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錦集8篇

學問君 人氣:2.23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錦集8篇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1

一、教學分析

1、“功”的地位與作用

地位:功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與能密切聯繫的一個物理量,它雖然是在力學中引入的,但卻貫穿在整個物理學中,可以說一切自然現象都與功和能相聯繫,透過功(特別以後關於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恆定律)的教學,充分揭示了物理學各部分間的內在聯繫。 作用:對功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前兩節所學簡單機械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力與運動關係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功的研究爲以後學習功率、能量的知識奠定基礎。功的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較大的現實意義。

2、課程標準解讀

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重視學生應用實例去體驗、分析的過程,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3、學生認知發展

八年級學生學習的滬科版物理教材,還沒有學習關於能的知識,在沒有能的轉化的知識的情況下,功的定義是很難下的;但學生已有一定的力學基礎知識,能夠對“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識進行理解與運用,充分利用已有認知水平爲學生構建“功”的概念。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 透過本節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機械功的概念,能從生活、生產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含義;

(2) 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規律,能認識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做功,在什麼情況下不做功;

(3) 理解功的計算公式W=FS中各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單位,並能用來進行簡單計算;

(4) 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學習,培養學生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的能力,能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於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學原理的興趣;樹立學生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結合教材和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點

功的概念比較抽象,功=力×距離是物理學中的規定,初學者常感到不好理解,不像有些知識那樣可以依靠直觀認識爲依託,因此教學中充分貼近學生生活,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意聯繫實際,透過具體實例幫助學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學的關鍵點,也是重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設計

根據本節課特點,儘量使用身邊常見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和實例分析,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

因此這節課可綜合應用學生體驗、講授和分組討論並輔以電教多媒體實例演示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

五、教學時數:一課時

六、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10塊磚

七、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中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爲基礎,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投影圖片和課中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提出“什麼是功”一問題,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以多媒體形式向學生介紹物理學中對“功”的認識,同時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談談對“功”一詞的看法,我從中重點突出“做功”跟“力的成效”的聯繫。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與觀察。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生活實例、課件演示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建立功的概念。

首先我引導學生緊抓“力的成效”來認識生活中物體做功的現象,讓學生分析怎樣纔算做了功,並舉例;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和已有的力學知識能夠得出:物體受了力,並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那就表示力做了功,從而再以課件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從力學角度分析出物體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同時給出實例,讓學生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做功,在什麼情況下不做功,加深學生對做功兩必要因素的認識。

在研究功的計算時,由於“功=力×距離”是物理學中的規定,初學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學中我注意聯繫實際,透過在課堂讓學生個別體驗,(搬磚頭多少和高度的不同)和多媒體分析引導,使學生獲得較生動的感性認識,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力越大,透過的距離越長,做功就越多;順勢引出關於物理學中對功的規定,從而得到機械功的定義:物理學中把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叫做機械功;在引導學生理解W=Fs各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單位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構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識,學習W=Fs並讓學生自己得出變形公式,認識功的單位的規定:1J=1N。m 。同時我在課堂中設計了兩個練習題,並從題中引入W=Gh這一公式,着重訓練學生對公式的運用,鞏固學生對功的概念的理解。

由於滬科版新課標八年級物理教材對功的原理沒有進行專門介紹,但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是一個很重要的普遍原理。我針對教材特點,認爲本節課第二段文字是引入功的原理的教學鍥機,引導學生閱讀本段內容,重新讓學生認識: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即爲機械功,同時又透過直接用手做功和用機械做功多少的課件演示,讓學生討論書上FS=Gh所蘊含的意

義,從而得出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的結論。

3、課堂小結:

(1)、知識內容小結: 要點由學生共同來總結。

(2)、學習方法小結: 總結如何抓住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4、板書設計

八、教學設計反思

本節課在新課切入方式上,經過反覆研讀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教材和人教版、滬科版新課標教材,覺得滬科版教材對於機械功概念的引入上,很專業地指出了機械功的定義: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即機械功;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卻是在有力學基礎和能的知識前提下去構建“功”的概念;而“功”是對於目前八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陌生而抽象的概念。鑑於學生認知水平,如何讓學生比較容易形成功的概念,同時又有較大興趣來投入學習,這是一個難題。於是我借鑑了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教材的教學思路,緊抓課標要求,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幫助學生從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功的概念,最後才引導學生認識: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即機械功,同時以文中第二段內容爲鍥機,簡單讓學生認識到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2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級第十一章第一節的內容。現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教學的一些設想和體會: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能量是《課標》中科學內容的三大主題之一,這充分說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課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透過功、功率的教學,爲學生認識能做了鋪墊。由於只要求初中學生初步認識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書並未追求能量概念的嚴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係引入能量的概念——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功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與能量密切聯繫的一個物理量。研究功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透過做功研究能量的變化,爲研究能量轉化過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礎。對功的概念的認識水平直接影響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關係的建立。對功的研究爲以後學習功率、功的原理、機械效率、能量等知識奠定基礎。另外,功的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較大的現實意義。

