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數學說課稿10篇

學問君 人氣:4.81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數學說課稿10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1.3.1柱體、錐體、臺體的表面積》是高中數學教材數學2第一章空間幾何體3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空間幾何體的結構、三視圖和直觀圖爲基礎,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空間幾何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以及爲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柱體、錐體、臺體的表面積.

(2)能用公式求柱體、錐體、臺體的表面積。

(3)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幾何體的表面積的實際求法,感知幾何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轉化化歸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學習,是學生感受到幾何體表面積的求解過程,激發學生探索、創新意識,增強學習積極性。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柱,錐,臺的表面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難點:柱,錐,臺展開圖與空間幾何體的轉化

二、教法分析

1.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教學方法。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應着重採用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探究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親自動手去給出各種幾何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特別注重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啓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三.學情分析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1)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高中階段是(查同中學生心發展情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分析

(1)由一段動畫視頻引入:豐富生動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由引入得出本課新的所要探討的問題——幾何體的表面積的計算。

(3)探究問題。完全將主動權教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得到解決問題的思路,鍛鍊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4)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爲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5)例題及練習,見學案。

(6)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7)小結。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老師適時總結歸納。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條件語句》,內容選自於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節,課時安排爲一個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等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圖與算法的基本邏輯結構、輸入語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這一節課主要的內容爲條件語句表示方法、結構以及用法。條件語句與程序圖中的條件結構相對應,它是五種基本算法語句中的一種,。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更加了解算法語句,並能用更全面的眼光看待前面學過的語句,併爲以後的學習作好必要的準備。本節課對學生算法語言能力、有條理的思考與清晰地表達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綜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條件語句的表示方法、結構和用法;用條件語句表示算法。

難點:理解條件語句的表示方法、結構和用法。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正確理解條件語句的概念,並掌握其結構。

⑵會應用條件語句編寫程序。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透過實例,發展對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與步驟進行分析的能力。

⑵透過模仿,操作、探索、經歷設計算法、設計框圖、編寫程序以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發展應用算法的能力。

⑶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條件語句,感受算法的重要意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⑴能透過具體實例,感受和體會算法思想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的意義,進一步體會算法思想的重要性,體驗算法的有效性,增進對數學的瞭解,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情感,增強學習數學的樂趣。

⑵透過感受和認識現代資訊技術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和威力,形成自覺地將數學理論和現代資訊技術結合的思想。

⑶在編寫程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養成紮實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根據本節內容邏輯性強,學生不易理解的特點,本節教學採用啓發式教學,輔以觀察法、發現法、練習法、講解法。採用這種方法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能力不是很強,只能透過對實例的認真領會及一定的練習才能掌握本節知識。

2.教學手段:運用計算機、圖形計算器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境(約4分鐘)

首先,我要求學生們編寫程序,輸入一元二次方程

的係數,輸出它的實數根。這樣可以把教學內容轉化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因爲要解決這一問題,根據我們之前所學的三種算法語句是無法解決的,這樣就引出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2.探究新知(約8分鐘)

爲了引入概念,我首先給出了一個基本的應用條件語句能夠解決的例題:

例1 編寫一個程序,求實數x的絕對值。

整個過程由師生共同分析完成。老師要引導學生分析、研究例題中的兩個程序,既要讓學生們看到已知的三種語句,更要注意到未知的語句,即條件語句。總結上述例題的程序可得出條件語句的兩種一般格式,接下來由師生共同對這兩種格式進行研究.

3.知識應用(約15分鐘)

此環節有兩個例題

例2 編寫程序,寫出輸入兩個數a和b,將較大的數打印出來

例3 編寫程序,使任意輸入的3個整數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輸出.

先把解決問題的思路用程序框圖表示出來,然後再根據程序框圖給出的算法步驟,逐步把算法用對應的程序語句表達出來。(程序框圖先由學生討論,再統一,然後利用圖形計算器演示,學生會驚喜的發現:自己也是個編程高手了!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4.練習鞏固(約4分鐘)

課本第30頁第3題

練習可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可在練習中發現問題,使問題得到及時的解決。

5.課堂小結(約5分鐘)

條件語句的步驟、結構及功能.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爲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

6.佈置作業

課本練習第3、4題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爲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對作業實施分層設定,分必做和選做,利於拓展學生的自主發展的空間。

7.板書設計

1.2.2條件語句

1、條件語句的一般格式

(1)IF-THEN-ELSE語句

格式: 框圖:

(2)IF-THEN語句

格式: 框圖:

2、小結

(1)

(2)

(3)

2、例1 引例

例2 例4

例3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基於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匯入與例題教學,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課堂中力求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關統計圖的認識,小學階段主要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考慮到扇形統計圖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標準》把它作爲必學內容安排在本單元。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透過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扇形統計圖的實用價值。

(二)教學目標

1、聯繫生活情境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2、能讀懂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的資訊。

3、讓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和交流中體會扇形統計圖反映的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三)教學重點:

1、能讀懂扇形統計圖,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並能從中獲取有效資訊。

2、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1、能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得有用資訊,並做出合理推斷。

2、能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

二、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統計經驗的基礎上,學習新知的。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知道他們的特點,並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透過新舊知識對比,自然生成新知識點。

三、設計理念和教法分析

1、本堂課力爭做到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傳授知識”轉向“引導探索”,“教師是組織者、領導者。”將課堂設定問題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獲取資訊、分析資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參與知識的構建。

2、運用探究法。探究學習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思考,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獲取資訊併合作交流。

四、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時,我透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說教學程序

本課分成創設情境,感知特點——分析數據,理解特徵——嘗試製圖,看圖分析——實踐應用,全課總結四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1、複習舊知

提問:我們學習過哪些統計方法?其中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有什麼特點?

2、引入新課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新知識教學分二步教學:第一步整體感知,看懂統計圖,理解特徵,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在教學中,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進一步瞭解統計圖的特徵。

第二步實踐應用環節。在教學中,精心地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繫。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是讓學生運用到剛纔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並鞏固剛纔所學的知識,爲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同時,讓學生感悟由於數據變化帶來的啓示,並能合理地進行推理與判斷

三、課堂總結

四、佈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專家、同仁:您們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數學第二冊(上冊)第七章《直線和圓的方程》中的第六節“曲線和方程”的第一課時,下面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曲線和方程”這節教材揭示了幾何中的形與代數中的數相統一的關係,爲“作形判數”與“就數論形”的相互轉化開闢了途徑,這正體現瞭解析幾何這門課的基本思想,對全部解析幾何教學有着深遠的影響。學生只有透徹理解了曲線和方程的意義,纔算是尋得了解析幾何學習的入門之徑。如果以爲學生不真正領悟曲線和方程的關係,照樣能求出方程、照樣能計算某些難題,因而可以忽視這個基本概念的教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捨本逐題”的偏見,應該認識到這節“曲線和方程”的開頭課是解析幾何教學的“重頭戲”!

