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8篇

學問君 人氣:8.99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8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高三第一階段複習,也稱“知識篇”。在這一階段,學生重溫高一、高二所學課程,全面複習鞏固各個知識點,熟練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然後站在全局的高度,對學過的知識產生全新認識。在高一、高二時,是以知識點爲主線索,依次傳授講解的,由於後面的相關知識還沒有學到,不能進行縱向聯繫,所以,學的知識往往是零碎和散亂,而在第一輪複習時,以章節爲單位,將那些零碎的、散亂的知識點串聯起來,並將他們系統化、綜合化,把各個知識點融會貫通。對於普通高中的學生,第一輪複習更爲重要,我們希望能做高考試題中一些基礎題目,必須側重基礎,加強複習的針對性,講求實效。

一、內容分析說明

1、本小節內容是初中學習的多項式乘法的繼續,它所研究的二項式的乘方的展開式,與數學的其他部分有密切的聯繫:

(1)二項展開式與多項式乘法有聯繫,本小節複習可對多項式的變形起到複習深化作用。

(2)二項式定理與概率理論中的二項分佈有內在聯繫,利用二項式定理可得到一些組合數的恆等式,因此,本小節複習可加深知識間縱橫聯繫,形成知識網絡。

(3)二項式定理是解決某些整除性、近似計算等問題的一種方法。

2、高考中二項式定理的試題幾乎年年有,多數試題的難度與課本習題相當,是容易題和中等難度的

試題,考察的題型穩定,通常以選擇題或填空題出現,有時也與應用題結合在一起求某些數、式的

近似值。

二、學校情況與學生分析

(1)我校是一所鎮普通高中,學生的基礎不好,記憶力較差,反應速度慢,普遍感到數學難學。但大部分學生想考大學,主觀上有學好數學的願望。

(2)授課班是政治、地理班,學生聽課積極性不高,聽課率低(60﹪),注意力不能持久,不能連續從事某項數學活動。課堂上喜歡輕鬆詼諧的氣氛,大部分能機械的模仿,部分學生好記筆記。

三、教學目標

複習課二項式定理計劃安排兩個課時,本課是第一課時,主要複習二項展開式和通項。根據歷年高考對這部分的考查情況,結合學生的特點,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理解並掌握二項式定理,從項數、指數、係數、通項幾個特徵熟記它的展開式。

(2)會運用展開式的通項公式求展開式的特定項。

2、能力目標:(1)教給學生怎樣記憶數學公式,如何提高記憶的持久性和準確性,從而優化記憶品質。記憶力是一般數學能力,是其它能力的基礎。

(2)樹立由一般到特殊的解決問題的意識,瞭解解決問題時運用的數學思想方法。

3、情感目標:透過對二項式定理的複習,使學生感覺到能掌握數學的部分內容,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有意識地讓學生演練一些歷年高考試題,使學生體驗到成功,在明年的高考中,他們也能得分。

四、教學過程

1、知識歸納

(1)創設情景:①同學們,還記得嗎? 、 、 展開式是什麼?

②學生一起回憶、老師板書。

設計意圖:①提出比較容易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組織教學。

②爲學生能回憶起二項式定理作鋪墊:激活記憶,引起聯想。

(2)二項式定理:①設問 展開式是什麼?待學生思考後,老師板書

= C an+C an-1b1+…+C an-rbr+…+C bn(n∈N*)

②老師要求學生說出二項展開式的特徵並熟記公式:共有 項;各項裏a的指數從n起依次減小1,直到0爲止;b的指數從0起依次增加1,直到n爲止。每一項裏a、b的指數和均爲n。

③鞏固練習 填空

設計意圖:①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比較分析公式的特點,記規律。

②變用公式,熟悉公式。

(3) 展開式中各項的係數C , C , C ,… , 稱爲二項式係數.

展開式的通項公式Tr+1=C an-rbr , 其中r= 0,1,2,…n表示展開式中第r+1項.

2、例題講解

例1求 的展開式的第4項的二項式係數,並求的第4項的係數。

講解過程

設問:這裏 ,要求的第4項的有關係數,如何解決?

學生思考計算,回答問題;

老師指明①當項數是4時, ,此時 ,所以第4項的二項式係數是 ,

②第4項的係數與的第4項的二項式係數區別。

板書

解:展開式的第4項

所以第4項的係數爲 ,二項式係數爲 。

選題意圖:①利用通項公式求項的係數和二項式係數;②複習指數冪運算。

例2 求 的展開式中不含的 項。

講解過程

設問:①不含的 項是什麼樣的項?即這一項具有什麼性質?

