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

學問君 人氣:1.54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丈量也是測量的一種,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透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腳步、鉛筆等)作爲量具進行直接測量,即僅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準工具的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於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10以內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有趣的問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促進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去探索、去發現,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二)活動目標:

今天的幼兒是21世紀的主人,21世紀是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需要的是高素質的人才。時代對幼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學會”到“會學”,即透過學習,不僅僅只侷限於學到某些知識,記住某些東西,而是更應該透過自身努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主動探索、動手操作的習慣等。

根據《規程》提出的“幼兒的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要求,結合本班幼兒對測量的認識特點,尚不能準確而又清楚的將第一次測量的終點,作爲第二次測量的起點。因此,我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與工具,在實驗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喜歡動手操作,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

(三)教材重點難點

幼兒主動參與自然測量的過程是重點,討論發現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是難點,因爲只有強調幼兒的積極參與,才能使幼兒在活動中獲益,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幼兒用多種感官去聽、去思考,參與討論,動手操作,最終獲取知識經驗,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由於測量技能本身的要求大班的幼兒對測量的方法技巧,還較難掌握,幼兒獨立、正確地完成測量任務還有困難,因此幼兒討論發現正確的測量方法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二、說活動準備

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與內容,我做了以下活動的準備工作:

1、在活動區裏準備:木棍、毛線、礦泉水瓶、筆等。爲幼兒創設探索操作的條件,爲突破活動的重點難點服務。

2、教師操作的教具一套:爲幫助幼兒突破難點準備的。

三、說教法

作爲教師,我們教幼兒,既然我們教幼兒那麼我們就要了解幼兒怎樣思維,怎樣學習……,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本次活動注重手、眼並用,動靜結合,調動幼兒視、聽、觸覺運動等多種感覺分析器,學習丈量,從而萌發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所以在本次活動中主要採用了猜測討論法、探索操作法、發現法、遊戲法等。

爲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

1、猜測討論法

因爲語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語言的調節。在大班,討論是激發幼兒思考和動手操作願望的重要方法。在活動操作前,鼓勵幼兒積極思考、大膽猜測答案和結論,爲下一步幼兒操作檢驗做了很好的鋪墊。用猜測討論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兒積極有目的進行探索,最終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2、探索操作法

因爲幼兒愛動、愛問、好學這一特點,讓幼兒自己透過動手、動腦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僅是複習、鞏固知識的手段,更應該成爲幼兒探索知識、尋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的有效方法,這種學習方法符合幼兒思維發展規律,因爲探索未知,僅用理解與記憶是不行的,必須進行主動地分析,綜合比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測量的方法和結果,有利於認知能力的發展,我採用了這種方法,爲突破重點難點服務。

3、發現法

發現法是指幼兒透過直接操作、觀察、討論等途徑,去探索、去發現知識的方法。因爲大班的孩子好動、好奇心強、好問的特點,而且又有一定的經驗和知識基礎,透過發現法,讓他們在操作中,去尋找發現,滿足好奇心,從中尋找發現丈量的正確方法,爲突破難點做爲鋪墊。

4、遊戲法

採用遊戲法是根據幼兒喜歡遊戲,且活潑好動的天性,讓他們透過自選適用一種自己喜歡的工具去測量多種物體以比賽的遊戲進行,一個是激發幼兒的興趣,另一方面是爲再次突破重難點服務。

四、說學法

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爲主體,調動每個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在活動中,幼兒運用了多種感官參加活動,透過動口、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在操作中獲得探索經驗,整個活動過程,幼兒都是在積極主動中進行學習。

五、說活動程序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及大班幼兒年齡特點,本次教學活動設四個環節完成目標。第一個環節是引發興趣;第二個環節是探索發現;第三個環節是遊戲“量一量”;第四個環節是延伸活動。其中第二、三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之處。

爲什麼要這樣安排這五個環節呢?

第一個環節:引發興趣

幼兒對活動感興趣,便於在活動中學習和思考,在開始部分,我根據幼兒好動、好奇這一特點,讓幼兒自己去尋找可以用來測量的材料,激發幼兒的興趣和爲下面的探索活動做準備。

第二個環節:探索發現

首先,我讓幼兒操作前的猜測討論,使用這些工具可以測量什麼東西,怎樣測?讓幼兒透過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測量工具進行探索性地測量,並根據自己測量的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作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共同尋找測量的正確方法,然後教師採用幼兒正確的作法,共同研究、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並進行示範,透過示範讓幼兒對自然測量的方法有了正確的瞭解,這樣得到的方法,幼兒的印象較爲深刻,突出本次活動的重點,初步突破活動的難點。

第三環節:遊戲“量一量”

幼兒經過了第一、二環節的學習,此時幼兒已開始感到疲倦了,學習興趣也從高漲的狀態,逐漸轉向低谷狀態。因此,這環節我設計了遊戲“量一量”,讓幼兒在初步瞭解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的基礎上進行遊戲,既起到鞏固的作用,又起到了引新的作用(讓幼兒探索用同樣的工具測量不同的物體)。這個環節中,在安排遊戲之前,讓幼兒先討論設想操作結果—>接着進行操作遊戲—>最後進行討論。讓幼兒更明確操作的目的性,最後的討論一方面是講述自己實驗過程和發現;另一方面是檢驗自己獲得的結果與活動前的設想是否一樣,再次突出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同時也是進一步突破活動的難點。

第四環節:延伸活動

在活動區裏面爲幼兒提供多種測量工具,讓幼兒尋找選擇不同的工具,去測量其他物體,探索發現,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這四個程序的安排,我是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中的科學指導要點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整個活動根據幼兒的學習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透過安排、討論設想到操作到再討論的形式,掀起一個個高潮,整個活動都是以幼兒動手探索發現爲主,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培養幼兒透過動口、動手、動腦去發現、去探索掌握知識的能力。

教學反思:

遊戲是最適宜於促進幼兒主體性和個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師應積極地將理念轉化爲行爲,注重在活動中觀察、捕捉幼兒的興趣,把握時機及時引導,促使孩子們更深入進行遊戲,讓孩子在健康遊戲中得到更多的發展。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2

一、說設計背景:

中國·國際麗水攝影文化節在美麗的毆江之畔——浙江麗水召開。1999年,麗水被授予中國第一個“攝影文化之鄉”,並連續承辦六屆國際攝影文化節。人們都在體驗着攝影帶來的美的文化衝擊。爲了讓幼兒對家鄉的文化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並在學習過程中繼承、發揚、創新家鄉的本土攝影文化。我們開展了一次攝影作品展,我們的孩子在欣賞美妙作品的時候,一個幼兒用象聲詞“喀嚓、喀嚓”表現拍照的模樣,其餘的孩子馬上跟着“喀嚓、喀嚓”。我想他們在感受、欣賞美的同時,產生了強烈地操作照相機的慾望。他們都想透過自己的鏡頭去發現生活中的美。但是大多數孩子都不能正確地操作照相機,何不讓他們真實地體驗?於是《鏡頭裏的我們》這堂課孕育而生。

(一)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攝影的簡單技巧。

2、樂意嘗試操作,能夠積極地參與合作、討論、探索。

3、體驗攝影帶來的快樂,感受幼兒園、家鄉、大自然的美。

依據:一是根據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髮展特點:5-6歲幼兒能表現出對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能發現並欣賞周圍生活中多種形態的美。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感受欣賞藝術作品,分析一些美的性質。在認識活動中,由於掌握了觀察、記憶等方法,活動的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幼兒在解決問題或行動之前,不僅具有明確的目的,而且具有計劃的萌芽,能事先思考

活動計劃和行動方法,並能在行動中加強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隨着心理髮展水平的提高,幼兒表現出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和認識興趣,好學、好問、喜歡操作、樂於探索,嘗試自己解決問題。他們對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表現出興趣、對學習成功感到滿足。二是根據《綱要》的指導精神:在教育的影響下幼兒能參與團體合作活動,互相分工、互相學習、互遞資訊,在遇到困難與衝突時,也能協商解決,接納別人的想法與觀點。具備一定的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能力。由此制訂了認知、情感、行爲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重、難點

