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集錦5篇

學問君 人氣:2.76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範文集錦5篇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簡介:

《最大的麥穗》是小學語文第11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散文,敘述了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全文共7節,可分爲3段:第一段(第1節)寫蘇格拉底要求弟子們去麥地裏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第二段(第2—6節)寫弟子們摘麥穗的經過和蘇格拉底對他們的教訓;第三段(第7節)寫弟子們從蘇格拉底的話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一節。

2、能前後聯繫,領悟最後一節語言文字,明白必須善於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3、能聯繫實際,談談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纔是實實在在”這句話的理解。

教學重點:着重讀好蘇格拉底說的話,體會弟子們所悟出的道理。

本課教學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是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第二課時主要理解課文內容。這裏主要講第二課時。

二、教學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已成爲大家的共識。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語文能力。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讓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最大的麥穗》。

2、過渡:小小的麥穗,給人很大的啓示。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一定會解開心中的疑惑,並從中受到啓發。

二、學習第一段。

1、自由朗讀第一段,劃出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的話,並讀一讀。

2、出示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的話:

“你們去麥地裏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3、指名讀,並說說爲什麼這樣讀。

4、齊讀

過渡:弟子們有沒有摘到最大的麥穗?你認爲是什麼原因?

三、學習第二段。

1、自由朗讀課文2—6節,思考上述問題,在書上的有關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內交流,要說出自己的理由。

小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要有實效,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幫助學生找到可以操作的有針對性的學習策略。這個教學環節避免了學生許多無效或低效的學習活動,維護了研究性學習的嚴肅性。

3、全班交流:

(1)、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

“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他們回頭望了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搖晃着腦袋,似乎在嘲笑他們。”

(弟子們沒有摘到的原因是:眼光不夠開闊、猶豫不決……)

用“邊讀邊議”的方式交流,既是讀重感悟的研究結果的呈現,有是自然的思維與說理的訓練。

(2)、想一想,此時,他們的心情如何?他們會想些什麼?

4、面對弟子們的表現,蘇格拉底會有什麼想法,請大家讀讀他說的話。

出示:“這塊麥地裏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指讀,說說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討論:如何才能讀出自己的體會。練讀。齊讀。

因爲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因此在教學中,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5、過渡:蘇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麥穗這件小事來教育他的學生,含蓄的告訴學生一個深刻的道理,他的學生聽懂了嗎?

四、學習第三段。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最後一節,劃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聯繫實際,說說自己的體會。

2、同桌交流。相機板書。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揣摩。要重感悟、重語感訓練。

3、出示名言,讀一讀。

機會是每個人都有的,但許多人不知道他們已碰到它。

——達爾文

機遇只垂青(重視)那些懂得怎樣追求她的人——查理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體會含義深刻的詞句,領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用了大量篇幅來描寫人物的語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體會,特別是父親的兩段話給人以深刻的啓迪,應引導學生反覆研讀有關語句和段落,透過字面體會人物的情感,並從中受到感染薰陶。如在體會父親教育“我”的第一段話時,可引導學生想一想:你可以給予他人哪些東西?爲什麼說給予別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最珍貴的?讓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在理解有關父親的第二處語言時,可引導學生思考:第二處語言與第一處語言有什麼關係?最後把父親的這兩段耐人尋味的話連貫起來體會父親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學時還應引導學生按照提示語的要求,找出含有“驕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再聯繫上下文進行體會,從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兒溫迪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

1.器官捐獻是社會較爲關注的問題。課前可佈置學生查找有關資料或調查周圍人們對捐獻器官的認識、態度,瞭解爲什麼會有人反對或不願意捐獻器官,爲學習本課做好準備。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不難理解,應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要讓學生先讀提示語,把握閱讀要求;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入手瞭解課文內容;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細讀課文,畫出令自己深受感動的語句和段落,並在旁邊做上簡單的批註。之後,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3.教學時應特別注意朗讀的指導,朗讀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課文所表達的情意深厚,應注意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會人物的心情,讀出人物的感情。可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進行朗讀,讀好人物的對話。

4.在自讀自悟、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試着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價,並談談自己從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麼啓發,有什麼感想,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啓發,進一步加深體會。

5.課後可讓學生進一步蒐集、整理資料,透過寫倡議書或辦板報的形式向人們宣傳捐獻器官的意義。

三、說教學過程

1.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學們學習之後一定會對器官移植產生新的看法。

2.檢查預習情況:輪讀課文,認讀生字詞。

3.仔細閱讀,邊讀邊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畫出來,想一想從這些句子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4.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比一比哪個小組最會學習。

5.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彙報,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進行研讀:分頁標題#e#

研讀重點:文章爲什麼以“永生的眼睛”爲題?