②問題轉化爲第幾項是常數項,誰能看出哪一項是常數項?

師生討論 “看不出哪一項是常數項,怎麼辦?”

共同探討思路:利用通項公式,列出項數的方程,求出項數。

老師總結思路:先設第 項爲不含 的項,得 ,利用這一項的指數是零,得到關於 的方程,解出 後,代回通項公式,便可得到常數項。

板書

解:設展開式的第 項爲不含 項,那麼

令 ,解得 ,所以展開式的第9項是不含的 項。

因此 。

選題意圖:①鞏固運用展開式的通項公式求展開式的特定項,形成基本技能。

②判斷第幾項是常數項運用方程的思想;找到這一項的項數後,實現了轉化,體現轉化的數學思想。

例3求 的展開式中, 的係數。

解題思路:原式局部展開後,利用加法原理,可得到展開式中的 係數。

板書

解:由於 ,則 的展開式中 的係數爲 的展開式中 的係數之和。

而 的展開式含 的項分別是第5項、第4項和第3項,則 的展開式中 的係數分別是: 。

所以 的展開式中 的係數爲

例4 如果在( + )n的展開式中,前三項係數成等差數列,求展開式中的有理項.

解:展開式中前三項的係數分別爲1, , ,

由題意得2× =1+ ,得n=8.

設第r+1項爲有理項,T =C · ·x ,則r是4的倍數,所以r=0,4,8.

有理項爲T1=x4,T5= x,T9= .

3、課堂練習

1.(20xx年江蘇,7)(2x+ )4的展開式中x3的係數是

A.6B.12 C.24 D.48

解析:(2x+ )4=x2(1+2 )4,在(1+2 )4中,x的係數爲C ·22=24.

答案:C

2.(20xx年全國Ⅰ,5)(2x3- )7的展開式中常數項是

A.14 B.14 C.42 D.-42

解析:設(2x3- )7的展開式中的第r+1項是T =C (2x3) (- )r=C 2 ·

(-1)r·x ,

當- +3(7-r)=0,即r=6時,它爲常數項,∴C (-1)6·21=14.

答案:A

3.(20xx年湖北,文14)已知(x +x )n的展開式中各項係數的和是128,則展開式中x5的係數是_____________.(以數字作答)

解析:∵(x +x )n的展開式中各項係數和爲128,

∴令x=1,即得所有項係數和爲2n=128.

∴n=7.設該二項展開式中的r+1項爲T =C (x ) ·(x )r=C ·x ,

令 =5即r=3時,x5項的係數爲C =35.

答案:35

五、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1、這是一堂複習課,透過對例題的研究、討論,鞏固二項式定理通項公式,加深對項的係數、項的二項式係數等有關概念的理解和認識,形成求二項式展開式某些指定項的基本技能,同時,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強化方程的思想和轉化的思想。

2、在例題的選配上,我設計了一定梯度。第一層次是給出二項式,求指定的項,即項數已知,只需直接代入通項公式即可(例1);第二層次(例2)則需要自己創造代入的條件,先判斷哪一項爲所求,即先求項數,利用通項公式中指數的關係求出,此後轉化爲第一層次的問題。第三層次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例3需要變形才能求某一項的係數,恆等變形是實現轉化的手段。在求每個局部展開式的某項係數時,又有分類討論思想的指導。而例4的設計是想增加題目的綜合性,求的n過程中,運用等差數列、組合數n等知識,求出後,有化歸爲前面的問題。

六、個人見解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熟練掌握求動點軌跡方程的基本方法。

2、體會數學實驗的直觀性、有效性,提高几何畫板的操作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創新能力。

2、體會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強化類比、聯想的方法,領會方程、數形結合等思想。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動點軌跡的動態美、和諧美、對稱美。

2、樹立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帶來的成功感,樹立自信心,激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勇氣。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類比、聯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條件下的軌跡。

教學難點:圖形、文字、符號三種語言之間的過渡。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觀察發現、啓發引導、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啓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調控,幫助學生優化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提供給學生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進行組織和澄清,並能清楚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數學思維。

教學手段:利用網絡教室,四人一機,多媒體教學手段。透過上述教學手段,一方面:再現知識產生的過程,透過多媒體動態演示,突破學生在舊知和新知形成過程中的障礙(靜態到動態);另一方面: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模式:重點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模式“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生活中我們四處可見軌跡曲線的影子。