從新課程標準來看,這節課的內容既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又重視學生應用實例去體驗、分析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這節課計劃用1課時來完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力學中做功的含義。能說出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並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⑵記住功的計算公式,國際單位,會應用W=FS做簡單計算題。

2、過程與與方法

⑴透過觀察和分析,瞭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⑵透過實驗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透過對生活中實例的解釋,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的應用,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⑵透過合作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本節內容由“力學中的功”和“功的計算”兩部分構成。其中,“力學中的功”透過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學生認識到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爲功的計算打好基礎。“功的計算”明確了功的計算方法,從定量的角度研究功。因此,我設立了兩個教學重點: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2.能利用公式W=FS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在尚未講到能的轉化概念之前功的定義是不容易清楚給出的,所以教材中

沒有對物理學名詞“功”下定義,而是從漢字“功”的含義中“成效”的意思出發,說明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作用下移動了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裏就說這個力做了功,這樣從“成效”出發引出力學裏的“做功”,對學生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有好處。學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與物理學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沒有做功,是哪個力在做功,因此,我把明確力學中功的含義,從而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功作爲本節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功的概念比較複雜、抽象,教學中應遵循具體--抽象---具體的原則。本節之前學生還沒有學習關於能的知識,在沒有能的轉化的知識的情況下,功的定義是很難下的;但學生已有一定的力學基礎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認知水平來構建“功”的概念。在學習過程中仍需一些直觀認識作爲依託,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藉助實驗和實例分析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根據課堂學習的內容特點,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引導啓發: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傳授”,而是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的形式啓發學生髮現、解決問題,在學生思維受阻時給予適當引導。

2、激趣教學:學習本應是件快樂的事,爲了讓學生“樂”學,教師透過圖片欣賞、現場遊戲等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距離,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本節課主要指導學生以下兩種學法:

1、自主探究:“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本節課功的定義和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都是透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觀察、猜想、分析、概括等活動得出的,使學生親歷了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全過程,從而變被動接受爲主動探究。

2、合作學習:教學中鼓勵學生分工合作,充分交流,幫助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成功,體驗成功的快樂,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四、教學評價分析

1、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

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思維、情感的變化與發展。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把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結合起來,實現評價主體的多樣化。課堂中採用回答、課堂觀察、實驗、書面作業等評價方式,多層面瞭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透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識,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及時調控教學進程。真正做到“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學生學習評價。

五、教學過程設計

1、關於新課的引入:

我是從功的字面含義入手引入新課,功是個多義詞,有“貢獻”的意思,如功勞,還具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同學們還可以列出別的含義。那麼力學裏所說的功包含“成效”的意思,但是它還有更確切的含義,讓我們去探索力學中的功吧。

2、關於功的概念的建立:

多媒體中給出了兩個同學推同一重物的例子,爲了能讓學生親身體驗,符合實際情況,在課堂中改換成兩位同學推五張桌子,觀察現象。根據現象引導學生思考這兩位同學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樣?

這樣把功這個抽象的概念以生活中的直觀認識爲依託引入,幫助學生建立功的概念。

3、關於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的教學

在引入功的概念後教師引導學生從功的概念分析怎樣纔算做了功,學生根據已有的力學知識能夠得出:物體受了力,並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那就表示力做了功。我利用了兩個實例:力的方向與物體移動方向一致,分別在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讓學生從實例中感受這些力是否有成效,是否對物體做了功,從而加深對功概念的瞭解。同時,我又利用了三個實例:有力但在這個力的方向沒有移動距離的;力的方向和物體移動方向垂直的;有移動了距離但是沒有受到力的。讓學生在逐漸認識功的同時明白:不是物體受到力並且移動距離就可以說這個力做了功。透過學生對五個實例的思考,觀察進而總結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趁熱打鐵,利用身邊的物體,讓每個學生親身經歷,感受做功的過程,正確的認識到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之後,透過多媒體出示五個實例,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合作討論,分析這些實例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工,踊躍發表自己的意見,每組選一個代表展示交流結果。最後我用多媒體作圖分析演示,確定學生得出的結論,加深學生印象。

4、關於功的計算公式與單位的教學: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W=F×S

W----功-----焦耳(J)

F-----力-----牛頓(N)

S-----距離----米(m)

在物理學中,把力與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叫做功。

在引導學生理解W=Fs各符號代表的物理意義後,充分利用學生已構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得出變形公式F=W/S和S=W/F,認識功的單位的規定:1J=1N.m。在介紹功的單位時,教師透過對焦耳的生平簡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並體驗1J的功有多大。透過多媒體圖片展示實例,學生親身體驗,讓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用多媒體展示課本例題,帶領學生針對例題所給條件進行分析:

1、明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對象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2、哪個力做了功?

3、做功的力是對什麼物體做了功?

4、重力是否做了功?爲什麼?

