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實用的初中歷史說課稿3篇

學問君 人氣:5.18K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中歷史說課稿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初中歷史說課稿3篇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思想和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國的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的時期。本課上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下啓《第8—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第10課 秦王掃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教材已經在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國的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纔是最根本的變革,也纔會導致春秋戰國的時期中華文化出現生機勃勃的繽紛局面,也爲秦國最後統一六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築);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爲私田,私田主人改變了剝削方式,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爲爭取政治、經濟利益,先後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特別是以商鞅變法爲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春秋戰國的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透過分析戰國的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透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爲鞏固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改革,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課前佈置學生蒐集和整理相關歷史圖片、視頻,或者指導學生製作簡單的flash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築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鐵器的廣泛應用的意義);透過“立木爲信”、“舌戰羣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後自己卻被秦國以‘謀反罪’車裂而死,他爲變法獻身值不值?”進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資料的查找、篩選、歸類和分析、討論、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說明我國古代經濟、技術都處於世界先進行列,也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從而也加深對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認識。

透過對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學習,倡導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強調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化害爲利,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等環保意識。

透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於實踐,並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於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爲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複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爲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表現、求知慾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願望。這樣便於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及知識結構出發,透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穫。而且,廈門市區的中學生普遍能夠熟練使用網絡來蒐集和整理資料,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便於老師提前佈置課前預習。

2、不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經過只有一個月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範、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但同時又存在着看問題重表象、輕本質等特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應該“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瞭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

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教學程序:

1、匯入新課

透過指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春秋戰國的時期諸侯爭霸及兼併戰爭的基本情況(出示戰國時代幾次主要戰爭發生地的示意圖),請學生簡單講述三次戰爭(特別是長平之戰)的交戰雙方及結果。然後設疑:爲什麼秦國由西部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卻能成爲最強大的國家,乃至打敗東方六國,最後統一全國?

秦國能夠抓住時代跳動的脈搏,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中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並進行政治變革,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我匯入了新課:

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板書】

2、講授新課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板書】

首先,透過鐵製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學生感受生產力發展的兩個具體表現。爲了便於學生理解,需要使用圖片展示、分析、比較、數據說明等形式來說明鐵器相對木器、石器、骨器、青銅器等來說進步許多,而牛耕相對與人力來說學生容易理解的多,透過課後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氣這個故事來說明那時候人類已經可以支配牛爲自己服務了。

講述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個時代變革的決定因素以後,再重點講述秦國發展強大的兩個關鍵因素:經濟上興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書】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類水利過程史上的不朽傑作,至今還在造福人類。爲了便於學生理解它的構造原理,可以透過錄像展播或者圖片展示等形式直觀而形象的進行輔助教學,以此來說明都江堰的修建爲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後盾。同時,透過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蹟和後人對他們的敬仰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三、商鞅變法【板書】

在講述“商鞅變法”這個內容的時候,我透過“生產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私田出現――出現封建剝削方式――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封建地主和封建農民產生”這樣的過程講解,來說明新興的地主階級爲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後在各國掀起了變法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爲徹底,效果最爲顯著。商鞅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需要教師透過圖片展示、分析講解等方式來說明這次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封建制度,爲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鞏固小結

東周(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的時期,隨着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先進生產工具(鐵器、耕牛)的廣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現,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誰的變法最徹底,誰就可以成爲最強的國家。

秦國透過較爲徹底的商鞅變法,發展生產,加強軍隊戰鬥力和中央集權,迅速進入封建社會並強大起來,爲後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思維拓展

讓學生思考“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可是,他後來死與自己親自制訂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麼啓發?”教師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啓發和誘導,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係,犧牲或者挫折有時候很難避免。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不在於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變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但歷史要向前發展就必須變革。青年一代必須從小就樹立勇於變革、積極實踐的精神,才能與時俱進,順應這個變革的時代,成爲時代的弄潮兒!

