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精選高中語文說課稿三篇

學問君 人氣:1.7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3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高中語文說課稿三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囚綠記》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本單元所選三篇課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單元教學要求是透過欣賞精美的寫景、品味優美的語言,來賞析文章深刻的意蘊。 《囚綠記》是一篇詠物抒情散文,將自然界的“綠”與作家內心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描繪了綠的狀態也寫出了作者自身的處境,頌揚忠貞不屈的氣節,抒發了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與自由的嚮往之情 。

透過學習本文,學生要學會散文鑑賞的方法,閱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

二說學情和教學目標

我們的學生經過前兩篇課文的學習與薰陶,可以說對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已有所領會。本文篇幅不長,且文字不深,學生基本能讀懂,但由於我們的學生認識問題還比較表面化,他們的閱讀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對文章的象徵意義和含蓄而內斂的情感認知,還難以理解。所以,抓住關鍵語句來理解文章就顯得更爲重要了。雖然學生上高一以來,老師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但他們還沒有養成圈點批註的習慣,圈點時往往捕捉不到重點詞句,批註時也缺少個性表現,語言表述也難以做到準確、完整。還需要老師的點撥和引導。

依據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課標要求,制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1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對本文內涵的理解。

(2)指導學生篩選出關鍵語句,學會運用圈點批註的讀文方法

來把握語句的重要資訊,體會象徵意義和作者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朗讀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複述作者囚綠的經過,達到

把握全文整體脈絡的目的。

(2)運用啓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逐步深入課文,使學生能夠自

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繫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嚮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教學重點 學會圈點批註,理解語句含義,理解“綠”的象徵意義,達到思想上的昇華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爲民族精神的象徵,歌頌中華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潔魄,寄託了他對祖國自由、光明、復興的熱切期盼。

三 說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所以我在課堂上對教材的處理做了大膽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課文那樣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標題和文中的幾個重點語句引導學生透過批註來研讀,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側重對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力求利用四十五鍾時間讓學生學到一點對自己的發展有用的東西。所以,我將學法及教法確定爲:

(1)誦讀法———反覆朗讀,把握語言特色;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圈點批註法———抓詞語含義,理解句子意思;

(4)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5)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並在實施教學中運用這些方法。

四教學過程

1.學案檢查

在課前就設定互動學案,疏通字詞,解決閱讀障礙,瞭解作者的經歷,爲課堂的分析打下基礎,並在課堂上互相交流補充。

2.匯入

教師給出一組綠色的圖片,指出當一抹綠色出現在沙漠中時,我們感覺到生命的希望;當綠芽衝破險阻綻放綠意時,我們意識到生命的頑強;當無邊的綠色撲面而來時,我們彷彿聽到生命的樂章。綠在視覺上給人以色彩美,在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也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由此,引出今天將接觸這樣一位非常喜歡綠色的人,只是他鐘情到了極致,以至於將綠色囚禁起來,引出陸蠡的這篇文章《囚綠記》。

這種匯入,能營造出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鮮明的畫面給學生以全方位的視覺衝擊和強烈的心靈震撼,迅速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刺激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3.講解

首先由標題入手,先列舉幾篇已經學過的課文標題,如《荷塘月色》,分析其對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讓學生探討本文爲什麼要以“囚綠記”爲題目,讓學生明白題目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由題入文是很有用的讀書方法。之後指出要想對題目理解得更深刻,還要回到文章中,結合作者、背景和文字資訊綜合分析而過渡到下一環節。

我圍繞題目,設定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回到文字篩選出語句做圈點批註,分小組討論、交流批註內容,具體問題如下:“綠”具體指的是什麼?爲什麼作者要囚“綠”?“綠”是怎樣被“囚的”?“囚綠”的結果怎樣?在“囚綠”的日子裏,綠藤所表現出的哪種精神震撼了作者?本文的主旨又是什麼?

