇題的訓練等等都可以藉助於投影儀來完成,可能的話教學可以自編電腦課件,藉助電腦來生動形象地展示所教內容,如講授正弦曲線、餘弦曲線的圖形、棱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都可以用電腦來演示。

4.根據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每一堂課都有規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能隨着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對象的變化,教學設備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對於新授課,我們往往採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新知識,而在立體幾何中,我們還時常穿插演示法。來向學生展示幾何模型,或者驗證幾何結論,如在教授立體幾何之前,要求學生每人用鉛絲做一個立方體的幾何模型,觀察其各條棱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各條棱與正方體對角線之間、各個側面的對角線之間所形成的角度,這樣在講授空間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係時,就可以透過這些幾何模型,直觀地加以說明,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採用談話、讀書指導、作業、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

在一堂課上,有時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要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5.關愛學生,及時鼓勵 高中新課程的宗旨是着眼於學生的發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及時加以總結,適當給予鼓勵,並處理好課堂的偶發事件,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瞭解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後,讓學生複述;講完一個例題後,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演。有時,對於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鍊機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學習數學。

6.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着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爲學習的領路人。在一堂課中,教師儘量少講,讓學生多動手,動腦操作,剛畢業那會,每次上看到學生一道題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點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們即將做出答案的時候將方法告訴他們。這樣容易造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學生的思維本身就是一個資源庫,學生往往會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來。

7.切實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衆所周知近年來數學試題的新穎性、靈活性越來越強,不少師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難度較大的綜合題上,認爲只有透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能力,因而相對地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教學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證拿出來,或草草講一道例題就透過大量的題目來訓練學生,其實定理、公式推證的過程就蘊含着重要的解題方法和規律,教師沒有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沒有發掘其內在的規律。就讓學生去做題,試圖透過讓學生大量地做題去悟出某些道理,結果是多數學生悟不出方法、規律,理解浮淺記憶不牢只會機械地模仿,思維水平較低,有時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將簡單問題複雜化。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於粗疏或學生在學習中對基本知識不求甚解,都會導致在考試中判斷錯誤,不少學生說現在的試題量過大,他們往往無法完成全部試卷的解答,而解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於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練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見在切實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中同時應重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養。

8.滲透教學思想方法,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有轉化的思想,類比歸納與類比聯想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換元法、待定係數法、反證法等。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滲透在中學數學教材的條章節之中。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恰當在講解與滲透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從而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要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就應該多思考、多準備,充分做到備 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機智,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

篇五:高中語文教學反思(3)

高中語文教學隨筆

一、重新解讀新課程

課程標準指出:“應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爲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認識這個問題。第一,具備探究問題的能力,是現代社會的需求。社會競爭和發展都需要思想敏銳、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從學生接受教育的階段來看,高中學段注重培養探究能力具有必要和可能。第二,從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需求來看,積極思考問題和探究問題,能有效地保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實踐證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隨着這一過程而不斷產生的思維成果是維持學習興趣的最佳途徑。“多想出智慧”,“我思故我在”,思考和探究對學生智力發展,逐漸形成獨立的判斷能力,達到健康而有個性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第三,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說,讓探究的方式進入高中語文學習過程,可以從根本上克服高中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膚淺平庸之弊,促使語文教學追求卓越和優秀,追求高品位。

但是,語文工作者,特別是一線教師都清楚,高中語文教學傳統,尤其是以應試爲基本價值取向的教學思維方式和行爲習慣與要培養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就有着很大的反差。要貫徹語文新課程關於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理念,在新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至少有兩個問題至關重要。

第一,要有真正的問題意識。探究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傳統的課堂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問題的質量要反思。什麼是“真正”的問題意識?首先,提問的出發點是爲“學”設疑,有引起學生思考探究的功能,而不是推動“教”的程序步驟;提問的最終目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追求問題答案,更不是唯一答案,而是逐漸養成學生思考的興趣和探究能力。其次,提出的問題應該成其爲問題,是一個問題,有思考的空間,有探討的價值。

進一步地說,如果把提問的立足點定位在學生探究能力的養成,那麼教學中的問題應該是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學生自己的問題,或師生一起探索的問題,而不是爲驗證而學習的假問題。問題的內容應該是語文的,即人文性工具性兼備的問題。既是人文性,那麼在設計的內容上應該很寬泛,舉凡自然、社會、人生的內容都在探討之列。既然有工具性,那就要提供語文知識的支撐,有“工具”可用,或有助於掌握終生學習有用的知識。這種知識很寬泛。有學科層面的基本知識,有能力層面的知識,還有方法論方面的知識,過程或方法論方面的知識等等。沒有這些知識顯性或隱性的支援,思考探究會偏離科學軌道,事倍功半。作爲語文課,許多知識的動態性更明顯。不少領域的知識還得師生一起建構,建構的過程也是探究的過程,是理論聯繫實際的過程。以新課程的觀念來認識語文教學,這裏頭有大量的文章要做。還有提問的角度、難度,提問的方式都要有周到的思考。總之,問題意識和提問方式是培養探究能力的首要問題,而且衡量學生探究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指標是學生對提問有沒有興趣,是否能夠提出有一定分量的問題。