本活動着重點是讓幼兒初步瞭解攝影的簡單技能,培養幼兒在操作照相機的過程中主動地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難點是幼兒樂意嘗試操作,積極參與討論、探索,培養幼兒合作、探索的能力。

設計理念:教師在活動中的如何作好指導者、觀察者、合作者、評價者的角色。作爲指導者:不直接干預幼兒的探索活動,教師的指導變成一種隱性指導;作爲觀察者:透過觀察去了解幼兒的發現和需要,去幫助幼兒尋到正確的操作照相機的能力;作爲合作者:教師是幼兒活動的夥伴,尊重幼兒對美的作品的分析,相信幼兒能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作爲評價者:在活動中注意對幼兒進行觀察和指導,對整個活動進行分析、評價。

(三)教學準備

1、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數碼照相機、筆記本電腦、投影儀、電視機

2、心理準備:幼兒對攝影文化節有初步的體驗、感知

3、前期準備:課前教師拍攝幼兒在遊戲中的照片

二、說教學方法:

因爲活動本身藉助於豐富的教育媒體技術,如:投影型視覺媒體教育技術。可以當場透過電腦連接使學習資料等視覺材料投影。所以我主要採用了直觀實物演示法、討論法。

1、直觀實物演示法:運用直觀的實物(照相機)進行示範,引導幼兒理解操作相機的基本步驟、要領。並將活動素材投影到銀幕上,擴大可見度,便於教師演示講解、幼兒觀察、分析。

2、討論法:指教師根據幼兒已有經驗互相合作,共同探討問題答案的方法。在整個活動中教師指導幼兒對操作照相機進行討論:如“你們覺得剛纔小朋友拍攝的照片,美不美?爲什麼?”幼兒會對問題進行“美”與“不美”的探討。其中教師引導幼兒對拍攝技巧的評價。

三、說學法指導:

本次活動採用體驗發現法、操作嘗試法、小組合作討論法。

1、體驗發現法:我們提供給幼兒進行發現活動的照相機,使他們透過自己的探索,發現如何拍攝出美妙的作品,旨在引導幼兒尋到正確地操作方法。

2、操作嘗試法:幼兒透過自己的操作,真實地得到知識經驗。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嘗試問題。嘗試過程中幼兒的嘗試和教師的指導是互相依存、親密聯繫的。也充分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小組合作討論法: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組合成一小組。在解決如何拍出美妙照片的問題之前,透過互相的討論、交流,先思考行動方法,再在行動中加強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務。

四、說教學程序:

整個活動步驟爲:提供環境條件——提出嘗試問題——幼兒第一次探索——幼兒小組討論——幼兒第二次探索——教師歸納,活動延伸

(一)序教師帶領幼兒安靜地進入活動室,欣賞課件。(課件內容爲麗水攝影節的歷屆獲獎作品,包括:家鄉自然風光、風土人情)

教師提問:剛纔你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什麼?幼兒討論。(教師及時表揚、肯定幼兒)

說明:教師以提供材料、經驗、環境爲前提,藉助爲探索提供的物、事、景的條件,爲幼兒探索基本的攝影技巧做準備。

(二)幼兒觀看並討論電視視頻上關於自己的遊戲照片,激發拍照的興趣。

教師提問:

1、你們在照片裏看到了誰?

2、想不想自己動手爲好朋友拍張照片?

說明:教師

抓住一個“趣”字,激發幼兒較快地投入問題的情境之中。

(三)初步瞭解攝影的基本要領

1、幼兒初步瞭解照相機。

教師提問:⑴誰會使用照相機?能告訴大家這是什麼嗎?(鏡頭、取景框、快門)

⑵它是做什麼用的?(幼兒共同交流照相機的功能)

2、教師示範講解。

說明:透過個別幼兒對照相機已有經驗的交流,教師透過實物針對性地示範講解,幫助幼兒瞭解捕捉鏡頭的基本常識。

(四)幼兒自由探索

1、自由組合,互相探索拍照。教師巡迴指導。

2、教師利用電視視頻連接剛纔幼兒操作拍攝的照片,共同欣賞。

3、自由組成小組討論、評價。

教師提問:⑴剛纔看到的照片美不美?

⑵哪些照片拍得美?爲什麼?

⑶哪些照片拍的不夠美?爲什麼?(照片是否模糊;取景是否正確)

(4)你們認爲如何拍攝出美妙的照片?

4、小組彙報討論結果,教師小結拍攝的要領。

說明:幼兒開始探索,關鍵抓住“探”字,善思、敢思。教師及時掌握幼兒探索的反饋資訊,瞭解幼兒學習的難點。透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初步瞭解、掌握拍攝的基本要領。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與此同時也學會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結果。

(五)個別幼兒示範練習,然後分組探索

1、個別幼兒再次利用教師的主相機嘗試,其餘幼兒當小模特。同步顯示照片的效果,師幼共同評價。

說明:幼兒第一次討論,是資訊的集合與反饋。是爲了試探一下幼兒掌握知識的情況。關鍵要抓住“評”字。把幼兒探索中出現的不同答案、產生的疑問,放到討論中。讓幼兒嘗試充分講道理、例證,知道自己探索的結果是否正確。

2、幼兒再次分組探索。

說明:這一環節是給幼兒“補償”的機會,關鍵要抓住“實”字。在第一次探索練習中,幼兒可能會做錯。有的幼兒雖然做對了,但沒有弄懂道理。經過討論,得到了反饋資訊,幼兒可做第二次探索練習,一方面自我進行改正,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探索過程再次作驗證。教師儘量爲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教師總結:爲了讓你們的照片拍的更美妙,老師編了首兒歌,我們一同來念。

小朋友,來來來;

我們一起來拍照;

調焦距,調光圈兒;

手拿穩了按快門兒;

喀嚓、喀嚓、把它照;

我們的照片美不美妙!

教師和幼兒在兒歌中離開活動室,拍攝幼兒園的景色。

說明:這步關鍵是“引”字,教師要把活動從一節教學活動中拓展開來,在日常生活、遊戲中引導、培養幼兒探索的精神。

延伸活動:教師與家長帶領幼兒拍攝家鄉的自然美景。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的在於培育幼兒的探索慾望和精神,對幼兒來說,科學是一個過程--是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驗證問題的過程。《綱要》中提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和經驗"的精神。根據《綱要》的要求以及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碘伏" 作爲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我在活動過程中合理定位重點與難點,運用直觀操作、動手嘗試等方法,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二、目標定位

活動目標的制定應體現它的教育性、價值型和實際性,活動目標既是整個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同時對活動也起着導向作用。因此從滿足幼兒認知、情感、能力的發展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感知澱粉遇碘會變成藍。

2.技能目標: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和解決問題。

3.情感目標:樂意與同伴合作,體驗活動的樂趣。

重點:透過操作,感知澱粉遇到碘會變藍。

難點:嘗試運用澱粉遇到碘變藍的原理髮現、探究和解決問題。

三、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爲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學活動中材料的結構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關係到能否構成問題情境的探究點,有時甚至影響到活動的成敗,因此,我爲活動做了以下的準備:慢羊羊村長頭飾、饅頭、土豆、白菜、胡蘿蔔、香蕉、梨、標有字母A與B的奶粉,棉籤、圖卡、筆。

四、教法與學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不僅要用生動的語言,神祕的動作來感染幼兒外,還要積極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索活動,在活動中,我使用的教法有觀察法、示範操作法、練習法、經驗遷移法。多種教學方法的整合,達到了科學性、愉悅性、藝術性的和諧統一。

 五、教學過程

(一)認識碘伏

1.出示慢羊羊村長頭飾,引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幼兒都知道村長會做發明好多東西,透過頭飾更能調動幼兒的興趣。