根據以上分析,確立教學重點是:“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難點是:怎樣利用定義驗證曲線是方程的曲線,方程是曲線的方程。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瞭解曲線上的點與方程的解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

2、初步領會“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

3、學會根據已有的情景資料找規律,進而分析、判斷、歸納結論;

4、強化“形”與“數”一致並相互轉化的思想方法。

能力目標:

1、透過直線方程的引入,加強學生對方程的解和曲線上的點的一一對應關係的認識;

2、在形成曲線和方程的概念的教學中,學生經歷觀察、分析、討論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出結論,並能有條理的闡述自己的觀點;

3、能用所學知識理解新的概念,並能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從中體會轉化化歸的思想方法,提高思維品質,發展應用意識。

情感目標:

1、透過概念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

2、透過反例辨析和問題解決,培養合作交流、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個性品質,以及勇於批判、敢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三、重難點突破

“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這是由於本節課是由直觀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過程,學生容易對定義中爲什麼要規定兩個關係產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兩者缺一都將擴大概念的外延。由於學生已經具備了用方程表示直線、拋物線等實際模型,積累了感性認識的基礎,所以可用舉反例的方法來解決困惑,透過反例揭示“兩者缺一”與直覺的矛盾,從而又促使學生對概念表述的嚴密性進行探索,自然地得出定義。爲了強化其認識,又決定用集合相等的概念來解釋曲線和方程的對應關係,並以此爲工具來分析實例,這將有助於學生的理解,有助於學生通其法,知其理。

怎樣利用定義驗證曲線是方程的曲線,方程是曲線的方程是本節的難點。因爲學生在作業中容易犯想當然的錯誤,通常在由已知曲線建立方程的時候,不驗證方程的解爲座標的點在曲線上,就斷然得出所求的是曲線方程。這種現象在高考中也屢見不鮮。爲了突破難點,本節課設計了三種層次的問題,幻燈片9是概念的直接運用,幻燈片10是概念的逆向運用,幻燈片11是證明曲線的方程。透過這些例題讓學生再一次體會“二者”缺一不可。

四、學情分析

此前,學生已知,在建立了直角座標系後平面內的點和有序實數對之間建立了一一對應關係,已有了用方程(有時以函數式的形式出現)表示曲線的感性認識(特別是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線),現在要進一步研究平面內的曲線和含有兩個變數的方程之間的關係,是由直觀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過程,對學生有相當大的難度。學生在學習時容易產生的問題是,不理解“曲線上的點的座標都是方程的解”和“以這個方程的解爲座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這兩句話在揭示“曲線和方程”關係時各自所起的作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只能是初步領會,要求學生能答出曲線和方程間必須滿足兩個關係時才能稱作“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兩者缺一不可,並能藉助實例指出兩個關係的區別。

五、教法分析

新課程強調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要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爲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簡單的教書匠轉變爲實踐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實踐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體現出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基於此,本節課遵循了概念學習的四個基本步驟,重點採用了問題探究和啓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從實例、到類比、到推廣的問題探究,它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都十分有利。啓發引導學生得出概念,深化概念,並應用它去討論、研究和解決問題。在生生合作,師生互動中解決問題,爲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下了基礎。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節省了時間,增大了資訊量,增強了直觀形象性。

六、學法分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加強學習方式的改變,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各學科課程透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基於此,本節課從實例引入→類比→推廣→得概念→概念挖掘深化→具體應用→作業中的研究性問題的思考,始終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在生生合作,師生互動中,使學生真正成爲知識的發現者和知識的研究者。

七、教學過程分析

1、感性認識階段——以舊帶新、提出課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說課內容: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A版)《數學必修4》第二章第四節“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第一課時---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物理背景及其含義。

下面,我從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課堂結構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媒體設計及教學評價設計六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思考進行說明。

一、 背景分析

1、學習任務分析

平面向量的數量積是繼向量的線性運算之後的又一重要運算,也是高中數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數學、物理等學科中應用十分廣泛。本節內容教材共安排兩課時,其中第一課時主要研究數量積的概念,第二課時主要研究數量積的座標運算,本節課是第一課時。

本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是透過物理中“功”的事例抽象出平面向量數量積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探究數量積的性質與運算律,使學生體會類比的思想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論證的能力。其中數量積的概念既是對物理背景的抽象,又是研究性質和運算律的基礎。同時也因爲在這個概念中,既有長度又有角度,既有形又有數,是代數、幾何與三角的最佳結合點,不僅應用廣泛,而且很好的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使得數量積的概念成爲本節課的核心概念,自然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已熟知了實數的運算體系,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及其線性運算,具備了功等物理知識,並且初步體會了研究向量運算的一般方法:即先由特殊模型(主要是物理模型)抽象出概念,然後再從概念出發,在與實數運算類比的基礎上研究性質和運算律。這爲學生學習數量積做了很好的鋪墊,使學生倍感親切。但也正是這些干擾了學生對數量積概念的理解,一方面,相對於線性運算而言,數量積的結果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兩個有形有數的向量經過數量積運算後,形卻消失了,學生對這一點是很難接受的;另一方面,由於受實數乘法運算的影響,也會造成學生對數量積理解上的偏差,特別是對性質和運算律的理解。因而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數量積的概念。

 二、 教學目標設計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 對本節課的要求有以下三條:

(1)透過物理中“功”等事例,理解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含義及其物理意義。

(2)體會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與向量投影的關係。

(3)能用運數量積表示兩個向量的夾角,會用數量積判斷兩個平面向量的垂直關係。

從以上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出,數量積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難點,首先無論是在概念的引入還是應用過程中,物理中“功”的實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次,作爲數量積概念延伸的性質和運算律,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同時也是進行相關計算和判斷的理論依據。最後,無論是數量積的性質還是運算律,都希望學生在類比的基礎上,透過主動探究來發現,因而對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論證能力和類比思想都無疑是很好的載體。

綜上所述,結合“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瞭解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物理背景,理解數量積的含義及其物理意義;

2、體會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與向量投影的關係,掌握數量積的性質和運算律,

並能運用性質和運算律進行相關的運算和判斷;

3、體會類比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推理論證的能力。

 三、課堂結構設計

本節課從總體上講是一節概念教學,依據數學課程改革應關注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的理念,結合本節課的知識的邏輯關係,我按照以下順序安排本節課的教學:

即先從數學和物理兩個角度創設問題情景,透過歸納和抽象得到數量積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研究數量積的性質和運算律,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然後透過例題和練習使學生鞏固概念,加深印象,最後透過課堂小結提高學生認識,形成知識體系。

 四、 教學媒體設計

和“大綱”教材相比,“課標”教材在本節課的內容安排上,雖然將向量的夾角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一節提前做了介紹,但卻將原來分兩節課完成的內容合併成一節,相比較而言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加重了許多。爲了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順利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考慮到本節課的實際特點,在教學媒體的使用上,我的設想主要有以下兩點:

1、製作高效實用的電腦多媒體課件,主要作用是改變相關內容的呈現方式,以此來節約課時,增加課堂容量。

2、設計科學合理的板書(見下),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主要知識的印象,另一方面使學生清楚本節內容知識間的邏輯關係,形成知識網絡。

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物理背景及其含義

一、 數量積的概念 二、數量積的性質 四、應用與提高

1、 概念: 例1:

2、 概念強調 (1)記法 例2:

(2)“規定” 三、數量積的運算律 例3:

3、幾何意義:

4、物理意義:

 五、 教學過程設計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爲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六個活動:

活動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正如教材主編寄語所言,數學是自然的,而不是強加於人的。平面向量的數量積這一重要概念,和向量的線性運算一樣,也有其數學背景和物理背景,爲了體現這一點,我設計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我們已經研究了向量的哪些運算?這些運算的結果是什麼?

問題2:我們是怎麼引入向量的加法運算的?我們又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研究了這種運算的?

