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錦集10篇

學問君 人氣:1.75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錦集10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1. 教材分析

1-1教學內容及包含的知識點

(1) 本課內容是高中數學第二冊第七章第三節《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的最後一個內容。

(2) 包含知識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和兩平行線的距離公式。

1-2教材所處地位、作用和前後聯繫

本節課是兩條直線位置關係的最後一個內容,在此之前,有對兩線位置關係的定性刻畫:平行、垂直,以及對相交兩線的定量刻畫:夾角、交點。在此之後,有圓錐曲線方程,因而本節既是對前面兩線垂直、兩線交點的複習,又是爲後面計算點線距離(在直線和圓錐曲線構成的組合圖形中)提供一套工具。

可見,本課有承前啓後的作用。

1-3教學大綱要求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1-4高考大綱要求及在高考中的顯示形式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線和圓錐曲線構成的組合圖形爲背景,判斷直線和圓錐曲線的位置或構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絕對值,直線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教學目標

(1)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導過程,能用公式來求點線距離和線線距離。

(2) 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 認識事物之間相互聯繫、互相轉化的辯證法思想,培養學生轉化知識的能力。

(4) 滲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學生的智慧獲得,又注重學生的情感發展。

確定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進階中學數學教學大綱》(20xx年4月第一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高考考試說明》(20xx年)

1-6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1) 重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確定依據:由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確定

(2) 難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推導

確定依據:根據定義進行推導,思路自然,但運算繁瑣;用等積法推導,運算較簡單,但思路不自然,學生易被動,主體性得不到體現。

分析“嘗試性題組”解題思路可突破難點

(3)關鍵:實現兩個轉化。一是將點線距離轉化爲定點到垂足的距離;二是利用等積法將其轉化爲直角三角形中三頂點的距離。

2.教法

2-1發現法:本節課爲了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使老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愉快地自覺學習,透過學生自己練習“嘗試性題組”,引導、啓發學生分析、發現、比較、論證等,從而形成完整的數學模型。

確定依據:

(1)美國教育學家波利亞的教與學三原則: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性原則。

(2)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思想。

2-2教具:多媒體和黑板等傳統教具

3. 學法

3-1發現法: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學生經過練習、觀察、分析、探索等步驟,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論證後得到一般性結論,形成完整的數學模型,再運用所得理論和方法去解決問題。

一句話:還課堂以生命力,還學生以活力。

3-2學情:

(1)知識能力狀況,本節爲兩線位置關係的最後一個內容,在這之前學生已經系統的學習了直線方程的各種形式,有對兩線位置關係的定性認識和對兩線相交的定量認識,爲本節推證公式涉及到直線方程、兩線垂直、兩線交點作好了知識儲備。同時學生對解析幾何的實質中,用座標系溝通直線與方程的研究辦法,有了初步認識,數形結合的思想正逐漸趨於成熟。

(2)心理特點:又見“點到直線的距離”(初中已學習定義),學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詢動機由此而生。

(3)生活經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的點線距隨處可見,怎樣將實際問題數學化,是每個追求成長、追求發展的學生所渴求的一種研究能力。豐富的課堂數學活動能夠讓他們真正參與,體驗過程,錘鍊意志,培養能力。

3-3學具:直尺、三角板

4. 教學評價

學生完成反思性學習報告,書寫要求:

(1) 整理知識結構。

(2) 總結所學到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

(3) 總結在學習過程中的經驗,發明發現,學習障礙等,說明產生障礙的原因。

(4) 談談你對老師教法的建議和要求。

作用:

(1) 透過反思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系統化。反思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思維內化,知識深化和認知牢固化的一個心理活動過程。

(2) 報告的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

(3) 及時瞭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缺陷,思維障礙,有利於教師瞭解學生對自己的教法的滿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時調整,及時進行補償性教學。

5. 板書設計

(略)

6. 教學的反思總結

心理歷練,得意之處,困惑之處,知識的傳承發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來自**。我說課的題目是《古典概型》,內容選自於高中教材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二節,課時安排爲兩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爲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古典概型是一種特殊的數學模型,也是一種最基本的概率模型,在概率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承接着前面學過的隨機事件的概率及其性質,又是以後學習條件概率的基礎,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計算公式。

難點:古典概型的判斷及把一些實際問題轉化成古典概型。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透過試驗理解基本事件的概念和特點

(2)在數學建模的過程中,抽離出古典概型的兩個基本特徵,推匯出古典概型下的概率的計算公式。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公式的推導過程,體驗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用具有現實意義的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善於發現的創新思想。

(2)讓學生掌握"理論來源於實踐,並把理論應用於實踐"的辨證思想。

三、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採用引導發現和歸納概括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透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等教學過程,觀察對比、概括歸納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其概率公式,再透過具體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2、學法分析: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景中,透過觀察、類比、思考、探究、概括、歸納和動手嘗試相結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能力,形成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㈠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在課前,教師佈置任務,以小組爲單位,完成下面兩個模擬試驗:

試驗一: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硬幣,分別記錄"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數,要求每個數學小組至少完成20次(最好是整十數),最後由代表彙總;

試驗二:拋擲一枚質地均勻的骰子,分別記錄"1點"、"2點"、"3點"、"4點"、"5點"和"6點"的次數,要求每個數學小組至少完成60次(最好是整十數),最後由代表彙總。

在課上,學生展示模擬試驗的操作方法和試驗結果,並與同學交流活動感受,教師最後彙總方法、結果和感受,並提出兩個問題。

1.用模擬試驗的方法來求某一隨機事件的概率好不好?爲什麼?

不好,要求出某一隨機事件的概率,需要進行大量的試驗,並且求出來的結果是頻率,而不是概率。

2.根據以前的學習,上述兩個模擬試驗的每個結果之間都有什麼特點?]

