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初中美術說課稿範文合集6篇

學問君 人氣:2.69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美術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初中美術說課稿範文合集6篇

初中美術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東皋印派在中國篆刻流派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她是從雪漁派、徽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區域性流派。東皋印派的印人留傳下來的藝術遺產十分豐富,是中國文人篆刻的寶貴財富。東皋印藝講求構思精緻、刀法細膩、章法平穩、勻稱調和。印作把書法、章法、刀法三者進行了有機結合,充分展示出書法的筆意美、佈局的結構美、用刀的鐫刻美,體現出“方寸之地,氣象萬千”的意境。

本課教材是本人在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實踐後編寫的,編寫時我關注了初中學生的認知。找到了由他們來繼承東皋印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就是透過欣賞來走進東皋印派、透過設計來了解東皋印藝、透過製作來深入東皋印藝、透過研究來傳承東皋印藝。

本課的教學重點爲:東皋印藝的藝術特色與傳承。本課的教學難點爲:東皋印作印文設計與製作。

說學情

初中學生經過多年的美術及其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無論是在學習方法上,還是知識的容量上,已經具備瞭解決部分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於來至本土的地方民間美術——南通東皋印藝,則更接近於他們的生活,更容易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這些都給本課的學習帶來了強大的推動力。

說目標

就本課教學內容而言,主要是透過欣賞、設計、製作來體驗、探討、研究東皋印藝,並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地方民間美術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傳承,讓學生在鄉土美術學習中開啟創造之門,培養綜合創新能力。由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界定成三塊:

一、知識與能力。透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愉悅中增長知識,關注南通篆刻藝術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藝術設計能力和創造力。

二、過程與方法。要求學生在探尋東皋印派中感受不同東皋印作的藝術魅力並嘗試設計或製作。

三、情感與價值觀。瞭解東皋印派作爲區域性流派的輝煌歷史。引導學生傳承地方美術文化資源的興趣,培養學生愛家鄉、爲家鄉而自豪的思想情感。

說教法、學法

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我主要採取了四種教學方法:

一、創設情境法:透過創設與本課符合的情境,會使學生輕鬆的掌握知識。因此本課在匯入部分透過播放張藝謀導演的《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宣傳片,使學生從宣傳片中瞭解中國傳統藝術——印章的歷史和在生活中具體的實用價值,並由此匯入研究的主題——東皋印藝。

二、合作學習法:透過“確定主題”和“探究”讓學生圍繞老師擬定的相關東皋印派的課題來研究或自己確定的其他東皋印派的研究課題組成自主合作研究小組,完成研究任務。

三、自主探索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而課堂教學是發展學生主體性的主要渠道,對於地方民間美術資源的研究更是如此。本課透過“合作探究”環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感受不同東皋印作的藝術特色與藝術魅力。

四、拓展延伸法:學校美術本身就是生活美術和鄉土美術的歸納與提升,東皋印派作爲南通地方美術中的一朵奇花,我們僅在課堂上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善於將她們運用到生活中去。本課要求學生運用東皋印派的藝術特色嘗試進行自己姓名章的設計、製作並嘗試運用,不僅促進了這一文化的傳承,也將該藝術進行了拓展。

說教學設計

按照前面的分析,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首先進入課前準備階段,這時教師不僅需要準備相關的東皋印派的資料和圖片,多媒體演示設備和美術課箋等常規物品,還需要準備讓學生感興趣的音樂、視頻及圖片製作成多媒體、另外篆刻工具和篆文字典的準備也是必須的。對學生準備,我要求學生,在預習教材的同時還要收集相關東皋印派的其他資料及篆刻時需要的相關工具和材料。

關於課堂教學,首先匯入非常重要,因爲她能創設情境,讓學生迅速融入課堂,所以我準備了張藝謀導演的《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宣傳片,讓學生在中國印的介紹中瞭解篆刻、進而瞭解東皋印藝,進入課題。

我們知道,教師的引導對學生知識的積累具有較強的作用,而自主探尋則是學生髮展的動力,因此在“探究”環節,我要求學生自由組合,確定各組研究東皋印派的主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小組。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總結、歸納東皋印派的藝術特色。本環節先由教師初步確定課題研究方向並提供主要資料,不僅促進了學生完成研究的速度,也保證了研究方向的準確性,降低了研究難度,有助於培養學生研究的興趣,從而使課堂朝着有效的方向發展。

第四個環節是“欣賞分析”,這個環節教師的主導非常重要,雖然前面我們進行了“探究”,學生已經領略到了一些東皋印派的藝術特點,但他們往往不容易形成合理的分析與系統的歸納。因此我重點透過欣賞與分析東皋印作,和學生來研究東皋印藝的設計與製作特點,以便於他們瞭解東皋印派的設計風格,掌握設計技巧。

作業是知識積累,技能鍛鍊的鞏固過程。由於課堂的時間有限,所以在本環節我只要求學生能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自己姓名的設計即可。而對條件成熟的學生則可在我的指導下用蔬果塊莖或肥皂、橡皮等易於操作的材料進行刻制嘗試。

最後,作業的展示也是對學生美術學習的一次檢閱與交流,在這個環節我要求學生將完成的作品在全班交流,並進行立體的評價。

說評價與拓展

而對學生的評價我注重其發展的整體性和可持續性。這時教師作爲評價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需注意因人、因時、因地的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評價活動,充分體現多元評價的內涵。本人在評價方式的設計上採用了多種方法。如美術課箋中“教學反饋條”就是一個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評價方式。而作品展示時的自評、互評及教師點評則是課堂評價的主要體現。結合本課特點,本課我還增加了最佳設計(創意)獎與最佳製作獎的設定,形成了積極向上學習氛圍。

總之,科學的評價方式對於課堂教學的拓展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一個合適的評價方法必然會刺激學生去關心、去探尋其相關的課題。這對課堂的延伸、學生的發展都是有好處的。本人根據教學實際和本課的特點,認爲可以抓住學生在初步掌握東皋印派設計特點的基礎上嘗試技法的創新,以讓東皋印藝真正得到傳承與發展。

我的說課結束了,謝謝大家!

