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化學說課稿範文合集七篇

學問君 人氣:2.49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說課稿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化學說課稿範文合集七篇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爲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爲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展。對於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爲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係,在學生了解了水污染產生的嚴重後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義之後,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後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透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透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爲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b、透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瞭解水的化學式;c、透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係,並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2)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b、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標:a、透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b、透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污染的錄像,增強環保意識。

3.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說教學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爲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 以問題匯入新課,簡潔明瞭在講授新課前,透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繫實際的問題,然後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後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於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透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後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於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後,接着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 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 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污染。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採用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並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透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透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於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後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爲具體,變靜態爲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爲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爲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爲特徵的求知慾望。

3.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資訊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爲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佈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錄像,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透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徵:

(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

(2)學習者透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

(3)學習者透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化學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題1《質量守恆定律》的第一課時,包括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質量守恆的原因及其應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質量守恆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於整個中學化學。本節教材在初中化學裏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識,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節課的教學將引領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開始了從“質”到“量”的過渡,也爲之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計算的教學構建了理論鋪墊,所以本課內容不僅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教材的編寫意圖、本節的特點、初三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恆定律以及守恆的原因,學會運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和解決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實驗及分析,培養學生利用實驗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透過對化學反應實質與質量守恆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使學生了解研究化學問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善於合作、勇於探索、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對學生進行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的涵義。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透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如何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恆的原因,從

而達到從定量角度理解化學反應。

4、對教材的改進

課本P88活動與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較高:因爲玻璃管灼熱後既要迅速插入到錐形瓶中,又要恰好與瓶中的白磷接觸,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這樣的疑問:在插入過程中,瓶內外的氣體是否發生了交換?爲此,我作了如下調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氣球套緊瓶口,再將錐形瓶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至白磷自發燃燒完全。

課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給學生造成疑問,水分會不會蒸發,空氣會不會溶解在液體中等。對此,我將小燒杯換成了錐形瓶,同樣在瓶口套上一隻氣球,使學生看清反應前後瓶內外物質無交換,從而使實驗操作過程更嚴密、更科學,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實驗結論。

二、說教法

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對於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瞭解都屬於啓蒙階段,若探究過程不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過於放開或加大難度,不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會挫傷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本節課我採用的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法和討論法。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1)學生的.知識狀況:已瞭解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的實質,初步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

(2)學生的能力狀況:初步掌握了簡單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而對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瞭解尚處於啓蒙階段。

(3)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剛開始化學學習,情緒和心理都處於比較興奮、好奇狀態,我緊緊抓住這一點。

2.學法指導

(1)實驗探究法:學會在科學探究中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透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的團體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1、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2、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發問題

先由蠟燭燃燒,引出問題一“在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會有什麼變化呢?”接着介紹三位化學家對此進行的研究,並着重介紹拉瓦錫的研究實驗原理。進而提出問題二“是否所有化學反應反應物質量總和都等於生成物質量總和呢?”提出兩個探究實驗①測定蠟燭燃燒前後的質量變化和探究實驗②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前後的質量變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分組探究實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去親歷實驗並感悟質量變化的關係,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

問題三“由此你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變化關係得到了哪些結論?”學生可能有三種猜想:①化學反應後總質量變小;②化學反應後總質量變大;③化學反應後總質量保持不變。“確實如此嗎?”進入第二流程。

(2)實驗探究、引導發現

①確定探究內容

爲了減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導學生確定探究內容。

探究實驗一:白磷在空氣中燃燒前後質量變化情況

探究實驗二:鐵釘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質量變化情況

②設計實驗方案

由於學生對這兩個探究實驗的化學反應原理都不瞭解,因而首先講解其原理。然後向學生提供以下實驗儀器和藥品,讓學生自主選擇,分組設計探究實驗方案。

③分組實驗、分析討論

實驗儀器和藥品:

探究實驗一:天平、250mL錐形瓶、250mL燒杯、酒精燈、鑷子、三角架、石棉網、氣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學生對探究實驗一設計的方案可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主要區別在於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學生對兩種方案分別實驗後發現,第一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變大;第二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不變。“究竟哪一種方案的結論正確?”讓學生對方案展開評價。

設計意圖:透過引發學生的思維衝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既可強化其設計興趣,又調動了學生主動思維。

