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有關小學美術說課稿三篇

學問君 人氣:8.43K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美術說課稿3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小學美術說課稿三篇

小學美術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9課,從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劃分,本課屬於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認識瞭解面具,感受面具的獨特魅力,並且學會製作自己喜歡的面具,從而激發學生對面具這一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

二、說學情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造型方面比中、低年級有了一定的發展,隨着知識的增長和認識能力的發展,觀察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模仿能力也有進一步的發展,而且已經初步認識了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會使用各種美術工具,體驗了不同媒材的效果,在繪畫方面有了初步的寫實傾向,也稱之爲“萌芽寫實階段”,能大膽地表現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他們對美術有着濃厚的興趣,但創造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和學生的瞭解,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面具的文化內涵以及造型特點,製作一個有表情的面具。

過程與方法:透過觀察、思考與討論,瞭解面具的藝術特點,大膽描繪千奇百怪的面具,提高動手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面具的獨特魅力,激發對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傳的熱愛之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教學目標,不難分析出本課的重難點爲:

重點:瞭解面具的藝術特點並製作一個面具。

難點:結合面具的材料和造型特點,製作一個新穎的有表情的面具。

五、說教法、學法

爲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提問法、講述法、示範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

六、說教學準備

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爲此,我做了如下的準備:PPT課件、面具圖片等相關資料。

七、說教學過程

從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出發,我將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變靜爲動,融聲、形、色爲一體,爲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環節如下:

環節一:激趣匯入

精心設計好匯入,無疑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勝,使學生興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動中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爲此我將播放視頻《變臉》,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自由回答後,教師總結:豐富多樣的面具愉悅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趣的面具還給我們帶來了神祕趣味。由此引出今天的課題《有表情的面具》。

透過多媒體的匯入方式,營造活潑的課堂氣氛,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理並引起他們的探索慾望。

環節二:描述分析

《課程標準》中強調美術課程需要凸顯視覺性。所以,我將採用講授法與展示法相結合的形式,引導學生觀賞《盒子面具》,並提出問題:面具有什麼特點呢?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總結出面具的概念、特點。《盒子面具》可以看出盒子的五個面都有不同的表情,不同的面具傳達出來的情緒也各不相同。在學生對面具有個初步的感知之後,我會繼續展示《青銅面具》《古代非洲人面具》《古代印第安人面具》等面具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常見的製作面具的材料有哪些呢?面具又是如何表現情緒呢?透過圖片的展示可以得出常見的製作面具的材料有青銅、硬紙、獸皮、木板等,並且可以透過對眼睛、嘴巴的誇張描繪來表現面具的情緒。

之後,爲了提高學生對於面具文化內涵的認識,我會播放視頻藏戲選段,請學生思考:藏戲中的面具有什麼寓意?面具由古至今發展到現在經歷了什麼?在這裏我會設定一個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合作交流。討論結束後我會讓小組派代表進行回答,結合小組的回答可以得出面具寓意着吉祥,祈求神靈的庇護;面具在我國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其中藏戲已經列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戲中的面具具有濃郁的世俗傾向和民間色彩。

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感受面具的趣味,瞭解面具的深層寓意,激發更多的探究性思考,養成良好的美術學習習慣。

環節三:示範講解

美術課程同樣具有實踐性,所以我會示範面具製作的方法,重點講解對錶情的誇張表現,以及製作過程中的剪刻、粘貼、彩繪等製作方法。透過直觀的方式讓學生掌握面具的製作步驟,爲學生獨立創作解決技法上的難點。

環節四:實踐展評

教育家弗萊登塔曾說:“學習的唯一正確方法就是實現再創造”。因此,我將佈置這樣的練習作業:同桌之間合作完成一個有表情的面具。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我會進行巡視指導,積極的糾正學生存在的技法問題。在大部分學生創作完成的情況下,我會設定一個化妝舞會的場景,並引導學生對自己喜歡的面具進行自評、互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在展示點評環節中,我會尊重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體驗過程,以鼓勵、肯定爲主,多從建議性評價出發,培養學生敢於接受別人的“指正”,進一步提高學生髮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

這一環節體現了新課標中教學評價對象和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利用自評、互評和師評的方式能夠檢驗本節課的教學成果,激發學生向更高目標努力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幫助我總結反思,改進教學。

活動五:小結作業

在課程即將結束時,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加以回顧,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梳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更加系統全面的認識。在此過程中進行昇華情感,引導學生熱愛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後,爲了使學生能有更高層次的提高,我給學生留了一個拓展延伸的作業:課後蒐集外國的面具資料。