演示:這是美麗的城市夜景圖。

演示:許多人認爲天體執行的軌跡都是圓錐曲線,研究表明,天體數目越多,軌跡種類也越多。

演示建築中也有許多美麗的軌跡曲線。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軌跡,曲線的動態美、和諧美、對稱美,激發學習興趣。

2、激發情感,引導探索

靠在牆角的梯子滑落了,如果梯子上站着一個人,我們不禁會想,這個人是直直的摔下去呢?還是劃了一條優美的曲線飛出去呢?我們把這個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就是新教材高二上冊88頁20題,也就是這裏的例題1。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xxx,來自xx。我說課的題目是《用樣本的數字特徵估計總體的數字特徵》,內容選自於高中教材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二節,課時安排爲三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爲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上一節我們已經學習了用圖、表來組織樣本數據,並且學習瞭如何透過圖、表所提供的資訊,用樣本的頻率分佈估計總體的分佈情況。本節課是在前面所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如何透過樣本的情況來估計總體,從而使我們能從整體上更好地把握總體的規律,爲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更多的幫助。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⑴能利用頻率頒佈直方圖估計總體的衆數,中位數,平均數。

⑵體會樣本數字特徵具有隨機性

難點:能應用相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利用頻率頒佈直方圖估計總體的衆數,中位數,平均數。

(2)能用樣本的衆數,中位數,平均數估計總體的衆數,中位數,平均數,並結合實際,對問題作出合理判斷,制定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透過對本節課知識的學習,初步體會、領悟"用數據說話"的統計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有關數據的蒐集、整理、分析、判斷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法上,我採用"問答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層層深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

2、教學手段: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1、複習回顧,問題引入

「屏幕顯示」

〈問題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並不需要了解總體的分佈形態,而是更關心總體的某一數字特徵,例如:買燈泡時,我們希望知道燈泡的平均使用壽命,我們怎樣瞭解燈泡的的使用壽命呢?當然不能把所有燈泡一一測試,因爲測試後燈泡則報廢了。於是,需要透過隨機抽樣,把這批燈泡的壽命看作總體,從中隨機取出若干個個體作爲樣本,算出樣本的數字特徵,用樣本的數字特徵來估計總體的數字特徵。

提出問題:什麼是平均數,衆數,中位數?

(教師提問,鋪墊複習,學生思考、積極回答。根據學生回答,給出補充總結,藉助用多媒體分別給出他們的定義)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做好知識準備。

(進一步提出實例、匯入新課。)

「屏幕顯示」

〈問題2〉選擇薪水高的職業是人之常情,假如你大學畢業有兩個工作相當的單位可供選擇,現各從甲乙兩單位分別隨機抽取了50名員工的月工資資料如下(單位:元)

分組計算這兩組50名員工的月工資平均數,衆數,中位數並估計這兩個公司員工的平均工資。你選擇哪一個公司,並說明你的理由。

(學生分組分別求兩組數據的平均工資。

學生:甲、乙平均工資分別爲:甲:1320元,乙:1530元。

所以我選乙公司。

學生乙:甲、乙兩公司的衆數分別爲甲:1200,乙:1000,所以我選擇甲公司。

學生丙:我要根據我的能力選擇。)

「設計意圖」學生按"常理"做出選擇,教師指出只憑平均工資做出判斷的.依據並不可靠,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問題。

2講授新課,深入認識

⑴「屏幕顯示」

例如,在上一節抽樣調查的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數據中,我們畫出了這組數據的頻率分佈直方圖。現在,觀察這組數據的頻率分佈直方圖,能否得出這組數據的衆數、中位數和平均數?

(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計算平均數、中位數、衆數,或估計平均數、中位數、衆數。然後比較結果,會發現透過計算的結果和透過估計的結果出現了一定的誤差。引導學生分析產生誤差的原因。原因是由於樣本數據的頻率分佈直方圖把原始的一些數據給遺失了。讓學生明白產生這樣的誤差對總體的估計沒有大的影響,因爲樣本本身也有隨機性。)

「設計意圖」讓學生懂得如何根據頻率分佈直方圖估計樣本的平均數、中位數和衆數。使學生明白從直方圖中估計樣本的數字特徵雖然會有一些誤差,但直觀、快速、可避免繁瑣的計算和閱讀數據的過程。

⑵〈提出問題〉根據樣本的衆數、中位數、平均數估計總體平均數的基本數據,並對上一節的探究問題制定一個合理平價用水量的的標準。

(師生透過共同交流探討得知僅以平均數或只使用中位數或衆數制定出平價用水標準都是不合理的,必須綜合考慮才能做出合理的選擇)

