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精華】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四篇

學問君 人氣:1.09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四篇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現代詩人徐志摩的一篇膾炙人口的詩歌——《再別康橋》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爲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鑑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也是鑑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爲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現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徵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爲: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涌動着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徵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爲主其它教學法爲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爲重要教是爲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1.聯想鑑別、協作探究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爲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鑑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並作進一步深人鑽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爲了學,服務於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匯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爲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匯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爲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並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薰陶

4.比較閱讀,體會建築美

爲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築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透過比較,學生髮現了新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築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透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爲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透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瞭解爲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並留課下作業:根據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文居於這套教材的最後一冊(第四冊)第三單元,是承接第三冊的第一單元記敘文的語言表達,第二單元說明文的語言表達而編排的。課文是一篇悼詞,同時也是一篇評述革命導師馬克思的歷史地位、卓越貢獻和鬥爭精神的議論文。學習它對於理解馬克思爲真理而鬥爭的精神,提高學生的議論文語言表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高考考綱、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和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現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一瞭解馬克思在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方面的偉大貢獻,學習馬克思爲真理而鬥爭的精神。二體會課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三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內容連貫,記敘、議論、抒情融爲一體的寫法。

本課計劃用兩課時完成,本次說課內容爲第二課時,根據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及所教學生現狀的認識,故明確本課時教學要點爲:運用揣摩語言的方法,體會課文的語言特色,學習用準確嚴密的語言表達個人的思想觀點。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對這篇課文學習目標的理解,我認爲本課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一重點: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培養學生運用準確嚴密的語言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能力。二難點:1.馬克思兩大發現的劃時代意義。2.第三段複雜單句的語法分析。

二、說教法:

本課教學重點是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在教學中應以揣摩語言爲主。另外,本課教學難點較多,主要有以下幾個:

1、馬克思兩大發現的內容及意義的理解。

2、一些重點語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行動起來,積極收集資料,認真閱讀提出問題,積極思考解決問題,這是突破教學難點的最佳途徑。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教師引導型”教學方案,以突破難點。這種方案的教學思想是,透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師引導下,透過學生的積極配合與認真思考突破教學難點,完成教學任務。這種設計要求學生有比較紮實的基礎,以及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把握教學時機的能力。文中的重點語句較多,體現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關照呼應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選擇要點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與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遠不是主要的”的表達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後一句的理解。

三、說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馬克思兩大發現的劃時代意義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內容同學們理解較爲困難,所以,同學們應在認真預習的基礎上試着找出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結合書下注釋,聯繫上下文,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繫,體會它們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作用及表達效果。

對文中的哲學、經濟學理論的概念可以查閱書籍(如《辭海》,有關政治經濟學、哲學的書籍)來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規律,剩餘價值規律的發現的偉大意義、對其內容可以只作簡單瞭解不必過分深入。課文中複雜的句式較多,同學們可在課前複習一下初中學過的句子成分的劃分、複句層次的劃分的相關知識,然後對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做一下語法分析,這樣對於課上理解文章內容會有較大幫助。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語言是一門藝術,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語言特色。有的人語言幽默風趣,有的人語言質樸自然,有的人語言清新明麗。我們學習的各類文體也是這樣,記敘文的語言形象生動,說明文的語言準確周密,那麼,議論文的語言呢?帶着這個問題,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深入體會一下議論文的特色。

此設定可以幫助學生複習舊的知識,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有個初步的認識。可謂"一石多鳥"。

(二)課前檢測:

1、課文從哪幾方面介紹馬克思的偉大貢獻?具體介紹一下有哪些偉大貢獻?

2、概述課文的結構。

此項設定主要是讓學生熟悉課文,爲下文揣摩語言打基礎。“溫故知新”。

(三)新課講授:

1、先引導學生完成一些語句的揣摩理解,然後師生共同歸納揣摩重點語句的方法。

(1)問題1:

爲什麼說馬克思“停止思想”“安靜地睡着了”“永遠地睡着了”?

(2)問題2:

諱飾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麼作用?答案: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的哀悼與尊敬以及不忍再說,而又不得不說的沉痛心情。

以上兩個問題重在引導學生從重點句段入手揣摩語言。

(3)問題3:

第三段是一個複雜的單句,它的句子主幹是什麼?冒號後面作爲賓語的'復指成分可以分爲哪幾層意思?“正像達爾文……一樣”在句子中是什麼成分?起什麼作用?