期望學生回答:物理模型→概念→性質→運算律→應用

問題3:如圖所示,一物體在力F的作用下產生位移S,

(1)力F所做的功W= 。

(2)請同學們分析這個公式的特點:

W(功)是 量,

F(力)是 量,

S(位移)是 量,

α是 。

問題1的設計意圖在於使學生了解數量積的數學背景,讓學生明白本節課所要研究的數量積與向量的加法、減法及數乘一樣,都是向量的運算,但與向量的線性運算相比,數量積運算又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其結果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問題2的設計意圖在於使學生在與向量加法類比的基礎上明瞭本節課的研究方法和順序,爲教學活動指明方向。

問題3的設計意圖在於使學生了解數量積的物理背景,讓學生知道,我們研究數量積絕不僅僅是爲了數學自身的完善,而是有其客觀背景和現實意義的,從而產生了進一步研究這種新運算的願望。同時,也爲抽象數量積的概念做好鋪墊。

活動二:探究數量積的概念

1、概念的抽象

在分析“功”的計算公式的基礎上提出問題4

問題4:你能用文字語言來表述功的計算公式嗎?如果我們將公式中的力與位移推廣到一般向量,其結果又該如何表述?

學生透過思考不難回答:功是力與位移的大小及其夾角餘弦的乘積;兩個向量的大小及其夾角餘弦的乘積。這樣,學生事實上已經得到數量積概念的文字表述了,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明晰數量積的概念。

2、概念的明晰

已知兩個非零向量

,它們的夾角爲

,我們把數量 ︱

︱·︱

︱cos

叫做

的數量積(或內積),記作:

·

,即:

·

= ︱

︱·︱

︱cos

在強調記法和“規定”後 ,爲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這一概念,提出問題5

問題5:向量的數量積運算與線性運算的結果有什麼不同?影響數量積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並完成下表:

的範圍0°≤

<90°

=90°0°<

≤180°

·

的符號

透過此環節不僅使學生認識到數量積的結果與線性運算的結果有着本質的不同,而且認識到向量的夾角是決定數量積結果的重要因素,爲下面更好地理解數量積的性質和運算律做好鋪墊。

3、探究數量積的幾何意義

這個問題教材是這樣安排的:在給出向量數量積的概念後,只介紹了向量投影的定義,直到講完例1後,爲了證明運算律的第三條才直接以結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我覺得這樣安排似乎不太自然,還不如在給出向量投影的概念後,直接由學生自己歸納得出,所以做了調整。爲此,我首先給出給出向量投影的概念,然後提出問題5。

如圖,我們把│

│cos

(│

│cos

)叫做向量

方向上(

方向上)的投影,記做:OB1=│

│cos

問題6:數量積的幾何意義是什麼?

這樣做不僅讓學生從“形”的角度重新認識數量積的概念,從中體會數量積與向量投影的關係,同時也更符合知識的連貫性,而且也節約了課時。

4、研究數量積的物理意義

數量積的概念是由物理中功的概念引出的,學習了數量積的概念後,學生就會明白功的數學本質就是力與位移的數量積。爲此,我設計以下問題 一方面使學生嘗試計算數量積,另一方面使學生理解數量積的物理意義,同時也爲數量積的性質埋下伏筆。

問題7:

(1)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來概括功的數學本質:功是力與位移的數量積 。

(2)嘗試練習:一物體質量是10千克,分別做以下運動:

①、在水平面上位移爲10米;

②、豎直下降10米;

③、豎直向上提升10米;

④、沿傾角爲30度的斜面向上運動10米;

分別求重力做的功。

活動三:探究數量積的運算性質

1、性質的發現

教材中關於數量積的三條性質是以探究的形式出現的,爲了很好地完成這一探究活動,在完成上述練習後,我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8:

(1)將嘗試練習中的① ② ③的結論推廣到一般向量,你能得到哪些結論?

(2)比較︱

·

︱與︱

︱×︱

︱的大小,你有什麼結論?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明晰數量積的性質,然後再由學生利用數量積的定義給予證明,完成探究活動。

2、明晰數量積的性質

3、性質的證明

這樣設計體現了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引領者,而學生纔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讓學生成爲學習的研究者,不斷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知識,更培養了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品質。

活動四:探究數量積的運算律

1、運算律的發現

關於運算律,教材仍然是以探究的形式出現,爲此,首先提出問題9

問題9:我們學過了實數乘法的哪些運算律?這些運算律對向量是否也適用?

透過此問題主要是想使學生在類比的基礎上,猜測提出數量積的運算律。

學生可能會提出以下猜測: ①

·

=

·

②(

·

)

=

(

·

) ③(

+

=

·

+

·

猜測①的正確性是顯而易見的`。

關於猜測②的正確性,我提示學生思考下面的問題:

猜測②的左右兩邊的結果各是什麼?它們一定相等嗎?

學生透過討論不難發現,猜測②是不正確的。

這時教師在肯定猜測③的基礎上明晰數量積的運算律:

2、明晰數量積的運算律

3、證明運算律

學生獨立證明運算律(2)

我把運算運算律(2)的證明交給學生完成,在證明時,學生可能只考慮到λ>0的情況,爲了幫助學生完善證明,提出以下問題:

當λ<0時,向量

與λ

與λ

的方向 的關係如何?此時,向量λ

與λ

的夾角與向量

的夾角相等嗎?

師生共同證明運算律(3)

運算律(3)的證明對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爲了節約課時,這個證明由師生共同完成,我想這也是教材的本意。

在這個環節中,我仍然是首先爲學生創設情景,讓學生在類比的基礎上進行猜想歸納,然後教師明晰結論,最後再完成證明,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學生推理論證的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類比創新的意識,將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活動五:應用與提高

例1、(師生共同完成)已知︱

︱=6,︱

︱=4,

的夾角爲60°,求

(

+2

)·(

-3

),並思考此運算過程類似於哪種運算?

例2、(學生獨立完成)對任意向量

,b是否有以下結論:

(1)(

+

)2=

2+2

·

+

2

(2)(

+

)·(

-

)=

2—

2

例3、(師生共同完成)已知︱

︱=3,︱

︱=4, 且

不共線,k爲何值時,向量

+k

-k

互相垂直?並思考:透過本題你有什麼收穫?

本節教材共安排了四道例題,我根據學生實際選擇了其中的三道,並對例1和例3增加了題後反思。例1是數量積的性質和運算律的綜合應用,教學時,我重點從對運算原理的分析和運算過程的規範書寫兩個方面加強示範。完成計算後,進一步提出問題:此運算過程類似於哪種運算?目的是想讓學生在類比多項式乘法的基礎上自己猜測提出例2給出的兩個公式,再由學生獨立完成證明,一方面這並不困難,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透過類比這一思維模式達到創新的目的。例3的主要作用是,在繼續鞏固性質和運算律的同時,教給學生如何利用數量積來判斷兩個向量的垂直,是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基本應用之一,教學時重點給學生分析數與形的轉化原理。

爲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數量積的含義,熟練掌握性質及運算律,並能夠應用數量積解決有關問題,再安排如下練習:

1、 下列兩個命題正確嗎?爲什麼?

①、若

≠0,則對任一非零向量

,有

·

≠0.

②、若

≠0,

·

=

·

,則

=

.