2.認識碘伏。打針的時候都會用到碘伏,幼兒並不陌生,可能真正難的動手來試一試對於幼兒來說是有好奇又興奮的。

(二)幼兒動手操作並記錄結果。

(三)問題的解決---運用

1讓幼兒想想可以用什麼辦法幫警長辨別A與B瓶中誰是假奶粉。

2.讓幼兒自由選擇A與B的奶粉,用碘伏的方法試一試,哪瓶合格哪瓶不合格。

(四)結束遊戲讓幼兒回去做一份食物澱粉大抽查。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4

一、 教材分析:

動物的自我保護方法多種多樣,像保護色、擬態、硬殼、硬刺、裝死等等。喜愛小動物是孩子們的天性,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是孩子們很喜歡瞭解的內容,但它不容易透過直接的實驗或探究進行學習,老師也不可能有那麼多的資料,所以這個活動需要透過收集資料的方式進行,在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基礎上透過討論交流等手段獲取科學知識,是科學討論型的活動。

二、 活動準備:

這種活動首先要調動家長、孩子一起收集各種有關動物自我保護的資料,如圖書、圖片、網上下載的資料。同時運用現代多媒體的手段,如準備好相關的課件和錄像資料更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示動物的自我保護方法,更有利於孩子的討論、交流、學習。

三、目標設定:

科學討論型的活動主要是透過孩子圍繞某一主題的表達交流,以達到分享知識經驗的目的。結合大班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交流能力,而且隨着各個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的深入,孩子們也積累了一些有關記錄的經驗,本次活動的目標

1、瞭解常見的動物自我保護方法並嘗試用繪畫等方式進行歸類和記錄。

這是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

2、運用語言大膽講述自己的觀點同時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

四、活動設計

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一)觀看多媒體課件或錄像資料,使孩子瞭解常見的動物自我保護方法。

在觀看前提出要求“注意裏面都有哪些動物,它們是怎樣保護自己的?”這樣,孩子們帶着問題去觀看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不會盲目,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時,生動的課件和錄像刺激孩子在頭腦中浮現自己蒐集的資料中相關的方法,爲孩子大膽發表觀點和討論活動做好了準備。

(二)伴隨錄像的回放,展開討論與交流。

1、觀看後鼓勵孩子說說自己的看法,同時注意傾聽別人的觀點並進行討論與交流。在孩子們輪流介紹自己蒐集的資料、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可以透過錄像的回放,不斷地鼓勵孩子們進行小結。這樣,孩子們在仔細傾聽、主動思考、總結概括、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對動物自我保護方法的印象就更深了。在這個基礎上, 就可以啓發孩子進行歸類。

2、討論交流在集體組織後,採取分小組的形式再次展開。因爲小組活動有助於發展孩子們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與協作的機會,還可以促進孩子們語言和思維的相互作用,同時也爲小組的記錄活動做好鋪墊。

(三)分組記錄,集體討論、總結。

尊重事實是起碼的科學態度,孩子們首先要記錄下他們的發現,這是他們得出結論、進一步分享和交流的基礎。孩子因爲年齡小還不能運用文字,一般以繪畫等方式表現和記錄。

但動物保護自己的方法太多啦,記錄起來較困難。所以,我設計了統一的記錄表降低難度,使孩子們的記錄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就不會再盲目或者不知道從何記起。難點自然不難。

每組一份相同的記錄表,把常見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用文字標明,並且在文字下面配上一定的圖示標記,如硬殼護身的方法下面可以畫上烏龜殼,不僅形象生動,而且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理解。這種表格對於大班孩子來說操作性很強,所以孩子會非常有興趣。補充部分可以提示孩子們動物自我保護的方法還有很多,激勵孩子們繼續蒐集資料。(結合表格介紹)

當分組記錄後,請每組選派一個代表介紹小組成果,這又是一個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過程。

(四)延伸:

最後,把分組記錄的結果統計到一張大的統計表上並且投放到主題牆上,鼓勵孩子們繼續蒐集資料,不斷積累,把活動深入開展下去。同時,還可以把活動延伸到人的自我保護上,這實際上也是把積累的知識、經驗遷移到生活中,運用於實際。

這也正是讓孩子們真正感覺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5

一、說教材分析

瑞吉歐主張"從幼兒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出發"。《認識樹葉》這一活動是在平時到戶外散步的時候,小朋友對樹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樹葉身上怎麼會有花紋""爲什麼樹葉會掉下來"等等,孩子們有問不完的問題。

新《綱要》中科學領域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經驗,葉子是我們生活中唾手可及的教育資源,它的內部構造也非常有趣,此我設計了此活動。在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我細緻地觀察、傾聽幼兒的言行,及時捕捉他們的興趣點,層層深入開展活動。從不同角度出發引導幼兒透過各種手段來發現問題。

二、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動目標爲:

1.能用觀察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2.瞭解葉子的構成葉肉、葉柄和葉脈,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3.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思維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的興趣

重點:觀察、對應、和比較,認識樹葉的不同。

難點:瞭解葉子的構成,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在活動中我先讓幼兒觀察樹葉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特徵,然後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葉子的不同,接着透過比較引導幼兒發現每一種不同的葉子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透過實驗讓幼兒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三、說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讓孩子在觀察樹葉時享受探索的快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教學法

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本次活動以撿落葉來引發活動、激發興趣。

2.問題設定法

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激發興趣的提問:這些樹葉是從那裏來的?激發情感的提問:

請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並說一說它像什麼?摸上去有什麼感覺?是什麼顏色?你們還見過哪些葉子?它們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嗎?它們的葉肉、葉脈、葉柄在哪裏?使幼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進取。

3.操作法

讓幼兒透過動手操作,在與實物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從而獲得感性經驗。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激發興趣(拾落葉)

播放音樂,請幼兒想象自己是一片從樹上飄落的葉子,配合音樂模擬葉子飄蕩。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活動一開始幼兒小樹葉隨音樂做動作,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樹葉。

第二部分:引導幼兒觀察樹葉(發現樹葉的特徵)

透過讓幼兒找一找自己喜歡的樹葉做朋友並說一說它像什麼?摸上去有什麼感覺?是什麼顏色的?這一啓發性合理想象,來引發出一片葉子有不同的想象。例如:"這片樹葉(楊樹葉)像什麼?""扇子""它還像什麼?"教師可以再次啓發幼兒的想象,讓他們深入思考,出現各種奇思妙想。

第三部分:讓幼兒感知不同的葉子都有相同的結構

讓幼兒觀察樹葉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主要運用小組交流--個別交流--結合掛圖展示葉子的各部分構成讓幼兒瞭解。再透過一系列的啓發性問題:你們還見過哪些葉子?它們都有葉肉、葉柄和葉脈嗎?它們的葉肉、葉脈、葉柄在哪裏?來引導幼兒發現每一種不同的葉子都有葉肉、葉脈、葉柄。

第四部分:是爲幼兒創造實驗的機會,瞭解葉子的成份

葉子除了這些葉肉、葉柄、葉脈,葉子還有什麼祕密呢?讓幼兒進行實驗,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放適量的葉子,把葉子捶爛後,引導幼兒觀察和交流自己的發現。然後教師進行小結:葉子捶爛後會出現了一些綠綠的汁,是因爲葉肉裏有許多的綠色素,它叫葉綠素,這些葉綠素能夠製造出氧氣,還可以幫助我們淨化環境。葉子如果沒有了葉綠素就不能吸收水份就會離開樹媽媽。

本活動堅持以幼兒爲主體,教師透過爲幼兒創設寬鬆自由的探索空間,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使幼兒在直接觀察,直接操作,具體表現的活動中,能動地建構着知識經驗,發展幼兒的認知結構,而教師不再是教練式的指揮者,也不是混同於幼兒的玩伴,而是與幼兒協調着,合作着去探究發現問題。

自由探索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請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歡的樹葉和自己做好朋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麼?是什麼顏色的?摸上去是什麼感覺?我們可以幫小樹葉做些什麼?它的媽媽是誰?