「設計意圖」使學生會依據衆數、中位數、平均數對數據進行綜合判斷,並做出合理選擇。也爲接下來對他們優缺點的總結打下基礎。

⑶總結出衆數、中位數、平均數三種數字特徵的優缺點。

(先由學生思考,然後再老師的引導下做出總結)

「設計意圖」使學生能更準確更全面地依據樣本的衆數、中位數、平均數對數據進行綜合判斷,並做出合理選擇,使實際問題得到正確的解決。

3、反思小結、培養能力

①學習利用頻率直方圖估計總體的衆數、中位數和平均數的方法。

②介紹衆數、中位數和平均數這三個特徵數的優點和缺點。

③學習如何利用衆數、中位數和平均數的特徵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小節是一堂課的概括和總結,有利於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較快轉化爲學生的素質,也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4、課後作業,自主學習

課本練習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爲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5、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來自**。我說課的題目是《簡單隨機抽樣》,內容選自於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爲一個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和教學過程分析等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簡單隨機抽樣"是"隨機抽樣"的基礎,"隨機抽樣"又是"統計學"的基礎,因此,在"統計學"中,"簡單隨機抽樣"是基礎的基礎。在初中學生已學過相關概念,如"抽樣""總體"、"個體"、"樣本"、"樣本容量"等,具有一定基礎,新教材把"統計"這部分內容編入必修部分,突出了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現它在中學數學中的地位,但同時也給學生學習增加了難度。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簡單隨機抽樣常見的兩種方法(抽籤法、隨機數表法)

難點:理解簡單隨機抽樣的科學性,以及由此推斷結論的可靠性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正確理解隨機抽樣的概念,掌握抽籤法、隨機數表法的一般步驟;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夠從現實生活或其他學科中提出具有一定價值的統計問題;

(2)在解決統計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從總體中抽取樣本。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現實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統計問題的提出,體會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及各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繫,認識數學的重要性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爲了充分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因此,我採用討論發現法教學,並對學生滲透"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方法,由於本節課內容實例多,資訊容量大,文字多,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節省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另外採用這種形式也可強化學生感觀刺激,也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設定情境,提出問題

例1:請問下列調查是"普查"還是"抽樣"調查?

A、一鍋水餃的味道B、旅客上飛機前的安全檢查

c、一批炮彈的殺傷半徑D、一批彩電的質量情況

E、美國總統的民意支援率

學生討論後,教師指出生活中處處有"抽樣"

「設計意圖」生活中處處有"抽樣"調查,明確學習"抽樣"的必要性。

(二)主動探究,構建新知

例2:語文老師爲了瞭解某班同學對某首詩的背誦情況,應採用下列哪種抽查方式?爲什麼?

A、在班級12名班委名單中逐個抽查5位同學進行背誦

B、在班級45名同學中逐一抽查10位同學進行背誦

先讓學生分析、選擇B後,師生一起歸納其特徵:

(1)不放回逐一抽樣,

(2)抽樣有代表性(個體被抽到可能性相等),學生體驗B種抽樣的科學性後,教師指出這是簡單隨機抽樣,並複習初中講過的有關概念,最後教師補充板書課題--(簡單隨機)抽樣及其定義。

「設計意圖」例2從正面分析簡單隨機抽樣的科學性、公平性,突出"等可能性"特徵。這是突破教學難點的重要環節之一。

例3我們班有44名學生,現從中抽出5名學生去參加學生座談會,要使每名學生的機會均等,我們應該怎麼做?談談你的想法。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分小組合作學習,最後各小組推薦一位同學發言,最後師生一起歸納"抽籤法"步驟:

(1)編號制籤

(2)攪拌均勻

(3)逐個不放回抽取n次。教師板書上面步驟。

「設計意圖」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構建新知,體驗"抽籤法"的公平性,從而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請一位同學說說例2採用"抽籤法"的實施步驟。

「設計意圖」

1、反饋練習,落實知識點,突出重點。

2、體會"抽籤法"具有"簡單、易行"的優點。

〈屏幕出示〉

例4、假設我們要考察某公司生產的500克袋裝牛奶的質量是否達標,現從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進行檢驗

提問:這道題適合用抽籤法嗎?