2、已知△ABC中,

=

,

=

,當

·

<0或

·

=0時,試判斷△ABC的形狀。

安排練習1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與實數乘法比較的基礎上全面認識數量積這一重要運算,

透過練習2使學生學會用數量積表示兩個向量的夾角,進一步感受數量積的應用價值。

活動六:小結提升與作業佈置

1、本節課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兩個基本應用是什麼?

3、我們是按照怎樣的思維模式進行概念的歸納和性質的探究?在運算律的探究過程中,滲透了哪些數學思想?

4、類比向量的線性運算,我們還應該怎樣研究數量積?

透過上述問題,使學生不僅對本節課的知識、技能及方法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也爲下

一節做好鋪墊,繼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佈置作業:

1、課本P121習題2.4A組1、2、3。

2、拓展與提高:

已知

都是非零向量,且

+3

與7

-5

垂直,

-4

與 7

-2

垂直求

的夾角。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考慮檢測全體學生是否都達到了“課標”的基本要求,因此安排了一組教材中的習題,目的是讓所有的學生繼續加深對數量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爲後續學習打好基礎。其次,爲了能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領域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又安排了一道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供學有餘力的同學選做。

 六、教學評價設計

評價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課標指出:相對於結果,過程更能反映每個學生的發展變化,體現出學生成長的歷程。因此,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重視結果,也要重視過程。結合“課標”對數學學習的評價建議,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透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1、 透過與學生的問答交流,發現其思維過程,在鼓勵的基礎上,糾正偏差,並對其進行定

性的評價。

2、在學生討論、交流、協作時,教師透過觀察,就個別或整體參與活動的態度和表現做出評價,以此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 透過練習來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並在講評中,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4、 透過作業,反饋資訊,再次對本節課做出評價,以便查漏補缺。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本節內容的地位與重要性

"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是《高中數學》一節獨特內容。這一節課與排列、組合的基本概念有着緊密的聯繫,透過對這一節課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接受、理解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還爲日後排列、組合和二項式定理的教學做好準備,起到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關於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兩個基本原理的地位和作用,我認爲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正確理解兩個基本原理的概念;

(2)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兩個基本原理分析、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3)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樹立"由個別到一般,由一般到個別"的認識事物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觀點。

三、關於教學重點、難點的選擇和處理

中學數學課程中引進的關於排列、組合的計算公式都是以兩個計數原理爲基礎的,而一些較複雜的排列、組合應用題的求解,更是離不開兩個基本原理,所以正確理解兩個基本原理並能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習本章的重點內容。

正確使用兩個基本原理的前提是要學生清楚兩個基本原理使用的條件。而原理中提到的分步和分類,學生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深刻的,面對複雜的事物和現象學生對分類和分步的選擇容易產生錯誤的認識,所以分類計數原理和分步計數原理的準確應用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必需使學生認清兩個基本原理的實質就是完成一件事需要分類還是分步,才能使學生接受概念並對如何運用這兩個基本原理有正確清楚的認識。教學中兩個基本問題的引用及引伸,就是爲突破難點做準備。

四、關於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採取啓發引導式教學方法並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啓發引導式作爲一種啓發式教學方法,體現了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符合教學論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鞏固性、可接受性、教學與發展相結合、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等原則,教學過程中,教師採用點撥的方法,啓發學生透過主動思考、動手操作來達到對知識的"發現"和接受,進而完成知識的內化,使書本的知識成爲自己的知識。

電腦多媒體以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感觀的刺激,這一點是粉筆和黑板所不能比擬的,採取這種形式,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大一堂課的資訊容量,使教學目標更完美地體現。另外,電腦軟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將教師的思路和策略以軟件的形式來體現,更好地爲教學服務。

五、關於學法的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傳授學生課本知識,還要培養學生主動觀察、主動思考、自我發現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教學中,教師創設疑問,學生想辦法解決疑問,透過教師的啓發點撥,類比推理,在積極的雙邊活動中,學生找到了解決疑難的方法。整個過程貫穿"設疑"——"思索"——"發現"——"解惑"四個環節,學生隨時對所學知識產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經歷了從肯定到否定、又從否定到肯定的辨證思維過程,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培養了學習能力。

六、關於教學程序的設計

(一)課題匯入

這是本章的第一節課,是起始課,講起始課時,把這一學科的內容作一個大概的介紹,能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併爲下面的學習打下思想基礎。所以,首先閱讀引言,明確任務,激發興趣。由學生感興趣的乒乓球比賽提出問題,引出學習本節的必要性,明確研究計數方法是本章內容的獨特性,從應用的廣泛看學習本章內容的重要性。同時板書課題(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

這樣做,能使學生明白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激發其學習新知識的慾望,爲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做好思維上的準備。

(二)新課講授

透過幻燈片給出問題,配圖分析,講清坐火車與坐汽車兩類方法均可,每類中任一種辦法都可以獨立地把從甲地到乙地這件事辦好。

緊跟着給出:

引申1:若甲地到乙地一天中還有4班輪船可乘,那麼一天中,坐這些交通工具從甲地到一點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

引伸2:若完成一件事,有 類辦法。在第1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在第2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的方法,……,在第 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每一類中的每一種方法均可完成這件事,那麼完成這件事共有多少種不同方法?

這個問題的兩個引申由漸入深、循序漸進爲學生接受分類計數原理做好了準備。

板書分類計數原理內容:

完成一件事,有 類辦法。在第1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在第2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的方法,……,在第 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那麼完成這件事共有 種不同的方法。(也稱加法原理)

此時,趁學生對於原理有了一個較清晰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分類計數原理內容,啓發總結得下面三點注意:(出示幻燈片)

(1)各分類之間相互獨立,都能完成這件事;

(2)根據問題的特點在確定的分類標準下進行分類;

(3)完成這件事的任何一種方法必屬於某一類,並且分別屬於不同兩類的兩種方法都是不同的方法。

這樣做加深學生對分類計數原理的正確理解,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接下來給出問題2:(出示幻燈片)

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條,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條(見圖9-1),從A村經B村去C村,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

提出問題:問題1與問題2同是研究從甲地到乙地的不同走法,請找出這兩個問題的不之處?學生會發現問題1中採用乘火車或乘汽車都可以從甲地到乙地,而問題2中必須經過先乘火車後乘汽車兩個步驟才能完成從甲地到乙地這件事。

問題2的講授採用給出問題,配圖分析,組織討論,強調分步。用多媒體配不同的顏色閃現出六種不同的走法,讓學生列式求出不同走法數,並列舉所有走法。

歸納得出:分步計數原理(板書原理內容)

分步計數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個步驟,做第一步有m1種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種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種不同的方法。那麼,完成這件事共有

N=m1×m2×…×mn

種不同的方法。

同樣趁學生對定理有一定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分步計數原理內容,啓發總結得下面三點注意:(出示幻燈片)

(1) 各步驟相互依存,只有各個步驟完成了,這件事纔算完成;

(2) 根據問題的特點在確定的分步標準下分步;

(3) 分步時要注意滿足完成一件事必須並且只需連續完成這N個步驟這件事纔算完成。

(三)應用舉例

教材例1:(書架取書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解答,注意區分是分類還是分步。

例2:由數字0,1,2,3,4可以組成多少個三位整數(各位上的數字允許重複)?本題設定了4個問題:

(1) 每一個三位數是由什麼構成的?(三個整數字)

(2) 023是一個三位數嗎?(百位上不能是0)

(3) 組成一個三位數需要怎麼做?(分成三個步驟來完成:第一步確定百位上的數字;第二步確定十位上的數字;第三步確定個位上的數字)

(4) 怎樣表述?