(四)體會成功的喜悅(課間操)

幫助小樹葉找到媽媽,並於它們一同跳舞。

(五)知識拓展(知道樹的種類、作用)

透過課件的演示讓幼兒瞭解其他樹的種類。組織幼兒互相交流並討論樹木有什麼作用,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樹木能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的好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做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六、延伸活動(製作葉子畫)

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性的創造製作,對孩子們來說,這種充滿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樣具有想象、創造性的成分,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操作可以使幼兒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嘗試需要)選擇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創造向前推進一步,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成功的喜悅。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6

一、說設計意圖

磁鐵是幼兒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許多幼兒都玩過小貓釣魚的磁性玩具。在玩的過程中,幼兒對磁鐵的特性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但沒有形成知識的建構。大班幼兒求知慾增強,磁性玩具產生的有趣現象強烈的吸引着幼兒,他們想要探知究竟。

正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神奇的磁鐵這一活動,透過有趣的實驗和遊戲,激發幼兒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因此,此活動既來源於幼兒的生活,又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二、說活動目標

大班幼兒愛學好問,他們喜歡動手嘗試,抽象思維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根據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說,我確立了三個活動目標,分別是:

1、認知:初步瞭解磁鐵的基本特性,知道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2、動作技能:學會記錄實驗結果,並用語言進行表述。

3、情感:在自主探索中萌發對科學學習的興趣。

三、說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瞭解磁鐵的特性和用途。

2、活動難點:嘗試按照一定標準進行分類,並在自主探索中,激發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四、說活動方法

1、說教法:

(1)觀察法:對幼兒的實驗操作進行觀察與個別指導 ,幫助幼兒獲得正確的知識經驗。

(2)遊戲法:本次活動以遊戲貫穿始終,釣魚遊戲、磁鐵開火車等遊戲,寓教於樂,讓幼兒在玩耍中掌握磁鐵的特性。

(3)啓發引導法:幼兒在實驗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教師運用適當的語言幫助幼兒探索問題,解決問題。

2、說學法

(1)小組合作法:讓幼兒進行分組實驗,既發展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又培養其合作互助的良好情感。

(2)體驗法:透過實際操作加深幼兒對磁鐵特性的認知。

五、說活動準備

1、教具:小魚卡片、回形針、自制魚竿、小熊手偶、胸卡、大小磁鐵若干。

2、學具:積木、螺絲釘、雪花片、布條、紙片、硬幣、毛線、玻璃球等操作物品。

六、說活動過程

我將本次活動設計爲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三個環節:匯入——展開——結束。

1、遊戲匯入,激發幼兒興趣。

透過釣魚遊戲,引導幼兒明白磁鐵可以釣到魚,是因爲小魚身上有回形針。

2、展開環節,主要是在操作中感知磁鐵的特性。

(1)我幫磁鐵找朋友

(2)移動的硬幣

(3)磁鐵在生活中的用途、

3、結束

教師總結後以遊戲形式鞏固所學內容,加深幼兒對磁鐵的特性用途的瞭解,同時也調動了全體幼兒的積極性,提高其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7

設計意圖:秋天到了許多樹葉掉下來了,許多小朋友都對樹葉很感興趣"小樹葉身上怎麼會有花紋呢""爲什麼樹葉會掉下來呢"等等,小朋友們都有他們問不完的話題。《綱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葉子是我們生活當中唾手可得的一種教育資源,葉過萬千,卻無一相同,它的內部構造也是非常有趣的,所以有了今天這活動。

一、活動目的:

1、瞭解葉子的構成(葉肉、葉柄、葉脈),知道葉子有葉綠素。

2、激發幼兒積極探索的慾望,能相互交流探索的過程。

二、活動準備:

實物葉子、葉子小精靈、掛圖、石頭、棉籤若干、掛圖、錄音機、磁帶

三、活動過程:

(一)感知葉子的結構

1、以葉子小精靈與小朋友一起遊戲引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2、每一位幼兒從葉子小精靈身上取下一片葉子進行觀察。引導幼兒發現葉子的結構。

葉子小精靈還爲我們帶來了許多的樹葉,請小朋友們一人摘一片樹葉看一看葉子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1)、幼兒以小組觀察、交流,教師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

(2)、請個別幼兒談談自己的發現。

(3)、教師結合掛圖小結並展示葉子的各部分結構。

小結:葉子是由葉肉、葉柄、葉脈組成的。

(二)、感知不同的葉子都有相同的結構。

1、你們還見過哪些葉子,它們都有葉肉、葉脈、葉柄嗎?它們的葉肉、葉脈、葉柄在哪裏?(引導幼兒發現每一種不同的葉子都有葉肉、葉脈、葉柄)

樹葉有許多大小不同的形狀,但都有葉肉、葉脈、葉柄,小朋友回家還可以去收集許多不一樣的葉子看看是不是都是這樣的。

2、音樂遊戲:小樹葉找媽媽

許多小樹葉都有離開了媽媽,我們一起來幫樹葉找一下媽媽好不好?

遊戲規則:每一個小朋友手拿一片樹葉,在歌曲《小樹葉》的音樂伴奏聲中,隨着音樂自由表現小樹葉。當音樂停止時,每一片小樹葉都要找到自己的媽媽。

(三)實驗,瞭解葉子的成份

葉子除了這些葉肉、葉柄、葉脈,葉子還有什麼祕密呢?

1、介紹材料,講解做法與要求:

老師準備了小石頭和地毯,小朋友可以將幾片葉子放入小地毯內,用石頭舂爛,看看裏頭會有什麼出現?再與同伴們說說你的發現,用小石頭舂時要注意安全。

2、幼兒操作實驗。

教師重點指導幼兒放適量的葉子,把葉子舂爛後,引導幼兒觀察和交流自己的發現。

3、請個別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

把葉子舂爛發現了什麼?

4、教師小結:

葉子舂爛後會出現了一些綠綠的汁,是因爲葉肉裏有許多的綠色素,它叫葉綠素,這些葉綠素能夠製造出氧氣,還可以幫助我們淨化環境。葉子如果沒有了葉綠素就不能吸收水份就會離開樹媽媽。

(四)、幼兒分組操作。

剛纔葉子裏我們舂出了葉綠素,我們可以用這些葉綠素進行畫畫。今天教師還爲你們準備了許多的材料可以讓幼兒進行操作。

第一組:提供小石頭、葉子、小棉籤。

讓幼兒用小石頭進行舂葉子,運用葉子的顏色進行作畫。

第二組:珠子、繩子、葉子。

引導幼兒用葉子進行裝飾。

第三組:提供雙面膠葉子、紙張等。

引導幼兒進行葉貼畫,或用蠟筆進行添畫。

第四組:提供水粉顏料、毛筆、紙。

引導幼兒透過印畫認識葉肉、葉脈。

活動延伸:讓幼兒與爸爸媽媽一起發現葉子的其他祕密。

讓我們與孩子一起發現葉子還有哪些祕密,並教孩子用

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帶到幼兒園與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葉子還有哪些作用你還見過什麼形狀的葉子紅色葉子、綠色葉子有葉綠素嗎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8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爲大家提供的是大班珠心算活動《9以內數的直加— 1, 2, 3, 4》,接下來,我將爲大家介紹本次活動的初步構想:

珠心算作爲一門新興的開發人的智慧的科學,正在全國蓬勃發展。目前,我園正在開展幼兒珠心算教學活動,教師們透過活動中的嘗試與體驗,已非常清楚的認識到:珠心算教學以算盤爲媒體教學,把遊戲和學習有機的聯繫起來,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練、學中玩、玩中會,不僅幼兒感興趣,家長滿意,更能啓迪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提高,收到“一科突出,多科受益”的效果,同時,《幼兒園指導綱要》強調,在教育與發展間應堅持:“既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珠心算教學的出發點正是幼兒自我發展(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我選擇了這一活動。