「設計意圖」透過課前的模擬實驗,讓學生感受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隨着新問題的提出,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透過觀察對比,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

㈡思考交流、形成概念

學生觀察對比得出兩個模擬試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給出基本事件的概念,並對相關特點加以說明,加深對新概念的理解。

[基本事件有如下的兩個特點:

(1)任何兩個基本事件是互斥的;

(2)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問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中找出研究對象的對立統一面,這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教會學生運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問題的一種方法。教師的註解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把握問題的關鍵。

例1從字母a、b、c、d中任意取出兩個不同字母的試驗中,有哪些基本事件?

先讓學生嘗試着列出所有的基本事件,教師再講解用樹狀圖列舉問題的優點。

「設計意圖」將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的思想滲透到具體問題中來。由於沒有學習排列組合,因此用列舉法列舉基本事件的個數,不僅能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對象的總數,而且還能使學生在列舉的時候作到不重不漏。解決了求古典概型中基本事件總數這一難點

觀察對比,發現兩個模擬試驗和例1的共同特點:

讓學生先觀察對比,找出兩個模擬試驗和例1的共同特點,再概括總結得到的結論,教師最後補充說明。

[經概括總結後得到:

(1)試驗中所有可能出現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個;(有限性)

(2)每個基本事件出現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我們將具有這兩個特點的概率模型稱爲古典概率概型,簡稱古典概型。

「設計意圖」培養運用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了數學的化歸思想。啓發誘導的同時,訓練了學生觀察和概括歸納的能力。透過列出相同和不同點,能讓學生很好的理解古典概型。

㈢觀察分析、推導方程

問題思考:在古典概型下,基本事件出現的概率是多少?隨機事件出現的概率如何計算?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類比分析兩個模擬試驗和例1的概率,先透過用概率加法公式求出隨機事件的概率,再對比概率結果,發現其中的聯繫,最後概括總結得出古典概型計算任何事件的概率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運用觀察類比和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辯證唯物主義方法來分析問題,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化歸思想的優越性和這一做法的合理性,突出了古典概型的概率計算公式這一重點。

提問:

(1)在例1的實驗中,出現字母"d"的概率是多少?

(2)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時,應該注意什麼?

「設計意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深化對古典概型的概率計算公式的理解,也抓住瞭解決古典概型的概率計算的關鍵。

㈣例題分析、推廣應用

例2單選題是標準化考試中常用的題型,一般是從A,B,c,D四個選項中選擇一個正確答案。如果考生掌握了考差的內容,他可以選擇唯一正確的答案。假設考生不會做,他隨機的選擇一個答案,問他答對的概率是多少?

學生先思考再回答,教師對學生沒有注意到的關鍵點加以說明。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決概率的計算問題的關鍵是:先要判斷該概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再要找出隨機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個數和試驗中基本事件的總數。鞏固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

例3同時擲兩個骰子,計算:

(1)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結果?

(2)其中向上的點數之和是5的結果有多少種?

(3)向上的點數之和是5的概率是多少?

先給出問題,再讓學生完成,然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發現解答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用列表來列舉試驗中的基本事件的總數。

「設計意圖」利用列表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既能形象直觀地列出基本事件的總數,又能做到列舉的不重不漏。深化鞏固對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計算公式的理解。培養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數學思維情趣,形成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態度。

㈤探究思想、鞏固深化

問題思考:爲什麼要把兩個骰子標上記號?如果不標記號會出現什麼情況?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要求學生觀察對比兩種結果,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

「設計意圖」透過觀察對比,發現兩種結果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研究的問題是否滿足古典概型,從而再次突出了古典概型這一教學重點,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養成自主探究能力。

㈥總結概括、加深理解

1.基本事件的特點

2.古典概型的特點

3.古典概型的概率計算公式

學生小結歸納,不足的地方老師補充說明。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並把學過的相關知識有機地串聯起來,便於記憶和應用,也進一步昇華了這節課所要表達的本質思想,讓學生的認知更上一層。

㈦佈置作業

課本練習1、2、3

「設計意圖」進一步讓學生掌握古典概型及其概率公式,並能夠學以致用,加深對本節課的理解。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內容(中職數學)。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集合以及集合有關的概念,元素與集合間的關係。初中數學課本中已現了一些數和點的集合,如:自然數的集合、有理數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學生並不清楚“集合”在數學中的含義,集合是一個基礎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職數學的開篇,是我們後續學習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語言表示函數的定義域、值域、方程與不等式的解集,曲線上點的集合等。透過本章節的學習,能讓學生領會到數學語言的簡潔和準確性,幫助學生學會用集合的語言描述客觀,發展學生運用數學語言交流的能力。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透過實例瞭解集合的含義,理解集合以及有關概念;

b、初步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於”關係,掌握元素與集合關係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標:a、讓學生感知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得密切聯繫,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的能力;

b、學會藉助實例分析,探究數學問題,發展學生的觀察歸納能力。

(3)情感目標:a、透過聯繫生活,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b、透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的理性和嚴謹。

3、重點和難點

重點:集合的概念,元素與集合的關係。

難點:準確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學情分析(說學情)

對於中職生來說,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薄弱,他們還沒具備一定的觀察、分析理解、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運算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參差不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有厭學情緒。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首先從學生較熟悉的實例出發,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創設情境認知策略上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引導學生主動思、交流、討論,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層層深入,啓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便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學習指導(說學法)

教學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根據數學的特點這節課主要是教學生動腦思考、多訓練、勤鑽研的研討,這樣做增加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增強了參與的意識,教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成爲教學的主體,進而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a、創設情境,揭示本課主題,同時對集合的整體性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b、介紹集合論的創始者康托爾

2、究竟什麼是集合?(實例探究)切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 以學生熟悉的事物(物體),以實際生活爲背景進行探究, 爲本課教學創造出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接待探究過程學生積極思考、交流、作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啓發,引導學生尋找實例中的共同特徵,培養學生觀察,總結能力範圍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爲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紹集合概念做好鋪墊。

3、集合的概念,本課的重點。結合探究中的實例,讓學生說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麼?知識的呈現由抽象到具體進一步熟悉元素與集合的概念,讓學生分清實際問題中的集合和元素爲後面學習兩者間的關係做好鋪墊。

