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彙編十篇

學問君 人氣:2.18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彙編十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鑑賞文學作品。”本文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繪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動、語言優美、典雅,藝術技巧純熟、自然,是一篇經典的美文。鑑於以上分析,根據課程改革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瞭解作者尋求寧靜、嚮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審美情趣。

2、知識目標:學習巧妙的語言修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能力目標:訓練朗讀、分析、表達能力。

(三)教學重點:鑑賞語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藝術手法

(四)教學難點:通感的學以致用

二、說教法:根據以上的分析以及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和年齡、心理特徵(感性思維爲主),擬採用誦讀法、直觀演示法、設疑討論法。聲情並茂的配樂誦讀法:此法可使聽衆漸入佳境,引起共鳴。圖文並茂的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打出荷塘月色圖幻燈片,配合語言描繪,視聽結合,調動人的多種感覺器官和想象,使學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動的設疑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集中探討。

三、說學法:教學相長,學生又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結合學生特點,以提升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爲目標,有針對性的引導他們自學自我提升。

1、 課前預習,明確課堂任務,提高效率;課後拓展,多渠道閱讀相關文章,廣開眼界,鍛鍊自身收集資訊、自主閱讀能力。

2、 多模仿示範朗讀,是提高朗讀水平的有效途徑

3、 深入研讀課文,課堂上積極參與,提高思辨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 匯入(2分鐘)1、擬用舊知識匯入法,讓學生列舉關於“荷”“月”的古詩詞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頭”“月兒彎彎照九州”,等等。2、明確本堂課教學目標爲賞析語言美,感受畫面美。

(二)4、5、6段課文分析(33分鐘)

先介紹作者是爲了排遣不寧靜的心情,選擇了獨遊荷塘,然後自然過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學習。(一兩句簡單的過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點,又保證課堂結構的完整性和嚴謹性。)

1、朗讀訓練(8分)

課前預習已整體感知文章,課堂設計配樂朗誦,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選學生代表與老師一起聲情並茂的朗讀,並進行點評。

2、賞析語言美,品味畫面美(25分)

提問:這幾段寫了什麼?都說它美,它美在何處?

理論依據:美感是一種心理現象,美感產生的生理基礎有視、聽、味、嗅覺等多種感覺器官,品味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調動多種感官的想象,這種美的想象屬於心理學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據別人的描述或圖樣進行的想象。一句話,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進行想象,給予學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間,才能深刻品味到這種美。

⑴語言美

本文語言突出特點,運用大量修辭手法,神采飛揚,其中的博喻、疊詞、通感爲重點,對此學生卻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覆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又叫連比,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潔、瑩潤、精緻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幾眼嗎?

學以致用:發揮想象,仿寫或擴寫,寫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寫、擴寫是高考考察的語文能力之一)

②疊詞

切入角度:用音樂的擊鼓打節奏方式領略疊詞獨有的韻律感,如“曲曲/折折”“陰/森森”“脈脈”節奏分別是……(學生會用手指叩響桌子去感受疊詞帶來的音樂美感,荷塘月色的靈動飄逸。)

課外拓展:《詩經》中的大量疊詞,如“關關雎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③通感:

明確定義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典型例句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讓讀者透過聯想、想象得到了嗅覺、聽覺上的雙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隱若現、撲朔迷離。

課外拓展:中國古典詩詞中有大量的通感現象,注意積累。如杜牧《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 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

學以致用:當堂造句,鞏固消化,鍛鍊文筆。

⑵畫面美

語言的美即表現出了畫面的美,詳見板書。

根據學生對美的體驗以及老師的總結,列出本堂課的主板書,見第3 頁。

3、 課堂小結(5分鐘)

心理學“注意規律”的教學運用:展出幾幅荷塘月色圖幻燈片,讓學生用原文中的句子進行描述。此法的作用一可大大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二可以讓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進行自檢;三可實施啓發性教學,如下:

教育學“啓發性教學原則”的教學運用:引發學生思考並討論,“圖片的荷塘月色與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你覺得哪個更美?”引導學生領會語言文字的魅力和表現力,最終落實本課教學目標,品位語言美,從而感受語言背後的畫面美。