此問題透過對句子的主幹和層次的分析,體會語言的嚴密性。

(4)歸納方法:

首先從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幹,理枝葉,分層次;然後聯繫時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語句的深層含義。

2、精讀課文,分組討論,運用揣摩語言的基本方法,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然後選擇以下句子檢測學生理解的情況。

(1)問題1、第八段在讚揚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時,用了哪些極具感情色彩的詞語,有何作用?

明確:這些詞語分別表明敵人和戰友對馬克思的不同態度,用詞準確。

(2)問題2、第二段所寫“這個人的逝世,對於歐美戰鬥的無產階級,對於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確:該句將馬克思逝世這一事件放在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科學發展的廣闊背景中來考察,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評價馬克思的偉大貢獻,是全文的總綱。(此題從抓重點句、聯繫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3)問題3、他的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的事業。“使命”和“事業”的修飾成分各有哪幾層?“推翻”一詞的支配對象是誰?

明確:“使命”一詞的修飾成分有三層,分別是“他”“畢生”“真正”。“事業”的修飾成分有一層,“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 “推翻” 的支配對象是“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此題透過對中心詞的修飾、限制和補充的分析,體會語言的嚴密性)

(4)問題4、找出第五段的關聯詞,分析其作用。

明確: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5)問題5、說說第六段前兩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確: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後一句話,概括第3—5段的內容,也與第二段中的對於歷史科學相呼應;後一句開啓下文,與第7段“因爲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相連,併爲從實踐方面介紹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筆。

以上兩題分別從關聯詞和過渡段方面揣摩語言。

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對本節內容有了較清晰的認識,熟悉了揣摩語言的切入點。所以爲節省時間,本步驟由教師總結,主要是讓學生加深理解,鞏固所學。(出示板書設計)

(四)比較教學:

爲了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提高學生分析、理解、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這裏選了一篇雨果在巴爾扎克葬禮上的講話──《巴爾扎克葬詞》來進行比較閱讀。

兩篇文章均爲葬詞,在內容上有很多相近之處,均對逝者的歷史貢獻與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評價與讚揚,表現了作者對逝者的哀悼與敬仰之情;在表達方式上也極爲相近,都在記敘的基礎上,把記敘、議論、抒情融爲一體,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於逝者的不同,特別是作者的不同,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爲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思想家、科學家,在對馬克思極盡溢美與痛悼之時,在語言上用詞準確嚴謹,在行文中注意了語言的過渡、銜接、關照、呼應,體現了議論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而雨果作爲一位作家、藝術大師,他的悼詞的語言樸實而不單調,準確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於文學色彩,文采斐然,處處體現了語言大師的獨特的語言風格。

在作比較閱讀時,應注意體會兩篇文章語言的異同之處。在這裏,我們選取兩篇文章中的幾個片斷來作一下比較閱讀練習。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各位老師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的第21課《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師說》是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論說文。文中韓愈批評了“恥學於師”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爲師。表現了他不顧流俗,銳意改革世風的進取精神。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 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 關於大綱 《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2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的用法;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二) 關於考綱 據《大綱》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古文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要求:

① 理解(能力層級B級):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 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級):篩選並提取文中重要資訊;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③ 鑑賞評價(能力層級E級):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 關於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爲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四) 關於學情 過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 說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① 掌握、積累實詞“師”“傳”“從”“道”、虛詞“之”“其”“而”“乎”“所以”的意義和用法。(重點)

② 區別古今異義詞語,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 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有感情地、用多種語氣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難點)

②培養學生自讀註釋、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

(三) 德育目標

①培養學生敢於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②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三、 說學法、教法

(一)學 法

① 誦讀法

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範讀、多讀尤爲重要。

② 圈點法

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於領會,而句讀無訛。”我從兩方面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註。③ 提問法

這是打破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透過自讀、自解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向老師質疑。

④ 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也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我設計了一套課堂鞏固練習,重點鞏固課文重要詞語,當堂“消化”。

(二) 教 法

① 點撥法

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我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透過比較,溫故知新,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 歸納法

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這樣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例如《師說》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四、 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