研讀重點:父親教育“我”的兩段話。

a.投影出示: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爲,如果我們死後的身體能有助於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引導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有關器官捐獻的資料,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給予他人哪些東西?爲什麼說給予別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最珍貴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並像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麼美妙!當你們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們會爲我自豪!

引導學生討論:第二處語言與第一處語言有什麼關係?

c.把父親的這兩段耐人尋味的話連起來讀一讀,談談自己的感悟。

研讀重點:含有“驕傲”一詞的句子。

a.引導學生說一說誰爲誰感到驕傲,爲什麼感到驕傲,從中體會到什麼?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

6.課文到這裏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並沒有結束。下面請同學們輕聲讀一讀故事原文的結尾,讀後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沒有想到,僅僅是兩週之後,我再一次爲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女兒,才華橫溢的小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了……當我簽字時,她的話兒縈繞在我耳際:“你想過什麼也看不見會有多麼痛苦嗎!”

失去溫迪二週後,我收到一封來自俄勒岡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寫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現在,兩位昔日盲人已重見天日。他們成爲您女兒──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並有幸分享她的美麗……”

我的金髮的溫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輟地揮動着,她的碧眼仍然閃爍着驕傲的光芒。

大膽評議,深化感受

1.評價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歡誰,爲什麼?

2.評價作品:你認爲這篇文章哪些地方寫得好,爲什麼?是否還有不足,應如何修改?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藏戲》一文系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下冊的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隨着作者脈絡清楚、有點有面、有詳有略的描述,絢麗多彩的藏戲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展現在讀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的民俗散文,頗具文學色彩。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在語言積累、閱讀能力上已有一定水平,但受限於經濟文化條件,孩子們眼界尚不開闊,文化風俗、地理人情瞭解博度不夠,而閱讀習慣(方法)、獨立閱讀、個性閱讀這些方面尚不成熟,仍待加強,因此教學本文,須藉助一些媒體資源,豐富學生對藏戲的文化內涵的感受和把握,以期達到對文字的深層理解。

三、本課的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曠野、讚歎不已、隨心所欲”等詞語。

2.默讀課文,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文章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透過瞭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瞭解藏族的文化。

教學難點:瞭解本文的表達方法及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生動形象的表達。

在教學中我根據這篇略讀課文的特點,設計瞭如下五個環節:1、課前引導學生利用站蒐集資料2、創設情景、匯入新課;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4、自主研讀、感悟體會;5、拓展閱讀、延伸主題。怎樣將資訊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巧妙整合呢?我根據本課教學思路的需要選擇有效支撐手段,我診斷出以下五個整合點。

(一)、利用站、豐富學習資源

透過學生在網站上自主查找、蒐集資料,討論交流、整理資料。運用資訊技術,爲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尊重學生多樣性的選擇,提高了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環節安排在課前預習部分。課前我讓學生利用站蒐集有關藏戲的圖片、藏戲的知識介紹等,並將學生蒐集到的圖片等資料融入到多媒體課件中,拓展和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訊來源,也爲進一步學習課文,做好了知識鋪墊。

(二)、播放視頻、激發學文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因缺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感性材料而難以展開抽象思維活動。視頻在吸引學生注意力與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方面,具有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這一整合點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視頻資料的呈現,讓學生在欣賞中產生更真切、更豐富的體驗,情感得到薰陶

課堂伊始,學生先彙報了蒐集到的藏戲的資料,但對藏戲這一古老的戲曲形式,還沒有感性的認識。我及時播放了一段藏戲視頻資料片。以直觀的方式進一步感知藏戲的獨特魅力,這些影音畫面,大大增強了語文課堂的`新鮮感和吸引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圖文並茂、增強感性認識

多媒體圖片和文字的有效結合,能夠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使原本蒼白、乏味的文字變成了多元的衝擊波。讓學生更直觀更真切的感受到文字描寫的內容,達到其它教學手段不易取得的效果。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文字的認識。