這一環節請學生主動分享收穫,從學生的角度檢驗本堂課的教學設定和教學效果,真正踐行“學生爲主”的教學理念,時刻以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學習反饋爲標準來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探究更貼合學生學段的教學方法。最後的蒐集資料的作業是爲了讓學生以課堂爲中心進行知識的延伸拓展,使美術課堂與課外,美術知識與其他知識形成溝通,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提高美術素養。

八、說板書設計

爲了充分體現課程內容,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清晰、直觀、明瞭,重難點突出:

小學美術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線描畫中的黑白對比》是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第4課的內容,本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透過本課學習,學生可以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進一步瞭解線描畫中的黑白對比知識和形式美法則,感悟黑白對比的美感,對促進青少年兒童掌握明暗色調整體對比關係、發展思維概括力十分有利,同時也能開啟學生眼界,提升學生的審美修養。

二、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表現能力,在以往線描畫教學中已經積累了相關知識,初步瞭解直線、曲線、折線、交叉線等線條種類,對線與線之間形成的疏密、長短、粗細等對比關係並不陌生,能夠運用豐富的線條表現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學生要想利用線條表現具有黑、白、灰對比關係的畫面,就要了解黑、白、灰之間微妙的層次變化,掌握點、線、面的疏密排列技巧並能夠靈活運用。教師可以遷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開展實踐活動,抓住重點解決創作中的實際問題。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本節課的教材分析以及學情的理解,我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習線描畫中的黑白對比知識和形式美法則,運用點、線、面的疏密組合完成黑白對比的作品。

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爲主,能用線的粗細、長短、聚散等表現方法,畫一幅具有黑白對比效果的作品。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增強對民間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以及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運用點、線、面的疏密組合,展示豐富的黑白對比效果。

難點:巧妙運用黑白對比,使作品展現自己的個性特點。

五、說教法學法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學方法是美術課程最爲重要的改革,堅持以“學生爲本”爲指導思想,給學生提供自我發展的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求知,在實踐中創造。因此,本節課我採用:提問探究法、直觀教學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等方法,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進行自主探究。

六、說教學準備

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爲此,我做了如下的準備:多媒體課件、基本的繪畫工具等。

七、說教學過程

皮亞傑曾說:“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纔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展。”針對學生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環節一:激趣入境,匯入新課

教學是科學,更是藝術,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所以,創設情景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爲此,我將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大自然中的黑與白》,並引導談話:我們常說,大自然是五彩繽紛的。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大自然中的黑白美感。你們看,它們在色彩上有什麼特點?黑白對比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視覺感受?學生觀賞後回答:沒有繽紛的色彩,只有簡單的黑與白;對比強烈、簡潔、裝飾感強……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正是由黑與白兩種顏色產生的對比,帶給我們這種強烈的視覺感受,現在我們就一起走進《線描畫中的黑白對比》。

環節二:圖片欣賞,探究新知

(一)認識黑白對比的美

首先,我將出示年畫《門神》,引導提問:在這張線描畫中有豐富的線條語言,請你找一找,這幅畫中都運用了哪些線條?學生觀察回答:直線、曲線,粗線、細線,長線、短線,交叉線等。之後將遷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強調線條的豐富性在一幅好的作品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在學生積極回答後我會給予肯定和鼓勵,並繼續追問:在這張畫中,作者又是如何運用線條的對比變化,來表現黑、白、灰三者之間的關係?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小結:線條的疏密、粗細、長短、曲直等。不同的組織形式會產生豐富的變化,形成了畫面中的.黑白對比。

接着,我會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找一找,在這件作品中哪個地方黑白對比最強烈?哪個地方黑、白、灰層次最豐富?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學生觀察回答:門神的臉部、鞋子黑白對比強烈。門神的盔甲黑、白、灰層次很豐富……初步感受藝術家在表現黑白對比關係時,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態度。

(二)欣賞黑白對比作品的美

當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知時,欣賞線描畫中的黑白對比。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並思考:黑、白、灰是指色彩的黑、白、灰嗎?嘗試找出畫面中的黑、白、灰。

學生小組討論並回答:畫面中最深的地方就是黑,最淺的地方是白,中間深淺不同的地方是灰,有的用點表現,有的用線排列。認識黑、白、灰在黑白畫中表達的意義。

環節三:實踐練習,展示評價

(一)表現黑白對比的美

教育家弗賴登塔說過:“學習唯一的正確方法就是實現再創造”。爲此,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課堂練習時間和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請你用線的粗細、長短、聚散等表現方法,畫一幅具有黑白對比效果的作品,並能體現黑白對比的美感。