初中美術說課稿 篇2

主題闡釋:

本課內容爲蘇少版初中美術第十五冊第4課《體積與空間中的生命》,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學習時間爲2課時,第一課時透過展示風格各異、材料豐富的雕塑作品,引導學生欣賞與評述,感悟與體驗雕塑藝術的基本語言及獨特美感;以學生非常熟悉且能駕馭的泥爲媒材進行造型與表現,理解雕塑藝術的本質——以體積和空間的造型方式表達情感。本課爲第二課時,透過對身邊材料的觀察、分析,探究運用新材料表現生命、創造生命的方法。兩課時教學內容構成了一個既相對獨立又具有綜合性的完整的單元。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他們處於渴望探求新知識,喜歡張揚個性的年齡階段,他們會萌發許多奇思妙想並急於表達出來。雕塑藝術學習內容幾乎貫穿義務教育的不同階段,八年級學生較爲熟悉,已經具備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和動手能力,但對雕塑的表現方法及精神內涵瞭解較少。我校學生大多爲獨生子女,在家長們“掠奪性的愛”的包圍下,他們缺乏對生活的觀察,環保意識也比較淡薄。

畢加索提出了“拾來的材料”概念,這一創新性的材料開發使雕塑語言更加的豐富和個性化,因此,教學內容定爲:創造之旅——“撿拾”來的生命。教學圍繞以廢舊物爲材料的雕塑創作過程展開,設定了感受材料特點,探究製作方法,創新作品主題,進行創作實踐,展示評價作品等一系列環節。教學從體驗、感悟到創造、實踐,由生活到藝術,層層遞進。學生在賞析作品、探究材料、立意構思的過程中,在生命的快樂綻放中潛移默化地領悟廢廢棄物雕塑的創作規律、藝術語言和精神內涵。

案例評點:

課前每班準備一隻大紙箱,存放、收集班級師生使用過的廢棄物品,如吸管、易拉罐、飲料瓶、膠帶圈、報紙、雜誌、光盤、電池等,課代表安排學生定期收集、清理、分類。

(一)展示、表演,與材料親密接觸

1.展示教師“撿拾”收集來的廢舊物品,學生仔細觀察,分析其生活來源。

2.範作展示,學生帶着好奇心觀望。

教師總結,匯入新課:一把老虎鉗、幾根電線,或者一隻電子鎮流器,幾根鐵釘,經過我們的手就彷彿具有了生命。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經歷創造之旅,給廢舊物以生命。

二、交流、探究,感受材料特點

1.師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既容易獲得,又具特點的廢舊材料?日常生活中人們是怎麼處理這些材料的?自己是如何收集到的?

2.學生分組彙總收集的材料,教師引導學生嘗試將蒐集到的廢舊材料分類。

3.師生交流:與常見的石、泥、銅等傳統雕塑材料相比,廢舊物作爲雕塑材料有怎樣的特點?學生各抒己見。

材料形態廢舊材料種類主要加工方法常用工具

點狀材料稻穀、豆類、電池、貝殼粘貼、串剪刀、美工刀、膠水、切割機、焊接機、鉛絲、鉗子、線繩、線繩、乳膠等

線狀材料線繩、羽毛、蘆葦、草捆紮、粘貼

面狀材料紙張、塑料、布卷、揉、縫製、團、粘貼、累積、彎曲

塊狀材料金屬、石、木、泥、石膏焊接、切割、堆砌、扎

師生歸納總結:

1)廢舊材料的種類豐富,生活中常被人們隨意丟棄,來源廣泛,容易得到;

2)廢舊材料固有的形狀、肌理、色彩、質地,呈現不同特點,給人不同感受;

3)廢舊材料形狀多樣,統括了點、線、面、塊等基本造型要素;

4)廢舊材料雕塑方法多樣,但容易受材料自身特點限制……

4.參觀瞭解別組所帶材料,根據需要在組間進行適當的調換。

三、嘗試、賞析,探究製作方法

1.在組內所帶的材料中選擇較一種材料,思考:可以採用怎樣的加工方法使材料呈現體積與空間?學生分組交流。

2.課件出示表格,總結廢舊材料塑造空間體積的一般方法及常用工具。

3.師生總結:不同的材料應使用與之相適應的製作方法。恰當且巧妙的方法能更好地體現空間與體積。

四、創意互動,賦予材料生命

1.我們已經熟悉了材料,也掌握了一定的創作方法,那麼,怎麼超能賦予材料生命呢?大家來試一試。

師生商量選取一、二種材料,嘗試“頭腦風暴”,用不同方式進行空間與體積造型。看誰的創意巧,這麼構思的理由是什麼。

一把老虎鉗可以是什麼?

頭腦風暴第一波:

螃蟹的鉗、動物的腳、站立的人、未來戰士、一條魚、武器、瞭望臺……

頭腦風暴第二波:

焊接上一隻廢簸箕就是一隻“寄居蟹”;

繞上一圈電線就是“運動員”;

糊上彩紙就是一條“熱帶魚” ……

2.那麼,藝術家們是怎樣讓生命綻放的呢?