例題教學分析旨在爲學生養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習慣創設條件。讓學生從直觀到抽象又到直觀,真正的讓物理走向社會。

我安排了兩道計算題讓學生交流探討:第一個題是對功的定義的瞭解,引導學生在審題時要注意關鍵的詞。第二個題主要引導學生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從而判斷是哪個力對物體做功,這樣既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透過練習着重訓練學生對公式及變形公式的運用(突破難點),鞏固學生對功的概念的瞭解。

5、各小組學生暢談收穫

讓學生小結反思這課節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我有哪些收穫?還存在哪些困惑?與其他同學說說。 爲了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我緊扣重點,難點,分層次的設計了幾個題目,全面的涉及到本節的知識點,突出重難點。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3

一、教學內容

本節教材是圍繞"電能"這個概念展開的。課文開始既用兩幅組合圖,從供電和用電兩方面展現了電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接着介紹了電能的單位及計量電能的儀表──電能表,最後引出電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讓同學們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內容上循序漸進,逐步上臺階,從而實現認識上的飛躍,同時教材也體現了注重全體同學們的發展,滲透科技意識等課標中的新理念。

現代生活與電的聯繫是最爲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學有必要也有責任把電學知識作爲提高全體同學們科學素養來處理。本節教材就是在同學們瞭解了一些基本電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同學們熟悉的生活素材來激發同學們們的求知慾望,進而學習電能的。同時由於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較多接觸"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會使同學們在學習物理知識時發揮生活經驗的作用,更有利於同學們的學習和探究。因而對於這個更深層次上反映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本質的能量的單位及電能表的使用是本節的重點,而電功的概念則是本節的一個難點。但教材沒有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概念的嚴密性,降低了傳統物理學中歷來受到重視的知識的難度要求,所以對"電功"概念的要求不必過高,這樣纔有助於同學們在學習中獲得自信。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課件中豐富的視屏資源爲同學們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它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導向作用,併爲教學評價提供依據。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材特點以及同學們實際等因素,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目標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能的單位是焦耳,另一個單位是千瓦時。知道電功率的單位是瓦或千瓦。

2、會讀家庭電能表。

(二)過程與方法

體驗電能可以轉化爲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

1、瞭解電能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

2、認識節約用電的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以同學們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方法爲主的綜合啓發式,同時充分發揮資訊技術與物理學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個教學過程要充分體現以同學們爲本的教育思想,貫穿以同學們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問題爲線索的原則,堅持啓發式。在教學各個環節不斷地爲同學們創設問題情境,設定懸念,適時點撥誘導。

爲了增加課堂教學的資訊量,同時也爲了使教學內容具有形象性、生動性、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有效的節省教師講解、板書、板畫時間,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可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交互功能的CAI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學是一種精神交流活動,教學內容只有放進一定的教學環境,才能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應。將章首語配上圖片和朗讀配音,播放給同學們看:廣袤的戈壁灘、勁舞的狂風、轉動着扇葉的風車田……把同學們課間休息時還尚未安定的心帶進神奇的物理世界,讓他們在聽和觀察的過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進電能的大門。 (二)提出問題

當同學們還沉浸在驚奇和遐想的氛圍之時,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今天的人類已經離不開電能了,同學們都知道,我們所使用的電能是透過那些方式獲得的嗎?

問題是思維的動因,有了適宜的問題就反覆一石激起千層浪,必然在同學們思維的海洋裏激起軒然大波。

(三)同學們分組討論

現代社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面臨的問題越來越複雜,而社會分工的細化則又限制了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範圍。因此個人之間和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透過小組討論可以培養同學們的合作意識與能力,也體現了時代和社會的要求。

讓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積極思考,熱烈討論,並把交流結果寫在草稿紙上。

(四)小組展示討論成果

可讓某一小組推薦一代表發言,其他小組幫助指出不足並進行補充,培養同學們準確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質。作爲教學資源的提供者、設計者的教師要及時展示各種獲取電能途徑的視屏材料和圖片資料,讓同學們身臨其境,體驗發現的歡樂,爲人類智慧的偉大而感到驕傲。同時還要捕捉同學們們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五)提出問題二

作爲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教師要設計好問題線索,讓同學們思維的漣漪一圈圈盪漾開來。

問題二:無論走到哪裏,都可以看見電能的存在,同學們能列舉出電能被我們利用的實例嗎?

(六)小組合作交流後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爲"雖然電能被廣泛應用的實例非常之多,但讓同學們們依然交流討論並展示,一方面潛移默化地讓同學們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全體同學們,特別是一些困難生對於物理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七)多媒體展示

利用圖片及視屏展示電能的應用實例,並從能量轉換的角度引導同學們分析人類是如何應用電能的,同時也爲電功的引入埋下伏筆,做好鋪墊。

(八)提出問題三

用電是要付電費的,同學們都知道你們家的電費是怎樣被計量出來的嗎?對於電能表,同學們有哪些瞭解?又想了解些什麼?

