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地理《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說課稿

學問君 人氣:2.58W

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高中地理《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說課稿範文,希望老師們透過閱讀全文,可以真正瞭解說課稿的格式及寫作要求。

高中地理《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同仁:

大家好!

我是來自天津市武清區楊村第四中學的教師張麗俠,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現行高中教材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節第二課時《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加以說明:

1.教材和教法分析

從結構層面上看,本節是在學生理解化學基本概念、元素知識的基礎上,學習如何從海水中提取人類生存發展所需物質,同時爲選修四學習氯鹼工業作鋪墊,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從知識層面上看,本節透過教材上實驗、思考與交流、資料卡片、科學視野等欄目,重點學習海水淡化、從海水中提取氯化鈉、溴單質、確認海帶中存在碘元素及自然資源的開源節流。

從能力層面上看,本節是一個理論聯繫實際的契合點,有利於使學生明確實驗室進行試管實驗的簡便易行與實際生產中會遇到很多複雜問題之間的差距,提高綜合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因此在教法設計上,我採用“一箇中心,兩條主線”的教學方式。一箇中心指以學生活動解決問題爲中心,兩個主線指知識主線和能力主線。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高視角、低起點,加強直觀教學,採用設問、類比、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聯想、遷移,改變單一的被動接受式學習方式,向追求多元化學習目標、重視過程的理解和體會的方向轉變。

2.學情和學法分析

學生已具有物質分離、碘單質與澱粉間的相互檢驗、鹵素間的置換等知識。思維具有廣闊性,富有想象力,有極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卻不知實際問題的處理遠比書本知識複雜;他們特別想知道豐富的海水資源包含哪些及如何提取它們爲人類服務;而透過閱讀課內外資料,將教材上的內容設計爲流程圖等可以獲得。

3.教學目標

依據上述分析,本着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理解,我提出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順利連接蒸餾裝置;設計實驗證明海帶中碘元素的存在;繪製從海水中提溴的流程圖,並能用有關化學方程式表示。

(2)過程與方法:透過有目的的閱讀資料,提高獲取資訊的能力;透過氧化劑、沉澱劑的選擇,培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小組交流、討論,培養合作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海水中提取鎂的探討和學習,體會化學在生產、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培養對自然的關注意識和參與意識。

4.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從教學內容來看是比較簡單的,重點是將物質分離,氧化還原,金屬冶煉等知識應用到物質提取中。但如何從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角度理解化學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便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所在。

5.教學過程

爲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將教學過程設計爲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以情入境 匯入新課

本階段的設定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完成本節課的學習。

課前預習內容:利用網絡、課外書籍等蒐集海洋中蘊含資源和能源的相關資訊,用圖片、文字、數據等加以說明,交由三組整理,準備彙報。這樣培養了學生閱讀能力、獲取資訊能力、整合資訊的能力和團隊精神。透過整理,學生觸動很大,發現海洋不再是他們眼中那個似乎很瞭解的海洋,而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有極大的開發前景,提升了對本節課學習的渴望程度。

上課伊始,三組同學邊播放圖片,邊講解海洋中存在的水資源、化學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能源及空間資源等,作業完成質量之高是超出我想象的。這時再讓學生列舉海洋資源存在哪些?並告知本節課中重點學習海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便順利引出本節課主題。

第二個階段:推陳出新 講授新課

將海水資源簡單歸類爲海水水資源、海水化學資源和其他資源三個方面,並提出每方面要達到的目標,學生從一開始就明確學習任務,可以更好的有的放矢。

探究一:海水水資源的利用

我以“海水水量如此之大,爲何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卻頻頻叫“渴”,國家因何實施南水北調工程?”設疑,引導學生思考海水淡化的必要性及海水淡化的方法。學生透過閱讀教材、小組討論等形式迅速尋找答案。蒸餾操作在必修一有所涉及,所以要求學生描述蒸餾操作所需儀器、注意事項,並安裝蒸餾裝置。生動的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蒸餾原理的理解和掌握,鍛鍊了他們動手能力、合作精神。至於電滲析法、離子交換法及利用海水進行循環冷卻等了解性內容,我以資料卡片的形式呈現,配以簡單講解。