第二,探究能力的培養拒絕教學的功利傾向。功利性傾向是基礎教育的痼疾。據上海學生學習價值觀調查顯示,54.5%的被調查學生認爲,是爲了升學或“謀求理想的職業和社會地位”,15.4%的學生認爲是“期望在自己喜歡的專業上有所成就”,學生功利性學習觀佔主導(2005年2月1日《中國青年報》)。只要 1

略作反思,我們不能不承認,這種功利性的價值取向與我們從事的基礎教育密切相關。

新課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學習中得到有效培養,探究性學習重在學習和思考過程,過程即目標,過程即成果,而不能把追求問題的答案作爲最重要的目標,更不能作爲唯一目標。探討問題中,不僅允許而且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問題,鼓勵發表不同意見,愛護學生髮表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個人見解。教學中的急功近利行爲主要表現在流行的學習價值觀上:對考試有直接作用的稱之爲“有用”,否則被斥之爲無用。可是真正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還得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一些與“有用”無關的東西。衆所周知的道理,任何一項科學研究的“作用”,在研究之初是很難看出來的,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才見出其改造世界功效的例子並不少見。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使受教育者受到傷害。

二、新課程教學中出現的誤區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已經走進語文課堂六年了,實事求是地講,在這六年裏,我們的語文課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應有地尊重,教師也有了更爲自由的發揮空間。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不再僅僅是考試的道具,更是滋潤學生心靈的清泉。但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看到,由於一些教師對於新課程標準膚淺甚至錯誤的理解,使語文課越上越不像語文課了,沒有了“語文味”,變成了“大雜燴”,變成了“四不象”。無限制無目的地擴張語文的領地,使“語文”這個本來就爭論不休的概念更加模糊不清了。

1、凸現“形式”,淡化“雙基”

在新課程思想的“指導”下,一些老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那些不出彩的字詞教學,那些考試中不再涉及的語法、文體、修辭等內容慢慢地淡出了語文課堂。好象誰在講這些內容就跟不上形勢了,落伍了。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新奇的教學設計,越來越精美的教學課件,越來越熱鬧的小組討論。但這些“繁華”過後,學生真正學到了什麼呢?“花枝招展”的課堂設計很難讓學生靜下心來,對文字進行潛心解讀,更談不上心靈的觸動,精神的對話,一晃而過,讓人眼花繚亂的課件,留給學生回味的也只能是幾聲喀嚓喀嚓的聲音和幾張美麗的圖片了。亂哄哄地討論看似熱鬧但大多缺少明確的指向,學生海闊天空,甚至胡言亂語,卻一概受到表揚鼓勵,說你有新意,他有創新。爲了很好地體現“生活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這句不知誰說的名言,許多老師無論什麼內容一律把拓展延伸放在首要位置。課文的朗讀,語句的理解大概也就十幾分鍾,接下來就讓學生討論這些盲目拓展的問題

2、講臺做秀,失卻自我

聽了幾節旨在推進新課程標準的公開課,真是讓我大開了眼界。爲了追求語文課堂形式的多樣化,老師們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會唱歌的老師在課堂引吭高歌;會跳舞的老師在學生中翩翩起舞,會畫畫的老師在臺上揮毫潑墨。我想如果會武術的老師是不是要拿十八般兵器在教室逐一亮相,這究竟是語文課,還是電視裏的才藝展示。

3、片面強調個性,忽視及時引導

實施新課程改革後,教師的教學理念必須不斷更新,教學行爲要以人爲本,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把課堂時間返還給學生,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強調得尤爲重要。是的,每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處境與心境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對同一問題的看法與體驗不盡相同,這是尊重學生 2

的表現。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不少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獨特的體驗,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揚,不敢帶有半點否定之詞,惟恐招來“扼殺學生創造性思維”、“不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或“不以學生爲主體”的“罪

名”。例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任其學生高談闊論,經常可以聽到學生說“我認爲”,“我不同意”“我反對”等詞語,經常可以聽到來自學生的各種見解。課堂教學氣氛異常活躍,思路開啟了,各種不同見解層出不窮,教師往往用“很好”等比較概括的詞語總結學生的見解。一節課下來,幾乎全是學生在說,教師呢,只是在不停地說“好”“很好”“不錯”等類似的誇讚之詞,有些教師將之視爲“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以學生爲主體並不等於教師的指導和引領作用“缺席”,當發現一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失偏差或者體會不夠深入時,教師應適時指點迷津、有效引導,充分發揮一個導演的角色。教師在學生回答後應適時地加以引導,既充分肯定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勇氣,又要啓發學生進一步有效思考。