(九)同學們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小組藉助課本和課前收集的電能表說明書對電能表的功能、規格、讀數等進行交流探討。允許個別好奇心強的同學上講臺查閱教師製作的有關電能表的課件資源,資源有:

(1)電能表在家庭電路中安裝位置的視屏素材;(2)演示電能表工作時的Flash動畫;

(3)能夠進行交互操作的有關電能表銘牌上數據和單位的物理意義;

(4)有關電能表讀數及電費計算的例題;

(5)IC卡電能表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電的作用的圖片(可對同學們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教育以及節約用電關心科技發展意識的培養)。

(十)小組彙報探究結果

可採取由一個大組專門找問題,另一大組進行答辯,其它大組進行補充,而教師則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進行潤色、強化和拓展。

(十一)介紹電功

利用多媒體再次展示、引導同學們回顧人類從能量轉換的角度應用電能的實例圖片,歸納出電能轉化爲其他形式能的過程是電流做功的過程,有多少電能發生了轉化就說電流做了多少功。並讓同學們再補充列舉一些電流做功的實例。

(十二)反思與小結

在臨近下課時,師生可共同對探究內容進行反思,討論本節課究竟學了哪些知識,爲什麼學這些知識,學的過程中有什麼經驗與失誤,下一次怎樣改進才能做得更好。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來強化和潤色。最後,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樣性或問題具有趣味性、挑戰性,可研究性的作業,使同學們的探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作業爲:假設生產的電能只供家庭使用,那麼請你查閱資料,我國20xx年的發電總量可供應多少個家庭?

五、板書板圖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搞好教學的一項必備的基本功。由於本節課採取的是多媒體輔助教學,因而可在反思小結環節,將板書內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來,力求能直觀地顯示教材的思路,同時也對同學們養成整潔、美觀,有條理的書寫習慣產生一個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板書如下:

六、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電能"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在實際執行教學結構中的各個程序時,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擾,這就要求教師沉着冷靜,隨機應變,排除干擾,適時適度地調整原定的課堂教學設計方案,以求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的知識對學習壓力、支援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又是學習壓強、功的基礎。“重力”是“力學”中的基礎,在力學學習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本節課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來”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材處理

在授課中本人認爲把“重力的由來”由最後學習內容調整爲首先進行學習再學習重力的概念比較符合知識的認知邏輯順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學生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農場孩子,純樸上進,透過半年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缺乏一定的探索問題的能力。

根據20xx版物理課程標準對重力學習要求,學生的情況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爲: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萬有引力而產生的。

2、瞭解重力的作用效果,會由質量計算重力大小。

3、認識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1、瞭解牛頓關於“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透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認識並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透過“重錘實驗”“找重心實驗”理解並感受重力的方向與作用點---重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透過實驗認識“質量”與“重力”關係。

2、透過對重力產生的原因的探究,瞭解牛頓的貢獻,激發學生向科學家學習的意識,樹立探索太空奧祕的理想和信念。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爲:

重點: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進行重力大小的計算。

難點: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義。 爲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採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讀書自學和講解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體現了“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學用具及設備選取得當有利於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係。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爲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設備:

2、教具:下落物體視頻、多媒體課件、鐵架臺、彈簧測力計、重錘線、鉤碼、三角板、座標紙、鉛筆、細線、橡皮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採取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1、導學內容:

播放視頻: 石往山下滾,水往低處流,雨從空中下落,月球圍繞地球轉,拋物下落。演示繫繩橡皮圓周運動,撒手後運動情況。

問題:以上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是萬有引力?誰發現萬有引

力?什麼是重力,用什麼表示?物體只要在什麼附近就會受到重力?

2、學生活動:

學生觀看視頻,引發思考;閱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

3、設計意圖:

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發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學生自然進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尋求規律

1、導學內容:

托起不同的鉤碼,感受它對手的壓力,提出問題,猜想質量與重力之間有何聯繫?分組實驗,用測力計和鉤碼探究質量與重力之間遵循什麼規律,總結結論。設計,填寫表格。

以m爲橫軸,G爲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座標系,描點繪圖像,計算G/m,小結g=9.8N/kg.總結重力公式。

2、學生活動:

學生感受後回答,質量大的鉤碼對手的壓力越大,說明重力越大。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測力計測量相應鉤碼重力,利用直尺鉛筆描點、作圖,分析規律;填入表格並計算比值,總結G = mg 。(一次函數類型)

3、設計意圖:

透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學會正確的探究規律、方法、步驟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理論來源於實踐,規律就在身邊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分析歸納,理解應用

1、導學內容:

P11,先閱讀後例題解析,分析小結整理過程;重力的方向;解決用什麼工具確定豎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國與美國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嗎?有何規律?p12,重心,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物體重心在哪裏?

2、學生活動:

學生即時解答例題,板書解析;學生閱讀重力方向與重心部分內容,回答問題,學生小組討論重力的方向應用及規律。學生尋找規則物體重心。

3、設計意圖:

熟悉公式,規範解題步驟;理解力與重力關係,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學生閱讀學習能力,體驗物理來源於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四)課堂訓練 鞏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確的?

A.物體被拋出後總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B.籃球拍到地板上有彈起,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很遠後,可認爲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關於物體重心,下述正確的是?

A.物體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體的重心上

B.一個均勻鐵環,它沒有重心

C.籃球打足氣後,它的重心也在球心處

D.向一個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會越來越高。

3、某同學用彈簧秤稱一盒牛奶,示數如圖,則這盒牛奶

的質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學的“體重”(質量)爲50kg,則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頓?當他乘坐飛船,離地球較遠時,質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設計意圖: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五)課堂小結 感悟新知

關於重力

(一)重力產生的原因——萬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是重心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穫,透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六)課下作業 鞏固昇華:

p14,動手動腦學物理 1----5.