透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整體思路:透過誦讀把握全文;透過質疑師生互動;透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透過精練鞏固知識,強化記憶。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說》一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理清思路,積累實虛詞;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實、虛詞,分析論證結構。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1、匯入及解題(2分鐘) 學生齊讀註釋①;補充作者相關內容及文學常識(屏幕展示)

2、整體把握(共21分鐘)

① 教師配樂示範朗誦(4分鐘) ②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屏幕展示)(1分鐘) ③教師誦讀指導(2分鐘)

④學生自由朗讀(4分鐘) ⑤個別學生示範朗讀(4分鐘) ⑥齊讀(4分鐘)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書)(2分鐘)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鐘)

① 一學生示範朗讀,其餘學生看註釋疏通文意(2分鐘) ②學生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6分鐘)

③師生歸納重點詞語、句式(3分鐘) ④學生試背誦第一段(2分鐘)

4、課內鞏固練習(共4分鐘) 出題(屏幕展示) 5、佈置作業

五、 說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師 說 韓愈

爲師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 從師必要:“不從師,惑終不解”

擇師標準:“無貴賤、無長少,道所存,師所存”

古之聖人 ——今之衆人

二段 對其子 ——於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

醫、師、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師生,師道關係

四段: 寫作緣由

(三)第二課時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課時的方法學習三四段,並檢查課文名句的背誦情況。

其次,進入課文的分析。本課從分析討論課文的第二段開始。這一段中,對比論證使的手法是教學的關鍵。我設問[提問]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爲士大夫之族 “恥學於師”,爲了批評“恥學於師”的人,作者從幾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目的在於讓學生透過閱讀課文,鍛鍊搜尋有效資訊和歸納的能力。要求學生將幾方面的對比關係一一列出,並用課文原文回答作者透過每一組對比得出的結論。從而在誦讀與找尋中明確對比論證的使用效果,並鼓勵學生在習作中使用。分析後,要求學生進一步朗讀並背誦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舉例的手法論證“聖人無常師”。在設計中,我設問[提問]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用文中原句回答。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明確所舉例子背後所蘊含的道理,明確學習應該勤學好問、不恥下問。分析後,要求學生進一步朗讀、背誦名句。最後一段是作者闡述寫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點分析,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風氣和韓愈寫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講解完要求學生再次朗讀全文,並試着檢查名句的記憶情況。加強誦讀訓練的力度,培養語感。第四步,提出一個思考題讓學生討論,問題是前面學過的《勸學》和今天學習的《師說》都是和學習有關的論說文,說明古人很注重學習的問題。那麼今天我們的課堂上“學者”與“師”應該是一種什麼關係呢?大家討論一下。設這個問題,一是讓學生將所學道理運用到實際的思考中,二是促進師生間相互學習關係的發展。

最後總結全文,佈置作業,一,抄寫積累到的名句;二,就課堂討論題,寫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

人教版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的說課課題是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中《故都的秋》一課。

下面我將分五部分來彙報我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即“教材分析”、“教學目的的確定”、“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及“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高二階段閱讀部分所選課文皆爲文學作品,意在加強文學教育,着重培養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本冊課本閱讀部分所選課文爲詩歌、散文,其中前三個單元爲詩歌單元,《故都的秋》位於第四單元——抒情散文單元,爲散文鑑賞的起始課。因而在閱讀欣賞本課時,提示學生融匯已學的詩歌鑑賞的某些方法,在此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對散文欣賞的興趣,指導學生學會一些鑑賞抒情散文的方法,以對後面的散文教學及學生課外自行閱讀起到一定示範作用。

《故都的秋》是一篇情真意切、風格獨具的散文。作者透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讚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並流露出憂鬱、孤獨的心境。文章緊扣北國“清”、“靜”、“悲涼”落筆,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由於本文寫作年代久遠,學生對於作者“悲涼”的情感會難以理解,要學好本課,應適當介紹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及作者寫作的藝術風格,爲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情感掃除障礙。另外,對於寫景抒情散文,學生學習的關鍵在入境,難處也在入境,因而我選擇與課文基調相稱的音樂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輔助教學。儘量使學生與作者的心靈貼近,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二、教學目的的確定

基於以上教材分析,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對本課教學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在鑑賞本文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優美情致,獲得審美的愉悅。