教師在這一環節做好學習指導,確定的對象組成的整體叫集合,如果對象不確定,就不能確定爲集合(舉例)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4、 熟悉鞏固集合的概念透過例題,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熟悉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5、 集合的符號記法,爲本節重點做好鋪墊。

6、 從實例入行手,探索元素和集合的關係,學生能用文字語言描述,如何用數學語言描述,給出元素與集合關係符號表示,在這個環節教師適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知識逐步形成過程,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落實本課的重點,學習指導:⑴集合元素的確定。⑵理解兩符號的含義。

7、 思考交流本課的重要環節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透過自由舉例,能深化概念。同時還能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8、 從所舉的例子中抽象出數集的概念,並給出常見數集的記法。

9、 學生練習:透過練習,識記常見數集的記法,同時進一步鞏固元素與集合間的關係。

10、知識的實際應用:

問題不難,落實課本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初步培養學生應用集合的眼光觀看世界。

11、課堂小節

以學生小節爲主教師幫助爲輔,鞏固所學知識,幫助學生認識到要學會梳理所學內容,要學會總結反思,使學生的認識進一步昇華,培養學生的鬼納總結能力。

六、評價

教學評價的及時能有效調動課堂氣氛,感染學生的情緒,對課堂教學發揮着積極作用,教學過程遵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應用集合的眼光看研究對象,注重過程評價與多元評價將教學評價貫穿於本堂課的每個教學環節。

七、教學反思

1、 透過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從特殊到一般,在具體感知基礎上得出集合的描述概念,便於學生理解接受。

2、 啓發探究教學,營造學生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

八、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二立體幾何(人教版)第九章第二章節第八小節《棱錐》的第一課時:《棱錐的概念和性質》。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棱柱的後續內容,又是學習球的必要基礎。第一課時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棱錐的一些必要的基礎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猜想、類比、比較、轉化的能力。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和能力的知識”,因此,應該利用這節課培養學生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2. 教學目標確定:

(1)能力訓練要求

①使學生了解棱錐及其底面、側面、側棱、頂點、高的概念。

②使學生掌握截面的性質定理,正棱錐的性質及各元素間的關係式。

(2)德育滲透目標

①培養學生善於透過觀察分析實物形狀到歸納其性質的能力。

②提高學生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能力。

③培養學生“理論源於實踐,用於實踐”的觀點。

3. 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重 點:1.棱錐的截面性質定理 2.正棱錐的性質。

難 點:培養學生善於比較,從比較中發現事物與事物的區別。

二、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法:

“以學生參與爲標誌,以啓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爲核心”。

在教學中根據高中生心理特點和教學進度需要,設定一些啓發性題目,採用啓發式誘導法,講練結合,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教學手段:

根據《教學大綱》中“堅持啓發式,反對注入式”的教學要求,針對本節課概念性強,思維量大,整節課以啓發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討論爲主,採用“多媒體引導點撥”的教學方法以多媒體演示爲載體,以“引導思考”爲核心,設計課件展示,並引導學生沿着積極的思維方向,逐步達到即定的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可探索”的環境裏,積極參與,生動活潑地獲取知識,掌握規律、主動發現、積極探索。

三、說學法:

這節課的核心是棱錐的截面性質定理,.正棱錐的性質。教學的指導思想是:遵循由已知(棱柱)探究未知(棱錐)、由一般(棱錐)到特殊(正棱錐)的認識規律,啓發學生反覆思考,不斷內化成爲自己的認知結構。

四、 學程序:

[複習引入新課]

1.棱柱的性質:

(1)側棱都相等,側面是平行四邊形

(2)兩個底面與平行於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邊形

(3)過不相鄰的兩條側棱的截面是平行四邊形

2.幾個重要的四棱柱:

平行六面體、直平行六面體、長方體、正方體

思考:如果將棱柱的上底面給縮小成一個點,那麼我們得到的將會是什麼樣的體呢?

[講授新課]

1、棱錐的基本概念

(1).棱錐及其底面、側面、側棱、頂點、高、對角面的概念

(2).棱錐的表示方法、分類

2、棱錐的性質

(1). 截面性質定理:

如果棱錐被平行於底面的平面所截,那麼截面和底面相似,並且它們面積的比等於截得的棱錐的高與已知棱錐的高的平方比

已知:如圖(略),在棱錐S-AC中,SH是高,截面A’B’C’D’E’平行於底面,並與SH交於H’。

證明:(略)

引申:如果棱錐被平行於底面的平面所截,則截得的小棱錐與已知棱錐

的側面積比也等於它們對應高的平方比、等於它們的底面積之比。

(2).正棱錐的定義及基本性質:

正棱錐的定義:

①底面是正多邊形

②頂點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①各側棱相等,各側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相等,它們叫做正棱錐的斜高;

②棱錐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內的射影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

棱錐的高、側棱和側棱在底面內的射影也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

引申:

①正棱錐的側棱與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②正棱錐的側面與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3)正棱錐的各元素間的關係

下面我們結合圖形,進一步探討正棱錐中各元素間的關係,爲研究方便將課本 圖9-74(略)正棱錐中的棱錐S-OBM從整個圖中拿出來研究。

引申:

①觀察圖中三棱錐S-OBM的側面三角形狀有何特點?