1)表現的是什麼內容?你看到了怎樣的“生命”?

2)用什麼材料來造型的?

3)採用了怎樣的造型方法?學生展開想象談感受。

3.大家一起來試試:仔細觀察課前所蒐集材料,分組討論可以怎樣造型,選派同學在班級交流(一人或者多人均可,可邊介紹創意邊演示)。

師生歸納:要做出生動富有生命的作品,就必須抓住對象的特點,結合材料呈現的基本造型元素及其他特徵,敢於想象、創造,才能創造出有生命的空間造型。

五、創作、實踐,生命在快樂中綻放

1.啓發學生構思用材料雕塑的形式爲身邊的生命“塑像”,學生談創作設想(材料、方法、構思的獨特之處)。

引導學生提出建議和意見,師生共同幫助學生完善構思。教師引導學生不要追求外形的“像”,而要力求透過材料表現生命的本質、神韻。

2.以“生命”爲主題,創作一件或一組雕塑,可合作也可獨立完成。

要求:

1)充分利用材料的形狀、色彩、肌理等美感;

2)作品構思巧妙,富有創意;

3.強調製作過程中的安全防護意識。

4.教師指導,及時發現學生有創意的設計構思與造型,並給與鼓勵。

六、評價、收藏,體驗成功的快樂

1.作業過程中,迅速將學生創作過程和他們的作品迅速展示出來。

2.創作基本完成,學生圍繞自己創作生命的過程談創意,進行自我評價;師生從美術的角度對作品進行評價。對學生作品的創新之處、獨特之處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作品不是那麼完美。

3.在師生評價意見的基礎上學生對作品進行二次作業。

成效分析:

本課首先採用廢舊的物品匯入,讓學生先了解廢舊材料給材料分類,激發學生積極加入活動,教師的提問讓學生對廢棄的材料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教師的形象直觀的匯入,讓學生生髮現廢棄物也可以塑造生命。

讓學生感受材料的特點,它們各自的特性,以及主要的加工方法和所需要的工具。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一目瞭然。

創意互動學生充分交流、探討的機會,體會團體合作的樂趣。頭腦風波,充分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大膽的思考,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創新的思維,大膽的設計讓學生髮展了自己的能力,張揚了自己的個性。學生在評價、收藏,體驗成功的快樂中結束本節課,並完成了本節課件的教學目標。

初中美術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江蘇少兒版七年級《美術》第14冊“設計.應用”單元中的一課。“線”是最具表現力的造型要素之一,而本節課提到的“立線”則是有影子的線,它把生活中的各種線形的材料透過一定的方法“立”了起來,使其有了一個動手設計製作的過程,也令作品具有了很強的裝飾性,體現了設計應用課美化生活和環境的作用。因此,本課內容的設定較有新意,動手又動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材料的選擇較貼近生活,便於學生蒐集和尋找。透過教學,使學生能在作品的賞析中感受藝術之美;在作品的設計中培養創新意識;在作品的合作中體驗創作的樂趣;在製作過程中養成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總之,它對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學情分析:

1、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一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已具備初步的線造型能力,且普遍對動手製作興趣較濃,而“立線裝飾”正符合了這個年齡段的特徵,動手動腦相結合。但是,他們對線造型設計的手段和方法知之不多,特別是正確合理地運用生活中各種線形的材料進行創作,使其具有很強的裝飾性不甚瞭解,因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大量的範畫作品,透過作品的賞析,師生的互動,教師的啓發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感受藝術作品之美的同時,逐步瞭解和掌握立線裝飾作品造型設計的要點和難點,使其創作更具美感。

2、作爲設計應用領域的“立線裝飾”,其主要的設計目的和用途就是美化裝飾生活和環境,而課本所提供展示的範畫形式單一,很容易捆住學生的思維,削弱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幾乎在每一個知識點的傳授中都有意識地增加了一個或一點拓展的知識,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開啟思維,使立線裝飾的設計不斷由單一到多樣,由平面到立體,進而向全立體拓展,培養學生改善生活,美化生活,創造生活的設計意識。

三、教學目標:

1、瞭解立線裝飾的特點,掌握立線裝飾作品的設計和製作方法。

2、感受各種立線裝飾作品的藝術美,提高審美素質。

3、體驗合作與創作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四、教學重點:

瞭解立線裝飾的特點,感受各種立線裝飾作品的藝術美,利用各種線狀材料進行立線裝飾作品的設計與製作。

五、教學難點:

在設計製作的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充分利用各種材料的質感和色彩,合理運用各種造型要素和造型方法,使立線裝飾作品真正具有“裝飾”之美。

六、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瀝粉製作材料,KT板,紫沙泥,粗細不一的跳繩,相關範畫和工具材料。

學生準備:各種卡紙,生活中各種線狀的材料,相關製作工具。

七、教學過程:

(一)觀察比較,匯出課題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校園裏爬牆虎的藤條並和一個表現爬牆虎的藤條的平面裝飾畫作品對比。提問:兩者有不同點?