4、 課後練習學以致用,運用本課語言技巧“疊詞”“通感”等,以“沙灘月色”爲題寫一片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語文 號。

我今天說的課題是______________(板書:課題、作者)。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和總結遷移六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_______中語文必修_______第_______單元_______課《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本單元是_______單元,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_______個教學目標的設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並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訓練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定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啓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啓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三、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髮現真理。"讓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爲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相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啓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懸念法——帶着問題,鞏固提高。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衆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程序

(一)激趣揭題,質疑定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思之始,學之端。"可以對學生髮問: "______________?"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應該首先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讀後討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析結構,精讀感悟

劉勰說得好:"觀文者批文以入情。"閱讀教學中應該像葉聖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合學法指導,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指導學生讀中悟情。

1、細讀悟理

(1)整體層次:做到思之有序。這部分可分三個環節:

A、提供自學材料;B、個人嘗試練習;C、小組交流反饋。

(2)研讀悟學法:讀中解惑悟情。這部分採用教、扶、放的方式。(導讀、交流、自學)

2、精讀悟情

抓住本課中你認爲最精彩的語段進行分析,談談你認爲他寫得好在哪裏?可進行遣詞造句的錘練。

五、說總結遷移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纔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爲此,可以利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課文:你認爲自己這節課學得怎麼樣?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師這節課教得怎麼樣?有哪些地方你覺得還沒有講清楚?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__________.

六、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總結遷移和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 知識內容

本課包括的主要內容有《致橡樹》內涵的把握,象徵手法的運用。

2、 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第一冊的必修內容,是高考考查的內容範圍;透過對這一節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了解關於舒婷關於朦朧詩的知識,又可以加深對意象概念、象徵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

3、 教學目標

根據《致橡樹》一課的教學大綱及它在高中語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個維度設計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初步瞭解作家作品,加深對當代詩特點和發展趨勢的認識。

(2)能力目標:

繼續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養學生仔細品味意境與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評價能力。

(3)情感目標:

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培養獨立自尊的偉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理解詩歌中鮮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詩歌中蘊含的豐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難點:

體會詩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雋永、質樸曉暢等特色。

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與主題。

5、課時安排

1課時

二、說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採取誦讀感悟法、探究式閱讀法以及多媒體教學方法。

這一節屬於意象比較強的一節課,因此首先我佈置學生預習,對有疑問的地方劃上着重號,在上課開始時透過放配樂朗誦、學生齊讀、個別同學單獨讀等方式使學生對詩歌大意有初步的瞭解。

然後提出問題,與學生共同探討。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師生共同討論的學習方法;運用設問、反問、疑問的教學語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緊跟上老師的教學思路,學生纔有可能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學習的“主導”。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充分調動起來,對問題產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時教師再稍作一點點啓發、點撥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體現了素質教育中能力的培養。

多媒體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課的資訊容量;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鮮明地得到展示。

三、說學習方法

詩歌可以點燃生命的激情,昇華人的的情感價值和理想境界。基於此,中學階段必須幫助學生掌握科學鑑賞新詩的方法,培養學生透過意象解讀新詩的能力。

“重美讀”是新詩的重要學習方法。詩歌的美感是自己體會出來的。學生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過程中透過閱讀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來不斷加深、強化,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詩透過意象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讀詩歌的關鍵在於意象的準確把握與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同一種事物在不同詩人眼裏有着截然不同的含義。“凌霄花”在舒婷的詩中是攀附權貴的象徵,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緣的特徵,完全可以作爲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象徵。意象掌握了,詩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詩歌往往運用象徵手法,透過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的含義,挖掘出意象的象徵意義,詩歌就完全解讀了。要結合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類比式聯想,領悟詩歌的情感與主旨。

四、說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分四個階段即新課匯入、新課講解、拓展閱讀及結束階段。在每一階段教學中,我力求發揮學生主動作用,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以啓發、引導爲教師的責任。

(一)匯入階段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有人說:親情是根,讓生命延續;友情是葉,讓生命舒展;愛情是花,讓生命絢麗。他把人生最絢麗的部分歸結於愛情的美好。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極盡才情歌頌它的美好或抒發失意的愛情給自己帶來的痛苦與煎熬,表達自己的愛情觀。“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幾筆。那麼當代詩人舒婷又是怎樣看待愛情的呢?這節課就讓我們傾聽這位不平凡的女性發出的愛情宣言《致橡樹》吧。

(二)新課講解階段

1、詩人否定了什麼樣的愛情觀?