(在學生圈點批註的同時,老師適當地引導圈點時要注意語句之間的關聯,批註時要做到由表及裏、由此及彼,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條理性。)

這些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既包含了文章的基本結構,又在篩選語句的圈點批註中理解了文章的主旨,結合學生學案及教師圖片展示,歸納主旨,即借讚美常春藤“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於祖國的情懷,並借“有一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

建構主義認爲,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資訊吸收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這種圈點討論交流的方法體現了對話教學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了學生的個體閱讀,尊重了學生交流發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要求。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又是一個指導者。

4.小結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鑰匙,適當的方法,歸納與強化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鍛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師生共同合作,按照“不憤不啓、不悱不發”的原則,總結出圈點批註時要抓住重點語句,這些重點語句對我們理解文章的

思想內容、作者的情感態度,把握文章的藝術特點都很有幫助。

5.學生遷移練習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包辦代替是不行的。而對於學生來說,重要的不是會學,而是會用,將學與用聯繫起來,要給學生自主實踐的過程,所以,接下來讓學生對精短美文《遍地黃金》做圈點批註。老師把學生共同批註的地方進行展示,讓他們透過比較、討論,進一步掌握圈點批註的要領,以此抓住主旨,強化知識和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6.佈置作業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展他們健康的個性,使他們形成健全人格是我們教育的目標,在佈置作業時,要給學生布置一道開放性的作業:結合《囚綠記》重點語句的圈點批註,展開聯想,以作者的口吻寫一段200 字左右的心理描寫,感悟作者此時此景此境的內心感受,深入理解作品主旨。

7.結語

悲歡離合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們卻永恆地演繹着生命的故事。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爲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我們也透過圈點批註的方法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崇高的靈魂”。讓我們用此法去閱讀一篇篇優秀的作品,去感受一位位作家黃金一般的心靈!

8.說課小結

本課的基本流程爲:情境匯入—解題—遞進問題解析—小組討論質疑—方法歸納總結—遷移能力提升—作業應用反饋,藉此來實現本課的三維目標。

最後,遵循簡潔美觀、揭示內容的原則,

我設計了以下板書:

囚綠記

陸蠡

象徵 生命希望

綠色 向陽 嚮往光明自由

固執 詠物抒情 堅貞不屈的抗爭精神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爲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後,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瞭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繫,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說學法:

學生學法: 1、討論交流法 2、個性展示法 3、課堂辯論法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之後,形成自我觀點後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助於學生新觀點的形成和完善。個性展示法在於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鍛鍊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爲書面的鑑賞分析打好基礎。課堂辯論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同的觀點立場相互較量,促進學生對於問題的深入探究。

說教法:

教師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歸納法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永遠離不開朗讀法,在本次課的設計中,採用多種朗讀方式,包括配樂朗誦,學生朗誦喜歡的詩句,背讀和教師引讀。讓讀書聲讀書聲真正的瀰漫在詩歌的課堂。本課以以主問題的設計帶起全文的賞析,因此學生的分析鑑賞在課堂的呈現上會顯得有些零散,教師借用點撥、歸納的方法,結合板書的設計能夠增強課堂的條理性,使得學生的發言更清晰。

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中國被譽爲詩歌的王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上溯到《詩經》,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追溯到《離騷》。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詩經》中的《氓》。

新課匯入從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切入,本課是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古代詩歌單元的第一課,從《詩經》入題吻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同時《離騷》概念的引入也爲本單元第二課做了鋪墊。

二、明確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

數、有的放矢。關於《詩經》,學生在初中時期學習過《蒹葭》和《關雎》,因此學生對詩經的特點和比興的手法並不陌生。詩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爲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對於文章中關於愛情觀念的探究作爲本課的突破難點。

三、配樂朗讀,梳理概括故事情節

詩歌學習在於朗讀,在學生第一遍朗讀中選用古琴曲《鳳求凰》爲背景音樂,爲朗讀營造一種古韻氛圍,更易於帶學生進入詩境。朗讀後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主要是讀音的準確和四言詩二二拍的節奏。

《氓》是一首敘事詩,學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節有助於理解詩歌淺層的含義,對女主人公戀愛、婚變、離開的經歷以及情感脈絡的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同時爲重難點的突破做好了鋪墊。

四、教學重難點突破

1、初探究:課文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畫出來,並簡要賞析。

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在於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與認識。但重點內容突破的問題設定沒有選用“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從《詩經》手法角度“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詩句入手,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於學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於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比興手法運用等方面發散出去,也就是用一個總問題將全文穿起。同時這樣的問題設定更便於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發出來,正所謂“讀進去,說出來”。這樣的讀詩的角度,除去讓學生學會解讀《氓》之外,也學會讀詩鑑賞詩的一般規律。

這一環節中,詩歌內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於課堂的生成,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講授。在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先自主理解,然後小組交流,最後班級展示。這樣有助於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立的見解。

2、再探究:女子離開氓以後,能不能獲得幸福?