設計意圖:1-3題考查重力公式的應用,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注意公式、運算過程和結果的規範與準確。4、5題考查學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呈現本節課重點內容,便於學生系統掌握本節知識。

初中物理溫度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第1節的內容《溫度》。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的內容有溫度的物理意義、溫度計的原理、結構、攝氏溫度的規定、溫度的寫法和讀法、自然界的一些溫度以及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等。本節內容是本章知識結構的核心,本節的教學首先是圍繞“溫度”和“溫度計”進行的,它不僅是本章的預備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物態變化是圍繞“溫度是否變化”進行的。特別在後面的實驗探究以及人們的生活、生產、氣象測量中,溫度計的使用也將是其中重要的角色。本節課是從物理學的角度使學生認識溫度的有關知識。本節內容知識面寬,但難度不大。因此教學方法易靈活多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2.學情分析

學生對溫度這個詞是非常熟悉的,但對它的含義的理解卻不準確。透過教材的開篇的感受溫水的感覺以及“想想做做”內容,指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對溫度的感覺是靠不住的,引導學生關注溫度的科學內涵,在此基礎上,透過討論交流自制溫度計的過程,讓學生領會溫度計的測溫原理,從而順利進入溫度計的教學過程。

3.教學目標(三維目標)

“有效的學習始於準確的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所以準確、易懂、可行、可測的目標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和任務,從而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學習。我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同時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

瞭解並記住一些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

會用溫度計測量溫度

過程與方法

透過觀察和實驗瞭解溫度計的結構及工作原理

透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難點放在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以及正確讀出溫度計上的示數,因爲平時學生很少接觸溫度計,有些東西還停留在感性認識上,所以,要把它轉換爲理性認識,我將主要用小實驗的方法來突破這個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和結構

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教學難點

溫度計的特點及使用方法

5.教學準備

只有準備了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證教學以及演示實驗的順利進行,而且實驗又是中學物理教學的基礎。實驗能爲學生提供符合認識規律的環境,同時能激發學習的興趣,還是發展學生能力和使學生獲得科學方法的重要途徑。因此我選擇了以下教具:

教師:演示溫度計、燒杯(2只,分別裝熱水、冷水)多媒體設備等

學生:實驗用的溫度計、燒杯(3只,分別盛熱水、溫水、冷水)、試管、滴管、燒杯(內盛紅墨水)、帶細長玻璃管的橡皮塞、透明吸管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結合課標的要求,在各個環節中都要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制作和體驗,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培養對生活環境溫度的感知能力,對攝氏溫度的規定只作初步瞭解,重點鍛鍊學生的認讀能力和溫度計的規範使用。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作用。能做的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去做,讓學生用自己的體驗來說,不能用教師的一味說教代勞,採用教法:實驗、觀察、討論、訓練和講解相結合,啓發式綜合教法。

學法: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性格特點等,依據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自我構建,自我生成的過程。採用學法:小組討論學習、動手實驗、觀察分析歸納等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以炙熱的鋼水和寒冷的霧凇兩幅圖片,引入溫度的概念:是用來描述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以學生熟知的自然現象引入新課,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物理來源於生活,最終又迴歸到生活當中。隨後引導學生做課本第47頁圖3.1—1“想想做做”,透過學生自己動手感覺冷水,熱水,溫水的感覺,交流論證感覺有時並不可靠。

第二環節: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自制溫度計:初二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仍佔有一定的地位,部分學生對溫度計有一定的認識,但並不全面。因此,學生透過自制溫度計,然後把自制溫度計先放入熱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最好使用冰水,這樣使得效果很明顯),讓學生觀察溫度計中的液柱的變化情況。讓學生了解溫度計的構造及工作原理。

透過自制溫度計演示,讓學生體會溫度計的測量原理——液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 第三環節: 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1.以實驗室常用的溫度計爲例(預先將溫度計發放下去),觀察溫度計的基本構造(玻璃外殼,液體,玻璃泡,刻度)。溫度計這一小節的內容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看懂,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的內容。

2.透過看桌上的溫度計,看書和觀看播放的課件,學生互相總結溫度計的基本構造、量程、分度值、攝氏溫度的讀法、如何規定零度和100攝氏度等知識。並透過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形式加以深化。

3.介紹一些常見的溫度。書上給學生準備了常見的一些溫度計的資料,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4.分組實驗測量冷水和熱水的溫度,教師巡迴指導,注意引導學生先用手估

測一個溫度,再實際用溫度計測量一下,並比較估測的與實際測量的溫度的不同。學生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體會使用溫度計的正確方法(四個會:會認、會放、會讀、會看)。老師相應地設計一些問題以補充知識點。在此環節,我首先讓學生透過閱讀課本瞭解在使用溫度計前要注意的問題,然後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透過動手操作實驗,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的方法。再配以多媒體,把常見的錯誤集中展現,讓學生印象深刻。

第四環節:深化理解,延展新知

學生對體溫計的使用應該不陌生。爲了講清楚溫度計和體溫計的區別,可以設計場景,讓學生分別用體溫計和常用溫度計來測量人的體溫。讓學生自己發現溫度計和體溫計的不同,並從中分析出體溫計的結構特點。

第五環節: 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採取口頭小結的方式總結這節課的內容,強調學生要掌握溫度數值的讀寫及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

第六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爲了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加深學生對本節知識點的記憶,我設計了有針對性的練習題。透過練習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第七環節: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第1節 溫度

1.溫度:物體的冷熱程度

單位:攝氏度(℃)

2.攝氏溫度?在一個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爲0攝氏度 沸水的溫度規定爲100攝氏度

構造:

會認:量程、分度值、零刻度??3.溫度計??會放: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

液體中,不要接觸容器的底或壁?使用方法?

