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十篇

學問君 人氣:3.18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編十篇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找規律》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它有着廣闊的生活背景,也蘊含着深刻的數學思想。本課時是《找規律》知識體系中的起始內容,即讓學生探索,發現最簡單的圖形變化規律。教材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學生所熟悉的“六一”兒童節的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現實生活中有規律的排列包含着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同時還注意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探究,操作等實踐活動去發現規律,創造規律。

3、教學目標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愛動,好奇心強,因此可以設計一系列的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基於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以下幾點:

(1)知識目標:學生能夠透過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知道下一個物體。

(2)過程與方法:透過觀察主題圖,認識規律同時掌握尋找規律的方法;透過塗色與擺學具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創設情境,學生能夠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感受數學的美。

4、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結合農遠資源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透過圖形或物體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並知道下一個圖形或物體。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說學情分析

經過上個學期的學習,我班孩子們基本上都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不僅活潑,好動,而且形成了我班孩子所特有的風格——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敏捷。

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中已經多多少少接觸到了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和規律性的習題,只是沒有把它作爲專項知識進行學習和研究,也就是說《找規律》內容是我班孩子初次正式接觸,怎樣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探索規律,領悟規律的內涵,將是我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採用遊戲、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引導探究等教學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遊戲、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找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在教學手段上,運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圖文結合增強了教學的效果。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找規律、創造規律的主要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爲了落實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以下五大教學環節:

(一)遊戲引入,感知規律

以“動作接龍”的遊戲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上課開始,以學生喜愛的遊戲形式引入,營造了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們主動參與到遊戲中來,在活動中,初步感知到規律的存在,增強了學生探究規律的慾望。】

(二)合作探究,尋找規律

1、看圖找規律

創設情境:“六一”到了,學校組織聯歡會,這是同學們佈置的會場,一起來看看吧。

然後課件出示教材主題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圖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規律的?

【設計意圖:藉助農遠資源我利用主題圖,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六一”聯歡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將數學知識與他們的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探究,在農遠資源的輔助下,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讓學生初步感知到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

學生找到圖中有規律的事物之後,再去完成例1,輕而易舉。(課件出示例1)

最後師生共同小結:這些圖形、物體和小朋友都是兩個爲一組,重複出現。

【設計意圖: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等活動去發現規律,根據自己的審美觀點去找規律,體現了一定的開放性。讓學生親身感知、體驗事物的排列規律,逐步發展其動手、觀察及推理能力,初步感知規律的美,並掀起了探究規律的高潮。】

2、擺圖找規律

這個環節,我主要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讓學生透過擺一擺的活動來探索規律,創造規律。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爲學習例2做準備的,我並沒有先出示例2,而是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藉助給定的圖形按照一定的規律擺一擺,並說說是按什麼規律擺的,學生們大膽的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並進行相互間交流,創造性的擺出多種方法,在操作和嘗試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了學習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操作後,請學生說說自己組是怎麼擺的,按照什麼規律,緊接着完成例2學習,水到渠成。(課件出示例2)

3、塗色找規律

請學生合作探究:根據從中發現的規律繼續塗下去,看哪個小組塗得又快,又準,又好?塗完後,派小組代表彙報自己組是按照什麼規律塗色的。(課件出示例3)

【設計意圖:我從學生的愛好—畫畫入手,爲學生

創設了他們喜愛的塗色比賽情境,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漲,在活動中又一次感知到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

4、師生互動找規律

這個環節我利用掌聲來找規律。

【設計意圖:利用掌聲來找規律,讓學生親身感知、體驗事物的排列規律,使數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尋找身邊規律的慾望,爲後面生活中找規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聯繫生活,創造規律

1、生活中找規律

【設計意圖:讓學生聯繫生活,找出身邊的規律,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2、創造規律

讓學生自己當一回小小設計師,創造出美麗的圖案。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出新的規律。

【設計意圖:讓學生透過思考,探究的方式,用塗色活動來應用數學知識。讓學生在大膽創作中加深了對規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現。】

3、欣賞作品

將學生有特色的作品展示給大家,讓學生們邊欣賞邊評價,並說說作品是按照什麼規律創作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相互間欣賞作品,開闊了視野。在欣賞和評價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取長補短,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的美以及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了學生的應用創新意識。】

(四)嘗試練習,應用規律

學習知識是爲了更好的應用,爲了鞏固新知,加深對規律的理解,此環節,我設計了三種類型的練習題。(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習題的設計要考慮到富有情趣,富有挑戰性,此環節,我設計了不同梯度的練習題,循序漸進,在趣味性和挑戰性的驅使下,學生們積極思考,參與創作,增強了應有創新意識。】