學生觀察比較這兩幅作品,經過討論說出它們的不同點:一個是用黑水筆直接描繪而成的平面的線,另一個則是立體的.線。

[設計意圖]:透過兩幅同一題材作品的比較和分析,讓學生對立線有一個初步的直觀認識,並自然引出課題——立線裝飾。

(二)活動參與,深入主題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一幅有大象造型的紙立線裝飾作品,並設問:立線裝飾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在老師的啓發引導下,學生用手去觸摸作品——感受到紙的硬度和畫面的凹凸;用燈光從不同的角度照射作品——看到畫面上有“大象”的影子落下;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作品——發現“大象”的輪廓線有粗細不等的變化。進而得出立線裝飾的主要特點是:有影子、有質感的變化。

[設計意圖]:此環節透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和體驗得出問題的結論,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性,又培養學生全面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作品賞析,感受設計要點

1、師生共同賞析紙立線裝飾作品

此賞析過程共展示了六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採用由教師設疑,啓發引導,學生討論,解答問題的教學思路共同感受立線裝飾作品中造型設計的要點。

(1)整體欣賞六幅作品——得出造型設計需誇張,要富有裝飾美感。

(2)欣賞作品1和作品2——得出造型設計可以是具象的,也可是抽象的。

(3)欣賞作品3和作品4——得出造型設計有對稱和均衡之別。

(4)欣賞作品5和作品6——得出“立線”的不同形態和有秩序的排列給

造型設計帶來很強的裝飾性和形式美感。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紙立線裝飾作品的藝術美,充分體會紙立線的基本造型方法在具體作品中的靈活運用給人帶來的裝飾美感,掌握基本的造型要素和基本方法。

2、遊戲:紙立線變變變。

此環節是在前一個環節基礎上的一次拓展,即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紙透過擰、編、纏的方法,使紙變化出多種不同“立線”的形態,以改變單一的把卡紙裁成條狀立起“作畫”的方法。

[設計意圖]:以紙爲媒介,拓展學生的思維,豐富紙立線裝飾作品的表現形式。

(四)作品評述,掌握設計難點

1、教師設問:立線裝飾除了紙材,還可以用哪些材料?並用課件展示用其他線形材料創作的立線裝飾作品。

學生邊欣賞邊歸納老師的提問,即除了紙材,還有電線、各種繩子、毛線、火柴、泥條、吸管、鉛絲甚至樹枝等。

2教師再提問:這些不同材質創作的立線裝飾作品的有何特點?

學生在教師的引領和啓發之下,邊欣賞作品邊回答老師的問題。即:由於材質的不用,作品給人的感覺不同,如毛線給人輕柔之感,而鉛絲則給人剛直之感。並進一步討論分析出在作品的創作中,應把造型和材料有機地結合起來,即以型選材或以材設型。

[設計意圖]:感受各種立線裝飾作品的藝術美,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創造美,學會把材料的質感作爲豐富造型設計的重要元素,以增加作品的表現力和裝飾性,培養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

(五)演示討論,歸納設計步驟

教師展示瀝粉立線裝飾作品,簡單介紹瀝粉立線裝飾的原理和特點,並在實物投影儀上進行演示,進而由學生歸納總結出立線裝飾的設計步驟。

[設計意圖]:此環節既讓學生了解、感受了瀝粉立線裝飾作品的藝術美,同時又直觀地展示了作品的設計製作步驟。

(六)拓展知識,豐富設計方法

教師提問:立線裝飾的底版除了各種平面的紙材和板材外,還能有其他形式的底版嗎?接着,結合實物和圖片啓發誘導學生

(1)先出示把臉作爲底版的貓頭鷹立線裝飾作品。

(2)再用課件顯示底版爲盤子的泥條立線裝飾作品。

(3)最後展示用立線裝飾的塑料杯子。

在老師的啓發下,學生逐步歸納出底版除了紙材和板材外,還可以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

(1)底版可以作爲造型設計的一部分並與之相融合成一個整體。

(2)底版可以是生活用品。

(3)底版除了是平面的,還可以是立體的。

[設計意圖]:拓展底版的表現形式,既豐富了立線裝飾作品的設計方法,又能進一步開啟學生的設計思路,使作品與生活的聯繫更密切。

(七)合作設計,動手動腦

1、分組合作,快樂體驗

(1)在桌子上設計製作立線裝飾作品。

(2)在地上直接用各種跳繩創作立線裝飾作品。

(3)用泥條在白色KT板上創作立線裝飾作品。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選用不同的創作方式,既拓展了創作空間,又增大了作品尺寸,同時也讓學生充分體驗了立線裝飾作品創作的樂趣。

2、作品展示,評議交流

學生先分組展示作品,派代表上臺進行交流,而後學生互評,最後教師點評總結。

[設計意圖]:檢驗課堂教學效果,並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和交流的機會。

(八)開闊眼界,激發思維

1、教師結合圖片,簡介法國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奇特的建築結構。它的設計獨樹一幟,整個建築是由鋼管和玻璃管構成,並把鋼管故意裸露在外面,象一個工廠車間。啓發學生用“立線裝飾”的視角去整體欣賞它,會發現它的建築結構實爲一個全立體的立線裝飾作品。

[設計意圖]:透過法國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獨特建築結構的賞析,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創新思維,使立線裝飾由平面向全立體拓展。

2、提出課後思考題:現代家庭裝潢爲了美觀,通常把電線和水管埋在牆裏, 這樣做會給出現故障需要維修時帶來很大的麻煩,若把它們直接裸露在牆外,你將如何對它們進行科學而巧妙的設計,使其既實用又美觀呢?

[設計意圖]:拓展課堂知識,把立線裝飾的設計與生活實際相聯繫,增強學生學會運用知識改變生活、美化生活、創造生活的意識,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

(九)寄語學生,昇華情感

同學們:在創意無限的設計海洋中,願你們插上想象的翅膀,開動腦筋,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把我們的生活裝點得更加美好!