會讀:示數穩定,不能離開液體???會看:視線與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工作原理:液體熱脹冷縮符號t

?構造特點:縮口4.體溫計? ?使用方法: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四、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使用了指導——探索式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層層創設情境來不斷引導學生學習,是教學模式從傳統的重結論轉變爲重過程,教學目標從傳統的傳授知識轉變爲發展學生的觀察實驗、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教師只

起創設情境、主持,激勵和歸納總結的作用,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我說課的內容到此結束,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師多批評,多指正,謝謝大家!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歐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義務教育八年級下冊第六章"歐姆定律"的第四節內容。

本節是在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之後編排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電流、電壓、電阻與電壓和電壓的關係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爲後面學習"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和"安全用電"打下基礎,所以歐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適合於學生探究學習,同時也適合讓學生閱讀自學。

2、說教材目標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及認識能力,確定以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歐姆定律,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透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

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對歐姆定律的認識,體會物理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增強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興趣。

3、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阻和電壓的關係,體驗控制變量法在實驗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重點:對歐姆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二、說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一年多來的實施新課程的經驗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幾方面:

一是大膽設計了學生探究同一段電路中電流與電壓和電阻之間的關係實驗,突出物理學以實驗爲基礎的特點,體現新課程"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基本理念,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精神以及創新意識。

二是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提高法、講授法、觀摩法、閱讀法、分析、歸納法等,使整個教學過程處於引導——啓發的教學狀態之中,以求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三是注重滲透物理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刺激和反應關係,而是個人藉助某種"認知橋樑"或者"同化和異化"不斷組織和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應重視學情,突出自主學習,本屆初二學生一年半新課程理念的薰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學習,已基本領會了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節,也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培養學生學會透過自學、觀察、閱讀等方法獲取物理知識。本節課透過閱讀三道例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模仿分析、推理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究物理知識的過程,真正掌握控制變量實驗這種科學方法。如在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時保持電阻阻值不變,而在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係時,則調節變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不變。

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自己摸索,透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出"新"的物理規律。如讓學生從實驗得到的兩組數據進行討論分析,最終得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試電筆是檢修電路時必備的工具,使用它來檢查電路時手指必須接觸到筆尾的金屬體,讓電流透過人體,流入大地。

讓一位學生當場檢查教室裏插座的火線和零線,並說說有沒有不良的感覺。

引導學生分析、提問:透過人體的電流有多小?它與電路的電壓和電阻有什麼關係? 透過演示,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探究心向,引導學生提問問題,本節課從試電筆的使用引入新課,試電筆是家庭常備工具,同學大多有使用過,用這個例子引入,目的要體現新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發現

提出問題:

師:如果知道一個導體的電阻,還知道加在它兩端的電壓,能不能計算透過它的電流呢?

2、猜想或假設

允許同桌進行討論。請學生髮言,老師給予肯定、鼓勵、引導,對學生的回答加以篩選,如:

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電阻越大,電流越小

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乘等於第三個?也許是其中的兩個相除等於第三個。

3、設計實驗

學生實驗桌上擺着的器材:定值電阻若干個、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學生電源、開頭、導線若干。讓學生根據以下電路圖進行實驗:在電路中測量電阻兩端的電壓U和透過電流I,研究電流I與電阻R和電壓U這三個量之間的關係。

4、進行實驗

按圖連接電路,測量並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換接另一個電阻,再次記下幾組電壓和電流值。

5、分析和論證

結論:電流I、電阻R、電壓U的關係可以用公式表示爲

6、評估與交流

遷移拓展

例題分析:我們已經,試電筆內必須有一支很大的電阻,用來限制透過人體的電流。現有一支試電筆,其中的電阻爲880KΩ,氖管的電阻和人體的電阻都比這個數值小得多,可以不計。使用時流過人體的電流是多少?