(可證得∠SOM =∠SOB =∠SMB =∠OMB =900,所以側面全是直角三角形。)

②若分別假設正棱錐的高SO= h,斜高SM= h’,底面邊長的一半BM= a/2,底面正多邊形外接圓半徑OB=R,內切圓半徑OM= r,側棱SB=L,側面與底面的二面角∠SMO= α ,側棱與底面組成的角 ∠SBO= β, ∠BOM=1800/n (n爲底面正多邊形的邊數)請試透過三角形得出以上各元素間的關係式。

(課後思考題)

[例題分析]

例1.若一個正棱錐每一個側面的頂角都是600,則這個棱錐一定不是( )

A.三棱錐 B.四棱錐 C.五棱錐 D.六棱錐

(答案:D)

例2.如圖已知正三棱錐S-ABC的高SO=h,斜高SM=L,求經過SO的中點且平行於底面的截面△A’B’C’的面積。

﹙解析及圖略﹚

例3.已知正四棱錐的棱長和底面邊長均爲a,求:

(1)側面與底面所成角α的餘弦(2)相鄰兩個側面所成角β的餘弦

﹙解析及圖略﹚

[課堂練習]

1、 知一個正六棱錐的高爲h,側棱爲L,求它的底面邊長和斜高。

﹙解析及圖略﹚

2、 錐被平行與底面的平面所截,若截面面積與底面面積之比爲1∶2,求此棱錐的高被分成的兩段(從頂點到截面和從截面到底面)之比。

﹙解析及圖略﹚

[課堂小結]

一:棱錐的基本概念及表示、分類

二:棱錐的性質

截面性質定理:如果棱錐被平行於底面的平面所截,那麼截面和底面相似,並且它們面積的比等於截得的棱錐的高與已知棱錐的高的平方比

引申:如果棱錐被平行於底面的平面所截,則截得的小棱錐與已知棱錐的側面積比也等於它們對應高的平方比、等於它們的底面積之比。

2.正棱錐的定義及基本性質

正棱錐的定義:

①底面是正多邊形

②頂點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1)各側棱相等,各側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

相等,它們叫做正棱錐的斜高;

(2)棱錐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內的射影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棱錐的高、側棱和側棱在底面內的射影也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

引申: ①正棱錐的側棱與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②正棱錐的側面與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③正棱錐中各元素間的關係

[課後作業]

1:課本P52 習題9.8 : 2、 4

2:課時訓練:訓練一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張西元。我說課的題目是《系統抽樣》,內容選自於蘇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爲一個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等五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已初步瞭解掌握了簡單隨機抽樣的兩種方法,即抽籤法與隨機數表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系統抽樣,它也是“統計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對系統抽樣的學習,更加突出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現它在中學數學中的地位。

2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正確理解系統抽樣的概念,能夠靈活應用系統抽樣的方法解決統計問題。難點:當 不是整數時的處理辦法,個體編號具有某種週期性時,“壞樣本”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理解系統抽樣的概念;

(2)掌握系統抽樣的一般步驟;

(3)正確理解系統抽樣與簡單隨機抽樣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對實際問題的探究,歸納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理解分類討論的數學方法高考資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數學活動,感受數學對實際生活的需要,體會現實世界和數學知識的聯繫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爲了充分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因此,我採用討論發現法教學。

2.教學手段:透過各種教學媒體(計算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新課引入

1、複習提問:

(1)什麼是簡單隨機抽樣?有哪兩種方法?

(2)抽籤法與隨機數表法的一般步驟是什麼?

(3)簡單隨機抽樣應注意哪兩個原則?

(4)什麼樣的總體適合簡單隨機抽樣?爲什麼?

[設計意圖]透過複習提問進一步理解掌握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方法和步驟?爲新課學習打基礎

2、實例探究

實例:某學校爲了瞭解高一年級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意見,打算從高一年級500名學生中抽取50名進行調查,除了用簡單隨機抽樣獲取樣本外,你能否設計其他抽取樣本的方法?

當總體數量較多時,應當如何抽取?結合具體事例探究問題,設計你的抽取樣本的方法。抽取的樣本公平性與代表性如何?學生自主探究後小組討論回答。

[設計意圖]透過設定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探究發現新知識新方法,完成從總體中抽取樣本,並發現“等距抽樣”的特性,從而形成感性的系統抽樣的概念與方法。這樣做既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較好地貫徹新課程所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二)新課講授

1、系統抽樣的概念方法步驟

(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得出“系統抽樣”的概念,並點明課題)

[設計意圖]經歷實例探究過程,學生對系統抽樣的概念方法步驟應有大致瞭解,輔以教師引導,從具體到一般,本節新課題的學習便水到渠成。

2、典型例題精析

例1、某校高中三年級的300名學生已經編號爲1,2,……,300,爲了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按10%的比例抽取一個樣本,請用系統抽樣的方法進行抽取,並寫出過程。

(教師題意分析,引導學生應用新知識新方法,學生分析思考,探究解題,小組討論後口述解題過程)

[設計意圖]實例鞏固,在得出新課的有關知識之後,再次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掌握系統抽樣的方法步驟,達到學以致用的技能,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例2、某單位在職職工共624人,爲了調查工人用於上班途中的時間,決定抽取10%的工人進行調查,試採用系統抽樣方法抽取所需的樣本。

[設計意圖]當 不是整數時,設定本題讓學生嘗試回答,並形成一般思路與方法。

(三) 練習鞏固

1、將全班學生按男女生交替排成一路縱隊,用擲骰的方法在前6名學生中任選一名,用 表示該名學生在隊列中的序號,將隊列中序號爲 ,(k=1,2,3,…)的學生抽出作爲樣本,這種抽樣方法叫做系統抽樣嗎?爲什麼?其樣本的代表性與公平性如何?

2、若按體重大小次序排成一路縱隊呢?

[設計意圖]配合課本第60頁“邊空”問題:“請將這種抽樣方法與簡單隨機抽樣做一個比較,你認爲系統抽樣能提高樣本的代表性嗎?爲什麼?”,幫助理解個體編號具有某種週期性時,樣本代表性較差的特點。同時分析系統抽樣的優點與缺點。

(四)回顧小結

1、師生共同回顧系統抽樣的概念方法與步驟

2、與簡單隨機抽樣比較,系統抽樣適合怎樣的總體情況?

3、當 不是整數時,一般步驟是什麼?此時樣本的公平性與代表性如何?