五、教學設計反思:

1、設計中要注意前後聯繫,指導學生把“春秋戰國的時期”和“大變革的時代”聯繫起來進行分析,認識到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引導學生對李冰、商鞅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來評價他們的功與過。特別是透過對商鞅變法的內容和變法作用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進步的需要,甚至有時候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您們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初中歷史《洋務運動》,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新課程的理念,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構思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課介紹的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在歷史上曾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隆盛時代。可是到近代,卻飽受屈辱,在屈辱中的清統治階級爲了拯救沒落的封建統治而掀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這場運動持續了幾十年,它層層遞進、由表及裏、逐漸深入,使中國由經濟變革發展到改變封建統治的政治變革。因此洋務運動在近代化的歷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本章知識點包括:洋務派的產生;洋務運動的內容;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3、教學目標

⑴識記和理解

理解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和目的,記住洋務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務運動的起止時間,瞭解洋務運動的內容,掌握洋務運動中興辦的主要企業,說出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

⑵能力與方法

透過分析洋務運動發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資訊,並充分利用有關資訊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論證的能力;透過組織課堂辯論,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評論的能力和訓練學生創新思維、敏捷答辯的能力。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洋務運動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國、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進程,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意識;評價、辯論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和人類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吸取洋務運動留下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4、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洋務派創辦的軍用和民用工業,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

難點: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二、教法設計

爲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高效率地實現教學目標,我以問題爲中心,以學生爲主體,在啓發式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運用多媒體,採用創設情景法,直觀演示法、整體教學法,誘思導學法等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根據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的實際情況,我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透過自主閱讀法、發現法、歷史聯繫法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的歷史資訊,深化對教材的整體認識,把握洋務運動發展的內在聯繫和洋務運動的巨大歷史作用,並提倡學生與教師互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爲一體,從而達到“學而思,思而疑,疑後悟”的目的。

四、教學流程

1、設計理念

鑑於對《新課標》的理解,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我在教學中精選了教學內容,設計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透過歷史學習,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2、教學過程

在整個新課教學中,我以“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爲主線,對本課教學環節作如下構想和設計:

[引入新課]

在新課的引入中,我注意運用啓發式教學:先創設一個重回洋務運動的歷史現場,新穎別緻的動畫片不但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針對這個動畫片我巧妙設問:“片中的曾國藩是什麼時代的偉人?與他同一時代的人物還有那些?”學生回答後進一步指出:“以曾國藩爲代表的清朝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在屈辱中掀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洋務運動”自然匯入了本課主題。

[新課講授]

1)洋務派的產生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爲了不需要教,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思維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本章內容的第一個子目的學習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新課標的理念,我先採用情景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給學生放一段錄象,然後根據錄象內容和教材的內容,設計出如下問題:結合課本知識談談洋務派是在什麼形勢下產生的?他們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他們推動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你會怎樣做?透過情境再現,學生從歷史場景中吸取資訊,然後聯繫所學知識發揮想像,暢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又能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在學生回答後教師展示一則材料“購買外洋器物,……尤其屬名正言順……可以剿發捻,勤遠略”來總結洋務運動的原因和目的。進一步指出爲了達到這個目的,統治階級內部才掀起了洋務運動,開始創辦軍事工業。自然過渡到第二個子目錄——洋務運動的內容。

2)洋務運動的內容

在第二個子目錄的教學中,主要是講述洋務運動中產生的企業,我根據課標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採用有利於加強學生記憶的直觀演示法。首先向學生一一展示洋務派創辦的軍事企業和創立者,讓學生直觀,形象的瞭解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在學生認識了洋務派的軍事工業後,我設計了問題“洋務派前期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軍事工業,說明了洋務派是以什麼爲旗號?”在學生回答後,教師

進一步指出,隨着洋務運動的深入發展,這些軍事工業都面臨着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的窘況。然後我根據這個窘況提問:假如你是洋務派大員,你打算怎樣解決這種問題?過渡到洋務運動第二階段的內容。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展示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和創建的海軍圖片。要求學生從所給的資訊中,歸納總結出洋務運動不同時期的不同內容,並探索不同時期的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繫。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和推理能力。最後指出洋務派在後期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民用工業說明洋務派的旗號發生了變化:由“自強”發展爲“自強和求富”並存。