經討論得出:第一種方案有缺陷,因爲沒有考慮白磷燃燒後重新進入敞口容器的空氣質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質量變大的結論是不準確的;第二種方案在密閉條件下進行,整個操作

過程中容器內外沒有物質的交換,實驗過程嚴密科學,結論令人信服。

探究實驗二:天平、錐形瓶、氣球、鐵釘、硫酸銅溶液。

學生對探究實驗二設計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主要區別也就在於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兩種方案的結果都是生成物質量不變。透過討論得出:在常溫下反應水分蒸發帶來的質量誤差可忽略不計。

剛纔兩個探究實驗的共同結果是——反應前後質量不變。“爲什麼呢?”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於是我利用動畫模擬突破難點,即進入第三流程。

(3)動畫模擬、突破難點

用動畫模擬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的微觀過程,直觀形象地說明:化學反應中原子種類、數目和質量肯定不變,至此得出,所有化學反應都遵循的規律——質量守恆定律。

設計意圖:學生透過自己設計併成功的嘗試實驗,獲得結論,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學會了科學實驗需要嚴謹,主動建構了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

接着提問“爲什麼蠟燭在空氣中燃燒後質量變小,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後質量變大呢?”透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用質量守恆定律分析化學反應時,切記不要忽略反應中進入的或出去的氣體這類隱含的物質。

(4)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質量等於200g,這是否符合質量守恆定律?爲什麼?

②高錳酸鉀在空氣中加熱後,固體質量減少了,有人說這個事實不符合質量守恆定律,你說對嗎?爲什麼?

③已知12g木炭與32g氧氣恰好完全反應,則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餘______:______g,爲什麼?

第1題意在突出質量守恆定律只適用於化學反應中;第2題再次凸顯守恆的是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質量總和;第3題意在讓學生髮現質量守恆定律中“參加”兩字的含義。

設計意圖:透過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使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得以強化,也鍛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課堂小結

透過本課題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懂得了什麼樣的化學學習方法?

五、教學設計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採用教師引導,學生爲主,師生協作,以實驗爲基礎,以思維爲重點的合作探究教學形式,着重了兩個體現、四個突出。

1.兩個體現

(1)體現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

(2)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2.四個突出

(1)以實驗爲基礎,引導科學發現;

(2)以思維爲核心,開展問題探究;

(3)以學生爲主體,促進知識內化;

(4)以小組爲單位,構建研究氛圍。

六.板書設計

第五單元課題1質量守恆定律

一、質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

二、質量守恆定律的微觀本質——三不變

原子的種類不變;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數目不變;原子的質量不變。

三、應用

紙張燃燒完後灰燼質量小於原來紙張,爲什麼?

鎂帶燃燒完後白色生成物質量大於鎂帶,爲什麼?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1)《氨》是人教版《化學1》(必修)的第四章&ldqu;非金屬及其化合物&rdqu;的第四節內容。是繼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之後的第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識,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2)氨是非金屬元素氮的最低價化合物,是沿着非金屬元素學習思路(氫化物→單質→氧化物→含氧酸→鹽)學習的第一種物質,在生活中比教常見,重要的化工產品。

二、學情分析

1、 氨氣在生活中常見,對部分物理性質已經比較熟悉。

2、經過第三章元素化合物學習,已經具備了繼續學習元素化合物的能力

3、思維活躍,喜歡動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觀察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氨的物理性質、用途,銨鹽的共性。掌握氨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觀察、分析、推理、及判斷的能力。

透過對氨氣的認識,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物質認識方法的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有趣實驗現象原因探索,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科學態度。

透過氮肥能提高糧食產量解決飢餓問題,讓學生感悟化學和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

透過諾貝爾獎獲得者哈伯的故事,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重難點

教學重點:氨、銨鹽的性質

依據本節課內容,課標要求確定本節重點。

教學難點:噴泉形成原理

利用課堂實驗,結合學生生活接觸(如我校噴泉)的例子,可分析得到噴泉工作原理,再結合典例的練習,可突破難點。

五、 教法與學法

1、教法

設計問題,啓發思考;實驗探究,突破難點;適時點撥,釋疑解惑。

2、 學法

自主預習、合作展示、探究討論。

六、 教學模式(化學組教學模式-----三步達標)

自主預習→自主檢測→探究討論→探究練習→課堂小結→課堂檢測

七、課後反思

本節課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目標達到、時間把握合理,總體來說比較成功。下面,我從兩個方面反思:

1、 成功之處

① 線索學習法、歸類學習法成功運用。新課程特別注重線索學習法和歸類學習法,可以克服人們一直以來認爲&ldqu;化學方程式記不完&rdqu;的困惑。只要能將所學物質歸類,將反應的原理歸類,將所學習對象用線索串起來,就可以達到高效。本節所學習的氨氣、上節所學習的氮的氧化物、下一節所學習的硝酸、初中所認識的氮氣和硝酸鹽,形成線索,學生學習既有成就感又不會感覺繁雜。

② 學生學會提綱挈領式學習。本節課是很有化學特色的一節課,學習物質的性質、認識用途。在最後一個環節,由學生來完成課堂小結,既對本節內容進行了回顧和總結,同時也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

③ 大膽推測、質疑、辯論,提高認識。學生的預習只能是課本內容的淺顯認識,要真正的體會課本的內涵和外延就要認真研讀之後思考、辯論,在本環節,學生能積極提問解決了很多使用的問題如⑴易液化怎麼理解⑵還有氣體遇水顯鹼性嗎⑶氨氣與其他酸反應有白煙嗎⑷銨鹽受熱分解都產生氨氣嗎⑸氨水的溶質是氨還是一水合氨。經過全班的共同探討,對所學習的內容的認識更提高了。

④結合生活經驗,實驗現象的觀察,感受化學魅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本節課所認識的對象在生活中學生經常接觸,學生興趣很濃;利用噴泉實驗現象,引發思考,突破難點;透過化學家哈伯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化學的價值和魅力,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不足之處

① 課堂上,能積極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展示預習效果、探究結果的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已經掌握。但個別不善於發言的學生的學習情況的掌握在當堂並沒有得到反饋資訊,又待於作業和以後練習鞏固。

②課堂最後歸納小結時,由於時間緊張,沒有對學生進行的歸納板書進行點評。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透過以前章節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能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的限度、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和化學反應的自發性、以及原電池的原理等理論知識,爲本節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理論知識準備。化學電池是依據原電池原理開發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廣闊的應用範圍的技術產品。小到手錶、單放機、兒童玩具,大到航空航天、衛星通訊,幾乎無處不在。因此本節的教學是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延伸和拓展,將抽象的理論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感性體驗聯繫起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的深入認識化學電池。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也帶動了電池工業的進步,各種新型的電池層出不窮。教材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類電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電池(鹼性鋅錳電池)、二次電池(鉛蓄電池)、和在未來有着美好應用前景的燃料電池。簡介了電池的基本構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適用範圍。同時向學生滲透綠色環保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常見電池的組成與應用;

理解一次電池、二次電池、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

瞭解常見電池與人類生活、生產的密切關係。

【過程與方法】學會用多種手段獲得資訊的方法與途徑,結合生活、生產實際,學習常見化學電池的組成、應用與原理,透過探究,學習探究的方法,體驗科學技術轉化爲生產力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對電池工作原理的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透過新型電池的介紹,提高學生創造欲X與學習興趣,學會利用能源與創造能源的方法,提高環保意識與節能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一次電池、二次電池與燃料電池的反應原理、性能及應用

【難點】化學電池的反應原理及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四、學情分析

在化學必修2中學生已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初步知識,前一節又已經學過原電池的基本內容,知道原電池的定義,形成條件,簡單的電極反應等,所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化學電源的知識。 學生能透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有關數據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五、設計理念

本節課與日常生活、生產實際聯繫得比較緊密,所以設計本節教學時,堅持以課堂爲主,向課前和課後延伸,課堂教學時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化學電源入手,以化學電源的發展史爲線索,透過小組合作探究鹼性鋅錳電池、鉛蓄電池、氫氧燃料電池等,引導學生對電池的優劣,找尋出這些電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共同探究化學電池的研究和發展方向,課前透過商店調查、上網查閱資料,瞭解化學電源的有關資訊,課後透過小組研究性學習,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科學方法的訓練和科學思維的培養,加強學生的合作探究,培養邏輯推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