在學生自主研讀藏戲特色之一:戴着面具演出時,透過文字的自讀自悟,學生了解到藏戲表演者所帶面具,具有多樣、誇張、形象鮮明的特點。此時我利用多媒體出示學生和我共同蒐集的精美的藏戲面具圖片,讓學生更直觀更真切的感受到藏戲面具的特點,這有效的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學生看着這一幅幅藏戲面具圖片,更深入的體會到藏戲面具多樣、誇張、形象鮮明的特點。這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藏戲的認識。

(四)突顯重點文字、提升認識’

課程與資訊技術的整合改變了學生學習文字的方式,多樣地呈現出課文的內容,利用色彩對比可以醒目的突出重點語段。使學生在朗讀、理解與表達中,認知得到發展,情感得到陶冶,語言得到訓練。

在回顧開頭、體會寫法這一環節,我利用多媒體醒目的出示如下文字: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在演出時沒有舞臺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師生配合朗讀,體會文章先概括後具體的寫法和運用排比式的反問句式,字裏行間表現出的對擁有藏戲的自豪感。這樣的呈現方式更新穎,既避免了久讀課本上文字的乏味感,又突出了訓練的重點,在讀、品、悟中,提升了對藏戲的認識。

(五)、視頻連結、拓寬視野、昇華認識

發揮資訊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優勢,使教學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跨越時空界限,使語文學習更具開放性,認知得到發展,情感得到昇華。

在拓展環節,我播放其他地方戲曲的視頻,讓學生猜一猜。使學生更感受到祖國戲曲藝術的豐富,文化內涵的深遠。迴歸到本單元的專題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民風民俗都獨具魅力,從而使學生對中華民風民俗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昇華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充分關注學生學情特點,改變固定、封閉、單調的傳統教學模式,藉助網站、視頻、圖片等媒體資源,豐富學生對藏戲的感性認識,在理脈絡、讀文字,品詞句中強化感受,昇華認識,引導學生深刻體悟藏戲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激發情感,提高了教學效率,也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快樂。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組課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絕弦》。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走近藝術,感受藝術的魅力,受到美的薰陶。《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爲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瞭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是五年級下冊的《楊氏之子》,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工具書等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因爲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終身不再鼓琴。同時,也讓學生初步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工具書等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4、積累中華經典詩文,體會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教學重點: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體會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文言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採取了“以讀代講”法,“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本課教學立足於語言文字,讓學生品味詞句,在朗讀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摯情感。在創設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藝術的魅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做好引導者,共同參與者的角色,引領學生走進文字。

現代教育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堂應該平等對話,有效教學。因此我採用“自讀自悟”,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四、說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前一單元是詩歌的綜合活動,所以本課以表現友情的經典詩句,進行接龍遊戲作爲課前鋪墊,伴隨着古箏曲,師生互動吟誦詩文,奠定了課堂古典韻味的基調。

(一)揭題。

1、引導學生髮現剛纔吟誦的詩句都是描寫朋友情深的經典詩句。今天,我們要學的也是一

個關於朋友間真摯情感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楚國。(出示課題)這樣的匯入,銜接自然,同時也揭示了本課學習的內容與友情有關。

2、指名讀課題。提示弦字難讀,要讀正確,然後一起讀課題。(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這個環節先讓學生嘗試讀文。在學生感知文言文難讀難懂的基礎上,適時引導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做到了既聯繫舊知,又讓學生明確了學習本課的方法。因爲難讀,這時教師進行範讀,讓學生跟讀,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古文和現代文不同,要注意讀出它的節奏和韻味。出示課文的節奏,讓學生對應練習。

(三)品詞讀文。

品詞讀文,是本節課最重要的環節。葉聖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育二十韻》裏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你細讀文字的時候,不要把一個字輕易地放過去——作者爲什麼用這個字、這個詞、這種句式而不用別的?要去細細地體會它的神韻所在。因此我在教學中抓住“善”、“必得之”等重要字詞以及鍾子期讚美伯牙的兩句話,讓學生在比較字義和朗讀品味中體會伯牙和鍾子期的相知相惜。

1、品“善”

①插圖上是哪兩人?專注彈琴的是——伯牙,凝神細聽的是——鍾子期。你是怎麼知道的?課文插圖其實表現的正是伯牙和鍾子期相識相知的情景。所以在這裏,我引導學生將插圖和課文內容結合進行理解。然後出示: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讀讀這一句,你對他們有何理解?引導學生理解在這裏,善是指善於,擅長。理解了讀好這一句。