(五)課堂小結,欣賞和暢談規律

1、欣賞有規律的圖片。(播放課件)

只要我們留心地觀察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規律,比如斑馬身上有規律的條紋,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保護自己;馬路上的斑馬線,提醒我們過馬路的時候注意安全;還有春天生機勃勃,夏日晴空萬里,秋天果實累累,冬天大雪紛飛,冬去春來,夏去秋來,四季有規律的變換等等。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有了農遠資源庫提供的課件的展示,使學生感受規律美,學會欣賞規律美,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

2、課堂小結

首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找到了什麼規律?是怎麼找到規律的?一起歸納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

然後教師總結: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有規律的事物在美化我們的生活,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它,運用它,將來把我們的生活打扮的更加美麗,精彩。希望同學們能夠做一個善於發現美,創造美的孩子!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爲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整個黑板主要用於展示學生塗畫規律和動手創造規律的作品。這樣安排既便於學生觀察,又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板書設計

找規律

例1例3

紅黃一組,重複出現。綠黃一組,重複出現。

綠紫一組,重複出現。藍黃紅一組,重複出現。

紫紅一組,重複出現。

女男一組,重複出現。

例2

正方體、圓柱體一組,重複出現。

三角形、圓形、正方形一組,重複出現。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學生在一年級上冊中已經學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本單元要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後續還要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萬以內數的加減法》。十幾減九是二十以內退位減法教學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是學習十幾減幾的基礎,既是爲學生學習退位減法鋪路,又爲四則運算奠定了基礎。因此,必須切實學好這部分內容。教材用賣氣球、賣風車、猜字謎、套圈遊戲等多個畫面創設問題情景,爲後面的學習做好情感上和思維上的準備。但這個情境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爲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創設了元旦遊藝活動的大情境來貫穿整節課的始終。

學生情況:在一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對於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在生活中已經有了計算十幾減九的知識經驗,這部分內容,對於他們來說不是新知識,而是舊知識。但是一年級小學生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爲特點,而且有意注意時間短、愛說、愛動。因此,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取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透過觀察、操作、交流等多種形式,掌握新知識。

我的思考是:怎樣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主動學習。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交流算法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基於以上的思考,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透過創設生活中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

2.透過動手操作、交流算法,使學生經歷十幾減9的過程,知道想加算減、破十法、連減等多種計算方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確計算。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正確、熟練的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經歷十幾減九的過程,感受算法多樣化,理解算理。

我的教學過程分爲四個大環節,其中第二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我又設計了五個小層次:下面我就具體說一說我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匯入(3分鐘)我以元旦快到了,班裏要舉行遊藝活動這樣的情境進入練習。

【設計意圖:在帶着學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現與新知有關的原認知,複習前面所學的20以內的進位加,數的分解和組成及10減幾等知識,爲今天學習新課做好鋪墊。】

接着我以元旦遊藝活動,班裏要用氣球佈置教室來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以學生感興趣的身邊問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興趣,並巧妙引出新課。】

接下來進入第二個大環節 自主參與,探究新知 這裏 分爲5步來完成的。

(一)提取資訊,提出問題 我是這樣處理的。

(二)動手操作,探究算法

1.動手操作,同桌交流

(1)師:你們都知道13-9=4,它是怎麼算出來的?請同學們自己先想一想,再動手用小棒擺一擺,驗證一下。然後跟你的同桌說一說你的方法。

(2)在學生操作交流中教師巡視。

2.全班彙報,交流算法

(1)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用什麼方法算的,你是怎麼想的?

預設:①學生1:我是這樣想的:1、2、39,拿走9個,1、2、3、4,剩下4個氣球。

師評價提升:哦,你是用數一數的方法來算的。

②學生2:我是這樣想的,從9接着往下數10、11、12、13,一共數了4個數,所以13-9=4.

③學生3:我不擺學具,想9加幾得12?9+4得13,所以13-9=4。

a.學生3彙報後,教師板書這種算的過程:

想:9+(4)=13,

算:13-9=4

b.總結算法並板書:想加算減。

④學生4:我是透過擺學具,先從10根小棒裏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3根合起來是4根,所以13-9=4。

a.學生4彙報並用小棒演示,

b.問:誰和他的方法一樣,你再來說一說。

c.師:哦,我聽明白了,他們剛纔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課件演示)

d.指名再讓學生把這種算法完整地說一遍。教師板書思維過程:13-9=4

評價:你說得即清楚又明白,能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拆10法,補10法)

e.總結算法並板書:破十法。

⑤學生5彙報:13-3=10,10-6=4。

評價:你是從13裏面先減去3,再減去6這種連減的方法來算的。

(2)總結: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的方法,可真聰明。現在咱們就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算一算,看誰算得又快又對。