(五)佈置作業

課本第61頁的練習第1,2,3題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爲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結構分析

《圓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數學第二冊(上)第七章第六節。圓作爲常見的簡單幾何圖形,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圓的方程屬於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二次曲線的開始,對後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圓錐曲線等內容的學習,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有着積極的意義,所以本節內容在整個解析幾何中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圓的方程是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圓的概念和基本性質後,又掌握了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但由於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較淺,且對座標法的運用還不夠熟練,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困難。另外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②會由圓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座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③利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①進一步培養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②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對待定係數法的運用;

③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3) 情感目標: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②在體驗數學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及學情的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難點: ①會根據不同的已知條件求圓的標準方程;

②選擇恰當的座標系解決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爲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進行分析:

好學教育: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爲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採用“啓發式”問題教學法,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將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使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另外我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藉助資訊技術創設實際問題的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直觀的引導了學生建模的過程。

2。學法分析 透過推導圓的標準方程,加深對用座標法求軌跡方程的理解。透過求圓的標準方程,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纔可以確定一個圓。透過應用圓的標準方程,熟悉用待定係數法求的過程。 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七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驅動的,共分爲五個環節:

創設情境 啓迪思維 深入探究 獲得新知 應用舉例 鞏固提高

反饋訓練 形成方法 小結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從縱橫兩方面敘述我的教學程序與設計意圖。

首先:縱向敘述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啓迪思維

問題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爲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爲2。7m,高爲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透過對這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把學生的思維由用勾股定理求線段CD的長度轉移爲用曲線的方程來解決。一方面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車不能透過的結論的同時學生自己推匯出了圓心在原點,半徑爲4的圓的標準方程,從而很自然的進入了本課的主題。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問題來源於實際,應用於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

透過對問題一的探究,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座標法研究圓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

問題二 1。根據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爲的圓的方程?

2。如果圓心在,半徑爲時又如何呢?

好學教育: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對問題一進行歸納,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爲4的圓的標準方程後,引導學生歸納出圓心在原點,半徑爲r的圓的標準方程。然後再讓學生對圓心不在原點的情況進行探究。我預設了三種方法等待着學生的探究結果,分別是:座標法、圖形變換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圓的標準方程後,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三個應用平臺,進入第三環節。

(三)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 內化新知

問題三 1。寫出下列各圓的標準方程:

(1)圓心在原點,半徑爲3;

(2)經過點,圓心在點。

2。寫出圓的圓心座標和半徑。

我設計了兩個小問題,第一題是直接或間接的給出圓心座標和半徑求圓的標準方程,第二題是給出圓的標準方程求圓心座標和半徑,這兩題比較簡單,可以安排學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圓心座標、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係,爲後面探究圓的切線問題作準備。

II。靈活應用 提升能力

問題四 1。求以點爲圓心,並且和直線相切的圓的方程。

2。求過點,圓心在直線上且與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3。已知圓的方程爲,求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什麼?

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小題有了剛剛解決問題三的基礎,學生會很快求出半徑,根據圓心座標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第二個小題有些困難,需要引導學生應用待定係數法確定圓心座標和半徑再求解,從而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纔可以確定一個圓。第三個小題解決方法較多,我預設了四種方法再一次爲學生的發散思維創設了空間。最後我讓學生由第三小題的結論進行歸納、猜想,在論證經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的過程中,又一次模擬了真理髮現的過程,使探究氣氛達到高潮。

III。實際應用 迴歸自然

問題五 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的長度(精確到0。01m)。

好學教育:

我選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係數法求出圓的三個參數的又一次應用,同時也與引例相呼應,使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了學生建模的習慣和用數學的意識。

(四)反饋訓練——形成方法

問題六 1。求過原點和點,且圓心在直線上的圓的標準方程。

2。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3。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接下來是第四環節——反饋訓練。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三個小題作爲鞏固性訓練,給學生一塊“用武”之地,讓每一位同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找到自信,增強學習數學的願望與信心。另外第3題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方程,由於學生剛剛歸納了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因此很容易產生思維的負遷移,另外這道題目有兩解,學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這時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結合初中已有的圓的知識進行判斷,這樣的設計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結反思——拓展引申

1。課堂小結

把圓的標準方程與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加以小結,提煉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待定係數的方法 ①圓心爲,半徑爲r 的圓的標準方程爲:

圓心在原點時,半徑爲r 的圓的標準方程爲:。

②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

2。分層作業

(A)鞏固型作業:教材P81—82:(習題7。6)1,2,4。(B)思維拓展型作業:試推導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3。激發新疑

問題七 1。把圓的標準方程展開後是什麼形式?

2。方程表示什麼圖形?

在本課的結尾設計這兩個問題,作爲對這節課內容的鞏固與延伸,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起點與終點都蘊涵着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在知識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另外它爲下節課研究圓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以上是我縱向的教學過程及簡單的設計意圖,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橫向的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橫向闡述教學設計

(一)突出重點 抓住關鍵 突破難點

好學教育:

求圓的標準方程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爲此我佈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先讓學生熟悉圓心、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係,逐步理解三個參數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係數法的解題思路,在突出重點的同時突破了難點。

第二個教學難點就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是學生固有的難題,主要是因爲應用問題的題目冗長,學生很難根據問題情境構建數學模型,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爲此我首先用一道題目簡潔、貼近生活的實例進行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同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真正走入問題的情境之中,並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消除畏難情緒,增強了信心。最後再形成應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模式,並嘗試應用該模式分析和解決第二個應用問題——問題五。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了方法,難點自然突破。

(二)學生主體 教師主導 探究主線

本節課的設計用問題做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從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到應用都是在問題的指引、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點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四的第三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爲學生設立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既體驗了科學研究和真理髮現的複雜與艱辛,又在我的適度引導、側面幫助、不斷肯定下順利完成了探究活動並走向成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高效的完成本節的學習任務。

(三)培養思維 提升能力 激勵創新

爲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我分別在問題一和問題四中,設計了兩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問題的設計中,我利用一題多解的探究,縱向挖掘知識深度,橫向加強知識間的聯繫,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並且使學生的有效思維量加大,隨時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產生有意注意,使能力與知識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預設,具體的教學過程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向生成性課堂進行轉變。最後我以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發揮我們的創造性,力爭“使教育過程成爲一種藝術的事業”。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說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點:

《 》是高中數學課本第 冊( 修)的第 章“ ”的第 節內容,高中數學課本說課稿。

本節是在學習了 之後編排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 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爲後面學習 打下基礎,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 》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 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習這部分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B、C

(2)能力目標:A、B、C

(3)德育目標:A、B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啓發式”教學模式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認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慾,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二是運用啓發式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和學的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統一組織運用於教學過程,以求獲得最佳效果。另外還注意獲得和交換資訊渠道的綜合、教學手段的綜合和課堂內外的綜合。並且在整個教學設計儘量做到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觸發學生的思維,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爲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三是注重滲透數學思考方法(聯想法、類比法、數形結合等一般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四是注意在探究問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利於開放學生的思維。當然這就應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能夠做到葉老師所說“教就是爲了不教”。因此,擬對本節課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匯入新課 新課教學

反饋發展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透過優化教學程序來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透過自學、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教師透過列舉具體事例來進行分析,歸納出 ,並依

據此知識與具體事例結合、推匯出 ,這正是一個分析和推理的全過程。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的過程。 主要是努力創設應用科學方法探索、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會科學方法,如在講授 時,可透過

演示,創設探索 規律的情境,引導學生以可靠的事實爲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揭示內在規律,從而使學生領悟到把可靠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的特點。

3、讓學生在探索性實驗中自己摸索方法,觀察和分析現象,從而發現“新”的問題或探索出“新”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動力。在實踐中要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啓發、多激勵,不斷地尋找學生思維和操作上的閃光點,及時總結和推廣。

4、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透過比較、猜測、嘗試、質疑、發現等探究環節選擇合適的概念、規律和解決問題方法,從而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中,蘊含的本質差異,從而擺脫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養成認真分析過程、善於比較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發掘知識內在本質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創設情景:A、教師演示實驗。B、使用多媒體模擬一些比較有趣、與生活實踐比較有關的事例。C、講述數學科學史上的有關情況。)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設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透過動手探索有關的知識,並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新知,並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2、組織學生進行新問題的實驗方法設計—這時在設計上最好是有對比性、數學方法性的設計實驗,指導學生實驗、透過多媒體的輔助,顯示學生的實驗數據,模擬強化出實驗情況,由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構。

(三)、實施反饋:

1、課堂反饋,遷移知識(最好遷移到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有關的問題,實現知識的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2、課後反饋,延續創新。透過課後練習,學生互改作業,課後研實驗,實現課堂內外的綜合,實現創新精神的延續。

五、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爲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知識推導過程,右邊實例應用。

六、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 》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 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對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問題爲基礎,以能力、方法爲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爲指導思想。並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各位同仁,各位專家:

我說課的課題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內容取自蘇教版高中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四冊 第1。2節

先對教材進行分析

教學內容: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定義域,三角函數值的符號。

地位和作用: 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是本章教學內容的基本概念對三角內容的整體學習至關重要。同時它又爲平面向量、解析幾何等內容的學習作必要的準備,透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又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數這一基本概念。所以這個內容要認真探討教材,精心設計過程。

教學重點: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三角函數可以看作以實數爲自變量的函數、初中用邊長比值來定義轉變爲座標系下用座標比值定義的觀念的轉換以及座標定義的合理性的理解;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學生學習能力

1。初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基本的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掌握了銳角三角函數的一些常見的知識和求法。

2。我們南山區經過多年的初中課改,學生已經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多數同學對數學的學習有相當的興趣和積極性。

3。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發展不夠均衡,尚有待加強必須在老師一定的指導下才能進行

針對對教材內容重難點的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分析我們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三角函數的定義域;三角函數值的符號,

能力目標:

(1)理解並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

(2)正確理解三角函數是以實數爲自變量的函數;

(3)透過對定義域,三角函數值的符號的推導,提高學生分析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1)學習轉化的思想,(2)培養學生嚴謹治學、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

針對學生實際情況爲達到教學目標須精心設計教學方法

教法學法:溫故知新,逐步拓展

(1)在複習初中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的基礎上一步一步擴展內容,發展新知識,形成新的概念;

(2)透過例題講解分析,逐步引出新知識,完善三角定義

運用多媒體工具

(1)提高直觀性增強趣味性。

教學過程分析

總體來說, 由舊及新,由易及難,

逐步加強,逐步推進

先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

過度到直角座標系中銳角三角函數的定義

再發展到直角座標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數的定義

給定定義後透過應用定義又逐步發現新知識拓展完善定義。

具體教學過程安排

引入: 複習提問:初中直角三角形中銳角的正弦餘弦正切是怎樣定義的?

由學生回答

SinA=對邊/斜邊=BC/AB

cosA=對邊/斜邊=AC/AB

tanA=對邊/斜邊=BC/AC

逐步拓展:在高中我們已經建立了直角座標系, 把“定義媒介”從直角三角形改爲平面直角座標系。

我們知道,隨着角的概念的推廣,研究角時多放在直角座標系裏, 那麼三角函數的定義能否也放到座標系去研究呢?

引導學生髮現B的座標和邊長的關係。進一步啓發他們發現由於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導致OB上任一P點都可以代換B,把三角函數的定義發展到用終邊上任一點的座標來表示, 從而銳角三角函數可以使用直角座標系來定義,自然地,要想定義任意一個角三角函數,便考慮放在直角座標中進行合理進行定義了

從而得到

知識點一:任意一個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

提醒學生思考:由於相似比相等,對於確定的角A ,這三個比值的大小和P點在角的終邊上的位置無關。

精心設計例題,引出新內容深化概念,完善定義

例1已知角A 的終邊經過P(2,—3),求角A的三個三角函數值

(此題由學生自己分析獨立動手完成)

例題變式1,已知角A 的大小是30度,由定義求角A的三個三角函數值

結合變式我們發現三個三角函數值的大小與角的大小有關,只會隨角的大小而變化,符合當初函數的定義,而我們又一直稱呼爲三角函數,

提出問題:這三個新的定義確實問是函數嗎?爲什麼?