②請你找找,課文中哪些句子也告訴我們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學生劃一劃。

③重點品味其中的第一句,從什麼地方體會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抓住“善”字,讓學生知道在這裏“善”指好和妙,另外抓住兩個語氣詞來引導學生理解鍾子期對伯牙琴藝高超發出的讚歎,指導學生讀出泰山的巍峨。

④讓學生知道讀書就應該象剛纔那樣,從字裏行間去體會。重點學完這句後,第二句因爲句式相近,所以我採取了放手讓學生從讀中體會伯牙的善鼓和鍾子期的善聽。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品“必得之”

①高山也好,流水也罷,只要善鼓的伯牙彈奏,善聽的鐘子期都能一一道來,這就是——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抓住“念和“必”引導學生理解伯牙和鍾子期心意相通。同時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念和志都是想的意思。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孩子們,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讀)當伯牙志在流水,(生讀)善鼓琴的伯牙所彈,善聽的鐘子期都能懂。這就是——(生讀最後一句。)這次的引讀,也是對這幾句學習的小結。

(四)感受知音情切。

對於如何讓學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傷,我補充了伯牙和鍾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資料,並講述了鍾子期死後,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好在八月十五聽伯牙彈琴的細節,使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瞭解伯牙當時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於心死,伯牙破琴絕弦謝知音的舉動就不難理解了。

1、伯牙和鍾子期原本素昧平生,這回是有緣千里來相會。請快速地讀一讀資料:

有一年中秋之夜,晉國大夫伯牙乘船行至漢江渡口,遇雨躲避,在船艙撫琴一曲。正值興起,琴絃自斷。伯牙知道有人聽琴,於是出艙尋覓,但見樵夫鍾子期站立岸邊。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曰:“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於是兩人結爲生死之交,並約定明年此時此地再見面。

2、瞭解了伯牙和鍾子期相識相知的經過,你有什麼想說的?

一個貴爲大夫,一個則是山野樵夫,卻在一個綿綿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靈與心靈的溝通。琴聲也懂,心聲也懂,志向也懂,這纔是真正的——知音!(板書:高山流水深相知)

3、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他滿心歡喜地等待知音前來,可是一位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悽楚地彈起了相識時彈奏的《高山流水》。(播放音樂,讓學生聆聽《高山流水》)

①琴聲也是心聲,如果你是伯牙,此時此刻,你最想對鍾子期說些什麼?請寫下來。(交流)

這裏讀寫結合,讓學生把自己當作伯牙,向鍾子期傾訴失去知音的悲傷,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的真摯情感。

②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沒有人會像鍾子期那樣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再沒有第二個人會像鍾子期那樣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世上再無人會像鍾子期那樣——必得之。

③出示:

子期死,伯牙謂世上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你能讀出這一份無盡的悲傷嗎?學生讀。

高山流水依舊,只是知音卻成永別。學生讀。

④那位老人見伯牙挑斷琴絃摔破琴身,於是上前詢問。伯牙長嘆道:摔斷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生讀)

伯牙斷絕的只是琴絃嗎?不,那是他的一根心絃啊!哀莫大於心死!

⑤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板書:破琴絕弦謝知音)一起讀。

4、看板書,生讀:高山流水深相知,破琴絕弦謝知音。讓我們在琴聲裏記住這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話。

(播放《高山流水》)

(五)佈置作業:背誦全文

記誦積累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佈置學生背誦本文可以使學生在培養學生語感的同時積累了文言詞語,爲今後開展文言文教學奠定基礎。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求能簡潔明瞭地展現課文靈魂。因此我根據課文內容和本課主旨,設計了以下板書:

伯牙絕弦

高山流水深相知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共話春節

1.“鑼鼓喧天辭舊歲,爆竹聲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慶中,春節向我們走來。這是我們中國人最隆重、最傳統的節日,相信大家對它再熟悉不過了。

2.交流自己蒐集到的關於春節的資料:

①關於春節的來歷:春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它是農曆一年的歲首,即正月初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爲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春節不但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在此期間人們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如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春節,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融入了無限的留戀、回味和憧憬。中國的春節,是最具文化內涵和傳統魅力的節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個節日。

②關於春節的習俗:祭竈掃塵貼春聯守歲鬧元宵等

③關於春節的傳說:年的傳說歲的故事等

3.假如請你來寫春節,你打算寫些什麼?