八、教學評價:

1、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立線裝飾作品的設計和製作方法。

2、在作品的欣賞評價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如何。

3、學生的作品設計是否具有一定創意的裝飾美感,且能積極投入到合作創作中。

九、教學反思:

透過教學實踐,給我最大的切身感受是,在新課程的改革實施中,教師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教材實施者,他也應該是一個積極的教材參與者。

本節課所呈現的教學內容很簡單,就是利用生活中各種線形的材料透過一些基本的設計知識和方法,進行有目的的創意、設計和製作活動,使其成爲一件具有裝飾性的立線裝飾作品以美化生活和環境。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中的內容去傳授,那麼,學生的思維勢必受到約束,反饋出的作業情況也會受到課本範畫的影響,雖有創意,但不會有太大的突破和創新,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被最大程度的調動起來,因此,我在認真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的知識和內容進行了拓展和延伸,並巧妙地滲透在教學的設計中,既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豐富了立線裝飾作品的表現形式,又調動了學生創作的熱情,使得作品的呈現樣式更加多樣化、立體化,生活化。

點評:本課是設計應用領域中獨具魅力的一課。“立線裝飾”也是學生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一種方法,然而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它的美感,創作出別巨匠心,富有個性的作品來卻不容易。爲此,教師把着力點放在了開啟學生思維上,學生的思維放出的奇光異彩使這節課特別精彩。

教師從引導學生觀察校園中的爬牆虎藤條入手,一下子使學生的思維跳出了局限的底版上的立線裝飾,並由此找到了生活中的不同材質的立線,既感受了不同材質的美又由不同的材質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符合新課程中以多種媒材進行創作的理念。遊戲“紙立線變、變、變”既給了學生方法又使學生的思維豐富了、活躍了。此外,最後的拓展,透過播放裸露在樓道里的電線和水管的錄像,引導學生對這些不美的立線進行加工設計,使之既美觀又實用,至此,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生活,走向深刻,具有價值。而介紹全立體的法國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的奇特建築結構,又使得學生的思維從平面走向了立體。

初中美術說課稿 篇4

單元總目標:

1、 從古今中外的優秀繪畫作品中,體會到勞動____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勞動是許多畫家經常表現的重要題材之一。不同時代的畫家透過勞動題材所表現的主題是不一樣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也是多種多樣的。它們所體現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性的高低存在着明顯的差別。透過欣賞,提高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 透過對錶現勞動題材的優秀繪畫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念。

單元課時:

本單元分2課時教學。

活動安排:

◆觀賞與描述:

*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這些美術作品所表現的勞動的性質和情節?

* 你對作品所表現的勞動場景有什麼感受?

* 你對作品中人物的勞動心情和態度有什麼感受?

◆分析與研究:

* 你對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 你瞭解作品的時代和社會特點嗎?

*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要表現的主題?

◆討論與解釋:

*你從這些表現人類勞動的美術作品中獲得了什麼樣的審美感受?

*不同的人物對勞動有什麼不同的態度和感情?

◆體驗與評價:

*你對人類勞動的意義有什麼體驗和聯想?

*你對"勞動創造世界"有什麼體會和看法?

活動一

1、課題 勞動____人類創造力的源泉(上)

2、學習領域 欣賞*評述

3、課時 1課時

4、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具:欣賞掛圖、課件、課外收集表現勞動題材的美術作品、課本等。

學生準備學具:課本、鋼筆、筆記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① 透過欣賞(用課件展示)表現勞動題材的中外美術作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對學習美術的興趣。

② 教師宣佈本課時教學任務及採用的學習方式方法,要學生注重對中外美術作品的比較、分析,談自己對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 學生預習,看課本上的圖片和文字,認真觀察、思考問題。

(2)發展階段

① 欣賞、評述《在激流中前進》

☆ 展示圖片,學生欣賞、討論。

☆ 請幾名學生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 教師歸納總結:

《在激流中前進》(油畫)

作者:杜鍵,上海人,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班學習時的畢業創作。爲此,作者曾先後到山西禹門口、陝西寧家川等黃河險急渡口體驗生活,蒐集創作素材。作者以簡練的藝術語言,雄健有力的筆觸,凝重的色調錶現了黃河船工們齊心協力在黃河的激流濁浪中奮力前進的驚險場景。作者運用襯托和對比的手法來刻畫黃河船工在勞動中所表現的驚人力量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主要表現在洶涌激盪的河水與般工們沉着穩定的姿態的對比,大面積奔騰而來的黃河濁浪和小船的強烈對比。

② 欣賞、評述《糧食》

☆展示圖片,學生欣賞、討論。

☆請同學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糧食》(油畫)

作者:(蘇聯)雅布隆斯卡婭,衛國戰爭後著名女油畫家、基輔美術學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時期時榮獲國家獎的成名作,約4米寬的巨幅作品,表現了蘇聯集體農莊女莊員在豐收的打穀場上勞動的場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陽光下,集體農莊女莊員們在堆積如山的金黃色麥粒的打穀場上,緊張而有秩序地勞動着。女莊員們興奮的笑臉和歡快而有節奏的動作,充分顯示了經過戰爭洗禮後的蘇聯勞動人民高漲的勞動熱情和嶄新的生活風貌。作品構圖宏偉,形象生動,主題鮮明,內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③ 欣賞、評述《牛耕》,寫觀後感受交流。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

☆分組討論、寫觀後感。

☆學生髮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牛耕》(甘肅嘉峪關魏晉時期的墓磚畫)