六、教學方式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採用“預習學習”爲先導,透過學生自主預習、調查研究、查閱資料,初步瞭解常見電池的分類、電池的優劣的判斷、電極方程式的書寫,課堂上採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即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小組探究合作、解決問題、小組歸納、提出新問題……的合作探究的自主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去體驗和感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去體驗合作探究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和求真務實的探究精神。課後,透過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立足於社會大背景之下,以更開闊的視野從管理、技術、環境和消費等不同角度來分析實際問題。

七、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匯入新課

介紹化學電池的種類

展示並演示三類化學電池的構造及工作原理的Flash課件。

製作氫氧燃料電池

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課堂練習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簡介:

本節教材選自全日制高中化學課本第一冊第五章《物質結構 元素週期律》第四節化學鍵,課時爲3課時。

本節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關於離子鍵的內容,第二部分是關於化學鍵的內容,第三部分是關於介紹極性鍵和非極性鍵,第四部分介紹化學鍵的概念。此外本節還包括了一個演示實驗和一張表格。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離子鍵,共價鍵的概念,能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形成。

2. 使學生了解化學鍵的概念和化學反應的本質。

3. 透過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力。

學情分析:

第一部分關於離子鍵的內容,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活潑金屬鈉與活潑非金屬氯起反應生成離子化合物的過程。第二部分關於共價鍵的內容,學生也已學過了氫氣和氯氣的反應生成氯化氫的過程。因此這兩部分可在對有關知識進行復習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學生學習。在初中,學生已經學過了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等知識,因此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從熟→生的過程。

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內容屬於物質結構理論的範疇,而物質結構不僅是本書的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教材的重點。透過本節教材的學習,形式認識了化學鍵和化學反應的實質,對分子結構理論將有整體認識。

教學重點:

1. 離子鍵,共價鍵

2.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及其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化學鍵概念,電子式

二、教學方法

1.“啓發探究式”

本節內容具有教學的特點,又有基礎理論教學的特點,可採取教學方法,即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多媒體教學

本節教材概念多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強,可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講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結構時,可藉助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或實物模型,展現分子結構進行教學,展現微觀分子的運動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將化學鍵概念放在離子鍵和共價鍵之後,我認爲這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即歸納教學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學也按照教材編寫的順序進行。

1.關於離子鍵的教學

課前可以佈置學生複習初中化學課本中關於離子化合物的內容,重點複習離

子與原子的區別和離子化合物的形成。

課堂中要根據教材的安排,透過鈉與氯氣反應生產氯化鈉的過程進行演示實驗,組織學生討論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從而引出離子鍵的概念。討論中要着重抓住離子鍵的原因,成鍵粒子和成鍵性質三點,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離子鍵的本質和形成條件。要指出在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時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如(1)離子漏標電荷數;(2)離子所帶正負電荷數與元素化合價分辨不清等,注意強調書寫的規範化。

此外,爲了使學生知道氯化鈉在通常情況下以晶體形式存在,我將利用課後資料中的晶體結構示意圖展示氯化鈉晶體的模型,培養對此感興趣的學生,並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2.關於共價鍵的教學

課前可佈置學生複習初中關於共價化合物的內容,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討論氫氣和氯氣反應的過程,討論中要着重抓住共價鍵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討論共價鍵的原因時,我將啓發對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分析爲什麼氖分子是單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雙原子分子。從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排布是否達到穩定狀態,分析得出形成共價鍵的條件,並用電子式表示氫氣和氯氣的形成過程。在本節的教學採用與離子鍵的對比進行教學,透過概念與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和共價鍵形成的對比,將使教學更加順利。

3.關於非極性鍵和極性鍵的教學

複習匯入:在複習共價鍵概念後,可由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氫氣,氯化氫,水分子的電子式。

提出問題:(1)在氯化氫中及水分子中,爲什麼電子對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爲什麼電子對未偏移?(3)氫氣和氯化氫,水分子中的化學鍵是極性鍵還是非極性鍵,並總結出規律。

4.關於化學鍵的教學

在透過以上的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出化學鍵的概念。同時得出“一個化學反應的過程,本質上就是舊化學鍵斷裂和新化學鍵形成的過程”的結論。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將其設計成多媒體動畫教學,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結時,應當着重強調以下幾點:

(1) 化學鍵是存在與分子內相鄰的原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

(2) 是指兩個直接相鄰的原子

(3) 原子指廣義的原子與上面的原子有所區分

(4) “強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說成結合力

四、反饋練習

離子鍵部分是強調離子鍵的概念和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共價鍵部分應強調共價鍵的概念和用電子式表示共價分子的形成過程。此外,還要強調極性鍵和非極性鍵的區別。