本次活動的目標有三點:(1)幼兒透過玩中學、學中練,感受珠心算活動的樂趣,體會成功的快樂(2)動用多種感官,積極、主動探究問題,培養幼兒舉一反三的能力,發展幼兒的形象思維及創造性思維。(3)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反映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幼兒的時間觀念。

在設計本次活動時,我力圖體現珠心算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操作性、互動性、主體性和教學活動化的特點。

一、突出了活動的趣味性

《綱要》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應該以遊戲爲基本活動,寓教爲樂,注重活動過程”。在本次活動中,我運用了遊戲法,以遊戲的口吻引入,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將取盤、握筆、清盤、撥珠等常規活動融於兒歌裏,如:在學習珠圖這一環節時,我將大拇指比作上珠,其餘四指比作下珠,幼兒邊念兒歌邊做動作,興趣高漲;學畫珠圖時,請幼兒當攝影師,給珠圖照相;在練習時,更是用上幼兒喜歡的“送信”“開火車”的遊戲,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杜威的教育理論:“做中玩,玩中練”,使幼兒在輕鬆、愉悅的遊戲中得到有趣的收益。

二、突出了幼兒學習的主體性

我遵循現代幼兒教育思想,將幼兒擺在了活動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幼兒主體性的發展。做到“教人以漁”。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是撥珠動作。爲解決這一難點,我大膽運用了操作法、演示法、探索發現法、啓發式教學法,使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首先,在教學準備中對幼兒進行撥珠練習,讓幼兒全盤撥入1,再撥入1……使幼兒熟悉撥珠動作,然後層層深入,讓幼兒試撥“1 1”,啓發他們說出撥珠動作;透過一撥二復三放這三步曲,利用幼兒好模仿的天性,發展其觀察模仿力,教會幼兒正確的撥珠動作,並以此爲切入點,由此及彼,大膽探索,尋求規律,從而舉一反三的學會“ 2, 3, 4”的撥珠動作,體現了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和幼兒學的主體性。其次,採用遊戲式、競技式的練習,增強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趣味性,爲幼兒今後主動去學習、去發現、去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讓幼兒終身受益,較好的解決了“幼小銜接的”的問題。

三、多種感官的參與,多元智能的發展

蘇聯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珠心算教學是一門重過程、操作性很強的課程,主要表現在撥珠、畫珠圖、寫數字等身體的操作上。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9

一、活動產生的背景。

幼兒由於在小、中班經過系統的階段教育後,都對數字有了一定的認識,且承接大班以前對5以內分合的學習,在加上受幼兒自身能力特點的影響,因此幼兒以具備了學習6的分合的能力。同時在幼兒學習5以內的分合時,我發現幼兒雖對5以內分合式較爲了解,但幼兒在以往的操作中對分合的排序較爲凌亂,以致於出現幼兒學後忘記也較快。此外,現在對幼兒學習數學的要求也不在停留於單一的認識、瞭解,重要的是能從生活、遊戲出發去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更重要的是使幼兒具備利用數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因此,我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及自身能力特點出發,設計了本次的活動來進一步促進孩子發展,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二、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操作中學習6的組成,知道6分成兩份有5種分法。

在這一目標中,我透過讓幼兒在操作中學習,獲得對6的分成的概念,這裏我採用了“做中學”的學習方法,使幼兒根據自己的實際操作經驗,探索出6分合的5種方法,並以此作爲本次活動的重點。

2、透過對幼兒操作的觀察,幫助初步感知數的分合的有序性。

對於這個目標,我是這樣考慮的,幼兒已有過對數的分合的認識再加上大班學過一定的排序方法,同時大班幼兒又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因此我就透過幼兒自身能力出發利用幼兒的觀察能力對數進行有序的排列,於是幫助幼兒初步感知數的分合的有序性,就作爲了本次活動的難點。

3、透過遊戲開展活動,激發幼兒利用數學來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幼兒的天性是好動中,喜歡玩樂,因此,我藉助遊戲活動來幫助幼兒提高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使幼兒在玩中學,激發了幼兒運用數學、使用數學的能力。

因而,圍繞本次活動我作了如下準備:

(1)與家長商量事先爲每個幼兒準備6塊一元的硬幣。

(2)人手一份小籃子、一份記錄紙,一支鉛筆。

(3)教室周圍佈置爲超市的情境。

三、活動過程。

1、遊戲情境“超市開業”匯入活動,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我首先就在教室周圍佈置了一個的遊戲情境,以超市開業:“今天小超市開業了, 你們想去逛逛嗎?”匯入到活動中,抓住了幼兒的注意力。接着我又以:“逛超市買東西需要什麼呢?”引出幼兒用於學習6分合的實際操作物品“硬幣”,我之所以選擇硬幣,是考慮到它的正反面有不同的圖案,易於幼兒觀察、記錄,而硬幣作爲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在家中隨處可得,教師不必爲準備材料浪費太多的精力,而可以把精力放在觀察孩子的發展上。然後再讓幼兒用手摸出6個硬幣,我這樣做是爲了幫助幼兒複習6的數量 ,同時也是爲下面的活動操作材料做好物質的鋪墊工作。

2、透過遊戲“拋硬幣”來引導幼兒觀察、理解6的組成,探索、嘗試用數字記錄6的組成並進行排序。

(1)認識硬幣。

我先讓幼兒對硬幣進行觀察。透過提問:看看硬幣是什麼樣的?它兩面的圖案一樣嗎?引導幼兒去思考觀察硬幣的圖案,這主要是幫助幼兒認識硬幣正、反面的不同圖案,接着再以一提問:正面是什麼樣的?反面又是什麼樣的?幫助幼兒對自己的觀察結果進行交流,總結出:有個數字1的標記的正面,而有一朵花的反面。這一步驟設計主要是爲後面的拋硬幣進行記錄工作做鋪墊,同時也是爲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學習對6的分合進行準備工作。

(2)幼兒遊戲“拋硬幣”,並記錄操作結果。

爲了幫助幼兒認識6的分合,我利用幼兒在操作中學習的特點,幫助幼兒透過自身實踐操作去獲得相關數的概念。在進行“拋硬幣”的遊戲前,我先講清要求:請你把6個硬幣輕輕地拋在小盒子裏,看看會出現幾個正面?幾個反面?然後再把拋的結果記錄在操作紙上,你玩了幾次就記錄幾次!在這裏我利用幼兒好玩的天性,爲避免幼兒在學習數學中感到枯燥,因而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學習記錄,抓住了孩子的年齡特徵,幫助幼兒探索對6的分合的認識。同時,在這一步驟我利用幼兒的自我操作,給不同能力的幼兒機會,讓能力強的幼兒能多記錄一些6的分合式,而讓能力稍弱的幼兒也儘自己的能力盡可能的對自己的分合結果進行記錄,體現出我在設計中能面對全體幼兒並注意個體差異的特點。

(3)幼兒彙報記錄情況,教師小結。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10

說設計意圖:

新《綱要》中明確提出科學活動的指導要點: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本次科學活動正是遵循了這一要點,內容《神奇的紙》與材料“鉛畫紙”都來自於幼兒的生活,在幼兒感興趣的遊戲中進行提煉、深化,在層層遞進的環節中,引導幼兒多次實踐嘗試,探究“怎樣才能讓紙站於桌上不倒?如何摺疊才能在紙上放多塊積木?最多能擺放幾塊?……”整個活動幼兒都是在動手動腦中探究問題、產生問題、再次嘗試,就這樣在探索、實踐和遊戲中幼兒的探究慾望增強了,親身感受了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體驗了發現的樂趣。

說活動重難點:

重難點就在於引導幼兒積極主動探索紙不同的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係。

說活動目標:

1、探索紙不同的折法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係。

2、主動參與討論,表達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

3、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體驗操作與發現的樂趣。

(本人依據《綱要》中科學領域提出的目標要求,並從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需要出發,確定了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動目標。)

說活動準備:方形鉛畫紙若干張、木頭積木數小筐。

說活動過程:

過程遵循幼兒的發展特點,以《綱要》理念爲指導,體現了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原則。

第一環節:

一、設定問題情境,引導幼兒探索――讓紙站住不倒。

1、幼兒自主探索讓紙站住不倒的不同方法。

2、共同小結讓紙站住的不同方法。

(在這第一環節中本人的主要目的在於引導幼兒自由說說自己以前對“紙特別是鉛畫紙”的認識,爲下一個環節作好良好的鋪墊。透過幼兒的“說”使幼兒的已有經驗與現有經驗進行了整合,也讓我對幼兒的水平有了更深瞭解,爲接下來的活動組織提供了一個參考。)

第二環節:

二、再次設定情景,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在站着的紙上面擺放多塊積木。

1、猜測紙摺疊後能否擺放積木?並個別嘗試。

2、比較紙的不同折法,討論如何摺疊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積木?