透過六個意象分成三組,透過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愛情,透過鳥兒否定了癡戀式愛情。不滿足於泉源、險峯、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獻,爲下文提出嶄新的愛情觀做鋪墊。

2、詩人提出了什麼樣的愛情觀?

詩人透過橡樹與木棉兩個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嶄新的愛情觀。她認爲精神上的獨立與平等是雙方相愛的基礎,雙方應該心靈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靈犀,雙方要以獨立鮮明的個性出現,要能夠命運與共。同時提出愛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愛對方堅定的信念、執著 的追求與靈魂深處動人的美麗。

3、透過比較閱讀《致橡樹》與《我願意是急流》,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致橡樹》以女性視角否定了攀附、依戀式愛情,不滿足於一味奉獻式愛情,她所追求的愛,是雙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認爲只有在人格價值各自獨立上,纔能有真正平等基礎上的互相理解。

《我願意是急流》有比較明顯的男性視角,在兩個系列的意象羣中,他始終把男性作爲時代的挑戰者、社會的主宰者,爲了心愛的人可以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階段

1、指導學生閱讀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雙桅船》

本詩同樣運用了象徵手法,以“雙桅船”與“岸”象徵相愛的雙方,認爲人在追求堅貞愛情的同時,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棄。

2、指導學生閱讀中國傳統文學中關於愛情觀的描寫。

以白居易的《長恨歌》和李商隱的《無題》爲例,加深對本詩和傳統詩歌的瞭解。

(四)結束階段

讓學生做課本P14第二題。透過作業反饋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效果,以便課後解決學生尚有疑難的地方。

總之,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抓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是“主導”,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優化整個教學。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爲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作者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透過閱讀和鑑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這篇《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此簡潔雅淨的語言是極好的誦讀材料,所以我把背誦本文定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我所執教的是一個平行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瞭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2) 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藉助註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4、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蘭亭集序》是一篇自讀課文,文下有註釋,學生可自己藉助註釋和工具,理解詞句含義,教師只需對個別難句略做點撥即可,據此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爲:(1)瞭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於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爲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教師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採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覆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啓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本文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三、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藉助工具書、課本註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

四、教具準備

1、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 匯入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匯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由於本課作者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匯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後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二) 作者簡介

欣賞完插圖後,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遊雲,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作者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瞭解。

(三) 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透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後,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 禊事 :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爲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遊,並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 鹹:都 。 修:長、高。 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引以爲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於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爲渠。( 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 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裏解釋爲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讚頌或敘述,指作詩。 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是,指示代詞,這。 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用來。 極,窮盡。 娛,樂趣。 信,實在。

其餘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並用。 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並透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爲直觀和便於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鬆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並佈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佈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後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透過反覆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爲下節課鑑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 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 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由學生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教師根據回答點撥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段敘述蘭亭集會的盛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環境及景物、天氣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簡潔雅緻,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信可樂也”,這些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個“樂”字爲基調;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爲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 “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隨着時間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無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仍然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批判當前士大夫階層中“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體現了作者積極的人生觀。接着文章以“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慨嘆,將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後的感慨,這部分以一個“悲”字爲基調。

同時,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麼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蘊涵的積極情緒。

(四)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於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作業:(1)背誦全文(2)蒐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第二課時的作業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開場白: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亭送別》。

二、說教材:

《長亭送別》選自新編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本單元學習中國古代戲曲,目的是培養學生鑑賞我國古代戲曲的初步鑑賞能力。