教師啓發指導:

要求學生讀題;

讓學根據題意畫出簡明電路圖,並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和未知量的符號;

找學生回答根據的公式。

佈置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1、4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瞭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 )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學難點重點

①難點:

②重點:

3.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②過程與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直觀:

4.教具與學具

電教器材:

教師演示用:

學生每組器材:

二.說學情

八年級上冊

初三學生正處於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但是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在他們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援。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入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八年級下冊

經過一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三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科學探究的素養,他們從事物的對立統一中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樂於獨立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解釋和論證事物或現象間較爲複雜的因果關係,在學習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後也期望繼續研究並且去解決一定的生活問題。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透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透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後透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啓迪學生思維、鍛鍊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

九年級上冊

初四學生是初中的畢業年級,心智較爲成熟,透過一年的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加進步。

但是初四的學生往往是不愛發言,不主動表現自我,課堂氣氛比起初三的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的積極、靈活的調動。初四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要求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理論分析和教條式的計算,但樂於參與動手實驗、觀察現象、瞭解與物理規律有關的圖片。在玩中學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他們喜歡探索自己熟悉的或與所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科學事件。這樣才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九年級下冊

經過之前三個學期的物理學習,初四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掌握了一定學習物理的方法。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歸納、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爲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精心設計探究活動的過程之後,學生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我面對的是農村初中生,相對來說知識面窄,知識資訊不豐富,要多給他們提供一些高科技、較前沿的東西,激發其求知慾。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

“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 透過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沸騰現象及規律”。透過媒體展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效果。

2.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爲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着力開發學生的三個空間

1.學生的活動空間。將演示實驗改爲學生的分組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探究過程,得到發展。

2.學生的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體驗、感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透過思維碰撞,培養思維能力。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透過把自己的想法、結果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悅。

四.說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爲本,因學論教。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啓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

教學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即聯繫生活實際,從生活需要引出測量的實質創設教學情境,充分開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儘量利用學生身邊的物品爲材料探究長度測量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

運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

五.說教學過程(程序)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

第四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六.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爲了使學生對 的知識有個系統全面的掌握,板書如下:

七.結束語

以上是我對“xx”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上面過程肯定有許多缺點和漏洞,希望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7

我是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第三中學的一名物理老師,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年級物理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3節摩擦力。

這是我說課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別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和設計思路。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審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節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入手感知物理知識,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觀的有關摩擦力的彩色插圖,更多的從生活中理解摩擦力。這是本節的知識體系,包括認識摩擦力、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學習了彈力、重力後的又一種重要而常見的力,是力學的基礎。

(2)這不僅是二力平衡的應用,而且爲後面的功和簡單機械的學習,甚至高中學習做好鋪墊,在力學中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學生學習到摩擦力的有關知識,而且是學生對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昇華,同時也逐漸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探究和重視知識應用的好習慣。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雖具備了初步的歸納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異,知識應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過程中樂學、會學,提高能力是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摩擦力 。

(2)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具體問題。

2、過程與方法:

感受體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定義結論、鞏固應用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加強團隊合作、培養創新精神。

重點:

(1)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釋生活中摩擦現象。

難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突破的措施:激趣誘導,以多種方式指導教學,把時間教給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透過遊戲引入、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形成新知;設疑啓發,引導探究;辯論比賽,鞏固新知,對學生進行適時正確的引導。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利用對教材的預習,透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終形成物理知識、技能和方法。

五、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分六個環節,分別是遊戲引入、感受體驗、科學探究、知識應用、回顧反思、作業佈置。

1、遊戲引入:

初二學生活潑好動,對知識的渴求欲強,在新課開始我採用遊戲引入,男生用一個塗油的碗,女生用一個乾淨的碗,在學生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比賽抓碗遊戲,而力氣小的女生卻出乎意料的贏了。創設情境教學,引人入勝,引出新課,爲這節課順利的進行打下基礎。

2、感受新知:

問題是知識的產生點,透過自己的親身感受體驗,教師用擬人的口吻,類比拔河,提出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便於學生接受,使師生間的距離拉近。

生生合作,說出摩擦力的定義,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然後採用搶答的方式說出作用點和方向,不僅鞏固新知,還活躍了課堂氣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個難點,學生對運動方向和相對運動方向混爲一談,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使學生總認爲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師透過引導學生分析人走路,同時解決了上面兩個問題。而採用舉手指的形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我設計了摩擦力大搜尋這一環節,把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舉例比賽,在這種交流中學生的表現欲被調動,使兩個知識點順利銜接,爲突破難點做好鋪墊。

3、科學探究:

根據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只有讓學生動手操作,甚至是教別人或馬上應用纔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在本環節學生說出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從生活經驗進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學習思路,小組自行合作設計實驗方案,特別是如何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透過生生交流學會,透過我設計的火眼金睛環節等多種方式,真正學會控制變量法這一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嘗試成功的喜悅之後,信心更足了,而教師此時及時肯定他們的猜想,,鼓勵他們合理分工後動手去驗證,引導他們進行數據分析,而對於學生其他猜想,也廣泛討論實驗,本實驗根據學生的猜想變量太多,小組合作分兩個階段有秩序的進行實驗,使課堂活而不亂,得出規範的結論,最後交流與評估。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而且還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即使是失敗了,反思後再實踐驗證,這也是一種收穫。本環節,我採用小組實驗比賽的方式,選出幾個優勝小組來。

目的一是學會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習信心;二是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三是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爲了讓學生多角度、多方法解決問題,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透過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簡單且可操作性強,有利於學生對影響摩擦力的這兩個因素的進一步理解。

4、知識應用:

根據學生學習注意力不持久的現象,在此掀起課堂的高潮,我設計了辯論賽這一環節,主要有四個目的,一是在課堂中引用競爭機制,以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二是增強學生的應用物理知識能力;三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四是順利的進行知識點間的過渡。