【設計意圖:透過交流彙報鼓勵算法多樣化,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允許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三)透過練習,鞏固方法

1.出示風車圖,看圖說圖意,列式說方法。

2.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同學們都在參加哪些遊藝活動?(出示主題圖)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畫面,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遊藝活動,發現資訊,提出十幾減9的數學問題,並獨立解決。

3.彙報交流:你發現了哪些資訊?提出了什麼問題?和大家說一說。

預設:

生1:我選擇的是套圈活動,小朋友投了14個圈,套中9個,有幾個沒套中?

列式是:14-9=5,

師:說一說你是怎麼算的?

生2:有16個風車,9個小朋友來領獎品,每人一個,還剩幾個?

列式是:16-9=7,

生3:有15個字謎,9個小朋友,每人猜一個,還剩幾個?

列式是:15-9=6 ,

3.小結: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快速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你們想不想自己出幾道十幾減9的題考考你的同桌呢?

【設計意圖:迴歸主題圖,感受數學的作用,體驗學習的樂趣,爲後面的學習做好情感上和思維上的準備。】

(四)練習體會,優化方法

1.自由出題,搶着說答案,說方法:學生出十幾減九的題目。

2.教師有目的的板書(按從小到大排列的順序)

3.優化算法:剛纔這些同學算得這麼快,他們用的都是什麼方法呀?

預設:生:他們用了想加算減,破十法。

師:用這兩種方法算題可真快呀!

【設計意圖: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算法多樣化,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但是學習還有社會性的一面,要從與別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營養,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自覺比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計算方法即優化算法。】

(五)觀察題目,發現規律。

仔細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這些數字有什麼特點?

預設:生1:我發現它們的被減數都是從小到大排列的。

生2:我發現它們的得數都是按從小到大排列的。

生3:我發現它們都是十幾減9。(教師板書課題)

學生能發現規律就說,不能發現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適當點撥規律:十幾減九的得數比被減數的個位數多1。

4.課件演示,理解規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得數中多的1,是從10裏減去9個,剩下的一個1。

【設計意圖:談收穫,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後的喜悅,在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瞭解的同時,知道十幾減九還有更巧妙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初步概括能力和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二、運用方法,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12頁2題。獨立做訂正。

2.遊藝活動:送小鳥回家,算對了你會得到獎品。

【設計意圖:對十幾減九的方法進行鞏固,同時,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按得數,排大小【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4. 聯繫生活實際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練習是爲了更好地鞏固學生學到的知識,進一步使學生掌握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的口算十幾減九的題。培養學生靈活的解題能力。】

三、課堂總結 完善新知

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方面進行總結。

四、回顧本節課的設計,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1.情境貫穿始終,激發學習興趣。

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我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主動學習。

2.自主參與探究,親歷知識形成。

透過遊藝活動,鍛鍊學生思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不同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思維得到不同的發展,尊重學生主體。

3.運用課件演示,理解規律內涵

學生在學習了十幾減9之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總結規律。透過形象直觀的課件演示,讓學生明確十幾減九的得數比被減數的個位數多1的道理。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七單元加與減(三)第一課時76頁《套圈遊戲》。這節課是在學生學完100以內加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我透過課件創設套圈遊戲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體驗數學和理解數學,強調數學與社會的聯繫,透過學生數學活動的參與,目的是讓學生探索並掌握100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進一步體驗算法的多樣化,並滲透估算意識的培養。

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結合教學情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的意義;探究並掌握100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掌握連加豎式的寫法;進一步體驗算法多樣化。

(2)能力目標:發展初步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探索與解決問題,激發並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並掌握100以內數連加的計算方法。

難點: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二、 說學情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還是以無意注意爲主,教學時儘可能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密切知識與生活的聯繫,使知識變成學生的切身需要,變要我學爲我要學,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動中求知,透過探究、交流去探索創新。

三、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爲了避免單純計算而帶來的枯燥無味,我抓住低年級學生好動愛玩,好奇心強這一特點,按排了四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運用觀察法-獲取已知的條件,用估測法-體會估算必要性,用引導法-體驗算法多樣化,用遊戲法-擴展學生的思維,讓計算教學也生動豐富起來。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按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上課前和學生課前談話問學生平時喜歡玩什麼遊戲?引出課文所學內容。出示課件讓學生觀看後提問。你能狜狜誰會贏。

(二)驗證猜測,探索算法

1、估算.