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抽籤法的侷限性,從而引入隨機數表法。教師出示一份隨機數表,並介紹隨機數表,強調數表上的數字都是隨機的,各個數字出現的可能性均等,結合上例讓學生討論隨機數表法的步驟,最後師生一起歸納步驟:

(1)編號

(2)在隨機數表上確定起始位置

(3)取數。教師板書上面步驟。

請一位同學說說例2採用"隨機數表法"的實施步驟。

「設計意圖」

1、體會隨機數表法的科學性

2、體會隨機數表法的優越性:避免制籤、攪拌。

3、反饋練習,落實知識點,突出重點。

㈢課堂小結:

1.簡單隨機抽樣及其兩種方法

2.兩種方法的操作步驟

(採用問答形式)

「設計意圖」透過小結使學生們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培養概括能力。

㈣佈置作業

課本練習2、3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爲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內容分析:本節課是“反比例函數”的第一節課,是繼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之後,二次函數之前的又一類型函數,本節課主要透過豐富的生活事例,讓學生歸納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並進一步體會函數是刻畫變量之間關係的數學模型,從中體會函數的模型思想。因此本節課重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有:類比,轉化,建模。

2.學情分析:對八年級學生來說,雖然他們已經對函數,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的概念、圖象、性質以及應用有所掌握,但他們面對新的一次函數時,還可能存在一些思維障礙,如學生不能準確地找出變量之間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以及如何從事例中領悟和總結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因此,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人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分析,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把本課的目標定爲:

1.從現實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討論兩個變量之間的相依關係,加深對函數概念的理解。

2.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三、說教法

本節課從知識結構呈現的角度看,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我建立了“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知識→應用知識”的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清晰地再現了知識的生成與發展的過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於是,從教學內容的性質出發,我設計瞭如下的課堂結構:創設出電流、行程等情境問題讓學生髮現新知,把上述問題進行類比,匯出概念,獲得新知,最後總結評價、內化新知。

四、說學法

我認爲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成函數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透過類比、轉化、直觀形象的觀察與演示,親身經歷函數模型的轉化過程,爲學生攻克難點創造條件,同時考慮到本課的重點是反比例函數概念的教學,也考慮到概念教學要從大量實際出發,透過事例幫助完成定義。

好學教育:

因此,我採用了“問題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體設定豐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問題深化,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並隨着問題的深入而跳躍。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線性規劃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實際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本節內容是在學習了不等式、直線方程的基礎上,利用不等式和直線方程的有關知識展開的,它是對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深化和再認識、再理解。透過這一部分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體驗數形結合和轉化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畫可行域;在可行域內,用圖解法準確求得線性規劃問題的最優解。

難點:在可行域內,用圖解法準確求得線性規劃問題的最優解。

二、目標分析:

在新課標讓學生經歷“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的理念指導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分設爲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線性規劃的意義,瞭解線性約束條件、線性目標函數、可行解、可行

域和最優解等概念;

2、理解線性規劃問題的圖解法;

3、會利用圖解法求線性目標函數的最優解.

能力目標:

1、在應用圖解法解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

2、在變式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探索能力。

3、在對具體事例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對線性規劃的理性認識過程中,培養學生運用數形結合思想解題的能力和化歸能力。

情感目標:

1、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體驗數學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的作用,品嚐學習數學的樂趣。

2、讓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與創造,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

3、讓學生學會用運動觀點觀察事物,瞭解事物之間從一般到特殊、從特殊到一般的辨證關係,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思想。

三、過程分析: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因此,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爲以下六個教學環節: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2、分析問題,形成概念;3、反思過程,提煉方法;4、變式演練,深入探究;5、運用新知,解決問題;6、歸納總結,鞏固提高。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我以一組生動的動畫(配圖片)描述出在神奇的數學王國裏,有一種算法廣泛應用於工農業、軍事、交通運輸、決策管理與規劃等領域,應用它已節約了億萬財富,還被列爲20世紀對科學發展和工程實踐影響最大的十大算法之一。它爲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它又是怎樣的一種神奇算法呢?我以景激情,以情激思,點燃學生的求知慾,引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結構分析

《圓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數學第二冊(上)第七章第六節。圓作爲常見的簡單幾何圖形,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圓的方程屬於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二次曲線的開始,對後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圓錐曲線等內容的學習,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有着積極的意義,所以本節內容在整個解析幾何中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圓的方程是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圓的概念和基本性質後,又掌握了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但由於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較淺,且對座標法的運用還不夠熟練,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困難。另外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②會由圓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座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③利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①進一步培養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②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對待定係數法的運用;

③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3) 情感目標: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②在體驗數學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及學情的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難點: ①會根據不同的已知條件求圓的標準方程;

②選擇恰當的座標系解決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爲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進行分析:

好學教育: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爲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採用“啓發式”問題教學法,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將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使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另外我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藉助資訊技術創設實際問題的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直觀的引導了學生建模的過程。