4.的確,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古都北京,過起春節來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讓我們隨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節。

二、放手初讀,整體感知。

1.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2.檢查課文自學情況:

①同桌互查讀文情況。

②出示本課需會寫的生詞集體認讀。

③對這些生字你有沒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導學生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讀課文,思考:按照老規矩,北京人是怎麼過春節,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4.選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其餘同學一邊聽一邊想,作者寫了哪些天中人們的活動?你可以用筆畫下來,用你喜歡的符號標出來。(培養學生邊聽邊想,讀書動筆的習慣。)

5.快速瀏覽課文,思考圍繞春節的熱鬧,作者都寫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順序說一說。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概括:

臘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節像一場大戲,在臘八粥的濃香中悄悄的拉開了序幕,請同學們速讀瀏覽,按照年前、過年、結束的順序找出相應的段落。

三、細讀鑑賞,感受春節。

(一)默讀全文,思考課文爲我們具體展示了北京春節哪些熱鬧、濃烈的畫面,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幾幅。

(二)小組研讀。

出示研讀提示:

①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反覆讀一讀,劃出最能表現春節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

②小組內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據小組交流的情況,自己再讀相關段落,補充完善自己的閱讀感受。

第二課時

(三)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1.體會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節前的年味主要表現在哪?重點交流節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這些日子裏人們的主要活動、講究及人們的心態。

②指名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讀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③引導學生找出文中關鍵的詞語,讀中體會人

們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悅和希望:你是從哪些具體的詞句中體會到的。

④指導學生抓住學生反饋的詞語進行感情朗讀。

⑤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在過春節的這段時間都幹些什麼呢?

2.體會過節的熱鬧

①交流過節時重點寫了哪幾個日子?過節最大的特點是什麼?(熱鬧)

②同是熱鬧,但鬧中各有不同,默讀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這三個日子各自的特點是什麼?抓住文中關鍵詞句反覆讀一讀,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體會,教師相機引導:

除夕:喜慶、團圓;初一:悠閒、快樂;十五:紅火、美麗。

④再讀一讀,討論、交流:這些感受你們是從哪些語句體會到的?

⑤交流反饋“除夕”一段,師相機指導朗讀,進一步體會喜慶、團圓。

抓關鍵詞“趕、到處、都穿起、貼上”感受除夕的喜慶、熱烈;

抓“除非,必定”體會春節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團圓的氛圍。

⑥閱讀“閱讀連結”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較:同是寫除夕,作者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師及時梳理:老舍筆下的除夕爲我們展現的是全景圖,抓住除夕人們主要的活動簡單勾勒,語言簡潔明快;而“閱讀連結”短文二由回憶外婆入手,重點寫了一家人怎麼過除夕的情景,其中細緻描寫了準備過程和圍爐情景。

⑦交流反饋“初一”一段,師相機指導朗讀,進一步體會初一的悠閒、快樂。

重點指導朗讀“逛廟會”時人們的表現來體會悠閒與快樂。

⑧交流反饋十五一段,師相機指導朗讀,進一步體會十五的紅火、美麗。

找出文中描寫花燈的句子,指導感情朗讀,體會排比句的作用。

引導想像:還會有哪些花燈呢?除了燈,還有什麼?

出示老舍的原文,創設情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着鮮紅的春聯,人們穿着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十五的紅火、美麗。

⑨總結:從臘八到正月十九,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卻被作家僅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個節日最突出的特點,用極其凝練的語言爲我們勾勒出了一幅幅熱鬧喜慶,歡樂祥和的春節畫卷。讓我們再次走進文字,去用心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四、比較閱讀,領悟寫法。

1.先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

①課文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②再讀臘八一段,思考:臘八的活動很多,爲什麼單寫臘八粥、臘八蒜,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種抓主要特點描寫的方法文中還有很多,你能再舉一例嗎?

2.自主閱讀“閱讀連結”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較:同是寫過年,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3.假如此時再請你寫春節,你打算怎樣寫?

引導學生借鑑學到的寫法談,如:選材要詳略得當、描寫節日要抓最主要的特點、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夾敘夾議等。

五、佈置作業,課外拓展。

以“春節”爲主題,辦一期手抄報。內容如下:

1.春節印象:自己修改或寫一篇關於春節的習作。

2.春節花絮:從蒐集到的關於春節的傳說、習俗中選擇編寫。

3.精彩再現:摘抄自己認爲描寫好的關於春節的詩詞佳句或優美片段。

4.春節建議:春節怎麼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5.節日集錦:除了春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哪些,把你調查的結果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