3、引導幼兒進一步猜測。

4、幼兒自主嘗試。

(這第二大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所在,是活動的主要環節。在這裏我首先是創設了一個輕鬆、愉快、寬鬆、自由的活動環境,這是非常重要的,《綱要》中提出教師應爲幼兒創設寬鬆、愉快的活動氛圍,爲幼兒提供自由選擇和創造的機會與條件,本人正是遵循了這一理念。接下來引導幼兒自由自主去探索“紙摺疊後能否擺放積木?在站着的紙上面可以擺放多少塊積木?討論如何摺疊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積木?”讓幼兒帶着目的、帶着疑惑去探討,這個過程就是讓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是提供機會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透過親自嘗試、親自探索來解決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又學會自己去發現新的問題,再次去實際操作、自主探討,做到在解決衆多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科學知識,提高觀察力、探討力、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當然,探索活動中與探索活動後的交流討論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而且幼兒的合作、討論、分享能力也會由此提高,同時也體現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動、師幼互動形式。)

第三環節:

三、產生挑戰的數量,引導幼兒再次嘗試。

1、師幼一起討論嘗試後的結果,產生挑戰數量。

2、請個別幼兒上來挑戰最多的。

3、經驗交流:如何摺疊才能挑戰成功?

4、結束。

(這個環節放在活動的後面進行,主要目的是讓幼兒在“挑戰同伴的最高成果”的自主實踐嘗試活動中鞏固積累的經驗,增強自信心,提高實踐挑戰能力。透過趣味性的操作遊戲幼兒再次得到了發展,相互之間又有了經驗交流、互動成長、分享成果的機會,我所處的位子仍是引導者鼓動者,幼兒仍是自主發展着。本環節準備在5分鐘左右完成。)

總的來說,在本次活動設計中我力求幼兒最大程度的參與,採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讓幼兒在充滿輕鬆、自由的活動氛圍中學得主動、輕鬆、快樂,並運用多種感官解決多個問題,真正實現以遊戲爲基本活動形式,在玩中學、做中學、學得快樂,由此設計的活動過程也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三大環節。

延伸活動:

可以在探索區域中繼續深入活動,不斷在嘗試中產生挑戰數量並用“操作”去迎接挑戰。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動物蓋房子高手》是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大班下學期的主題“蓋房子”中的一個活動。《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對於房子有一定的概念,瞭解人類的房子的外形及功用,但對於動物的房子只是模糊的概念。幼兒從小班開始對動物便有着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本次活動意欲將幼兒零散的經驗進行彙總提煉,從而獲得對動物的深層瞭解,感受動物界有趣的現象,萌發幼兒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及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分別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確立以下目標:

1、瞭解幾種動物蓋房子的方法及其功能。

2、在己有經驗的基礎上大膽思考,有效回答,建構新經驗。

3、感受大自然動物界的神奇。

 三、說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難點離不開具體的活動目標,這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我將本次活動重點定爲:瞭解幾種動物蓋房子的方法及其功能。而難點則爲: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大膽思考,有效回答,建構新經驗。

四、活動準備。

幼兒是在同環境和材料的交互作用下獲得發展的,爲了突破重難點,我做了以下準備:

物質準備:動物蓋房子的課件,課件將貫穿整個活動。水彩筆和白紙。2、幼兒的經驗準備:瞭解常見動物的生存環境。

五、說教法學法。

本着讓幼兒成爲學習主體性,教師是引導者的原則,我在本次活動中運用的教學法有:提問法、示範講解法、直觀演示法,觀察法、討論法、操作法等多種方法。

六、說活動過程。

環節一、談話“我家的房子”入手,將幼兒引入課題。“小朋友,你家的房子是什麼樣的?裏面有些什麼呀?有什麼用?”從談話入手,從幼兒最熟悉,耳熟能詳的家幫助幼兒逐漸進入今天的活動。同時也透過回憶講述,與後面動物的房子做一下比較,發現異同。

環節二、透過課件的輔助作用瞭解幾種動物蓋房子的方式和功能。

1、蜘蛛。播放課件“蜘蛛網’夕,提問:“這是什麼?它是誰的家呢?它是怎麼蓋房子的?”蜘蛛網是小朋友生活中常見的,一下就能說出來,當課件上的蜘蛛來到網上印證幼兒的想法時,能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繼續提問:“蜘蛛的這個家有什麼用呢?”鼓勵幼兒大膽動腦筋,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透過播放課件,進一步瞭解蜘蛛的家的功用。教師小結,纏啊纏,繞啊繞,蜘蛛從身體裏吐出絲來結了一個網,捉小昆蟲當食物。

2、啄木鳥。播放課件中的聲音“篤篤篤”,引導幼兒猜測“聽,這是誰在蓋房子?”繼續播放課件,樹洞的出現引發幼兒的聯想,會是誰蓋的樹洞房子呢?繼續猜測,幼兒可能會胡亂猜動物名字,教師要及時提醒幼兒“它住在樹上嗎?"幫助幼兒梳理己有經驗,說出可能是某個住在樹上的動物。然後播放課件。原來這是啄木鳥。提問:“啄木鳥是怎麼蓋房子的?”教師小結:篤篤篤,篤篤篤,啄木鳥用長長尖尖的嘴,在樹幹上啄了一個洞當家。提問:那麼啄木鳥的家有什麼用?鼓勵幼兒多思考,給幼兒提示,我們住在家裏感覺怎麼樣呢?原來,啄木鳥躲在家裏很安全,和我們人差不多。然後教師給予一個發散性思維的提問:還有誰也會住在樹上呢?引發幼兒更多的思索。

3、土撥鼠。播放課件,“這又是誰的房子呢?這房子蓋在哪兒?你覺得會是誰的家?”請幼兒根據教師的提示,積極思考。當幼兒回答後,教師解開神祕,“你們說的動物都住在地下,來認識一下這幢房子的主人吧。”播放課件,認識土撥鼠。“它怎麼蓋的房子?它的房子什麼樣呢?”請幼兒描述土撥鼠的房子。教師小結。“土撥鼠的.房子有什麼用呢?”播放課件。教師講解“挖呀挖,土撥鼠用腳在地底下挖了四通八達的洞,敵人來了,可以很快跑掉,裏面還儲藏食物呢。“還有誰的房子也在泥土裏呢?”拓展幼兒思維。

4、海狸。播放課件,“今天我們還要認識一位新朋友,它叫海狸,它會游泳,還是一位蓋房子的高手,它蓋的房子會在哪兒呢?它是怎麼蓋房子的呢?”播放課件,教師講解“遊啊遊,海狸找了許多樹枝和樹葉在河裏蓋了一個家,有兩層,水上的一層是住的,還有一層通水下,是儲藏糧食的,還可以躲避敵人。然後提問幼兒,幫助幼兒梳理關於海狸的經驗,瞭解海狸蓋房子的方法和功用。教師總結:大自然的動物真有趣,有那麼多蓋房子的方法,真是神奇。環節三、畫一畫動物的家,使幼兒的興趣得到延伸。