課文節選部分曲詞優美,文采飛揚,高中語文大綱指出:“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據以上內容和所教學生特點,將學習目標確立爲:

1、識記有關文學常識,瞭解故事情節。

2、鑑賞曲詞的美

3、欣賞鶯鶯的人物形象。

重點和難點解析:本文節選自我國古典名著《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中的經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實甫是我國古代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他吸收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融化百家 ,創造了文才斑斕的元曲語彙.吸收借鑑這些,不僅有利於學生的寫作,而且對加厚他們的傳統文化底蘊具有重要作用. 同時,我們的學生的鑑賞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詞鑑賞做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主要用比較分析法來突破。

三、說教法:

適當的教學方法儘可能多地爲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遷移教學法

它最大的特點是激發學生興趣,增強信心,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爲運用學過的古代戲劇知識,通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

2、比較分析法

它能增強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的主體意識,使全班學生積極參與到主動的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課課中主要體現爲讓學生將書上內容與老師習進行以及動畫類比,突破重點和難點。

3、啓發--發現探究法

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爲透過分析比較得出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四、說學法

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動口動腦動手,討論分析法。

2、鑑賞誦讀法。

五、說教學程序:

語文教學要密切聯繫社會生活,注意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同時,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對劇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認識,就要對全篇的情節有細緻的瞭解。因此,在進行新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如下準備和預習:觀看影片<<西廂記>>,,運用上節課的有關戲劇知識,參看提示、註釋,通讀全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完成學習目。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阿房宮賦》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課文。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是傳誦千古的名篇。教學時,可參考“課文說明”和“有關資料”,分別在內容和形式上給學生做一些必要的提示。透過讓學生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加深對這篇賦諷喻現實的思想意義的認識;透過講解賦體的源流和特點,讓學生將這篇“賦”和本單元學過的其他三篇“古文”做一些比較,掌握賦在描寫、敘事、議論等方面的一些特點,爲熟讀背誦打下基礎。

二、說學情

基於文言文自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本文的學習,應着重讓學生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內容,從而更好地體會文章所要表現的內容。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於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瞭解“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瞭解文言詞語的活用現象和文言句式。

2。學習文章多用對偶、排比的語言風格,並使之運用於今後的寫作中,增加習作的文采。

3。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學生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爲我的教學重點,“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爲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誦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着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爲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好的匯入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爲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匯入語設計如下:“‘以史爲鑑,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爲政的得失。在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麼,在這篇賦中,杜牧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透過學習來體會。”(板書課題——我有一個夢想)

(二)新課講授

1。在初讀文章的過程中,我會讓學生聽課文錄音,邊聽,邊理解。

2。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投影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句理解方面的問題,同學討論,教師強調重點,師生合作共同解決。

(三)深入研讀

1。讓學生填充課文內容: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老師課前把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越讀文章越短,最後只讀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學和老師的感受是一樣的,請看投影:

阿房之宮,其形可謂()矣,其制可謂()矣,宮中之女可謂()矣,宮中之寶可謂()矣,其費可謂()矣,其奢可謂()矣。其亡可謂()矣!嗚呼!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衆、多、糜、極、速、悲

2。請學生在文中找出“雄、大、衆、多、糜、極、速、悲”的具體內容,並朗讀這些內容。

杜牧爲文,十分重視辭彩的“華赫而莊整”,作者充分利用賦的特長(“賦者,鋪也。鋪採攡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詮賦》),潑墨如雲,鋪陳渲染描繪阿房宮。請看課文第1、2段。

3。誦讀1、2段,感受賦體特點

(1)這兩段文字極力描寫阿房宮的宮貌是如此的富麗堂皇,宮人是如此之衆多,生活是如此之驕奢糜爛,齊讀,CAI教學媒體展示音(配樂《漢宮秋月》)像。

思考:這兩段文字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或找出自己認爲好的句段並說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學生討論,七嘴八舌地補充,教師適當點撥。

配樂《漢宮秋月》(二胡)

