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小學語文第三冊《我的畫》說課稿範文

學問君 人氣:5.66K

一、文字解析:

小學語文第三冊《我的畫》說課稿範文

《我的畫》是魯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的一篇主體課文。作者以畫畫、送畫爲由,寥寥幾筆,便描寫了一幅色彩豔麗而又充滿人文情感的“秋景畫”,並把自己熱愛生活、讚美秋天的情感真實地表達了出來。其中,優美而富童真的語言,適合學生閱讀積累;貼近生活的內容,有利於調動已有經驗,激發情感。另外,本課還有要求學生認識的11個生字,要求會寫的9個生字,這些生字,大多是學生生活中的常用字,從造字法來說,大多是形聲字。所以,本文難易適度,文質兼美,適合此年齡段的學生學習。

二、方法簡述:

1、綜合實施

《課標》指出:“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教學目標的綜合落實和各種能力的綜合提高,其中包括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的有機整合,語文學科與美術學科的有機整合、教學各環節之間的密切融合,以及課堂教學與生活經驗的融會貫通等。

2、以趣促學

依據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教學形式必須在“趣”上做文章,以“趣”激學,以“趣”促學。但形式的“趣”一定要建立在充實、合適和富有實效的內容之上,所以,本節課把多種教學目標和有趣的活動、遊戲相融合,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

3、分類識字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我把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分爲三類來處理:第一類是與文中描寫景物有關的,比如“蘋果、梨子、楓樹、桂”,這幾個字基本都是常見字,可以與畫對應起來學習;第二類是可以作爲指導識字方法範例的,比如“桂、毯”,這樣的字要引導學生重點識記;還有一類生字是意思比較抽象,二年級學生不易理解的,比如“卻”,這類字就要設計巧妙的方法使之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繫,引導學生在說話練習中理解它的意思。根據小學生的遺忘規律,本節課還採用了“小組合作識字、找字貼字遊戲”等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學生反覆鞏固記憶。當然,還有一些生字,不是教材中要求認識的,這類生字,我想透過引導學生在讀書中隨文認識即可。

4、多法解詞

對於文中像“一抹金黃”、“秋天的地毯”這類關鍵詞語,根據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我引導學生把這些詞放到句中,放到生活中,放到圖畫中來理解,從而落實課標中倡導的“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藉助圖畫閱讀”等要求。

三、目標定位:

根據課標要求、本文特點及學生情況,本課學習目標我從以下幾方面定位:

1.認識生字;理解“秋天的地毯” 、“一抹金黃”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詞句。

3.感受秋天的美麗,激發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教學流程

一、談話熱身,突破難點

爲什麼把“課前談話”單列一項,原因有二:第一,我們都知道,一說“上課”,學生就進入了嚴肅、拘謹的狀態,學習起來就“有板有眼”了。如果重視了課前的這段熱身,就能很快和學生打成一片,掃除情感障礙,爲“無痕教學”打下基礎。第二,課前談話不僅是在“談話”,更重要的是利用與學生原生態的對話情景,進行難點的突破,“卻”字的教學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聯繫生活,激趣匯入

在匯入環節,我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想象:如果把秋天變成一幅畫,畫裏都可以畫些什麼?跟隨學生的回答,我隨機板畫“蘋果樹”、“楓樹”、“梨樹”、“桂花”,並板貼生字卡片識記“蘋果”、“梨子”、“楓樹”、“桂”幾個生字詞。在此過程中,我還隨機引導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的擴展訓練。如:桂花是什麼顏色?“金色、黃色”還可以換成什麼詞?“桂”和哪個字長得很像?這樣匯入是綜合學生、文字及教學目標等多方面進行考慮。首先,本文的題目叫《我的畫》,主體內容也是描寫一幅美麗的秋景畫。所以,讓孩子聯繫生活、共同描繪心中的圖畫,符合本文的特點,更是孩子們喜歡的。而且,畫面的創設讓孩子很快走入秋天,拉近了與文字的距離。其次,字畫結合,適合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讓他們願意學習漢字。再次,在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適當的換詞練習和字形比較,有利於豐富學生詞彙,鞏固識字方法,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讀通課文,識記生字