教師:“今天還來了還有很多動物,它們有家嗎?它們的房子什麼樣的?怎麼蓋的呢?請小朋友來猜一猜,把它畫在白紙上,回家和爸爸媽媽討論討論,看看自己猜測的對不對。”幼兒根據原有經驗和本次活動中獲得的經驗給動物造房子,是對幼兒的考驗,也是活動的延伸,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慾望,達到科學教育活動的目的。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12

一、目標確定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本次活動中透過尋找、探索發現影子的奧祕,激發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科學教育活動是在引導幼兒親自探索和發展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因此,針對本班幼兒科學教育特點,我確定以下目標:

1、萌發

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及求知慾望。

2、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實踐操作活動,並獲得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

3、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合作、判斷能力。

二、教材分析

玩影子是幼兒最感興趣的遊戲,教師緊緊抓住幼兒這一特徵設計了本次活動,以玩手影爲匯入,在循序漸進深入,影子是怎樣產生的——影子的舞蹈——進一步探索影子舞蹈的奧祕——到戶外尋找影子,結束本次活動。從而讓幼兒全面系統地掌握了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

活動中,提供大量的圖片等操作材料,並分層次逐步投入,鼓勵幼兒想辦法,讓這些材料跳起舞來,這種與材料互動的學習方法,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激發幼兒探索慾望,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

重點:如何讓影子動起來.

難點: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

三、教學準備

根據教學目標,我做了物質方面的準備和知識方面的準備。

知識方面準備:

1、知道鏡子會反光,瞭解平面鏡的特徵。

2、知道產生影子所需要的條件。

物質方面準備:

1、白紙、手電筒、固體膠若干。

2、烏龜、小鳥、風車、風扇等。

3、教師範例一份,應集燈一個。

四、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學目標,我用集體教學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

五、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涉及了以下五個環節:

(一、)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首先我設計玩影子的遊戲,並教幾種手影,如孔雀、小鳥、狐狸、小狗更手影。(用應集燈放在桌子上,手放在燈光中間,射到牆上的各種形態的影子,讓幼兒自由操作感受到樂趣。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願望激發出來。)

向幼兒提問:爲什麼會產生影子呢?(透過幼兒自由發言,體現幼兒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課題。)

(二、)瞭解影子是怎樣的

爲由而提供手電筒和一些立體物體,請幼兒用手電筒往物體上照,看看不同角度的光照的方向的影子有什麼不同,關掉手電,觀察還有沒有影子,並提問影子是怎樣產生的。

透過實驗觀察,在不同角度的光照方向產生的影子有什麼不同,並小結初,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了光線產生了影子,讓幼兒發現光照方向與投影的關係。

(三、)跳舞的影子

1、教師操作遊戲材料表演,幼兒觀察小鳥飛起來跳舞,但不結實操作過程。

2、爲幼兒提供材料:手電、紙、小鳥、固體膠,透過實驗操作,啓發幼兒想辦法上小鳥跳舞。

3、

教師鼓勵幼兒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4、幼兒討論:爲什麼小鳥會飛起來?

小結:要讓小鳥跳舞,翅膀之間必須有距離,同翅膀的角度折的正反合適有關。

(四、)進一步探索影子跳舞的奧祕

1、提供各種形象,請幼兒人選一種材料,想一想這些物體哪些部分便於活動,然後設法讓他們動起來。

2、幼兒探索,根據情況指導,如當幼兒未能讓風車轉起來,可啓發幼兒思考,風車的角度摺疊是否合適,手電移動的角度方向是否與風車的活動有關。

3、幼兒講述方法並交流,引導幼兒觀察和體驗,物體是怎樣活動的?

小結;當手電移動時,光線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這是影子也發生了變化,這樣他們就跳起來了。

(五、)活動延伸

1、到戶外去尋找各種物體和自己的影

子,並玩踩影子的遊戲,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課題。這一環節調動幼兒身體各個部分,充分滿足幼兒好動的個性,是幼兒直接透過自己的感覺器官認識和感受影子帶來的有趣現象。

2、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現象。

本次活動透過幼兒觀察、操作,鼓勵幼兒自己動腦解決問題,並透過交流討論是幼兒感知,光線位置變化,影子也隨之變化的現象,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從中獲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13

說設計思路:

幼兒對知識的掌握是在自我探索、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的,《綱要》中也指出要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我選擇認識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民幣,讓孩子透過看一看、說一說、用一用的方式去認識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的特徵,採用遊戲的形式,使幼兒在玩中認識人民幣的面值。

說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目標從兩方面設定。

1、知識與技能---------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能正確辨認三種面值人民幣,能用錢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

2、方法與過程---------運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體會人民幣在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

說教材:

人民幣是我國法定貨幣,它在人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認識人民幣》是大班數學中重點章節內容,學習認識人民幣,使幼兒初步知道人民幣的知識和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幼兒動手"做"數學,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幼兒創設實踐機會,這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把這一學習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幼兒透過遊戲認識錢幣。

教學重點:

認識三種面值人民幣

教學難點:

能正確使用人民幣購買相應價格商品

教學方法:

幼兒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在數學活動中完成,幼兒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經過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和經驗纔是最有價值的,獲得的方法纔是最有效的,所以透過用錢幣進行商品交換的遊戲,讓孩子們體會到認識人民幣的樂趣,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活動過程:

這節課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認一認,我準備了1元、5元、10元三種錢幣(選擇這三種是因爲他在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帶小朋友認識後,請小朋友透過觀察想辦法快速分辨錢幣,這一個環節主要是認識錢幣,讓小朋友對這三種錢幣有初步印象,第二個環節是個小遊戲,透過這個小遊戲孩子們可以進一步熟悉錢幣,第三個環節我準備了很多分別貼有1元、5元、10元價格的玩具,另外還爲每個孩子準備了三種面值的錢幣,讓孩子們在前面兩個環節學習的基礎上運用錢幣,請小朋友利用自己手裏的錢幣買自己喜歡的玩具,這個環節要求小朋友要會分辨錢幣面值才能買到自己喜歡的玩具,這主要是鞏固的過程,孩子們在這個環節可以體驗到運用錢幣交換商品的樂趣,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最後一個環節是小結,讓小朋友知道人民幣有很多面值,而且還有其他種類,錢幣在我們生活中很重要, 整節課都是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做到了讓孩子們"玩"中學,"做"中學。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透過讓幼兒摸摸、看看、分分、說說,發現了硬幣和紙幣的不同和相同之處,充分體現了幼兒在自我操作中獲得知識的特點。幼兒參與積極性特別高。

本次活動以遊戲爲主,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初步掌握了購物的基本常識,教育幼兒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讓幼兒充分積累社會活動經驗。

在購物環節,有個別幼兒取錢後不會購物,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應先充分了解幼兒的經驗水平,適當進行活動調節或個別指導。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14

一、目標確定

大班兒童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本次活動中透過尋找、探索發現影子的奧祕,激發兒童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科學教育活動是在引導兒童親自探索和發展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因此,針對本班兒童科學教育特點,我確定以下目標:

1、萌發

兒童探索科學的興趣及求知慾望。

2、引導兒童主動參與實踐操作活動,並獲得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

3、發展兒童的觀察、比較、合作、判斷能力。

二、教材分析

玩影子是兒童最感興趣的遊戲,幼師緊緊抓住兒童這一特徵設計了本次活動,以玩手影爲匯入,在循序漸進深入,影子是怎樣產生的——影子的舞蹈——進一步探索影子舞蹈的奧祕——到戶外尋找影子,結束本次活動。從而讓兒童全面系統地掌握了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

活動中,提供大量的圖片等操作材料,並分層次逐步投入,鼓勵兒童想辦法,讓這些材料跳起舞來,這種與材料互動的學習方法,增強兒童的自信心,激發兒童探索慾望,促進兒童的創新思維。

重點:如何讓影子動起來.