《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比較分析,理解作者寫作意圖。

4。(1)比較《過秦論》/《阿房宮賦》對秦亡原因的見解。

啓發思考:同樣是借秦諷時,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同樣,杜牧對秦滅亡也作了深層思考,他提出的見解是——?“滅六果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爲什麼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呢?——“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那麼爲什麼說“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們一起學習第3、4段。

從這裏,我們看到“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歷史的辯證法。杜文以阿房宮作爲切入口,在杜牧筆下,阿房宮成了秦皇驕奢的見證,封建獨裁的象徵,秦朝滅亡的標誌。(板書)

(2)比較閱讀:《阿房宮賦》末段/《六國論》末段(課堂練習,附後)根據同學們反饋的情況再作評析。

(四)鞏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讓學生以“啊,老師!”開頭,寫一個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過60字)

出示投影:(學生討論,老師點撥)啊,黃河!有了你乳汁的澆灌,這貧瘠的土地,纔有了青山綠水,纔有了茅屋、雞鳴、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戲繪織而成的田園風光,纔有了那神奇而燦爛的文化。

(五)小結作業

在學生交流之後,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然後總結並佈置作業,作業如下所示:嘗試背誦這篇文章。

整個設計,從單元和專題的整體考慮進行了規劃和構思,體現了大語文觀,注重了探究、體驗,實現了對方法的學習和遷移運用,發展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阿房宮賦

奢——亡——鑑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再次感謝各位評委老師。(鞠躬,擦黑板)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文章是《漁父》,我將從教材、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課時、教學流程設計這幾個方面來論述。

一、說教材

《漁父》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麪人生”中的一篇課文,本板塊還選了《報任安書》這篇文章。這兩篇文字在內容上既對立又統一,它們是“生存與毀滅”的選擇問題,有較強的互補性。

本專題教學目標主要是:透過閱讀作品,能讓學生對重大人生問題有思考和追求;學生能對問題展開探討,學會辨證地思考,周密地說理,有所發現和創新;學生能透過經典文字學習,思考“直麪人生”的豐富內容和表達上多樣的方法;積累經典文字中的名句,歸納整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

二說學習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與文字展開對話”和“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結合本專題教學目標和文字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①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爲現代漢語;

②透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③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

④透過對比閱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說重難點

重點;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爲現代漢語;透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

難點: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並透過對比閱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說教學方法

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較淺顯,翻譯理解的難度不是很大,因此重點在問題探討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主要採用誦讀,引導,點撥,研討等方法。

五課時設計

因爲這篇文章相對比較簡單,我設計的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六、教學流程設計

(一)匯入新課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莎士比亞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發問。前幾天我們學習了《報任安書》,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爲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而兩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詩人在踽踽獨行,憔悴的'臉上寫滿孤獨的悲憤。當他的心被憂慮撕裂的那一刻,他選擇的是縱身躍下汨羅江。其熱血化作滔滔波浪,隨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潤了整個民族的靈魂!他,就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二)整體感知

1、作者及寫作背景

找一位學生介紹,之後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爲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輔佐了楚懷王、楚頃襄王,在鄭袖、張儀的離間在兩次被流放到江南、漢北。

背景:屈原在最後一次被流放時,秦將白起攻破楚國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憤難捱,在湘潭一帶遊蕩,遇到一個漁父,在和漁父交談以後便懷石投江。

2、找學生範讀課文,注意字音和斷句。

漁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3、結合註釋,學生自由讀,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和活用字,並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1)古今異義詞:PPT,板書

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至於(到)、可以(可以用來)

(2)詞類活用:

鼓枻而去(鼓,名詞用作動詞,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語後置)

屈原既放(被動句)

遊於江潭(狀語後置)

是以見放(被動句)

行吟澤畔(省略句、狀語後置)

聖人不凝滯於物(被動句)

自令放爲(被動句)

4、疏通文意

學生翻譯,其他同學補充指正,學生齊讀,進一步理解和感悟文字。

(三)局部分析

1、文出現了幾個人物?全文是以怎樣的形式展開的?