教師巡視指導、並歸納

解:要組成一個三位數,需要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確定百位上的數字,從1~4這4個數字中任選一個數字,有4種選法;第二步確定十位上的數字,由於數字允許重複,共有5種選法;第三步確定個位上的數字,仍有5種選法。根據分步計數原理,得到可以組成的三位整數的個數是N=4×5×5=100.

答:可以組成100個三位整數。

(教師的連續發問、啓發、引導,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使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有所提高。

教師在第二個例題中給出板書示範,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兩個基本原理實質的理解,周密的考慮,準確的表達、規範的書寫,對於學生周密思考、準確表達、規範書寫良好習慣的形成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可以爲學生後面應用兩個基本原理解排列、組合綜合題打下基礎)

(四)歸納小結

師:什麼時候用分類計數原理、什麼時候用分步計數原理呢?

生:分類時用分類計數原理,分步時用分步計數原理。

師:應用兩個基本原理時需要注意什麼呢?

生:分類時要求各類辦法彼此之間相互排斥;分步時要求各步是相互獨立的。

(五)課堂練習

P222:練習1~4.學生板演第4題

(對於題4,教師有必要對三個多項式乘積展開後各項的構成給以提示)

(六)佈置作業

P222:練習5,6,7.

補充題:

1.在所有的兩位數中,個位數字小於十位數字的共有多少個?

(提示:按十位上數字的大小可以分爲9類,共有9+8+7+…+2+1=45個個位數字小於十位數字的兩位數)

2.某學生填報高考志願,有m個不同的志願可供選擇,若只能按第一、二、三志願依次填寫3個不同的志願,求該生填寫志願的方式的種數。

(提示:需要按三個志願分成三步。共有m(m-1)(m-2)種填寫方式)

3.在所有的三位數中,有且只有兩個數字相同的三位數共有多少個?

(提示:可以用下面方法來求解:(1)△△□,(2)△□△,(3)□△□,(1),(2),(3)類中每類都是9×9種,共有9×9+9×9+9×9=3×9×9=243個只有兩個數字相同的三位數)

4.某小組有10人,每人至少會英語和日語中的一門,其中8人會英語,5人會日語,(1)從中任選一個會外語的人,有多少種選法?(2)從中選出會英語與會日語的各1人,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

(提示:由於8+5=13>10,所以10人中必有3人既會英語又會日語。(1)N=5+2+3;(2)N=5×2+5×3+2×3)

只要大家用心學習,認真複習,就有可能在高中的戰場上考取自己理想的成績。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1、對教材地位與作用的認識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作爲數學思想應向學生滲透,強化的有:函數與方程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等價轉化及運動變化思想。不是所有的課都能把這些思想自然的容納進去,但由於“曲線和方程”這一節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它把代數和幾何兩個單科自然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而上述思想能用到大半,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教師的重視。“曲線和方程”這節教材揭示了幾何中的形與代數中的數相統一的關係,爲“依形判數”與“就數論形”的相互轉化開闢了途徑,這正體現瞭解析幾何這門課的基本思想,用代數的方法研究幾何問題。”曲線與方程”是解析幾何中最爲重要的基本內容之一.在理論上它是基礎,在應用上它是工具,對全部解析幾何的教學有着深遠的影響,另外在高考中也是考察的重點內容,尤其是求曲線的方程,學生只有透徹理解了曲線與方程的含義,纔算是找到了解析幾何學習得入門之路。應該認識到這節“曲線和方程”得開頭課是解析幾何教學的“重頭戲”!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大綱的要求)透過本小節的學習,要使學生了解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瞭解用座標法研究幾何問題的初步知識和觀點,理解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的意義,初步掌握求曲線的方程的方法.所以第一課我在教學目標上是這樣設定的:

1).瞭解曲線上的點與方程的解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領會“曲線的方程”與“方程的曲線”的概念及其關係,並能作簡單的判斷與推理;

2).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培養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思維能力;

3)會證明已知曲線的方程。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在“初步掌握”的水平上,但“初步”絕不等同於“含糊”,它反應在學生的學習行爲上,即要求學生能答出曲線與方程間必須滿足的兩個關係,才能稱作“方程的曲線”和“曲線的方程”,兩者缺一不可,並能藉助實例進一步明確這二者的區別。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是同步的,在具體操作上結合圖形分析與反例,來辨析“兩個關係”之間的區別,從認識特例到歸納出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一般概念,因而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會證明已知曲線的方程就能更進一步的理解曲線和方程概念的含義併爲下節課求曲線的方程打基礎.

3、如何突破重難點

本小節的重點是理解曲線與方程的有關概念與相互聯繫,以及求曲線方程的方法、步驟.只有深刻理解了曲線與方程的含義,才能真正掌握好求曲線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進一步學好後面的內容.曲線和方程的概念比較抽象,由直觀表象到抽象概念有相當難度,對學生理解上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學生不理解“曲線上的點的座標都是方程的解”和”“以這個方程的解爲座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這兩句話在揭示“曲線和方程”關係各自所起的作用。有的學生只從字面上死記硬背;有的學生甚至誤以爲這兩句話是同義反復。要突破這一點,關鍵在於利用充要條件,函數圖象,直線和方程,軌跡等知.識,正反兩方面說明問題.

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對定義中爲什麼要規定兩個關係(純粹性和完備性)產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兩者缺任何一個都將擴大概念的外延。

4、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今天要講的“曲線和方程”這部分教材的內容主要包括“曲線方程的概念”,“已知曲線求它的方程”、“已知方程作出它的曲線”等。在課時安排上分爲3個課時進行教學,具體的課時分配是:第一課時講解“曲線與方程”和“方程與曲線”的概念及其關係;第二課時講解求曲線的方程一般方法,第三課時爲習題課,透過練習來總結、鞏固和深化本節知識。如果以爲學生不真正領悟曲線和方程得關係照樣能求出方程,照樣能計算某些難題,因而可以忽視這個基本概念得教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捨本逐末”得偏見。

在教材中,曲線和方程這一概念是隨着知識的講授而不斷深化,逐步爲學生所理解,因而教材中從直線開始,多次,重複地闡述,這說明其重要性.同時也說明理解它,掌握它確實需要一個過程.數學本身是很抽象,把數學和實際問題相結合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根據以上考慮,確定了這節課教學過程的基本線索是:實際問題引入,提出課題→運用反例,揭示內涵→討論歸納,得出定義→集合表述,強化理解→知識應用,反覆辨析。

教材的編寫也往往體現着教法.,例如,本節一開頭說“我們研究過直線的各種方程,討論了直線和二元一次方程的關係。”學生已經有了用方程(有時用函數式的形式出現)表示曲線的感性認識,在本節教學中充分發揮這些感性認識的作用。從人造地球衛星執行的軌道等生動形象的實際問題引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以及對數學的應用有了更高的認識,更激發他們進一步學好數學的決心。(具體……)提出課題。運用學生熟知的知識,1)求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方程和2)作出方程y=x2的圖象作爲引例,從曲線到方程,從方程到曲線兩方面入手分析了曲線上的點和方程的解之間的關係,爲形成曲線和方程的概念提供了實際模型,但是如果就此而由教師直接給出結論,那就不僅會失去開發學生思維的機會,影響學生的理解,而且會使教學變得枯燥乏味,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接着用反例來突破難點。透過反例1)直線去掉第三象限部分,則方程y=x的解爲座標的點不都在曲線上,以及2)改方程爲,那麼曲線上就混有不滿足方程的點座標就此揭示“兩者缺一”與直覺的矛盾,透過舉反例和步步追問使我要的答案逐步明瞭,從而又促使學生對概念表述的嚴格性進行探索,學生自已認識曲線和方程的概念必須要具備的兩個關係,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自然得出定義。並且把這個關係板書到黑板上,以示這就是這節課的重點。爲了在重難點有所突破後強化其認識,又用集合相等的概念來解釋曲線和方程的對應關係,並以此爲工具來分析實例,這將有助於學生的理解,有助於學生通其法,知其理。