3)洋務運動的影響

對於洋務運動的影響,我採取情景教學法、誘思導學法和啓發式教學法等三種教學法並用的方式來處理。首先我透過關於洋務運動的影響的錄象再現歷史場景,讓學生從中獲取有關洋務運動的影響的歷史資訊。然後我透過設計問題:“洋務運動爲什麼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假如你是一個資本家,面對洋務企業的刺激,你會採取什麼行動?你採取的行動會有什麼作用?”一步步誘導和啓發學生深入理解洋務運動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資訊,並充分利用有關資訊對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進行分析、論證的能力。最後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我們應從這場運動中吸取什麼教訓?透過這個問題使學生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意識和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及人類價值觀念。

[小結]

深入學習後,爲了體現各部分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繫,我安排了回顧全文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將教學回到整體,師生根據整課板書總結全文,構築本課的主體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

[知識鞏固與思維拓展]

爲拓展思維,學以致用,在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之後,我再提出兩個探究性課題,要求學生討論“。

1、洋務派認爲‘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你對這種看法有什麼評價?

2、我國現在處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正在大力引進外資和向西方學習,請結合洋務運動的影響,談談你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建議。”學生的思維碰撞,相互啓發,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第二次工業革命”,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談談我對本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從歷史發展階段來看:從教材的整體佈局來看:

本課是源頭。是19世紀7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大發展的起點,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開始,它促使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上了新臺階,還由於列強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它上承第三章第一次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下啓第四章其餘四節,形成緊密的內在聯繫,在本冊書中具出突出地位,是歷年高考的重點

2、三維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根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加上對教材和對我校校情、生情、學情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三個方面: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掌握基礎史實,把握歷史概念,如“壟斷組織”“帝國主義”②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如從歷史條件、主要內容、進程、影響等方面來比較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異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分組討論與探究,使每位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能力、參與意識和探究意識①透過對壟斷現象的分析,理解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和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的含義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激發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③聯繫晉江實際,懂得“博覽會”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3、重點難點:

(1)兩次工業革命的內在聯繫和異同點

(2)壟斷組織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學生在初中階段學過,而兩次工業革命的對比和壟斷組織這兩個問題,理論性較強,都要求學生具備相當的歷史思維能力,因此作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來處理。

二、教法、學法的選擇及依據

1、教法與學法

爲了實現上述目標,我的教學總體構想是“教師搭臺,學生唱戲”倡導學生主動學習,樂於探究,改變傳統學習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機械學習的現狀。“教師搭臺”是指我製作網絡課件,爲學生提供知識脈胳,精心設定由淺入深,由易而難5個問題和配套練習;“學生唱戲”是指讓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派代表上臺發言和提交作業,並相互評價。在這堂課中,我創設了活動情境,起到的是組織者和引路者的作用,學生纔是課堂活動的主角。

採用的教學方法:網絡環境下階梯設疑法,啓發引導式教學法

學生學習方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學習法

2、主要依據

(1)學情分析:

A、現有知識基礎:有關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學生在初中學過,對主要人物及重大發明和事件起因、影響有所瞭解。課前,我要求學生充分預習,細讀課文,完成學案配套練習,編寫教材提綱,掌握知識體系,總之,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此外,我校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較爲突出。

B、學生心理特徵:我校學生思想活躍,敢於表現自我,獨立性強,具備一定的團結協作的能力,能與學習夥伴合作討論。但在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還需改進。

(2)理論依據:建構主義認爲,知識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資訊吸收者,而是資訊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能由他人代替。

(3)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性和互動性的優勢

資源性:從我組《春秋風》網站“高中歷史資源庫”欄目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採用網頁與幻燈片相結合的方式,設計製作了大量的圖片,展示給學生。

互動性:藉助網絡發佈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分小組自主探究,積極參與討論。利用網絡教學優勢,縱橫對比,引導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在講練結合、師生交互、生生交互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完成教學目標。

(4)我校歷史組的網絡課件製作技術相當成熟,爲本課提供了技術保障,我有多次網絡教學的經歷,也積累了一些經驗

三、學習程序

1、學習準備

(1)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對照比較,檢測預習”和“任務驅動,學生探究”兩個環節,第二課時完成第3環節“一試身手,鞏固知識”。