再薄的一張紙也有它的兩面性,透過上面的辯論我們知道了生活中摩擦力的兩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透過實例說出了具體的方法,從繫鞋帶到磁懸浮列車,加上老師展示一些圖片,使學生大開眼界。這樣不僅教會學生辯證的看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了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熱情。透過聰明屋的這一環節,,等到知識的昇華。

5、回顧反思

達標測試環節,檢驗學生在本節課學習效果。

小結部分,先讓學生主動總結,學生交流,看誰的收穫多,查漏補缺,讓學生學會知識的梳理,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六、作業佈置:

作業題設計注重知識的應用和創新,簡單而新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

這時我的板書設計,一目瞭然。

七、設計思路

我們學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課堂”教學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在這節課中,教師激趣誘導,情景教學;學生探索發現,合作探究,同時加強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課堂。

以上是我對這一節課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專家、同仁們的指點、幫助,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初中物理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重力》,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過渡句)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重力》選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質量、力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它在力學學習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是以後學習壓強、浮力、功等知識的基礎,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談談我對學情的分析。

二、說學情

我所面對的是初中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對物理的好奇心強,喜歡動手,對實驗也充滿濃厚的興趣,但是很多同學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動手能力不強,需要透過老師的指導和小組合作來提高學習效率。另外,重力現象與日常生活聯繫密切,學生已經能夠定性的認識,但尚不能夠科學認知,教師應該發揮學生的優勢,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從而可以帶動學生的積極性。

(過渡句)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和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透過分析生活及實驗現象得出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困素有關的實驗過程,瞭解重力大小跟物體質量的關係。會根據G—m圖象分析處理實驗結果。能正確書寫重力大小跟物體質量的關係式G=mg,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確認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能夠應用其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感受生活與物理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繫。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如下: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重力的大小、方向以及重心。

【難點】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係。

(過渡句)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

五、說教學方法

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等。

(過渡句)我認爲,鑽研教材,研究教法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爲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1:新課匯入

我會先透過多媒體播放“蘋果落地”、“瀑布”的動畫,讓同學們仔細觀察,同時思考爲什麼會有這些現象的產生?學生回答是因爲受到了力的作用,引出重力,由此匯入新課。

【意圖: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匯入課堂,是因爲重力現象在生活中較爲普遍,從這種生活現象入手,引導學生定量研究重力,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望,而且能很快進入學習高潮。】

環節2:新課講授

本環節總共分爲五個部分。

首先講解重力的概念。由匯入中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總結出是因爲地球對它附近的物體的吸引作用,進而可以得出重力的概念,重力用字母G表示。並給學生強調地球附近的所有物體都要受到重力。

其次探究重力的大小。首先提問學生重力有沒有大小,大家是如何感受重力的大小的?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並交流討論不難得出重力有大小,且大小和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則重力越大。但這只是定性的理解,此時我會引導學生定量的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結合教材指導學生正確選取器材,設計並進行實驗,首先測量出一個鉤碼所受的重力,記錄數據。接着逐次增加鉤碼,分別測出它們所受的重力,準確記錄數據。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我會要求注意小組之間分工合作。之後讓學生以質量爲橫座標,重力爲縱座標描點連線,並觀察思考二者之間的關係。

讓學生觀察鉛垂線的方向與水平桌面和斜面的關係,以此來區分“豎直向下”和“垂直於接觸面”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此時教師可以從數學角度強調豎直也是一種垂直,是特殊的垂直情況,是與水平面垂直。

接下來我會給學生講解重心以及重力的由來。

我會先讓學生嘗試將鋼筆或者刻度尺放在手指上並且能讓它們靜止不動。學生完成小實驗之後,我會提問學生是不是隨便怎麼放都可以做到靜止不動。學生會答出只有在某一個固定的位置纔可以。於是我在此基礎上總結: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某一個點上,我們把這個點叫做重心。

我會引導學生思考物體的重心位置是不是與它的形狀以及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學生透過尋找方形薄板以及粗細均勻的直棒的重心的小實驗會總結出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

最後我會給學生講解重力的由來。先讓學生用細線牽着橡皮做一個“模擬”引力的小實驗,然後透過講解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例子使學生明白由於地球對它附近物體的引力,纔會出現多媒體上那些一系列物體在下落的現象。

【意圖:這樣設計不僅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培養了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這個環節中,教師始終扮演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環節3:拓展提升

在此環節,我會讓學生結合本節課知識,思考如何利用三角尺判斷桌面是否水平,還需要哪些物品?應該怎樣操作?

【意圖:這樣設計不僅可以讓學生將課堂知識得以拓展,而且可以調動課堂氣氛,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使得有趣的知識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中顯得更有味道,也做到了活學活用。】

環節4:小結作業

對於課堂小結,我打算讓學生自己來總結,

【意圖: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讓我在第一時間得到教學反饋,及時加以疏導。】

之後我會留下這樣一個作業,課後寫一篇“如果沒有重力,生活將會怎樣”的短文。

【意圖:這不僅能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也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思考,真正體現了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七、說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