從而引出函數極其定義域

由學生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知識點二:三個三角函數的定義域

同時教師強調:由於弧度制使角和實數建立了一一對應關係,所以三角函數是以實數爲自變量的函數

例題變式2, 已知角A 的終邊經過P(—2a,—3a)( a不爲0),求角A的三個三角函數值

解答中需要對變量的正負即角所在象限進行討論, 讓學生意識到三角函數值的正負與角所在象限有關,從而匯出第三個知識點

知識點三:三角函數值的正負與角所在象限的關係

由學生推出結論,教師總結符號記憶方法,便於學生記憶

例題2:已知A在第二象限且 sinA=0。2 求cosA,tanA

求cosA,tanA

綜合練習鞏固提高,更爲下節的同角關係式打下基礎

拓展,如果不限制A的象限呢,可以留作課外探討

小結回顧課堂內容

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以加強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課堂作業P16 1,2,4

(學生演板,後集體討論修訂答案同桌討論,由學生回答答案)

課後分層作業(有利於全體學生的發展)

必作P23 1(2),5(2),6(2)(4) 選作P23 3,4

板書設計(見PPT)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內容教材共分兩課時進行,這是第一課時,該課時主要學習函數的單調性的的概念,依據函數圖象判斷函數的單調性和應用定義證明函數的單調性。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數單調性是高中數學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基礎知識點,是研究和討論初等函數有關性質的基礎。掌握本節內容不僅爲今後的函數學習打下理論基礎,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和判斷某些函數單調性的方法。明確單調性是一個局部概念。

教學難點:領會函數單調性的實質與應用,明確單調性是一個局部的概念。

教學關鍵: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結構出發,講清楚概念的形成過程、

4、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正處於以感性思維爲主的年齡階段,而且思維逐步地從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並由此向邏輯思維發展,但學生思維不成熟、不嚴密、意志力薄弱,故而整個教學環節總是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從學生的認知結構來看,他們只能根據函數的圖象觀察出“隨着自變量的增大函數值增大”等變化趨勢,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函數圖象的直觀性,發揮好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由於學生在概念的掌握上缺少系統性、嚴謹性,在教學中注意加強。

二、目標分析

(一)知識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函數單調性的概念,掌握判斷一些簡單函數的單調性的方法;瞭解函數單調區間的概念,並能根據函數圖象說出函數的單調區間。

2、能力目標:透過證明函數的單調性的學習,使學生體驗和理解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歸納推理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歸納能力,領會數學的歸納轉化的思想方法,增加學生的知識聯繫,增強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構建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積極參與觀察、分析、探索等課堂教學的雙邊活動,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以此激發求知慾望。領會用運動變化的觀點去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透過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教育。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用運動變化、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的方法去分析和處理問題,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透過函數的單調性的學習,掌握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係。透過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題的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法與學法

1、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要注重展開探索過程,充分利用好函數圖象的直觀性、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本節課採用問答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教師在課堂中只起着主導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中自覺的發現新知,探究新知,並且加入激勵性的語言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

2、學習方法

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總結、歸納,自我感悟,合作交流,成爲本節課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四、過程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包括:問題情景,函數單調性的定義引入,增函數、減函數的定義,例題分析與鞏固練習,回顧總結和課外作業六個板塊。這裏分別就其過程和設計意圖作一一分析。

(一)問題情景: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藉助多媒體設計了多個生活背景問題,並就圖表和圖象所提供的資訊,提出一系列問題和學生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爲學習函數的單調性做好鋪墊。(祥見課件)

新課程理念認爲:情境應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本節課所創設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周圍,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達到學生對數學的理解。讓學生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關注生活。

(二)函數單調性的定義引入

1、幾何畫板動畫演示,請學生認真觀察,並回答問題:透過學生已學過的函數y=2x+4,,的圖象的動態形式形象出x、y間的變化關係,使學生對函數單調性有感性認識。,進行比較,分析其變化趨勢。並探討、回答以下問題:

問題1、觀察下列函數圖象,從左向右看圖象的變化趨勢?

問題2:你能明確說出“圖象呈上升趨勢”的意思嗎?

透過學生的交流、探討、總結,得到單調性的“通俗定義”:

從在某一區間內當x的值增大時,函數值y也增大,到圖象在該區間內呈上升趨勢再到如何用x與f(x)來描述上升的圖象?

透過問題逐步向抽象的定義靠攏,將圖形語言轉化爲數學符號語言。幾何畫板的靈活使用,數形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從圖形語言到數學符號語言的翻譯變得輕鬆。

設計意圖:

①透過學生熟悉的知識引入新課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觀察、猜想、歸納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由學會向會學的轉化,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②透過學生已學過的一次y=2x+4,,的圖象的動態形式形象地反映出x、y間的變化關係,使學生對函數單調性有感性認識。

③從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入手,探討單調性的概念,符合“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要求。

④從圖形、直觀認識入手,研究單調性的概念,其本身就是研究、學習數學的一種方法,符合新課程的理念。

(三)增函數、減函數的定義

在前面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歸納:如何使用數學語言來準確描述函數的單調性?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給出增函數的概念,同時要求學生討論概念中的關鍵詞和注意點。

定義中的“當x1x2時,都有f(x1)

注意:

(1)函數的單調性也叫函數的增減性;

(2)注意區間上所取兩點x1,x2的任意性;

(3)函數的單調性是對某個區間而言的,它是一個局部概念。

讓學生自已嘗試寫出減函數概念,由兩名學生板演。提出單調區間的概念。

設計意圖:透過給出函數單調性的嚴格定義,目的是爲了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概念,理解函數的單調性其實也叫做函數的增減性,它是對某個區間而言的,它是一個局部概念,同時明確判定函數在某個區間上的單調性的一般步驟。這樣處

理,同時也是讓學生感悟、體驗學習數學感念的方法,提高其個性品質。

(四)例題分析

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判別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圖象法和定義法。

2、例2、證明函數在區間(—∞,+∞)上是減函數。

在本題的解決過程中,要求學生對照定義進行分析,明確本題要解決什麼?定義要求是什麼?怎樣去思考?透過自己的解決,總結證明單調性問題的一般方法。

變式一:函數f(x)=—3x+b在R上是減函數嗎?爲什麼?