然後透過運用與練習,糾正錯誤的認識,促使對概念的正確理解,透過反覆重現,可以不斷領悟,加強識記。所以安排了例1,例2(見課件)目的也在於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概念,透過解題辨析“兩個關係”,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此題目中的“曲線”和“方程”都力求簡單,由此得出點在曲線上的充要條件。

曲線是符合某種條件的點的軌跡,爲了下節課“求曲線的方程”的教學,安排了例3(見課件)證明曲線的方程,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由於教材上有嚴謹的證明過程,讓學生閱讀並總結證明已知曲線的方程的方法和步驟,上升到理論上,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閱讀歸納的能力。爲了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這節課的主要內容,透過4個變式引申檢查他們的掌握程度,但難度不能太大,我選擇這樣幾個練習:(略)簡單評講後小結本課的主要內容,進一步強化“曲線和方程”概念中兩個關係缺一不可,只有符合關係1)2)才能進行數與形的轉化。由於下節課的內容是求曲線的方程,特地安排了一個思考探索題。

5、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和組織

教案的設計與教案的實施往往有一定的距離,本節課有着概念性強,思維量大,例題與練習題不多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整節課將以學生的觀察、思考、討論爲主,透過提問,舉例,啓發,互動完成教學,在具體操作上比較靈活,視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把握學生的思維規律於數學思想的基本方法。例如,在概念教學中引導學生看反例,透過正反對比的方法,當學生觀察了例1回答不清爲什麼,可以舉出幾個點的座標作檢驗,這就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或引導學生看圖,比比劃劃,這就是“從直觀到抽象”的方法。只要啓發方法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生的認識活動就會順利展開,而且在認知的過程中訓練了探索的能力。強化數形結合、化歸與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完善學生的數學的結構,讓學生動手、動腦,以及觀察、聯想、猜測、歸納等合理推理,鼓勵學生多向思維、積極思考,勇於探索,從中培養學生合情推理能力,數學交流與合作能力以及主動參與的精神。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張西元。我說課的題目是《系統抽樣》,內容選自於蘇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爲一個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等五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已初步瞭解掌握了簡單隨機抽樣的兩種方法,即抽籤法與隨機數表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系統抽樣,它也是“統計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對系統抽樣的學習,更加突出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現它在中學數學中的地位。

2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正確理解系統抽樣的概念,能夠靈活應用系統抽樣的方法解決統計問題。難點:當 不是整數時的處理辦法,個體編號具有某種週期性時,“壞樣本”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理解系統抽樣的概念;

(2)掌握系統抽樣的一般步驟;

(3)正確理解系統抽樣與簡單隨機抽樣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對實際問題的探究,歸納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理解分類討論的數學方法高考資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數學活動,感受數學對實際生活的需要,體會現實世界和數學知識的聯繫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爲了充分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因此,我採用討論發現法教學。

2.教學手段:透過各種教學媒體(計算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新課引入

1、複習提問:

(1)什麼是簡單隨機抽樣?有哪兩種方法?

(2)抽籤法與隨機數表法的一般步驟是什麼?

(3)簡單隨機抽樣應注意哪兩個原則?

(4)什麼樣的總體適合簡單隨機抽樣?爲什麼?

[設計意圖]透過複習提問進一步理解掌握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方法和步驟?爲新課學習打基礎

2、實例探究

實例:某學校爲了瞭解高一年級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意見,打算從高一年級500名學生中抽取50名進行調查,除了用簡單隨機抽樣獲取樣本外,你能否設計其他抽取樣本的方法?

當總體數量較多時,應當如何抽取?結合具體事例探究問題,設計你的抽取樣本的方法。抽取的樣本公平性與代表性如何?學生自主探究後小組討論回答。

[設計意圖]透過設定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探究發現新知識新方法,完成從總體中抽取樣本,並發現“等距抽樣”的特性,從而形成感性的系統抽樣的概念與方法。這樣做既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較好地貫徹新課程所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二)新課講授

1、系統抽樣的概念方法步驟

(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得出“系統抽樣”的概念,並點明課題)

[設計意圖]經歷實例探究過程,學生對系統抽樣的概念方法步驟應有大致瞭解,輔以教師引導,從具體到一般,本節新課題的學習便水到渠成。

2、典型例題精析

例1、某校高中三年級的300名學生已經編號爲1,2,……,300,爲了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按10%的比例抽取一個樣本,請用系統抽樣的方法進行抽取,並寫出過程。

(教師題意分析,引導學生應用新知識新方法,學生分析思考,探究解題,小組討論後口述解題過程)

[設計意圖]實例鞏固,在得出新課的有關知識之後,再次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掌握系統抽樣的方法步驟,達到學以致用的技能,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例2、某單位在職職工共624人,爲了調查工人用於上班途中的時間,決定抽取10%的工人進行調查,試採用系統抽樣方法抽取所需的樣本。

[設計意圖]當 不是整數時,設定本題讓學生嘗試回答,並形成一般思路與方法。

(三) 練習鞏固

1、將全班學生按男女生交替排成一路縱隊,用擲骰的方法在前6名學生中任選一名,用 表示該名學生在隊列中的序號,將隊列中序號爲 ,(k=1,2,3,…)的學生抽出作爲樣本,這種抽樣方法叫做系統抽樣嗎?爲什麼?其樣本的代表性與公平性如何?

2、若按體重大小次序排成一路縱隊呢?

[設計意圖]配合課本第60頁“邊空”問題:“請將這種抽樣方法與簡單隨機抽樣做一個比較,你認爲系統抽樣能提高樣本的代表性嗎?爲什麼?”,幫助理解個體編號具有某種週期性時,樣本代表性較差的特點。同時分析系統抽樣的優點與缺點。

(四)回顧小結

1、師生共同回顧系統抽樣的概念方法與步驟

2、與簡單隨機抽樣比較,系統抽樣適合怎樣的總體情況?

3、當 不是整數時,一般步驟是什麼?此時樣本的公平性與代表性如何?