生明確:漁父和屈原兩個人物。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漁父:不知姓名和來歷,駕一葉之扁舟,垂釣於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間的對話形式展開的。

2、本文字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表現了屈原怎樣的人格?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來回答。(以四人爲一小組,明確發言人,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其他小組成員在別人回答的基礎上可以補充。)

屈原不願“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願“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他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協的特立獨行者,“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還刻畫了一個矢志不渝地堅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現了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漁父這一形象,那麼漁父是怎樣一位形象?塑造這一形象有何意義?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

漁父規勸屈原“不凝滯於物”,要“與世推移”。當“世人皆濁”時,他開導屈原“淈其泥而揚其波”,當“衆人皆醉”時,他規勸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舉”,漁父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與世推移的處世態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此外,當屈原表示不贊成他的處世態度時,漁夫只是“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不復與言”,也刻畫

出他不慍不火、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塑造這一形象,對屈原來講,具有襯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堅持理想、堅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運用了怎樣的方法?有什麼好處?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和生動化)、反問(強調人物的堅定決心)

5、擴展

①屈原和漁父分別體現哪個派別的處世主張?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②把二者對立起來的目的是什麼?

作爲對比和襯托,表現屈原的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的品質。

總結:這是一次靈魂的對話。

6、比較閱讀

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爲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你的認識。

“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他不願隨波逐流,“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也不願“蒙世俗之塵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動選擇死亡,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司馬遷隱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他爲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記,成就人生的大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

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後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7、自由討論你怎樣看待屈原和漁父的處世態度?更欣賞哪一位?

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

總結三位人物

屈原選擇了壯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現了不屈的氣節。

司馬遷選擇了勇敢的生,以生踐志,表現了堅韌的意志。

漁父選擇了超然的活,以隱守志,表現了自由的靈魂。

這三種不同的人生選擇都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有了文天祥、聞一多,用他們的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麼叫做堅貞不屈;所以有了韓信、勾踐,用他們的行動向我們驗證了什麼叫做堅韌執着;所以有了陶淵明、柳宗元,用他們的詩篇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叫做瀟灑豁達。

(四)結課

那麼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我們又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讓我們珍愛生命,用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氣節來提升生命的價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擁有一份超然與豁達,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業設計

1、背誦文中的名句;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識(古今詞、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說課講完了,這是我的板書設計,謝謝各位。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尊敬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說課的篇目——《再別康橋》。(課件展示題目)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說教學板書四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點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課的前提。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爲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鑑賞的開始,對整個文學鑑賞教學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也是鑑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契合了新課標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詩歌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可以說是詩壇的一棵常青樹,因爲它始終迴盪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

2、、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以上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標:

掌握誦讀技巧。初步學習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3)、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3、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爲: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說教法與學法

由於高一年級學生對詩歌鑑賞尚處起步階段,因而在課堂上,老師應將鑑賞搞得生動活潑,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培養他們願聽愛讀,積極主動地鑑賞作品的習慣。加上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爲主其它教學法爲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反覆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進行賞析並對重要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進行審美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體現的作者情感進行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

4、多媒體演示法。透過它音形色兼具的特點,創設情景氛圍,激發學生興趣,以利於學生形象直觀地把握課堂內容。

學法:反覆誦讀品語言,聯想想象賞畫面,知人論世悟情感。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爲了學,服務於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步驟來完成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

第一步:匯入新課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相關劇照 ,這樣能引起同學對劇情的回憶,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

第二步:作者簡介。

力求創新,突破傳統的介紹方式,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的生活、情感經歷,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這一步驟即所謂“知人論世”,以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再讓學生伴隨優美的樂曲進行誦讀,從而感受詩歌的音樂魅力。反覆誦讀,是學生學習詩歌的基礎,同時,也契合了大綱中重視感悟、薰陶和語感培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

第四步: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應該充分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爲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每一節詩歌相配的優美圖片,並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請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用優美的語言描繪詩歌內容,並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重要意象,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學生鑑賞能力。