變式二:函數f(x)=kx+b(k<0)在R上是減函數嗎?你能用幾種方法來判斷。

變式三:函數f(x)=kx+b(k<0)在R上是減函數嗎?你能用幾種方法來判斷。

錯誤:實質上並沒有證明,而是使用了所要證明的結論

例題設計意圖: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判別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圖象法和定義法。例1是教材中例題,它的解決強化學生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解題的意識,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同時也是依託具體問題,對單調區間這一概念的再認識;要了解函數在某一區間上是否具有單調性,從圖上進行觀察是一種常用而又粗略的方法。嚴格地說,它需要根據單調函數的定義進行證明。例2是教材練習題改編,透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使用定義證明的一般步驟:任取—作差(變形)—定號—下結論,透過例2的解決是學生初步掌握運用概念進行簡單論證的基本方法,強化證題的規範性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例3是教材例2抽象出的數學問題。目的是進一步強化解題的規範性,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同時讓學生學會一些常見的變形方法。

(五)鞏固與探究

1、教材p36練習2,3

2、探究:二次函數的單調性有什麼規律?

(幾何畫板演示,學生探究)本問題作爲機動題。時間不允許時,就爲課後思考題。

設計意圖:透過觀察圖象,對函數是否具有某種性質作出一種猜想,然後透過推理的辦法,證明這種猜想的正確性,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常用數學方法。

透過課堂練習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進一步熟悉證明或判斷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和步驟,達到鞏固,消化新知的目的。同時強化解題步驟,形成並提高解題能力。對練習的思考,讓學生學會反思、學會總結。

(六)回顧總結

透過師生互動,回顧本節課的概念、方法。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函數單調性的知識,同學們要切記:單調性是對某個區間而言的,同時在理解定義的基礎上,要掌握證明函數單調性的方法步驟,正確進行判斷和證明。

設計意圖:透過小結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並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結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會一些解決問題的思想與方法,體會數學的和諧美。

(七)課外作業

1、教材p43習題1。3A組1(單調區間),2(證明單調性);

2、判斷並證明函數在上的單調性。

3、數學日記:談談你本節課中的收穫或者困惑,整理你認爲本節課中的最重要的知識和方法。

設計意圖:透過作業1、2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增、減函數的概念,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和解題規範化的訓練,並且以此作爲學生對本結內容各項目標落實的評價。新課標要求: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作業3這種新型的作業形式是其很好的體現。

(七)板書設計(見ppt)

五、評價分析

有效的概念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基礎上,,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注意了:

第一、教要按照學的法子來教;

第二、在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和新概念間尋找“最近發展區”;

第三、強化了重探究、重交流、重過程的課改理念。讓學生經歷“創設情境——探究概念——注重反思——拓展應用——歸納總結”的活動過程,體驗了參與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培養“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成爲積極主動的建構者。

本節課圍繞教學重點,針對教學目標,以多媒體技術爲依託,展現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使學生始終處於問題探索研究狀態之中,激情引趣,並注重數學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是順應新課改要求的,是研究性教學的一次有益嘗試。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地位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的內容之一,等比數列是在學習了等差數列後新的一種特殊數列,在生活中如儲蓄、分期付款等應用較爲廣泛,在整個高中數學內容中數列與已學過的函數及後面的數列極限有密切聯繫,它也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良好題材,它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猜想及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於此,設計本節的數學思路上:

利用類比的思想,聯繫等差數列的概念及通項公式的學習方法,採取自學、引導、歸納、猜想、類比總結的教學思路,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練爲主線的教學思想。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等比數列的概念

2)掌握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

3)並能用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發現意識,培養學生運用類比思想、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等比數列概念的理解與掌握 關鍵:是讓學生理解“等比”的特點

2)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及應用

四、教學難點

“等比”的理解及利用通項公式解決一些問題。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預習自學環節。(8分鐘)

首先讓學生重新閱讀課本105頁國際象棋發明者的故事,並出示預習提綱,要求學生閱讀課本P122至P123例1上面。

回答下列問題

1)課本中前3個實例有什麼特點?能否舉出其它例子,並給出等比數列的定義。

2)觀察以下幾個數列,回答下面問題:

1, , , ,……

-1,-2,-4,-8……

1,2,-4,8……

-1,-1,-1,-1,……

1,0,1,0……

①有哪幾個是等比數列?若是公比是什麼?

②公比q爲什麼不能等於零?首項能爲零嗎?

③公比q=1時是什麼數列?

④q>0時數列遞增嗎?q<0時遞減嗎?

3)怎樣推導等比數列通項公式?課本中採取了什麼方法?還可以怎樣推導?

4)等比數列通項公式與函數關係怎樣?

(二)歸納主導與總結環節(15分鐘)

這一環節主要是透過學生回答爲主體,教師引導總結爲主線解決本節兩個重點內容。

透過回答問題(1)(2)給出等比數列的定義並強調以下幾點:①定義關鍵字“第二項起”“常數”;

②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定義: =q(n≥2);③q=1時爲非零常數數列,既是等差數列又是等比數列。引申:若數列公比爲字母,分q=1和q≠1兩種情況;引入分類討論的思想。

④q>0時等比數列單調性不定,q<0爲擺動數列,類比等差數列d>0爲遞增數列,d<0爲遞減數列。

透過回答問題(3)回憶等差數列的推導方法,比較兩個數列定義的不同,引導推出等比數列通項公式。

法一:歸納法,學會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並從次數中發現規律,培養觀察力。

法二:迭乘法,聯繫等差數列“迭加法”,培養學生類比能力及新舊知識轉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