三、新課程下語文教學教法商榷

一節好的語文課,應重在求“實”。教師怎能單純地爲了追求課堂氣氛,而忽略了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呢?面對新課程標準,我們現在缺少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靜。我覺得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匡正:

1、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潛心會文

語文課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給學生開啟了一扇面向生活、社會、世界的窗戶,讓他們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引發了學生更爲深刻的思考,這對於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無疑是大有益處的。但有些教師,卻是爲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課文中涉及某種風土人情,便讓學生去開發相關的民俗風情資源;只要課文涉及某門學科的知識,便讓學生進行延伸、拓展與整合。語文課上成了知識常識拼盤課、五花八門雜燴課。語文應該有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和教學目標,如果課文涉及到什麼內容就拓展什麼內容,那麼語文課就會被上成歷史課、地理課、思想教育課、科學知識普及課……。如果語文課堂長此以往,必將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課外拓展要立足文字,爲語文教學服務。語文教學雖然強調“綜合性”,但無論怎麼“綜合”,語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語文學習的延伸。如果語文課姓了“綜”,不再姓“語”,那麼語文就沒有了明確的研究對象,使老師更難以駕馭,學生無所適從。看一位教師執教《三峽》時,給學生提出瞭如下探究問題:1、在三峽地區我們國家正在建設一個什麼工程?2、就你掌握的資料看,這一工程有什麼作用?3、這一工程對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何影響?4、假如爆發戰爭,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5、你知道我國黨和國家三代領導集體是如何關心和重視這一工程的?這幾個問題在師生的互動、交流、爭論中佔了整個課堂的三分之二。這樣的“探究”看起來有“深度”和“廣度”,也很“開放”,但實際上是對拓展延伸的曲解,將語文課上成了“資料課”、“環保課”、“綜合課”。

如果讓我給《三峽》設計一個拓展練習,我會這樣設計:“酈道元筆下美麗的三峽,已變成了永遠的回憶,現在想爲三峽建立一個紀念碑,請你爲其寫一段碑文。”這樣設計既緊密聯繫文章,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拓展了學生視野,引發他們對三峽工程更爲深刻的思考。

3

語文的拓展延伸應以學生對文字的深刻理解爲基礎,潛心會文才是語文的根本。試想如果沒有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沒有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分析理解,那麼其他的一切活動必將成會空中樓閣,以致於喧賓奪主,本末倒置。

2、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

課堂教學中,有時根據教材的特點針對某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表演,這無疑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思想。但如果不顧文字內容,就是單純爲了活躍課堂氣氛,把表演當成課堂時尚的道具,那麼這種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設計課堂表演這個環節中,老師應該先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首先想一想讓學生表演的目的是什麼,不能爲了表演而表演。我個人認爲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爲表演畢竟一種輔助手段,而且年級越高越要摒棄。如果學生能透過語言文字在頭腦裏表演豈不是更好?課堂表演不是萬能的鑰匙,過多的課堂表演必然使課堂流於浮華,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語文訓練。與其課堂上讓學生脫離文字浮於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說一說,走馬觀花地看一看,到不如爲學生多創設一些聽、說、讀、寫的機會,多給學生提供口頭表達和書面練筆的機會。沒有紮紮實實地“雙基”訓練,怎麼能切實地提高語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紮實的訓練才能使語文學習擺脫表面的浮華熱鬧,迴歸本源。

3、少一些合作討論,多一些朗讀品味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於是小組合作、討論就成了目前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也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但有的老師爲了追求更“貼近”新課程標準,爲了給課堂貼上一個“新課程”的標籤,時不時地就來個小組討論,動不動就來個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討論的效果,而是追求討論的形式,做了許多無用功。合作、討論並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師應該注意的是需要討論什麼內容,怎麼去討論,如何展示和評價討論合作的效果。由於老師在討論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導鋪墊,缺少對文字必要的朗讀品味,在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況下就隨意地展開討論,那麼討論的過程和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在這種情況下合作、討論就演變成了下面的幾種情況: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時而擠眉弄眼,時而鬨堂大笑,你可以想見他們是不是在討論老師佈置的問題,至少不是嚴肅認真的。表面討論時氣氛熱烈異常,卻沒解決實際問題。我認爲合作討論應該在對文字充分解讀,學生自己有獨立思考後的前提下來進行,這樣的交流討論才用有一定的效果。

傳統的語文課,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堂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一節語文課講下來,鍛鍊了老師,耽誤了學生。這些弊端是必須要革除的,但矯枉不能過正,我們不僅要從形式上,更要從思想上走進新課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