這是從甘肅嘉峪關魏晉時期5號墓中出土的、原位於墓前室壁的一幅磚畫。我國自漢代以來,統治階級厚葬之風俗盛行。墓室中繪有大量的磚畫。這幅磚畫與同一墓室的其他磚畫的最大特點是,除了表現墓主生前宴歡、舞樂等享樂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現勞動人民從事各種生產勞動的場面。是墓主爲了祈求死後永遠有一批勞動羣衆供他們驅使奴役、但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生產勞動的狀況。這幅表現牛耕的磚畫,畫面十分單純,但作者頗具匠心。如兩頭牛有意畫成一黑一白,以對比的手法突出畫面的明快感。再如,畫扶犁者,只寥寥幾筆,不僅生動地畫出了扶犁者的形態,而且其緩步前行時的姿態極富運動感。

④ 欣賞、評述《清明上河圖》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自願發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清明上河圖》(中國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作者:張擇端,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縣)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動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榮景象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著名之作。全畫內容大體分爲三段,開頭是畫汴梁的郊野風光,中段是以虹橋爲中心的汴河(當時稱"上河",此河是當時國家的漕運樞紐,南北商業交通要道)及其兩岸舟車運輸、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等繁忙的活動場景;後段爲巿區街道的繁華場面。教材中所選的是中段也是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載着貨物的大船,即將透過虹橋。橋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時失去了控制,船工們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緊張地控制着船頭前進的方向,有的在指揮,有的在擲纜繩,以使大船安全地透過虹橋。相映成趣的是,大船過橋的緊張又極具戲劇性的場面,吸引了橋上衆多的行人。他們都在聚精會神地注視着橋下發生的一切。橋上橋下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幅熱烈、緊張而又極其生動的畫面。雖然畫中人物都畫得很小,仔細一一看去,個個都很生動,十分耐看,足見畫家對生活的觀察十分仔細,描繪人物的舉止形態具有極其深厚的藝術功力。從而使這一段描繪成爲整個《清明上河圖》中最吸引人、最令人過目不忘的場景。

⑤ 欣賞、評述《搗練圖》

☆展示掛圖,學生欣賞、討論。

☆學生髮言,根據預習時提出的問題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師歸納總結:

《搗練圖》(宋代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作者:張萱,盛唐著名人物畫家,擅長畫婦女。現存的宋代摹本《搗練圖》和《虢國夫人遊春圖》是他的代表作。

《搗練圖》因描繪唐代婦女制"練"(一種絲織品)的勞動場面而得名。全畫共畫了十二個人物,按制練的工序分成三組;右邊一組描寫四個婦女用木杵搗練,教材中所選的正是這一段。中間一組描寫兩個婦女在理線,左邊一組描寫兩個婦女把練拉直,另一個淘氣的小孩在下面來回玩耍,在中間和左邊兩組人物之間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團扇在扇炭盆。十二個人物組織得疏密有致、動靜適宜。讓我們看到了當時制練的勞動過程。作爲一件藝術品,其重要的價值還在於作者描繪這一勞動場面的高超技巧。這主要表現在由四個婦女組合而成的畫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實,又有獨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態各不相同,既統一,又富有變化。"豐頰肥體"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婦女的共同特徵。描畫勾線工細又勁健,設色富麗而又勻淨雅緻,衣服的質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充分顯示了唐代的工筆人物畫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3、課後拓展

(1) 請同學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欣賞、評述、交流,課後寫自己的心得體會。

(2) 課餘時間,多蒐集優秀中外美術圖片,透過欣賞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

活動二(第二課時)

1、課題 勞動____人類創造力的源泉(下)

2、學習領域 欣賞*評述

3、課時 1課時

4、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具:欣賞掛圖、課件、課外收集表現勞動題材的美術作品、課本等。

學生準備學具:課本、鋼筆、筆記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初中美術說課稿 篇5

課題:動感生活

教材分析:

“造型.表現”是美術課程內容中覆蓋面最廣,分量最重的部分。速寫是其中較難把握的內容之一。如何讓學生透過學習,感受線造型人物的藝術美感,初步瞭解人體的結構及運動規律,並能嘗試將所見以藝術的方式呈現。如速寫,鉛筆淡彩等。透過對本課題的學習,使學生克服對速寫學習的畏難情緒,並有效的激發學生喜歡以速寫的藝術形式捕捉生活中生動的一面。本課力求讓學生在造型遊戲中自主探索知識,透過討論,欣賞實踐,評價等方式逐漸激發學生藝術學習的興趣,從而不斷豐富自身的藝術感知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透過對人體運動時的觀察,分析,研究和探索,學生初步瞭解人體的基本結構和運動規律。

2,能力目標

(1)對人體的基本結構和運動規律的觀察分析,培養學生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習慣。

(2)透過欣賞提高學生線造型的審美鑑賞能力。

(3)初步掌握瞭解速寫這種藝術語言,能進行簡單的寫生活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對速寫這種藝術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關注周圍的事物的習慣,以及關愛他人的美好情操,同時能在這種藝術體驗中感受日常生活的美好。

教學重點:

1,透過啓發式教學,使學生了解人體在運動中的結構特徵,並瞭解動勢線在速寫中的作用。

2,研究,學習名家名作中速寫人物的造型表現手法,初步學會用速寫的藝術形式塑造人物。

教學難點:

感受人的運動美,透過一系列手段探知人的運動結構特點,並學會藉助動勢線這一手段簡練概括,扼要,準確地將自己所感受到的藝術形象,簡要明確的描繪下來。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好速寫工具,一些名家速寫作品,一些教師本人的速寫作品,還有一些歷屆同學的速寫作品(多媒體制作成欣賞課件,用來輔助教學,以實物投影儀展示本班學生作品)

2,學生準備好繪畫工具(如炭筆,鉛筆,水筆等)查閱並收集一些喜歡的大師速寫作品

教學過程:

1,匯入:欣賞分析與實踐

(1)電教欣賞劉翔的跨欄動作,電教欣賞姚明的投籃動作, 電教欣賞楊麗萍《孔雀舞》表演,定格若干個動態,學生進行分析。

提問:運動員的精彩瞬間,舞蹈家優美舞姿變化多端,是身體什麼部位在起作用?學生思考人的身體結構,發現人運動的關鍵是關節,動勢線的轉折處也就是關節點上。

(2)電教出示學生操場上的體育活動場景,學生動作特寫圖片

學生小遊戲:把學生分組,快速的畫出圖片上學生體育活動的動勢線,體會關節點是活動的關鍵所在點。

設計意圖:在上節課的基礎上,學生已掌握了人體的基本比例,面部的基本比例,本節課要解決的首先是學生對人物動態的理解,首先要明確動勢線的作用,透過小遊戲讓學生輕鬆愉快的理解各種動態產生的緣由。

2,名家名作賞析(先讀畫,再學畫)

(1)看看畫家是如何用繪畫語言表現運動中的人物的,學生談感受。

小結: A,速寫主要是運用線條。

B,線條的類型:濃淡 虛實 粗細 曲直 長短 疏密

C,線條的運用:

(a ) 速寫不等於素描(富有節奏感 流暢淋漓的韻味)

(b)線的取捨提煉(“衣紋線”忌平行 ; “結構線”要準確,實在,又稱“實線”;“慣性線”不要畫太多太重,又稱“虛線”)

(c)線條的對比(濃淡對比,虛實對比,曲直對比,長短對比,疏密對比)

D,線要爲結構服務

以上分別對照優秀速寫作品由學生作出分析,教師提點。

(2)探究如何做到在短時間內,用簡練的線條概括,扼要,準確的將人物動態表現出來。學生共同商討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學生小結:必須掌握正確的速寫步驟和方法

A 整體觀察,熟悉對象

B 構圖佈局,定出人物在紙面上的位置

C落幅定形,輕輕落筆,從整體出發,長直線或長弧線,確定大的形體比例,透視關係。

D局部肯定,在基本形確定的基礎上,從局部開始塑造形體,一般從頭開始,從上而下,將對象的手及身體輪廓,衣紋更進一步刻畫,注意手腳的透視方向

E 調整完成。

教師提點:一定要從整體出發,再進行局部肯定,再迂迴到整體。該加強的加強,該削弱的削弱,遵照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

設計意圖:

美術屬於視覺範疇,它是由具體的形象語言來表達的,形象只有透過直觀才能感知 ,這一部分的設計首先由欣賞作品作爲切入,學生首先多欣賞多比較纔能有審美的能力。要先讀畫然後纔是學畫。

針對讀畫我先以提問的探究的方式提出:“看看畫家是如何用繪畫語言表現運動中的人物的?”很自然的讓學生關注到線條這種最簡單的繪畫語言,很自然的過渡到有關於線條的諸多知識,讓學生不知不覺的瞭解了這些知識,並且學習了怎樣靈活的運用這些線條。這些內容假使只是教師空洞的講解學生會覺的枯糙乏味,只有帶着任務,欣賞着鮮活的作品才能真正的有所感悟和察覺 。這個過程的學習使得學生鑑賞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即學會了讀畫。

解決了讀畫再學畫,怎樣畫速寫,除了運用上面所講的知識以外,接着進行第二個問題的探究“如何做到在短時間內,用簡練的線條概括,扼要,準確的將人物動態表現出來 。”第二點我們提出了一個很現實,很讓學生困擾的問題。也是本課我們要涉及的教學重點,簡單的講一下速寫的一般步驟學生可能很不以爲然,但用提問的方式再用解決問題的態度,談到有這樣一種方法:能做到在短時間內能完成一幅生動的速寫作品,學生就都不會拒絕而樂於接受這樣的一種方法了。事實上這個環節很簡單,也很自然,設計意圖僅僅是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儘量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如學生想探究想找到辦法的心理習慣等。

3,教師示範

請一位學生上來客串模特,教師按照上述步驟進行課堂速寫,每個步驟運用實物投影給予展示,直至基本完成速寫。( 此環節一定要把握好時間,基本控制在5分鐘左右。 靈活機動地把握好當場示範的火候,語言不羅嗦, 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精選示範的環節 ,分寸要拿捏得體 。)

設計意圖:

美術學科偏重於感性,而感性本身也難以解說。示範教學是美術教學中最基本,也是最直觀有效的教學手段, 歷來是美術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不二法寶。 教師當場示範比現如今流行的多媒體演示,來得更靈活、直觀,更易於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夠使教師在學生面前樹立自己的專業形象,得到學生的敬佩。我們欣賞美術作品,除了欣賞作品最終靜態呈現的各種美術語言綜合作用的美,對作品創作過程的感受也是十分重要的。示範可以給學生營造一種氣氛、一種心境、一種情緒,可以激起學生的表達嘗試的衝動。

4,佈置作業

(1)觀察身邊同學的各種動態,嘗試着用畫筆紀錄下來,體會速寫線造型的藝術魅力。

(2)對照電教圖片,速寫劉翔的跨欄動作,或者姚明的投籃動作。

(3)也可憑想像自由作畫

學生自主選擇工具

設計意圖:

作業佈置是美術課堂中的關鍵環節,作業佈置的難易程度,以及作業的可選擇性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作業積極性和作業的質量。因此作業的吸引力,可實踐性,可觀賞性都是教師佈置作業所要考慮到的內容,我把作業的範圍適當的放寬, 佈置美術作業要從減輕學生心理壓力,增強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目標出發。5,評價及拓展