這一問題的設定事實上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在於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涵。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於正確愛情觀的探討有助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環節的問題設定本身就是兩面性的,富於辯論性。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會在課堂上呈現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在辯論聲中學生們會對正確的愛情觀有清晰清楚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解文”的閱讀方法,以規避學生完全脫離開文字進行無根據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課上學生結合文字聯繫實際的爭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五、課堂小結

什麼是愛,愛是靈魂的共通,愛是精神的平等。什麼是愛情,朦朧派詩人舒婷用《致橡樹》給我們做出了詮釋。

本課以朗讀舒婷《致橡樹》節選收尾,以教師朗讀的聲音帶動學生一同跟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與學生上一環節內容想成呼應,同時有和上課伊始的朗讀呼應,從朗讀聲氣,再朗讀聲中結束,使得整堂課的設計結構圓和。

板書設計:

甜蜜戀愛比興手法

不幸婚姻女主人公

堅定離開(勤勞、果斷)對比手法

在板書的設計上,板書內容以學生的分析爲依託,師生合作歸納提升,,透過板書的設計使得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更具有條理性,詩歌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藝術手法的重點內容更加突出,故事情節三階段中採用不同的顏色,以顏色來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將情感脈絡變化更好的呈現出來。

感受:

感謝教科所給予的這次歷練和提高的機會,每次做課都能感覺到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莊外國語學校語文組的溫暖,在準備這節課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導老師李蘭梅老師、魏繼巖老師學到了很多,再次感謝語文組老師們的幫助和指導,同時也感謝大家今天的蒞臨指導。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三首《如夢令》體裁相同,題材相異:蘇軾意在東歸耕作,秦觀旨在遣懷自傷,納蘭性德情關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語短言長的表達方式,寓情於景的表現手法,深切婉細的情感表達,都爲我們學習古典詩歌提供了很好的範本。而《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因此,學好這三首詞,關鍵不在於“魚”而在於“漁”:掌握一種讀詞(特別是小令,尤其是《如夢令》這個詞牌)的方法。學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實提高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二、說學情

其實學生對《如夢令》並不陌生,他們初中就已經學過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閱讀量小,知識面窄

2)瞭解不多,認識不足

3)熱情不高,興趣不濃

4)方法單一,一知半解

這所有的一切情況,既是我們在詩歌教學中的障礙,也是我們詩歌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一〕設定依據

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2.三首《如夢令》本身的特點

3.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

〔二〕教學目標

1.學習藉助抓“詞眼”來解析作品結構、體悟思想情感的鑑賞方法。

2.透過不同層次的比較,挖掘三首《如夢令》詞的深層意蘊。

3.透過適當的訓練(詩改詞,寫鑑賞作品),提升學生的`鑑賞水平。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設定依據

1.《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

2.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

〔二〕教學重難點

1.以“詞眼”把握《如夢令》的章法。

2.以“詞眼”體悟三首詞的意蘊。

五、教具準備

1.多媒體播放系統

2.交互式電子白板

六、說教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透過語文教學中的文字研習、問題探究、活動體驗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的語文素養,並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主要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愉快教學。

2.質疑問難,激盪思維

3. 比較探究,討論交流。

七、說學法

在當今資訊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聖陶先生也說“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爲重要。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必須轉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交流分享,理解詞意。

2.合作探究,析疑解難。

3. 師生共研,細品情感。

八、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以學生初中學過的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以舊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匯入未知,激發學生興趣。

〔二〕師生交流,投石問路

1.齊讀新詞,整體感知

2.師生交流,直陳感受

交流的問題:①讀了三首《如夢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學習了李清照《如夢令》的基礎上,你認爲該如何鑑賞品析這三首《如夢令》呢?