2、培養初步欣賞散文的能力,按“整體感知”——“揣摩領悟語言”——“展開聯想想象”——“明確意象,建構意境”的欣賞性閱讀的認識規律,使學生初步掌握欣賞散文的方法。

3、體味文章緣情寫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提高自身寫作水平。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鑑賞品味語言,由“景語”而“情語”,深層體味作者情感。

難點:調動學生各種思維,對文中所描繪的景物展開聯想、想象,進入“故都的秋”的意境,“設身處地”體驗對象。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教學目的與教學重難點及教學大綱要求,本課教學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按照“寫了什麼”——“怎麼寫”——“爲什麼這樣寫”三個層次展開教學。

(說明:“寫什麼”是閱讀一般的、基本的,也是最起碼的要求,“怎麼寫”“爲什麼這樣寫”是閱讀理解的深化,不僅可以強化作品思想內容和語言藝術的薰陶作用,培養審美意識,還可爲寫作提供有益借鑑。)

2、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監控者。本課主要採用啓發引導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的品味,感悟空間。

教學手段的選擇,除一般教具外,還選擇錄音機、幻燈機及多媒體計算機,後者用於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演示型課件。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匯入

師生共同暢談對秋的感受,也可談談歷代文人所寫的有關秋的詩文。

(說明:透過暢談,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積極性,創造良好的氛圍。)

(二)課文賞析

〈一〉整體感知課文

1、投影出示本課學習目標(即教學目標的內容)。

(說明:透過學習目的的出示,讓學生心中有數,積極主動地按教學目標完成學習任務。)

2、預習

發放有關作者寫作本文背景及作者寫作風格的資料,同時播放與課文情感基調相稱的音樂作爲背景配合學生個人獨立誦讀、品味課文,並投影出示以下預習要求:

都之秋的景物的句子,找出文中直接抒發作者對故都之秋情感的句子,並認真體會。

2除直接描寫故都秋天的景物外,作者還採用了什麼寫作手法來表現故都秋天的特點。

3.重點解決預習要求中的問題

針對預習要求1,師生共同歸納,將作者直接描寫的故都秋景概括爲“秋晨圖”“秋槐圖”“秋蟬圖”“秋雨圖”“秋棗圖”五組鏡頭。

針對預習要求2,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不同。(如:文中倒數第二段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對比,引導學生從“黃酒”、“白乾”等飲食中的“味”去領悟兩地不同的秋的“味”。)

〈二〉揣摩領悟語言

1、演示播放課件。幫助學生進入“故都的秋”的意境。

2、學生獨立有感情地吟誦關鍵語句,相互討論、交流、發言。

提示學生抓住文中直接抒發對北國之秋情感的句子及直接描寫北國之秋景物的句子加以品味。在品味語言之時,結合課件演示中的圖景,運用聯想、想象,並抓住“景語”中的關鍵性詞語加以體會。如“秋晨圖”抓住“細數”、“靜對”、“破壁”等幾個詞,“秋槐圖”中抓住“細膩”、“清閒”、“落寞”等幾個詞,“秋蟬”圖中抓住“衰弱”、“殘聲”等詞,“秋雨圖”中抓住“灰沉沉”、“青布”衣、“緩慢悠閒”等詞,“秋棗圖”中“淡綠微黃”等詞。

(說明:作者直接抒懷的句子學生容易體會其情感,重點引導學生

對景物描寫句子的體會。)

〈三〉品讀文章,深層把握作者情感、文章主旨,品味借鑑其寫作手法。

教師以問題點拔,學生討論交流、發言。

1、在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對故都之秋的感受和情感的一句話,並思考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說明:透過對該問題的解答,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作者的情感,理解“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一句在文中作爲主線,貫穿全文的作用,進而領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2、印發栗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紅脣膏》。學生對比閱讀思考:同是描寫秋景,表達對秋的熱愛、讚美,《故都的秋》爲何流露出“悲涼”之情?作者筆下選取的景物爲何皆爲冷色調?

(說明:啓發學生結合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思考,從而認識理解文章緣情寫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四〉本課小結

透過小結,總結鑑賞抒情散文的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生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以上是我對《故都的秋》一課的設計,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附:板書設計

秋味

秋色:碧天藍朵落蕊棗子清

秋聲:鴿聲帚聲蟬聲悲涼

(反襯)靜

人聲雨聲

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