(2)課件準備:教師製作網絡課件,由導學提綱、知識體系、重點分析、基礎訓練、視野拓展五部分構成。

(3)學生分組:選十位同學擔任組長,並由組長自己按照5到6人的比例,自行招兵買馬,對班上同學進行分組(依據知識水平、表達能力、電腦水平)

2、學習過程

首先,介紹課件的結構,點明本課教學的三大環節

(1)對照比較,檢測預習

學生自行瀏覽課件中的“導學提綱”和“知識體系”,引導學生迴歸教材,歸納重大史實,理解重要概念。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基礎知識,看看自己的知識體系編寫是否完整。

(2)任務驅動,學生探究

“重點分析”設定適合學生知識和智力水平的五個問題,把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逐個拋出,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上臺發言。當回答出現困難或不完整時,我適時進行啓發和鼓勵;當回答準確無誤時,我會給予表揚,同學也報以熱烈的掌聲,發言者及小組成員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從背景模組(政權條件、資本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科技條件)切入,把握第三章和第四章(兩次工業革命)之間的聯繫,培養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

(下面問題的背景文

字、圖片材料參見教學課件,在此不一一羅列)

2、如果你是1902年美國博覽會的策劃者,你要設立幾個展區,展出哪些產品,這些產品各有什麼特點?

———從主要發明模組切入,透過角色體驗,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走進歷史,體驗歷史,也使學生對現實社會更加關注(結合xxxx上海世博會、晉江各類博覽會)。

3、壟斷組織產生的原因?有什麼作用?如何評價?

———從影響模組切入,全方位把握“壟斷組織”這一重要概念。

4、兩次工業革命比較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

背景

起止時間

顯著標志

主要工業部門

特點

影響

———細化課本知識。

5、想一想,兩次工業革命分別對中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提示:從破壞性和建設性雙重作用入手

———引導學生進行中外聯繫,把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納入世界大背景中考察。(3)一試身手,鞏固知識

A、學生完成“基礎訓練”中的七道選擇題,利用網上在線測試,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實時檢測,及時瞭解學生學習效果。

B、學生分組完成“視野拓展”中的材料問答題,要求學生在留言版上做答(文字錄入),並提交答案。透過BBs學生可檢視其他小組的答案,上臺對其他小組的答案進行點評。最後,我對課堂練習、學生的點評進行簡要分析和小結。

四、教學反思

反思之一: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這種課對他們沒有什麼大的困難,反而比較喜歡。他們喜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給他們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第二,學習起來更輕鬆有趣。

反思之二:從課堂上學生的合作情況來看,他們能夠積極參與討論,實現互動。而且,這種討論的反映很激烈,一些知識掌握較好的同學發言後,常伴有同學們發自內心的“真棒”的感嘆。說明學生之間已經有了共鳴,產生了“欣賞”,在互動中將他人的智慧“據爲已有”。在教師透過問題引導學生概括出歷史特徵、總結出歷史認識時,大多數同學會邊記邊點頭。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已有的知識被激活,同時又發現了自己在知識掌握和運用中的不足,這會激勵他們“查漏補缺”,增強學習成功的信心。

反思之三:從教學手段上看,充分利用網絡教學互動性特點,教師設定問題,分小組完成,先採取生生互評,學生爲了本小組的“榮譽”,積極參與,爭先恐後,在爭鳴中分辨是非,掌握知識,最後是師生互評,在互動中促進教師對教、學生對學的反思和改進。

反思之四:聽課教師在聽課後充分肯定了這堂課,認爲我這節課融入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創意新穎,是一堂並不多見的好課,有許多亮點值得學習和推廣。他們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探討①多設定亮問題諸如“如果你是1902年美國博覽會的策劃者,你要設立幾個展區,展出哪些產品,這些產品各有什麼特點?”②探究需要較多時間,不可能將所學的知識都用探究方式來獲得,如何掌握知識講授法與問題探究法的“黃金比例”,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