學生完成作業後,用雙面膠貼到黑板上,以小組形式上講臺欣賞評價作品,然後由學生展開自評和互評,最後由教師進行小結。

設計意圖

作業是評價學生知識技能掌握程度和課堂教學效果的標準之一 .對學生作業的評價要分層次,有梯度,使學生都能受到肯定和鼓勵,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以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尋找閃光點,挖掘繪畫創造潛能,展現自己的真實感情爲主。關心學生創造種所付出的勞動和過程。特別是對待少數追求個性風格的學生更應該關注。總之,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和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取經驗和教訓這纔是最重要的。

板書設計:

1,欣賞與分析

身體結構 關節 動勢線

2,名家名作賞析

(1)線的分類:

(2)線的運用:

3,速寫的基本步驟

A 整體觀察 熟悉對象

B 構圖佈局

C落幅定形

D局部肯定

E 調整完成。

4,佈置作業

速寫作業一幅

要求:形體完整,比例合理,線條豐富有變化

5,評價拓展

初中美術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15冊第7課的教學內容,屬設計應用類課程。教材嘗試改變立體構成教學單調的技法訓練模式,在生活中尋找一些常見的可以產生累積效果的素材,讓學生在學習立體構成——累積構造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練習中,擴大眼界,培養對立體構成——累積構造的欣賞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內容設定上注重與生活的聯繫和審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對立體構成中形式美規律的認識,增強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意圖:

八年級的學生對於立體構成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通常是在設計製作類的課程中涉及到,並沒有形成獨立的教學單元內容,因此相對來說學生對立體構成的知識不是十分熟悉的。事實上,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到建築設計小到家中物品的擺放,累積構成的實際運用的例子比比皆是,本課教學的設計強調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的素材,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更自覺的關注生活,熱愛藝術。同時,累積構成又是一種很適合學生集體參與創作的作業類型,從累積材料的選擇到立體構成的完成過程都讓學生合作完成,由此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培養集體榮譽感。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立體構成的基本知識和累積構造的製作練習,使學生了解累積構造的基本規律

2、透過對生活中運用實例的欣賞,提高學生對立體構成作品的欣賞能力。初步培養開發學生立體形態的創造潛能,重視聯繫實際能力的培養,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3、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培養集體榮譽感。

教學重點:

學習設計師透過不同形式的累積構成設計的具有形式美感的“牆體”

教學難點:

理解累積構造方式的基本規律,並嘗試運用實踐。

教具準備:

教具:各色彩卡紙,雙面膠,剪刀,刻刀,部分作品,多媒體課件

學具:各色彩卡紙,剪刀,美工刀,膠水或雙面膠,水彩筆或水分顏料等。

分組:每組準備相同的材料。(體現小組合作的精神、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以學生參觀世博會的親身經歷匯入本課的主題:有趣的牆。

教師:前段時間在上海舉辦了第41屆世界博覽會,有沒有同學去過世博會呢?

學生:有

教師:同學們在世博會的參觀的過程之中,對什麼印象最深刻?

學生:…

教師:老師在假期也去參觀了世博會,可惜遊客過多,許多展館都沒能參觀,但世博會的場館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場館的外牆讓我非常驚訝,原來牆壁還能如此的有創意!

二、 以有趣的牆面爲案例,讓學生在欣賞中體會立體構成的美。

教師:下面我們來欣賞幾個世博會的場館。

西班牙館:

又名藤條籃子,藤條的外牆是藤板用鋼絲斜向固定,像魚鱗一樣排列,既牢固又美觀。這些深淺各異的藤板都是在孔子的故鄉山東製作完成的,不經過任何染色,藤條用開水煮5小時可變成棕色,煮9小時接近黑色,這就是這些藤板色彩不一的“祕訣”。

英國館:(表現環保理念)

又名種子聖殿,英國館的主題是種子,外觀像一朵蒲公英,由6萬根亞克力管組成,管子的底部放着900種共26萬顆種子,全部是瀕臨滅絕、稀缺品種。

韓國館:(表現民族文化)

韓文被直接體現在展館的外觀設計之中

匈牙利館

匈牙利館在建築表現上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無論館外館內,參觀者都能看見一根根大約直徑10釐米的木套筒“從天而降”。

教師:世博會的牆真是構思巧妙!那讓我們同學們也來試一試!

三、試一試,壘一壘,在實踐中學習

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來,用模擬的磚塊設計一面牆。

教師:有沒有同學再來試一試?但要求是不能和剛剛一位同學一樣

透過幾位學生嘗試壘牆

教師:

定義:

以一個基本型爲主體在骨式內進行重複排列,我們稱這種基本形式爲累積構造。

骨式的變化:

上下、左右、前後、傾斜…

基本型的變化:

累積構造可以是以單個塊材爲單位,同時也可以將幾個塊材組合爲一個單元后再進行累積。

總結:

累積構成能表現一種有秩序的視覺形象,使人感受到秩序美。有秩序的排列表現出的韻律美,表現出協調、和諧的感覺。

四、製作示範:

教師製作示範

1、以步驟性的示範,減緩學生自我實踐過程中的盲目性。

2、以多個類型的示範,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避免出現完全照搬的現象。

五、你也露一手:

A、作業:以小組爲單位,自由設計製作你心目中的藝術牆

B、要求:

(1)每組設計製作的基本形

(2)發揮想象累積組合

(3)製作過程中要注意刀具的安全

C、教師巡迴輔導,加強技術指導。

六、互評:

(1)選一位對本組的作品進行點評,並向同學介紹你的創意、你們的作品產生什麼樣視覺效果?

(2)評選你最欣賞的一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