五、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一、二。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第xx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三章第二節《鐵及化合物的性質》。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 內容介紹及教材處理

本節課內容包括:鐵單質、氧化物、氫氧化物及鐵鹽四部分。我是這樣處理的,因爲鐵單質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本節課重點學習鐵的化合物的相應性質及Fe2+、Fe3+檢驗。並將Fe2+、與Fe3+的相互轉化這個難點放在下節課學習。學生已經學習過氧化還原反應,Al及其化合物的性質。這些知識對學生來說均有一定難度,而Fe(OH)2的性質是這兩部分的綜合利用,難度更大。我準備採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結合實驗探究,激發學生求知慾望,主動探究結果,達到分散難點的目的。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鐵是金屬中的重要元素,由於鐵是變價金屬,所以高考中對元素及化合物的考查,鐵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你們說課就是中考中的地位。)通常以無機推斷題形式出現。同時,鐵又是日常生活、工業生產及國防中應用極其廣泛的金屬。

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實驗,讓學生了解鐵的氧化物、氫氧化物的性質。

2、過程與方法目標:教學過程中注意運用歸納、對比的方法。對鐵的化合物形成知識體系。

3、情感態度目標:透過課本上設定的“學與問”、“科學與探究”,是學生深入瞭解金屬化合物的一些性質,感悟到金屬在生活實際中的廣泛應用。

四、 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爲:........

由於......所以我將本節課的難點設定爲:......

五、 教學過程

1、對於鐵的氧化物的學習,我是透過讓學生課前預習,完成學案,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2、(你實際的教學設想,大體步驟。對於??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以上是本節課的主要授課內容,爲了強化學生對........的理解,我設計了........,另外針對本節課的重點,進行作業佈置。

對於本節課我也進行了如下反思(這個必須要說,你可以直接用我的)

新舊兩版教材除了在課程安排上又說不同外,對於教學方式由老師傳授、學生被動。轉變爲以教師爲主體、學生爲主導。老師有意圖的設計、引導、啓發,學生自主觀察、歸納、總結,親身體驗。如我本節課.......,讓學生........,是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爲主動學習,提升學生們對化學的學習興趣。

註明:

1、條理清晰,說出你所要敘述的1、2、3、........

2、幾個方面全面,不能丟項

3、彩色部分的話語是重點語句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和學生分析:

在設計教學之初,我首先對教材和學生進行了分析。苯酚在生活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有機物,在工業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這體現着苯酚作爲一種重要原料的社會價值,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酚是人教版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第三單元——《烴的含氧衍生物》中的第一節的內容,在必修2中,學生已經學習過了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性質。而酚對於學生來說是嶄新的教學內容,教材將酚和醇安排在同一節,旨在透過各自的代表物苯酚和乙醇,在結構和性質上的對比,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並透過代表物質苯酚,遷移認識其他酚類化合物。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分析考慮,我制定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掌握苯酚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 和 化學性質 ,加深理解“基團相互影響”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實驗探究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

透過對苯酚性質的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一、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B,透過對結構決定性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教育。

C,培養學生關注化學與環境,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生活的意識。

考慮到本節課要有利於學生的終生髮展,因此我從樹立苯酚與人類的生活生產是密切相關的價值觀和培養學生對比的思維方法做了重點突破。

三,教學設計:

爲了達成上述目標,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

(1)第一個環節-生活中的酚類物質

我首先爲學生展示幾張生活中常見的含酚類物質的圖片,給出結構式,讓學生找出苯酚部分。使學生用分類的思想,有序的認識物質。於是我引入新課:苯酚就是最簡單的酚類。

(2)第二個環節- 苯酚的用途

苯酚在工業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生產酚醛樹脂用來製作廚房用的防火板和電器插座,生產錦綸製作登山服,還可以用作醫藥、染料、農藥的重要原料。有人評價說苯酚改變了世界,外科之父 李斯特用苯酚消毒,減少了細菌感染,塑料之父貝克蘭合成酚醛樹脂,讓生活變得更加舒適。 可見,工業上對於苯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高速公路上經常會有大貨車在運輸苯酚。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新聞。化學與生產聯繫, 我從生活走向化學 , 從而達成本節課的情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