2。學法分析 透過推導圓的標準方程,加深對用座標法求軌跡方程的理解。透過求圓的標準方程,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纔可以確定一個圓。透過應用圓的標準方程,熟悉用待定係數法求的過程。 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七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驅動的,共分爲五個環節:

創設情境 啓迪思維 深入探究 獲得新知 應用舉例 鞏固提高

反饋訓練 形成方法 小結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從縱橫兩方面敘述我的教學程序與設計意圖。

首先:縱向敘述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啓迪思維

問題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爲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爲2。7m,高爲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透過對這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把學生的思維由用勾股定理求線段CD的長度轉移爲用曲線的方程來解決。一方面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車不能透過的結論的同時學生自己推匯出了圓心在原點,半徑爲4的圓的標準方程,從而很自然的進入了本課的主題。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問題來源於實際,應用於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

透過對問題一的探究,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座標法研究圓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

問題二 1。根據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爲的圓的方程?

2。如果圓心在,半徑爲時又如何呢?

好學教育: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對問題一進行歸納,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爲4的圓的標準方程後,引導學生歸納出圓心在原點,半徑爲r的圓的標準方程。然後再讓學生對圓心不在原點的情況進行探究。我預設了三種方法等待着學生的探究結果,分別是:座標法、圖形變換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圓的標準方程後,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三個應用平臺,進入第三環節。

(三)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 內化新知

問題三 1。寫出下列各圓的標準方程:

(1)圓心在原點,半徑爲3;

(2)經過點,圓心在點。

2。寫出圓的圓心座標和半徑。

我設計了兩個小問題,第一題是直接或間接的給出圓心座標和半徑求圓的標準方程,第二題是給出圓的標準方程求圓心座標和半徑,這兩題比較簡單,可以安排學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圓心座標、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係,爲後面探究圓的切線問題作準備。

II。靈活應用 提升能力

問題四 1。求以點爲圓心,並且和直線相切的圓的方程。

2。求過點,圓心在直線上且與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3。已知圓的方程爲,求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什麼?

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小題有了剛剛解決問題三的基礎,學生會很快求出半徑,根據圓心座標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第二個小題有些困難,需要引導學生應用待定係數法確定圓心座標和半徑再求解,從而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纔可以確定一個圓。第三個小題解決方法較多,我預設了四種方法再一次爲學生的發散思維創設了空間。最後我讓學生由第三小題的結論進行歸納、猜想,在論證經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的過程中,又一次模擬了真理髮現的過程,使探究氣氛達到高潮。

III。實際應用 迴歸自然

問題五 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的長度(精確到0。01m)。

好學教育:

我選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係數法求出圓的三個參數的又一次應用,同時也與引例相呼應,使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了學生建模的習慣和用數學的意識。

(四)反饋訓練——形成方法

問題六 1。求過原點和點,且圓心在直線上的圓的標準方程。

2。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3。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接下來是第四環節——反饋訓練。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三個小題作爲鞏固性訓練,給學生一塊“用武”之地,讓每一位同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找到自信,增強學習數學的願望與信心。另外第3題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方程,由於學生剛剛歸納了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因此很容易產生思維的負遷移,另外這道題目有兩解,學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這時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結合初中已有的圓的知識進行判斷,這樣的設計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結反思——拓展引申

1。課堂小結

把圓的標準方程與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加以小結,提煉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待定係數的方法 ①圓心爲,半徑爲r 的圓的標準方程爲:

圓心在原點時,半徑爲r 的圓的標準方程爲:。

②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

2。分層作業

(A)鞏固型作業:教材P81—82:(習題7。6)1,2,4。(B)思維拓展型作業:試推導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3。激發新疑

問題七 1。把圓的標準方程展開後是什麼形式?

2。方程表示什麼圖形?

在本課的結尾設計這兩個問題,作爲對這節課內容的鞏固與延伸,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起點與終點都蘊涵着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在知識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另外它爲下節課研究圓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以上是我縱向的教學過程及簡單的設計意圖,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橫向的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橫向闡述教學設計

(一)突出重點 抓住關鍵 突破難點

好學教育:

求圓的標準方程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爲此我佈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先讓學生熟悉圓心、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係,逐步理解三個參數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係數法的解題思路,在突出重點的同時突破了難點。

第二個教學難點就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是學生固有的難題,主要是因爲應用問題的題目冗長,學生很難根據問題情境構建數學模型,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爲此我首先用一道題目簡潔、貼近生活的實例進行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同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真正走入問題的情境之中,並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消除畏難情緒,增強了信心。最後再形成應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模式,並嘗試應用該模式分析和解決第二個應用問題——問題五。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了方法,難點自然突破。