第五步:比較閱讀,體會建築美。

爲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築美,我選取了王維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進行結構上的比較。透過比較,學生不難發現本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築美。

第六步:揣摩作者情感,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基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作者與康橋的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較爲輕快的情調。爲了便於學生準確把握作者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和詩中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我從中國詩詞中篩選了以下幾個將離愁寫得黯然銷魂的詩句,與《再別康橋》進行比較,以便學生把握本詩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基調,以突破教學難點:

課件展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七步:結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配樂試背全詩,再次整體感知詩歌的詩意美。

第八步: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爲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透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瞭解。爲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詩《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並留課後作業:從內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較兩首詩歌的異同。

四、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板書: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過程,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選自《論語》,是選修的內容,本文用九則話語闡述了什麼是“仁”,怎樣實施“仁”。

2、該課的地位和作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高中語文選修第一單元的四篇講讀課文。單元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課文安排在單元的尾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3、教學目標:

a.認知目標:識記本節選中的基礎知識。

b.技能目標:透過翻譯文中重點句子分析作者觀點。

c.情感目標: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代價值。

4、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點理解“什麼是仁”“怎樣才能達到仁”“爲什麼這樣做就可以達到仁”)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現代價值。(集中探討“仁”與我們的生活)

二、說學生:

1.學情分析:

經過初中階段與必修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掌握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獨特之處,容易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地加入到背誦,瞭解大意,歸納相關知識點的學習中來。不過,由於文言文語法較難,絕大部分學生對詞語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當的難度。這就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相應對策:透過聽讀、示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讀書的興趣,以讀帶動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並自主地進行文言知識的總結歸納。

三、說教法:

1、學生誦讀、教師範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

2、串講法,文言文詞語的積累仍是學習文言文的重點。點撥詞句方面的一些知識,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教學方法。

3、學生的互相學習法

4、探究拓展法:學生擴展閱讀的材料,聯繫顯示,鞏固所學知識,開拓視野。

四、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2、參照註解,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五、說課時安排:1課時

六、說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從孔子及《論語》說起。

(二)介紹《論語》相關背景。

(三)整體感知設定以上預習的依據是:①大綱要求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習慣,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索。②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體到具體。學習課文也是如此,先對課文整體感知,然後再精讀細研。

1.聽讀全文,糾正字音:

2.自讀全文,提出要求:圈點勾畫不理解的句子,批註有疑問的內容。

3.再次自讀課文,小組互助。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的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4.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嘗試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

(四)學生共互助,理清主旨。

1.什麼是仁

2.怎樣實施仁

(五)探究拓展:

現實生活中的“仁”

我們所知道的“仁”

(六)課後作業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中國詩的特徵。

2.掌握字詞、文學常識、名言名句等基礎知識。

3.學習本文語言幽默風趣的特點。

教學重點

1. 基礎知識積累及應用。

2. 理解中國詩“富於暗示”的特點。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和深入研究,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學過程 是一個“詩的國度”。不僅戲曲“以詩爲詞”,小說“有詩爲證”,而且書法也要寫詩,繪畫也要題詩。然而,什麼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中國詩有什麼特徵呢?讓我們來聽聽玩轉中西文化的魔術師——錢鍾書先生的見解。(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 作者簡介

錢鍾書(1910——1998),我國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文學史家和古典文學研究家。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等。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融會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爲文化大家。在其六十餘年的學術生涯中,他除了創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創性和學術開拓性的論著,在中國現代史上獨樹一幟,因而使得研究“錢學”成爲中國現代學術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亦成爲反思百年中國人文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

主要作品有《管錐篇》《談藝錄》《宋詩選注》及唯一的長篇小說《圍城》,另有短篇小說集《人獸鬼》,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華社播出的新聞通稿中出現“永垂不朽”字樣。

三、 簡介背景

本文是一篇文藝論文,是作者根據自己於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對美國朋友做的一篇英語演講稿節譯而成的。作者透過對中外詩歌的源流、形式、意韻、風格以及內容等方面的比較,突出了中國詩的獨特性和普遍性,爲外國朋友瞭解中國詩開啟了一扇窗。是中國較早的中西比較詩論之一。