探究二:海水化學資源的利用——氯化鈉提取及應用

對於海水中提取氯化鈉,已在九年級及必修一有所接觸,因此我透過展示鹽場的圖片將教學重點放在思考氯化鈉的工業提取過程上,理論與現實的差距在他們的頭腦中種下了種子,並迅速的成長。他們冷靜下來,開始理性的思考問題。設疑氯化鈉除食用外,又是如何用於鈉、漂白粉等化工產品生產的?並告知選修四還會繼續學習利用食鹽生產燒鹼、純鹼、氯氣等。學生在複習元素知識的同時,也認識到化學在促進社會進步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影響,提升了進一步學習化學的興趣。

探究三:海水化學資源的利用——確認海帶中碘元素的存在

海帶中富含碘元素,經常食用可有效預防甲狀腺腫大是學生熟知的,但一盤清新的涼拌海帶絲依然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示海帶中的碘元素以負一價的碘離子形式存在,要求學生在不閱讀教材的前提下,思考如何確認海帶中含有碘元素,編寫流程圖。幾分鐘後,各小組派代表闡述本組設計的原理、步驟等。從整體上看,他們基本上都考慮了獲得碘離子溶液,轉化爲碘單質、加澱粉檢驗的思路。我充分肯定他們設計中的合理及創新成分,然後他們閱讀教材上的實驗欄目,比較與自己設計的不同,分析其所用試劑的原因。這樣學生深入理解了獲取碘離子的方法及選擇雙氧水做氧化劑的綠色化學理念。既提高了獲取資訊能力,又使他們認識了自己思維的漏洞,並加以注意。學生在猜想與假設、收集證據、解釋結論、思考交流等活動中,增強對科學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學探究能力。至於如何從海帶中提取碘單質,留給優生課下繼續探究。

探究四:海水化學資源的利用——提取溴單質

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工業提取有了一定的瞭解,對於“海洋元素”溴提取我採取學生閱讀教材資料卡片內容,獨立完成流程圖的編寫並用有關方程式表示的方式。在此,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得到鍛鍊的同時,思想再一次得到觸動,體會到工業生產與書本知識的聯繫性、差異性、複雜性。

探究五:海水其他資源的利用及自然資源的開源節流

透過閱讀學生蒐集的資料及教材最後一段內容,學生了解海水中還存在大量其它資源,留給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和創造空間。透過閱讀科學視野——自然資源的開源節流,交流自己的理解與體會,使學生理解化學在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第三個階段 知識遷移 學以致用

本階段的設定是對已學知識的應用鞏固。比如教材習題中工業上提取鎂的問題,依據工業冶煉鎂的知識,學生很容易得出正確答案。然而引導學生思考各步操作的目的、意義及基於經濟效益的考慮選擇氫氧化鈣做沉澱劑,透過不同類型的課堂練習題及時瞭解學生的知識掌握及運用情況,並對知識進行查漏補缺,拓展延伸。透過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形成知識體系。

第四個階段 佈置作業 深化理念

作業一:將教材93頁3、4題寫在作業本上,作業二:寫一句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警示語或蒐集一種海水資源利用情況,作業三:調研天津海水資源開發現狀並作簡單評述。學困生做作業一,學有餘力的同學做作業一和二,學優生做作業一和三。這樣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使學生意識到開發利用資源的同時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爲代價,損害子孫的利益,做到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6.教學反思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們的教學發生了從簡單的運用教材,到開發新課程的教學資源的轉變;從注重知識掌握,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從單一的紙筆測驗方式評價,到學習檔案評價、活動表現評價等多樣化評價機制的轉變等。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充分運用教材上的各個欄目,突出程序性知識,淡化陳述性知識,以知識爲載體突出能力培養,使他們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實施後我和學生達到了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