(二)學生主體 教師主導 探究主線

本節課的設計用問題做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從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到應用都是在問題的指引、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點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四的第三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爲學生設立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既體驗了科學研究和真理髮現的複雜與艱辛,又在我的適度引導、側面幫助、不斷肯定下順利完成了探究活動並走向成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高效的完成本節的學習任務。

(三)培養思維 提升能力 激勵創新

爲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我分別在問題一和問題四中,設計了兩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問題的設計中,我利用一題多解的探究,縱向挖掘知識深度,橫向加強知識間的聯繫,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並且使學生的有效思維量加大,隨時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產生有意注意,使能力與知識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預設,具體的教學過程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向生成性課堂進行轉變。最後我以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發揮我們的創造性,力爭“使教育過程成爲一種藝術的事業”。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

掌握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方法;掌握公式的運用。

B、能力目標:

(1)透過公式的探索、發現,在知識發生、發展以及形成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聯想、歸納、分析、綜合和邏輯推理的能力。

(2)利用以退求進的思維策略,遵循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實踐中透過觀察、嘗試、分析、類比的方法匯出等差數列的求和公式,培養學生類比思維能力。

(3)透過對公式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的剖析,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C、情感目標:(數學文化價值)

(1)公式的發現反映了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從而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薰陶。

(2)透過公式的運用,樹立學生"大衆教學"的思想意識。

(3)透過生動具體的現實問題,令人着迷的數學史,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慾望,樹立學生求真的勇氣和自信心,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心理體驗,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等差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

教學難點:

等差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的靈活運用。

教學方法

啓發、討論、引導式。

教具:

現代教育多媒體技術。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師:上幾節,我們已經掌握了等差數列的概念、通項公式及其有關性質,今天要進一步研究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提起數列求和,我們自然會想到德國偉大的數學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學四年級時,一次教師佈置了一道數學習題:"把從1到100的自然數加起來,和是多少?"年僅10歲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5050,這使教師非常吃驚,那麼高斯是採用了什麼方法來巧妙地計算出來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樣巧妙計算,那你們就是二十世紀末的新高斯。(教師觀察學生的表情反映,然後將此問題縮小十倍)。我們來看這樣一道一例題。

例1,計算:1+2+3+4+5+6+7+8+9+10。

這道題除了累加計算以外,還有沒有其他有趣的解法呢?小組討論後,讓學生自行發言解答。

生1:因爲1+10=2+9=3+8=4+7=5+6,所以可湊成5個11,得到55。

生2:可設S=1+2+3+4+5+6+7+8+9+10,根據加法交換律,又可寫成 S=10+9+8+7+6+5+4+3+2+1。

上面兩式相加得2S=11+10+。。。。。。+11=10×11=110

10個

所以我們得到S=55,

即1+2+3+4+5+6+7+8+9+10=55

師:高斯神速計算出1到100所有自然數的各的方法,和上述兩位同學的方法相類似。

理由是:1+100=2+99=3+98=。。。。。。=50+51=101,有50個101,所以1+2+3+。。。。。。+100=50×101=5050。請同學們想一下,上面的方法用到等差數列的哪一個性質呢?

生3:數列{an}是等差數列,若m+n=p+q,則am+an=ap+aq。

二、教授新課(嘗試推導)

師:如果已知等差數列的首項a1,項數爲n,第n項an,根據等差數列的性質,如何來匯出它的前n項和Sn計算公式呢?根據上面的例子同學們自己完成推導,並請一位學生板演。

生4:Sn=a1+a2+。。。。。。an—1+an也可寫成

Sn=an+an—1+。。。。。。a2+a1

兩式相加得2Sn=(a1+an)+(a2+an—1)+。。。。。。(an+a1)

n個

=n(a1+an)

所以Sn=(I)

師:好!如果已知等差數列的首項爲a1,公差爲d,項數爲n,則an=a1+(n—1)d代入公式(1)得

Sn=na1+ d(II)

上面(I)、(II)兩個式子稱爲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公式(I)是基本的,我們可以發現,它可與梯形面積公式(上底+下底)×高÷2相類比,這裏的上底是等差數列的首項a1,下底是第n項an,高是項數n。引導學生總結:這些公式中出現了幾個量?(a1,d,n,an,Sn),它們由哪幾個關係聯繫?[an=a1+(n—1)d,Sn==na1+ d];這些量中有幾個可自由變化?(三個)從而瞭解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個就可以求另外兩個了。下面我們舉例說明公式(I)和(II)的一些應用。

