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語文說課稿《燭之武退秦師》

學問君 人氣:2.41W

 一、說教材

高中語文說課稿《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是魯教版高中-年級上冊第四模組的一篇講讀課文。這一模組的主題是:解讀昨日的戰役。戰役自古有之,中國古代戰役,金戈鐵馬,血雨腥風,戰役的慘烈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那種沒有硝煙的戰役,偶爾間更會讓人觸目驚心。

《燭之武退秦師》記述的是秦晉連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鬥爭。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隊伍所包圍,國家危執政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燭之武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牴牾,採取剖析瓦解的步伐,說服了秦伯。秦伯不光撤走了圍鄭的秦軍,還派兵保衛鄭國,着末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清除了鄭國的危急。文章讚美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可以大概臨危銜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平靜的愛國主義精神。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積累文言詞語。

能力目標: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培養學生鑑賞古代優秀散文的能力。學習文章透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於度外,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新大綱對高中階段文言文教學要求是讓學生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爲把握文章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學難點則是對燭之武外交辭令的賞析。

 二、說教法和學法

在教法上,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準備採用兩種教法,一是對於文言文詞句方面的知識,採取學生質疑、教師點撥的方法;二是對於文章的人物形象、燭之武外交辭令的語言藝術,則採取學生自主討論法。學生質疑法,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學生自主討論可以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參照註解勾畫圈點法,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用2個課時,按以下4個環節展開。

環節1: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匯入新課的開場白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匯入語,能營造好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

戰國時期,出現了衆多巧舌如簧的說客,他們沒有在烽火硝煙的戰場衝鋒陷陣,卻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在風雲變幻的外交場合,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例如藺相如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完璧歸趙;諸葛亮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促成孫劉結盟。今天我們就追隨着“隻身赴敵營”的燭之武,去感受那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看他是如何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使虎狼之師不擊自退?

環節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首先,簡單介紹《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背景。

然後,自讀全文,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或者古文中難以理解的字詞進行指導,藉助註釋梳通文章。這爲學生閱讀文字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接下來是誦讀,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先請幾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並找出自己在字詞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膽質疑,然後師生共同解決出現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一些文言知識,例如,重點實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文言句式等;然後再學生齊讀,透過學生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體感知課文。

最後,學生討論,理清文章脈絡,以此來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然後教師總結:第1段:秦晉圍鄭、臨危受命、智退秦師。第2段:晉師撤離。

環節3:分析全文,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爲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這一環節中我想透過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討論的方式完成對全文的賞析。

1、文章開頭給我們交待了當時形勢,戰爭起因,秦、晉駐軍方位,這樣的交代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這樣的交代可以看出鄭國與晉國利害相關,鄭國和秦國的利害關係不大,並且秦晉兩國軍隊分兵駐紮,這就使鄭國有機可乘,爲下文燭之武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也就是說燭之武能成功的說服秦君並不是偶然的。

2、佚之狐的話對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燭之武與鄭伯的對話展現其什麼樣的個性特徵?

“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瞭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與鄭伯的對話過程中,體現出燭之武雖然因長期不受重用而有所怨言,但是關鍵時刻還是臨危受命,顧全大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可謂識大體,明大義。毅然孤身前往敵營,夜縋而出,則表現了燭之武的英勇無畏。

3、這篇文章的情節安排很富有戲劇性,戲劇性性表現在哪裏?

大敵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佚之狐的推薦讓鄭伯看到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爲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挽狂瀾於既倒,誰知他卻因爲長期不受重用而推辭;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4、本文的重點是說辭,雖僅百餘字,卻委婉曲折,步步進逼,層層深入,表現出高超的勸說藝術、遊說技巧。讓學生細細品味並概括說辭中包含幾層意思。

第一層(“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分析形勢,以退爲進,博得好感。

第二層(“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亡鄭陪鄰,動搖聯盟。

第三層(“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存鄭有益,利益引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