(五)佈置作業

課本第61頁的練習第1,2,3題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爲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9

高三第一階段複習,也稱“知識篇”。在這一階段,學生重溫高一、高二所學課程,全面複習鞏固各個知識點,熟練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然後站在全局的高度,對學過的知識產生全新認識。在高一、高二時,是以知識點爲主線索,依次傳授講解的,由於後面的相關知識還沒有學到,不能進行縱向聯繫,所以,學的知識往往是零碎和散亂,而在第一輪複習時,以章節爲單位,將那些零碎的、散亂的知識點串聯起來,並將他們系統化、綜合化,把各個知識點融會貫通。對於普通高中的學生,第一輪複習更爲重要,我們希望能做高考試題中一些基礎題目,必須側重基礎,加強複習的針對性,講求實效。

一、內容分析說明

1、本小節內容是初中學習的多項式乘法的繼續,它所研究的二項式的乘方的展開式,與數學的其他部分有密切的聯繫:

(1)二項展開式與多項式乘法有聯繫,本小節複習可對多項式的變形起到複習深化作用。

(2)二項式定理與概率理論中的二項分佈有內在聯繫,利用二項式定理可得到一些組合數的恆等式,因此,本小節複習可加深知識間縱橫聯繫,形成知識網絡。

(3)二項式定理是解決某些整除性、近似計算等問題的一種方法。

2、高考中二項式定理的試題幾乎年年有,多數試題的難度與課本習題相當,是容易題和中等難度的

試題,考察的題型穩定,通常以選擇題或填空題出現,有時也與應用題結合在一起求某些數、式的

近似值。

二、學校情況與學生分析

(1)我校是一所鎮普通高中,學生的基礎不好,記憶力較差,反應速度慢,普遍感到數學難學。但大部分學生想考大學,主觀上有學好數學的願望。

(2)授課班是政治、地理班,學生聽課積極性不高,聽課率低(60﹪),注意力不能持久,不能連續從事某項數學活動。課堂上喜歡輕鬆詼諧的氣氛,大部分能機械的模仿,部分學生好記筆記。

三、教學目標

複習課二項式定理計劃安排兩個課時,本課是第一課時,主要複習二項展開式和通項。根據歷年高考對這部分的考查情況,結合學生的特點,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理解並掌握二項式定理,從項數、指數、係數、通項幾個特徵熟記它的展開式。

(2)會運用展開式的通項公式求展開式的特定項。

2、能力目標:(1)教給學生怎樣記憶數學公式,如何提高記憶的持久性和準確性,從而優化記憶品質。記憶力是一般數學能力,是其它能力的基礎。

(2)樹立由一般到特殊的解決問題的意識,瞭解解決問題時運用的數學思想方法。

3、情感目標:透過對二項式定理的複習,使學生感覺到能掌握數學的部分內容,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有意識地讓學生演練一些歷年高考試題,使學生體驗到成功,在明年的高考中,他們也能得分。

四、教學過程

1、知識歸納

(1)創設情景:①同學們,還記得嗎? 、 、 展開式是什麼?

②學生一起回憶、老師板書。

設計意圖:①提出比較容易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組織教學。

②爲學生能回憶起二項式定理作鋪墊:激活記憶,引起聯想。

(2)二項式定理:①設問 展開式是什麼?待學生思考後,老師板書

= C an+C an-1b1+…+C an-rbr+…+C bn(n∈N*)

②老師要求學生說出二項展開式的特徵並熟記公式:共有 項;各項裏a的指數從n起依次減小1,直到0爲止;b的指數從0起依次增加1,直到n爲止。每一項裏a、b的指數和均爲n。

③鞏固練習 填空

設計意圖:①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比較分析公式的特點,記規律。

②變用公式,熟悉公式。

(3) 展開式中各項的係數C , C , C ,… , 稱爲二項式係數.

展開式的通項公式Tr+1=C an-rbr , 其中r= 0,1,2,…n表示展開式中第r+1項.

2、例題講解

例1求 的展開式的第4項的二項式係數,並求的第4項的係數。

講解過程

設問:這裏 ,要求的第4項的有關係數,如何解決?

學生思考計算,回答問題;

老師指明①當項數是4時, ,此時 ,所以第4項的二項式係數是 ,

②第4項的係數與的第4項的二項式係數區別。

板書

解:展開式的第4項

所以第4項的係數爲 ,二項式係數爲 。

選題意圖:①利用通項公式求項的係數和二項式係數;②複習指數冪運算。

例2 求 的展開式中不含的 項。

講解過程

設問:①不含的 項是什麼樣的項?即這一項具有什麼性質?

②問題轉化爲第幾項是常數項,誰能看出哪一項是常數項?

師生討論 “看不出哪一項是常數項,怎麼辦?”

共同探討思路:利用通項公式,列出項數的方程,求出項數。

老師總結思路:先設第 項爲不含 的項,得 ,利用這一項的指數是零,得到關於 的方程,解出 後,代回通項公式,便可得到常數項。

板書

解:設展開式的第 項爲不含 項,那麼

令 ,解得 ,所以展開式的第9項是不含的 項。

因此 。

選題意圖:①鞏固運用展開式的通項公式求展開式的特定項,形成基本技能。

②判斷第幾項是常數項運用方程的思想;找到這一項的項數後,實現了轉化,體現轉化的數學思想。

例3求 的展開式中, 的係數。

解題思路:原式局部展開後,利用加法原理,可得到展開式中的 係數。

板書

解:由於 ,則 的展開式中 的係數爲 的展開式中 的係數之和。

而 的展開式含 的項分別是第5項、第4項和第3項,則 的展開式中 的係數分別是: 。

所以 的展開式中 的係數爲

例4 如果在( + )n的展開式中,前三項係數成等差數列,求展開式中的有理項.

解:展開式中前三項的係數分別爲1, , ,

由題意得2× =1+ ,得n=8.

設第r+1項爲有理項,T =C · ·x ,則r是4的倍數,所以r=0,4,8.

有理項爲T1=x4,T5= x,T9= .

3、課堂練習

1.(20xx年江蘇,7)(2x+ )4的展開式中x3的係數是

A.6B.12 C.24 D.48

解析:(2x+ )4=x2(1+2 )4,在(1+2 )4中,x的係數爲C ·22=24.

答案:C

2.(20xx年全國Ⅰ,5)(2x3- )7的展開式中常數項是

A.14 B.14 C.42 D.-42

解析:設(2x3- )7的展開式中的第r+1項是T =C (2x3) (- )r=C 2 ·

(-1)r·x ,

當- +3(7-r)=0,即r=6時,它爲常數項,∴C (-1)6·21=14.

答案:A

3.(20xx年湖北,文14)已知(x +x )n的展開式中各項係數的和是128,則展開式中x5的係數是_____________.(以數字作答)

解析:∵(x +x )n的展開式中各項係數和爲128,

∴令x=1,即得所有項係數和爲2n=128.

∴n=7.設該二項展開式中的r+1項爲T =C (x ) ·(x )r=C ·x ,

令 =5即r=3時,x5項的係數爲C =35.