(二)展示評價

學生創作完成後自願展示並描述作品,開展自評與互評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透過展示評價活動,學生相互學習,發現優勢,檢驗不足,提高評述能力。在這過程中,我將分層進行繪畫指導,尊重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體會成功的快樂。

環節四:小結作業,拓展延伸

科學精練的結束語能起到“課雖盡,但趣無窮”的效果。因此,我最後設計了“課堂總結——拓展延伸”環節,在課程即將結束時總結:成功的黑白對比可以給人一種純粹、和諧、高雅之美。這種和諧美正是黑與白的魅力所在。

爲了使學生能有更高層次的提高,我佈置了這樣的課外作業:出示線描作品《八十七神仙卷》(局部),請學生欣賞。

八、板書設計

小學美術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編輯指導思想

不管是在溫暖的南方還是在季節變換明顯的北方,各種各樣有營養又味美的水果永遠是孩子們的最愛。在南方,有披着"魚鱗"的菠蘿、金黃的芒果、成串的香蕉、紅紅的荔枝、毛茸茸的紅毛丹、大大的菠蘿蜜、形狀奇特的榴蓮;北方有誘人的水蜜桃、黃澄澄的柿子、脆脆的梨、紅瓤的大西瓜、瑪瑙般的葡萄……提起這些,孩子們準會垂涎欲滴!這些水果不但看着誘人,吃起來還有各種不同的味道。

那麼多種的水果,或香香的、或甜甜的、或酸酸的,還有的水果聞起來臭臭的吃起來卻香香的……享受這些水果時,同學們的感覺也是各不相同的。本課設定的目的是訓練學生透過回憶,不但表現不同水果的特點,而且敢於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真實而獨特的感受。

本課是以“造型表現”爲主的學習領域,透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體驗美術造型活動的樂趣。

2、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應知:在感知活動中,啓發學生去體會和表現物體特徵、形狀及帶給個人的不同感受。

應會:能夠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創作出有情趣的畫面。

(2)隱性內容與目標

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創造力,體驗生活美。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透過師生共同創設的有情趣的感知與回憶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表現能力。

難點: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真實獨特的感受,在感知或回憶的基礎上啓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展開創作。

4、學習材料

(1)師生各自找來自己最喜愛的水果,作爲感知材料。

(2)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表現工具。

二、教學設計

在《好吃的水果》一課中,(1)我運用原有的教學方法,巧用遊戲、學玩結合的方法設計了“回憶感知”環節,透過遊戲“猜謎語”引導學生積極回憶各種水果,教師與學生同遊戲,同感知,在遊戲的過程中強化學生對水果的認識與回憶。(2)運用聯繫實際、貼近生活的教學方法設計了 “欣賞感受”這一環節,透過欣賞、分析不同水果的外部特徵,直觀瞭解水果的形象、特徵、色彩,感受自然的美。

在以往的教學中,透過以上兩個課堂教學環節便解決了教學的內容與重難點,學生便可以進行創作,但在創作過程中,會發現學生的畫面內容單一,表現形式呆板,缺少創造力,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在原有的基礎上運用“刻意求新、相機誘導”的教學方法設計了“觀察思考”這一教學環節,讓學生將真實的水果帶入課堂,大家坐在一起品嚐水果,讓學生觀察其他人吃水果的動作和表情,學生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表現水果的好吃不單單是把水果畫的形準、色鮮這一個途徑,透過描繪吃水果的人,他們的動作和表情也可以表現出水果的好吃,(如:人物表情——吃甜水果,眉眼彎彎地笑,酸水果眉眼會擠在一起。人物動作——吃好吃的水果會大口大口地吃……)這樣就會使學生多了一種表現“好吃的水果”的途徑。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進行延伸,啓發誘導學生將吃水果的真實感受帶入作品創作中,將各種水果賦予人物的感情,水果也可以有各種喜悅的表情,甚至可以創作表現“水果運動會”、“水果演唱會”等等,使學生又多了一種表現“好吃的水果”的途徑。

透過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學生會從表現水果的單一途徑中跳出來,絞盡腦汁創造各種不同的表現水果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態度,將創新思維轉化成創新技能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完成了教學中的隱性目標與內容,解決了教學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