【設計意圖】生生交流,分享閱讀感受,加強學生對詞作內容的理解;師生交流,共享鑑賞方法,加強教師對學生情況的把握。爲下一個教學環節做好準備工作。

〔三〕巧用“詞眼”,平中見奇

1.教師點撥,找準“詞眼”

【點撥】同學們對“詩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們是瞭解詩歌或是散文的關鍵,那麼我們能否從“詞眼”的角度來鑑賞《如夢令》呢?

(1)什麼是詞眼?

【明確】詞中的描寫形象最爲真切傳神或表達感情最爲集中精粹之處,它通常體現在一首詞的某一關鍵性詞語。

(2)這三首《如夢令》的“詞眼”是什麼?

【明確】“歸去”、“無寐”、“誰省”

【設計意圖】點撥學生於詞中忽略之處,點明詞眼,既抓住三首《如夢令》詞體曲調的共同特點,又爲鑑賞品析這三首《如夢令》的各自特徵提供一個角度。

2.師生共論,以“詞眼”把握《如夢令》的章法。

討論的問題:三位詞人爲什麼會發出“歸去”、“無寐”、“誰省”的慨嘆呢?

(在討論中,教師可根據情況適時用PPT展示三首《如夢令》的創作背景。)

【明確】

蘇軾《如夢令》“歸去”(回去吧)——酬寄之作表明心志

秦觀《如夢令》“無寐”(無法入睡)——羈旅之苦失意抒懷

納蘭性德《如夢令》“誰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語悵然失落

【教師小結】通觀三首《如夢令》,在感情傳達的結構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爲“詞眼”所作的鋪陳,最後一句是對“詞眼”進一步的昇華。

【設計意圖】透過對“詞眼”的追問,理清三首《如夢令》所寫內容,引導學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處。

3.師生共研,以“詞眼”體悟三首詞的意蘊。

研究的問題:三首《如夢令》在感情傳達的結構相同,感情傳達的效果也相同嗎?

(研究方式:將蘇軾的《如夢令》與秦觀的《如夢令》相比較,蘇軾的《如夢令》與納蘭性德的《如夢令》相比較)

【明確】蘇軾輕快怡然

相似的處境處世胸襟

秦觀孤獨冷寂

蘇軾痛苦過往

相似的追憶人生況味

納蘭性德剎那美好

【設計意圖】研讀爲“詞眼”鋪陳的部分,細細品味三首《如夢令》在情感表達效果上的不同之處。透過不同層次的比較,挖掘三首《如夢令》詞的深層意蘊。

4.教師總結,明《如夢令》鑑賞方法

(1)抓“詞眼”,明章法

(2)觀“詞眼”,品感情

(3)析“詞眼”,悟人生

【設計意圖】總結歸納讀《如夢令》的方法,以期學生學以致用。

〔四〕學以致用,變換詩句

試將杜甫《登高》改寫爲《如夢令》

【示例】風急天高猿哀,落木蕭蕭鳥回。滾滾長江去,多病獨登高臺。霜鬢,霜鬢,新停濁酒杯。

【設計意圖】用改寫的方式,以學過的詩歌作爲基礎,從舊知到新知,加深學生對《如夢令》的認識和理解。

〔五〕佈置作業,鞏固練習

從“詞眼”的角度重讀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寫一篇300字左右的鑑賞短文。

【設計意圖】舊詩重讀,強化新知,舉一反三,平中見奇。

平中見奇

九、板書設計章法

詞眼感情

人生

十、說思考

古典詩歌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教學對於陶冶性情、加強美育、繼承傳統,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詩歌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顯著的問題是,在詩歌教學中,知識、技巧訓練大於思想的領悟、價值的追求、審美的薰陶。高中詩歌教學求新求變迫在眉睫。在新課程背景下,變的是思想、方法,不變的是道德感悟、審美追求。

因此,本節課不僅意在給學生鑑賞《如夢令》的方法,給學生鑑賞的能力,更重要希望透過“詞眼”(小角度)以及三首詞之間不同層次的比較,在挖掘《如夢令》深層意蘊的同時,給學生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既是鑑賞詩詞高屋建瓴的眼光,也是體悟多味人生的胸懷。給方法,給能力,給境界,是本課希望達成的目標,亦是詩歌教學的一種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