四、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

第1段, 談“中國詩”的前提與立場。第2段, 中國詩的發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 中國詩篇幅簡短,但意味無窮。第4、5段,中國詩的含蓄的特色和形成這一特色所用的手法。第6段,中國詩清淡、安和的詩調。

第7、8段,中國詩內容上的特色:和外國詩大同小異。

五、 重點解讀

本文的說理,充滿了幽默風趣,讓人忍俊不禁。且這種幽默風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諢,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徵博引,充滿機智,充分體現了錢鍾書語言的幽默特色。請找出你自己感興趣的句子,談談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離篇)(討論)

示例: 1.中國人的心地裏,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雲的空中樓閣,這因爲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的聰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學“地心引力”來寫中國詩發展的特點,突出中國詩發展的“早熟”與靈動。用印度經典故事來寫中國人的聰明。2.比着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並不妨礙延長,彷彿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

理解:“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所從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來比喻中國詩人創作的詩歌之精練簡短。用生活中的看東西要看得遠些、把眉眼顰蹙來比喻中國詩的精練微妙更是逼真,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

3.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清淡,詞氣安和。我們也有厚重的詩,給情感、思戀和典故壓得腰彎背斷。理解:“壓得腰彎背斷”是一種生活中的具體形象,這裏用來比喻思想內容上的“厚重”,化抽象爲具體,便於讀者更好的理解。

4.你們的詩人狂起來可了不得!有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中國詩絕不是貴國惠特曼所謂“野蠻狂吠”,而是文明人話,並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理解:形象地進行中外詩歌風格的比較。說外國一些詩人的風格是“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準確。以“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比喻中國詩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準”,妙趣橫生中凸顯出總體上“筆力清淡,詞氣安和”的特點。

5.“我們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裏有個安頓歸宿,彷彿病人上了牀,浪蕩子回到家。出門旅行,目的還是要回家,否則不必牢記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對本國的詩有更高的領會,正像諸位在中國的小住能增加諸位對本國的愛戀,覺得甜蜜的家鄉因遠征而增添了甜蜜。”理解:結尾引用的這兩處比喻,有情有理,點破了比較文學與研究者的關係。切合聽衆實際,拉近與出門在外的美國士兵的距離,顯得溫馨親切。

6.貴國愛倫坡(Poe)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長詩”這個名稱壓根兒是自相矛盾,最長的詩不能需要半點鐘以上的閱讀。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理解:這裏作者的用意在於襯托中國詩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練,而不是嘲笑愛倫坡的目光短淺。“太可惜了”,給人以遺憾的感覺。這樣說,也注意到了聽者的心理反映,讓聽者有親切感。

課堂拓展:錢鍾書語言精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除本文外,你還知道哪些錢鍾書的趣言妙語呢?請說出幾句與大家共同分享。(自由發言)

示例展示:(1)科學家跟科學大不相同,科學家像酒,愈老愈可貴,而科學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錢。——《圍城》

(2)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靈感》

六、教讀小結

本文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在中外詩歌的比較中,得出中國詩的特徵。開篇明確論述的原則,然後逐層展開,分別論述,而在論述中又不時廣徵博引,使文章跌宕有致。

另外,本文還巧妙地引導美國朋友把目光逐步聚焦在中國的古詩——中國古代的抒情詩——中國古代抒情詩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上,並注意調動聽衆的知識積累,時不時地進行對比,也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七 、佈置作業

1.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國古代詩人的詩句摘出,與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對應,並熟記。2.幽默風趣是錢鍾書作品的一貫特點,我們寫作時有意爲之,可使作品收到特殊的效果。下面是一篇學生作文的一部分,語句不夠幽默,請打破拘謹嚴肅、死板乏味的人物描寫套路,重新寫作,使它生動幽默,富有情趣。

“我的班主任個子較高,身材微瘦,雖然年輕,卻已稀頂,幸虧周圍頭髮還算茂密,纔不至於讓人誤認爲是一個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