答案:35

五、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1、這是一堂複習課,透過對例題的研究、討論,鞏固二項式定理通項公式,加深對項的係數、項的二項式係數等有關概念的理解和認識,形成求二項式展開式某些指定項的基本技能,同時,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強化方程的思想和轉化的思想。

2、在例題的選配上,我設計了一定梯度。第一層次是給出二項式,求指定的項,即項數已知,只需直接代入通項公式即可(例1);第二層次(例2)則需要自己創造代入的條件,先判斷哪一項爲所求,即先求項數,利用通項公式中指數的關係求出,此後轉化爲第一層次的問題。第三層次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例3需要變形才能求某一項的係數,恆等變形是實現轉化的手段。在求每個局部展開式的某項係數時,又有分類討論思想的指導。而例4的設計是想增加題目的綜合性,求的n過程中,運用等差數列、組合數n等知識,求出後,有化歸爲前面的問題。

六、個人見解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0

函數的單調性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函數的單調性》,下面我將圍繞本節課“教什麼?”、“怎樣教?”以及“爲什麼這樣教?”三個問題,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1,第二章第3節。函數是高中數學的課程,它是描述事物運動變化的模型,而函數的單調性是函數的一大特徵,它爲我們之後的學習奠定重要基礎。

2、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學生是高一學生,他們在初中階段,透過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的學習已經對函數的增減性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在高中階段,用符號語言刻畫圖形語言,用定量分析解釋定性結果,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爲後續函數的學習作準備,也爲利用倒數研究單調性的相關知識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分析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以及新課標教學理念,我將教學目標分爲以下三個部分:

1.知識與技能(1)理解函數的單調性和單調函數的意義;

(2)會判斷和證明簡單函數的單調性。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從概念出發,進一步研究性質的意識及能力;

(2)體會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由合適的例子引發學生探求數學知識的慾望,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透過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重難點

重點:

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判斷和證明簡單函數的單調性。

難點:

1.函數單調性概念的認知

(1)自然語言到符號語言的轉化;

(2)常量到變量的轉化。

2.應用定義證明單調性的代數推理論證。

四、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本節課我採用啓發式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和討論法。學生可以在多媒體中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啓發式教學和討論法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善於思考的能力。

2、學法分析

新課改理念告訴我們,學生不僅要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怎樣學習,爲終生學習奠定紮實的基礎。所以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透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理解函數的單調性及特徵。

五、教學過程

爲了更好的實現本課的三維目標,並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以下五個環節來進行我的教學。

(一)知識匯入

溫故而知新,我將先從之前學習的知識引入,給出一些函數,比如y=x、y=-x、y=|x|,讓學生作出這些函數的圖像,然後讓學生討論這些函數圖像是上升的還是下降的,由此引入到我的新課。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檢查學生掌握基本初等函數圖像的情況,而且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透過學生自主探究,從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中構建新概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二)講授新課

1.問題:分別做出函數y=x2,y=x+2的圖像,指出上面的函數圖象在哪個區間是上升的,在哪個區間是下降的?

透過學生熟悉的圖像,及時引導學生觀察,函數圖像上A點的運動情況,引導學生能用自然語言描述出,隨着x增大時圖像變化規律。讓學生大膽的去說,老師逐步修正、完善學生的說法,最後給出正確答案。

2.觀察函數y=x2隨自變量x變化的情況,設定啓發式問題:

(1)在y軸的右側部分圖象具有什麼特點?

(2)如果在y軸右側部分取兩個點(x1,y1),(x2,y2),當x1

(3)如何用數學符號語言來描述這個規律?

教師補充:這時我們就說函數y=x2在(0,+∞)上是增函數。

(4)反過來,如果y=f(x)在(0,+∞)上是增函數,我們能不能得到自變量與函數值的變化規律呢?

類似地分析圖象在y軸的左側部分。

透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從正、反兩方面領會函數單調性。師生共同總結出單調增函數的定義,並解讀定義中的關鍵詞,如:區間內,任意,當x1

仿照單調增函數定義,由學生說出單調減函數的定義。

教師總結歸納單調性和單調區間的定義。注意強調:函數的單調性是函數在定義域某個區間上的局部性質,也就是說,一個函數在不同的區間上可以有不同的單調性。

(我將給出函數y=x2,並畫出這個函數的圖像,讓學生觀察函數圖像的特點,讓他們描述函數圖像的增減性,慢慢得到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對圖像的感性認識轉化爲了數學關係,這種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過程有利於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三)鞏固練習

1練習1:說出函數f(x)=的單調區間,並指明在該區間上的單調性。x

練習2:練習2: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①定義在R上的函數f(x)滿足f(2)>f(1),則函數是R上的增函數。

②定義在R上的函數f(x)滿足f(2)>f(1),則函數是R上不是減函數。

1③已知函數y=,因爲f(-1)

1我將給出一些具體的函數,如y=,f(x)=3x+2讓學生說出函數的單調區間,並指明在該區間x

上的單調性。透過這種練習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對知識的掌握。

(四)歸納總結

我先讓學生進行小結,函數單調性定義,判斷函數單調性的方法(圖像、定義),然後教師進行補充,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既有利於學生鞏固知識,也有利於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定的瞭解,爲下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做好準備。

(五)佈置作業

必做題:習題2-3A組第2,4,5題。

選做題:習題2-3B組第2題。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可以獲得不同的發展,因此要設計不同程度要求的習題。

篇二:高一數學必修一說課稿

二次函數的圖像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二次函數的圖像》,下面我將圍繞本節課“教什麼?”、“怎樣教?”以及“爲什麼這樣教?”三個問題,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法與學法、課堂設計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1,第二章第4.1節。二次函數的圖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學生是高一學生,他們在初中的時候已經學習過有關內容,爲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另一方面,二次函數解析式中的係數由常數轉變爲參數,使學生對二次函數的圖像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能培養學生利用數形結合思想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分析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以及新課標教學理念,我將教學目標分爲以下三個部分:

1.知識與技能

理解二次函數中參數a,b,c,h,k對其圖像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透過體驗對二次函數圖像平移的研究方法,能遷移到其他函數圖像的研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本節的學習,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思想的作用,感受到數學中數與形的辯證統一。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透過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重點:

二次函數圖像的平移變換規律及應用。

難點:

探索平移對函數解析式的影響及如何利用平移變換規律求函數解析式,並能把平移變換規律遷移到其他函數。

四、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新課改的要求,本節課我採用啓發式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和討論法。學生可以在多媒體中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啓發式教學和討論法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善於思考的能力。

2、學法分析

新課改理念告訴我們,學生不僅要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怎樣學習,爲終生學習奠定紮實的基礎。所以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透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進行學習。

五、教學過程

爲了更好的實現本課的三維目標,並突破重難點,我將設計以下五個環節來進行我的教學。

(1)知識匯入

溫故而知新,我將先從之前學習的知識引入,給出一些函數,比如y=x2、y=2x2,讓學生作出這些函數的圖像,然後讓學生比較這些函數圖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由此引入我的新課。一方面讓學生總結複習已有知識,爲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另一方面,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問題中首先獲得解題成功的快樂體驗。

(2)講授新課

例1:畫出函數y=2x2,y=2(x+1)2,y=2(x+1)2+3的圖像

讓學生畫出他們的圖像並觀察函數圖像的特點,再讓學生與多媒體課件展示的圖像進行對比,得出結論:若二次函數的解析式爲y=ax2+bx+c,先將其化成y=a(x+h)2+k的形式,從而判斷出y=ax2+bx+c是如何由y=ax2變換得到的。

前面的練習和例題,基本涵蓋了二次函數圖像平移變換的各種情況,啓發並引導了學生將實例的結論進行總結,得出y=x2到y=ax2,y=ax2到y=a(x+h)2+k,y=ax2到y=ax2+bx+c(其中,a均不爲0)的圖像變化過程,即a>0開口向上,a<0開口向下;h正左移,h負右移;k正上移,k負下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對圖像的感性認識轉化爲了數學關係,這種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過程有利於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3)鞏固練習

我將組織學生進行練習,完成課本44頁1-3題。透過這種練習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和加深二次函數中參數對圖像的影響。

(4)歸納總結

我先讓學生進行小結,然後教師進行補充,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既有利於學生鞏固知識,也有利於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定的瞭解,可以進行適當反思,爲下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做好準備。

(5)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