我們都知道“溫故而知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這些至理名言需要和實際的學習實踐結合起來,學生才能慢慢體會它的妙處。比如,在佈置讀書任務時,我引導學生回顧閱讀中認識生字的方法並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學生多讀書,就是這個目的。而接下來運用“爭奪第幾段冠軍”的形式鼓勵全體學生自願站立把課文讀通,主要考慮了三個方面:一是體現了素質教育“面向全體”的核心理念。二是利用小孩子不服輸的心理,培養自信心。三是給孩子一點“寬容”,讓他們在“濫竽充數”中讀熟課文,學會合作。

關於“識字”教學,是我長期以來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們經常看到,通常的識字教學一般是在通讀課文之後,運用一些能激發興趣的手段進行集中識字。這樣做有利於學生集中精力識記,也能及時地掃清閱讀障礙,爲後面更好地學習課文打下基礎。但我覺得,這種識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閱讀教學彼此獨立的,所以在複習課上我經常用到。而初學新課時,我是將識字、學文、生活、經驗等很多學習因素有機結合,有時由一個字的學習聯繫到某句話的理解,有時又由某段話的朗讀聯繫到一個字的識記,字不離文,文不離字。除此之外,還在不同的環節採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孩子多次鞏固本課的生字,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復現”。這樣做,既符合學生的認字規律,又體現了識字教學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四、走進文字,豐富體驗

當我們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之後,就應該走進那些經典的句段,在語言文字的涵詠中感悟、體驗。因此,在這個環節,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多個角度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豐富體驗,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1、在實踐中生生互動

我們都知道,小孩子好動。他們樂於表現自己,更樂於在動手實踐中獲得新知或是成功的快樂。所以,我請一名同學走下座位,動腦筋貼“毯”字,自選粉筆畫草坪,這些都充分迎合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因此,一人動,大家動。這個孩子在想“秋天的地毯怎麼畫”,其他同學能馬上聯繫課文找到“草坪”這段話;這個孩子畫完草坪,其他同學又馬上聯繫生活經驗進行評價。在此過程中,孩子的眼、耳、口、手、腦得到了全方位運用,而且生生互動,集體合作,所以他們思維靈活,興致勃勃。

2、在體驗中有效朗讀

爲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綠色的地毯”有多美,“一抹金黃”有多美,大自然的變化有多美,我設計了一個“想像說話”的練習。夏天是綠色的地毯,秋天是----的地毯,冬天是----的地毯,到了春天,就變成----的地毯。當學生描繪這些的時候,他的眼前一定看到這美麗的景色,也感受到大自然的綺麗變化。當然,這是“假看”,接着又來了“真看”——透過評析修改草坪圖來感受綠草帶黃的情趣。這就是體驗,一種思維體驗、視覺體驗、心靈體驗。在這種體驗中,教者、學者、聽者都與文字進行了深度對話,達到了心理共鳴,在此基礎上的朗讀效果便不言而喻。

3、在無痕中綜合提升

這個環節的教學,學生參與的都是他們喜聞樂見的遊戲或活動,即使要思考問題,也是能引起他們探究慾望的問題,比如,大自然裏的地毯怎麼畫?一年四季草坪的顏色怎樣變化?而在“玩”中,他們卻認了字、解了詞、讀了文、學了法,還懂得了細心觀察生活。這一些,都是在不自覺中實現的。而整個教學流程,由“字”到“文”的學習過渡自然,“語文”與“美術”的融合銜接緊密,這正是我們所提倡的“在無痕實施中綜合提升”。

五、品文積累,情感薰陶

這一環節讓學生自選段落有感情地練讀,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提示卡背誦法”引導學生背誦積累,有效降低了積累難度。在學習“小朋友”這段時,我還引導孩子們感受了幫助別人的快樂,對學生進行了人文薰陶,體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當然,我們現在執教的只是一課時,不可能把文字資源開發的點滴不漏或盡善盡美。大家可以看到,在最後“品文積累,情感薰陶”這一環節,有的段落我進行了着重性的朗讀指導,有的則進行了背誦積累,還有的一筆帶過,甚至有的沒有提到。正所謂“有舍纔有得”,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怎樣取捨直接影響着我們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當然,語文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就一篇主體課文的教學目標,我們至少也得兩課時完成。比如這篇課文的“寫字”目標,我就安排在第二課時來進行。

最後,我想用16個字概括我的這節課,這也是我長期以來致力追求的教學理想:綜合構思、無痕實施、對話推進、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