三、公式的應用(透過實例演練,形成技能)。

1、直接代公式(讓學生迅速熟悉公式,即用基本量例2、計算:

(1)1+2+3+。。。。。。+n

(2)1+3+5+。。。。。。+(2n—1)

(3)2+4+6+。。。。。。+2n

(4)1—2+3—4+5—6+。。。。。。+(2n—1)—2n

請同學們先完成(1)—(3),並請一位同學回答。

生5:直接利用等差數列求和公式(I),得

(1)1+2+3+。。。。。。+n=

(2)1+3+5+。。。。。。+(2n—1)=

(3)2+4+6+。。。。。。+2n==n(n+1)

師:第(4)小題數列共有幾項?是否爲等差數列?能否直接運用Sn公式求解?若不能,那應如何解答?小組討論後,讓學生髮言解答。

生6:(4)中的數列共有2n項,不是等差數列,但把正項和負項分開,可看成兩個等差數列,所以

原式=[1+3+5+。。。。。。+(2n—1)]—(2+4+6+。。。。。。+2n)

=n2—n(n+1)=—n

生7:上題雖然不是等差數列,但有一個規律,兩項結合都爲—1,故可得另一解法:

原式=—1—1—。。。。。。—1=—n

n個

師:很好!在解題時我們應仔細觀察,尋找規律,往往會尋找到好的方法。注意在運用Sn公式時,要看清等差數列的項數,否則會引起錯解。

例3、(1)數列{an}是公差d=—2的等差數列,如果a1+a2+a3=12,a8+a9+a10=75,求a1,d,S10。

生8:(1)由a1+a2+a3=12得3a1+3d=12,即a1+d=4

又∵d=—2,∴a1=6

∴S12=12 a1+66×(—2)=—60

生9:(2)由a1+a2+a3=12,a1+d=4

a8+a9+a10=75,a1+8d=25

解得a1=1,d=3 ∴S10=10a1+=145

師:透過上面例題我們掌握了等差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在Sn公式有5個變量。已知三個變量,可利用構造方程或方程組求另外兩個變量(知三求二),請同學們根據例3自己編題,作爲本節的課外練習題,以便下節課交流。

師:(繼續引導學生,將第(2)小題改編)

①數列{an}等差數列,若a1+a2+a3=12,a8+a9+a10=75,且Sn=145,求a1,d,n

②若此題不求a1,d而只求S10時,是否一定非來求得a1,d不可呢?引導學生運用等差數列性質,用整體思想考慮求a1+a10的值。

2、用整體觀點認識Sn公式。

例4,在等差數列{an}, (1)已知a2+a5+a12+a15=36,求S16;(2)已知a6=20,求S11。(教師啓發學生解)

師:來看第(1)小題,寫出的計算公式S16==8(a1+a6)與已知相比較,你發現了什麼?

生10:根據等差數列的性質,有a1+a16=a2+a15=a5+a12=18,所以S16=8×18=144。

師:對!(簡單小結)這個題目根據已知等式是不能直接求出a1,a16和d的,但由等差數列的性質可求a1與an的和,於是這個問題就得到解決。這是整體思想在解數學問題的體現。

師: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對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Sn的運用一一剖析,引導學生觀察當d≠0時,Sn是n的二次函數,那麼從二次(或一次)的函數的觀點如何來認識Sn公式後,這留給同學們課外繼續思考。

最後請大家課外思考Sn公式(1)的逆命題:

已知數列{an}的前n項和爲Sn,若對於所有自然數n,都有Sn=。數列{an}是否爲等差數列,並說明理由。

四、小結與作業。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一起來小結本節課所講的內容。

生11:1、用倒序相加法推導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

2、用所推導的兩個公式解決有關例題,熟悉對Sn公式的運用。

生12:1、運用Sn公式要注意此等差數列的項數n的值。

2、具體用Sn公式時,要根據已知靈活選擇公式(I)或(II),掌握知三求二的解題通法。

3、當已知條件不足以求此項a1和公差d時,要認真觀察,靈活應用等差數列的有關性質,看能否用整體思想的方法求a1+an的值。

師:透過以上幾例,說明在解題中靈活應用所學性質,要糾正那種不明理由盲目套用公式的學習方法。同時希望大家在學習中做一個有心人,去發現更多的性質,主動積極地去學習。

本節所滲透的數學方法;觀察、嘗試、分析、歸納、類比、特定係數等。

數學思想:類比思想、整體思想、方程思想、函數思想等。

作業:P49:13、1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