難點: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

三、教學準備

根據教學目標,我做了物質方面的準備和知識方面的準備。

知識方面準備:1、知道鏡子會反光,瞭解平面鏡的特徵。

2、知道產生影子所需要的條件。

物質方面準備:1、白紙、手電筒、固體膠若干。

2、烏龜、小鳥、風車、風扇等。

3、幼師範例一份,應集燈一個。

四、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學目標,我用集體教學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兒童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兒童爲主體,幼師爲主導,培養兒童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兒童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兒童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兒童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

五、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涉及了以下五個環節:

(一、)激發兒童學習興趣

首先我設計玩影子的遊戲,並教幾種手影,如孔雀、小鳥、狐狸、小狗更手影。(用應集燈放在桌子上,手放在燈光中間,射到牆上的各種形態的影子,讓兒童自由操作感受到樂趣。將兒童的學習興趣和探索願望激發出來。)

向兒童提問:爲什麼會產生影子呢?(透過兒童自由發言,體現兒童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課題。)

(二、)瞭解影子是怎樣的

爲由而提供手電筒和一些立體物體,請兒童用手電筒往物體上照,看看不同角度的光照的方向的影子有什麼不同,關掉手電,觀察還有沒有影子,並提問影子是怎樣產生的。

透過實驗觀察,在不同角度的光照方向產生的影子有什麼不同,並小結初,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了光線產生了影子,讓兒童發現光照方向與投影的關係。

(三、)跳舞的影子

1、幼師操作遊戲材料表演,兒童觀察小鳥飛起來跳舞,但不結實操作過程。

2、爲兒童提供材料:手電、紙、小鳥、固體膠,透過實驗操作,啓發兒童想辦法上小鳥跳舞。

3、

幼師鼓勵兒童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4、兒童討論:爲什麼小鳥會飛起來?

小結:要讓小鳥跳舞,翅膀之間必須有距離,同翅膀的角度折的正反合適有關。

(四、)進一步探索影子跳舞的奧祕

1、提供各種形象,請兒童人選一種材料,想一想這些物體哪些部分便於活動,然後設法讓他們動起來。

2、兒童探索,根據情況指導,如當兒童未能讓風車轉起來,可啓發兒童思考,風車的角度摺疊是否合適,手電移動的角度方向是否與風車的活動有關。

3、兒童講述方法並交流,引導兒童觀察和體驗,物體是怎樣活動的?

小結;當手電移動時,光線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這是影子也發生了變化,這樣他們就跳起來了。

(五、)活動延伸

1、到戶外去尋找各種物體和自己的影

子,並玩踩影子的遊戲,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課題。這一環節調動兒童身體各個部分,充分滿足兒童好動的個性,是兒童直接透過自己的感覺器官認識和感受影子帶來的有趣現象。

2、引導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現象。

本次活動透過兒童觀察、操作,鼓勵兒童自己動腦解決問題,並透過交流討論是兒童感知,光線位置變化,影子也隨之變化的現象,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從中獲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大班科學活動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當孩子看到我日漸大起來的肚子時,很多孩子好奇的問:陳老師,你的肚子怎麼變大了呀,是不是要生小寶寶了?陳老師,你的寶寶是怎麼出來的呢?我笑着反問他們:那你們是怎麼出來的呢?當時孩子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說:我是媽媽在醫院,醫生在媽媽肚子上弄了個小洞纔出來的;有的說:我是從媽媽的肚臍眼裏冒出來的;有的說:我是從媽媽的膝蓋上生出來的……聽了他們的答案後,我迫切地感到要幫助孩子們形成最初的正確、科學的生命觀,正確引導他們的好奇心,從小培養幼兒健康的心理,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因此我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我從哪裏來》。

二、說目標

根據本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孩子的需求,我從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兩方面制定活動目標:1、認知目標:讓幼兒初步瞭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2、情感目標:瞭解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活動的重難點都是讓幼兒初步瞭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三、說教學準備

爲了突破活動的重難點,更好達成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物質方面的準備:課件《我從哪裏來》、教學掛圖、陳老師懷孕前後的照片、音樂《感恩的心》及感恩媽媽的PPT圖片一張。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整個活動我採用了以下幾個教學方法:

1、比較法:在活動的開始部分,引導幼兒比較老師懷孕前後的身體變化,從而自然的匯入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2、觀察法:讓幼兒觀察胎兒生長髮育的圖片,形象地幫助幼兒正確瞭解胎兒每個階段生長的過程,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及表述能力。

3、多媒體演示法:透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很直觀的讓幼兒瞭解關於生孕育的知識,同時也吸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4、討論法:在整個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由討論,鼓勵孩子提出問題然後與同伴、老師共同討論,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真正落到實處,活動氛圍更加融洽。

5、表演法:在活動的最後組織孩子進行表演《感恩的心》,進一步昇華本次活動的情感教育,知道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

五、說活動過程

下面將進入我的活動過程,活動一開始出示陳老師懷孕前後的照片,引導幼兒進行比較,發現老師現在懷孕要生小寶寶了,從而引出問題:小朋友,你們是從哪來的呢?你們知道媽媽肚子裏爲什麼會有小寶寶嗎?透過這兩個問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從而進入活動的第二部分也是活動的重要部分:透過讓幼兒觀看直觀的flash課件《我從哪裏來》瞭解了很多有關生命孕育的知識,使生活中大人們難以啓齒,遮遮掩掩的問題迎刃而解,使幼兒能從小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生命孕育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透過提問引導幼兒積極討論,大膽地表述生命孕育的過程。如:小朋友,現在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嗎?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裏是怎樣形成的呢?等問題,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觀察結果,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及胎兒在媽媽肚子裏的變化。之後,再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觀察胎兒生長髮育的圖片,引導幼兒主動觀察胎兒每個階段生長特徵,自由討論,大大地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意識,進一步瞭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更好的完成社會認知目標。緊接着進入活動的第三部分,透過觀察老師懷孕前後身體活動的變化照片,如:上樓、撿東西、做操等對比圖片,讓幼兒直觀的感受媽媽懷孕後的辛苦,從而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在此部分教師充分運用了觀察討論法,提出問題:我們從媽媽的肚子裏來到了這個世界肯定很開心幸福,但我們在媽媽肚子裏一天天長大的時候,你覺得媽媽的身體會有怎樣的感受?爲什麼?

長大了應該怎樣感謝媽媽呢?可以對媽媽做些什麼、說些什麼呢?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在活動的最後創設溫馨的氛圍,組織幼兒爲媽媽表演《感恩的心》,讓孩子在輕鬆、溫馨、感恩的氛圍中結束此次活動。

在此次活動中我充分尊重了大班幼兒活潑好動,充滿了好奇心的特點,鼓勵大膽講述自己的想法,提出爲什麼,此階段幼兒的思維以直觀形象思維爲主,所以向幼兒介紹小生命的形成、成長和分娩的過程,我採用了圖片和課件的形式,讓幼兒直觀的瞭解生命的形成過程,透過這種多媒體演示法和圖片觀察法,使孩子在一個很輕鬆、快樂的討論氛圍中掌握到了科學知識,很好的完成了社會認知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和教師自己懷孕的契機,利用圖片、課件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對幼兒進行科學的啓蒙知識。本次教學活動來源於幼兒的生活,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問題,所以在活動中,他們始終保持着飽滿的熱情。整個活動尊重了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激發了幼兒熱愛生命的情感。但也有不足之處,在活動的匯入部分,老師的對比照片不明顯,提出的問題針對性不強,使簡單的匯入活動變得複雜化,同時也拉長了活動時間。整個活動如果在以老師懷孕爲線索而展開討論的同時再滲透本班孩子媽媽講述在懷孕過程中的感受的視頻,或是邀請已懷孕的媽媽來到活動現場與孩子一起參與活動,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不容易及艱辛,從而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這樣將會更好的完成活動目標。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也請各位老師對本次活動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