學生透過分析統計表上的數據,初步估計淘氣是贏家,培養學生初步的估算意識和能力。此處,學生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採用多種估算方法去進行估計。

(1)、比較每一次得分的多少;

(2)、比較贏的次數;

(3)、透過移多補少比較贏的次數;

小朋友說得都真不錯!但是你的估計真的對了嗎?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來驗證一下呢?

(1)學生說方法:可以先算出三次比賽結束後,淘氣共得了多少分?

再算出三次比賽結束後,笑笑共得了多少分?然後再比較。

(2)揭示課題. 生說師板書:淘氣共得多少分?24+29+44=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一年級下冊數學《套圈遊戲》說課稿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爲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一年級下冊數學《套圈遊戲》說課稿觀察這個算式有什麼特點呢?(三個數連加)以前我們也學過,你知道連加的運算順序是什麼呢?(生:從左到右計算)

師: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100以內數的連加。(板書課題:連加)

2、探索算法.

(1)學生自己探索算法。(學生透過預習,透過對前面所學知識的遷移,自己嘗試計算三個兩位數連加)

(2)反饋,交流算法. 學生上臺介紹自己的方法。教師適時講解。

(3)優化算法. 讓孩子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三次比賽結束後,笑笑共得了多少分?

3、小結:

透過計算,可以驗證我們的估計是對的,其實估算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很大的作用,我們經常要運用它。

(三)鞏固新知,運用新知

出示一個舉重運動員參加比賽時的情境,讓學生記錄課件中運動員每回所得的分數。當裁判,觀看比賽,記錄分數。先估估誰會贏。然後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此處以學生生活爲背景,有意識地將計算知識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緊密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學生髮現原型以外的知識,賦予學生在數學深層次上思考的機會。

(四)交流評價,課堂總結

這一環節是全課的總結部分。我以這節課你學會什麼?這一問題引導學生交流本節課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強化對新知的理解。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採用了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明扼要,一目瞭然,重點突出,充分強調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以上是我對《套圈遊戲》這節課的教學設想,突出了以問題爲教學線索,以學生爲課堂主體,以情緒爲學生動力的特色。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一年級數學上冊第84-85頁的內容及相應的習題。

(二)、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數的認識”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掌握10以內數的基礎上,透過操作實踐,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並且爲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本課分成三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是先創設一幅教師帶學生過馬路的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數一數,圖中有些什麼?有多少?並且透過這個情境圖向學生進行遵守交通規則和注意安全的教育。第二,是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數一數及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組成、數的順序及大小。第三,透過創設一系列的遊戲情境,讓學生鞏固本節課的新知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認識11-20各數,能正確數數、讀數,知道這些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並掌握20以內的順序、會比較數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發現11-20各數。

3、能積極主動探索、動手操作並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初步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

教學重點:數11-20各數的讀法。

教學難點: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

二、說教法與學法

1、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圖,讓學生透過觀察、數一數的學習方式去認識11-20各數。

2、創設情境,讓學生透過猜一猜、數一數、擺一擺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數”的讀法、組成、數的順序和大小。

3、創設一系列的遊戲情境,讓學生透過數一數、擺一擺、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鞏固新知識。

三、教學過程:

第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請看一看這幅圖,你都發現了什麼?

生1:我發現了1位老師和9個學生一共10個人。

生2:再接着數一共是19人。

生3:我發現有14棵樹、20條斑馬線。

……

師:大家說得可真好,這幅中告訴我們過馬路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了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透過情境向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第二、提供探索機會,經歷學習過程

1、操作、數數。

師:大家看看老師有一把鉛筆,猜一猜,有幾支?

生:[自由猜測]9、15、16、20……

師:小朋友猜了這麼多,那到底誰猜的對呢?怎麼辦?

生:數一數就知道了。

師:好,我們數數看,。

生:1、2、……10,

師:好的,老師先把這10支捆成1捆,那麼再接着數下去。

生:11、12……20。(再把這10支捆成1捆)

師:這裏一共是20支,你猜對了嗎?(臺下一片歡呼聲)

師:現在你們能像老師剛纔的樣子,拿20根小棒,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數嗎?

(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數)

師:這些數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揭示課題)

師: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哪些事物是表示“11-20各數”的。

(班上桌子的張數、男女生各有20人……)

2、擺小棒,讀數。

(教師直接出示11支鉛筆)

師:你們知道這表示多少?

生:[快速且大聲地回答]11

師:你們怎麼這麼快就看出來了,怎麼看的呢?

生:[大部分學生搶着舉手],1捆就是10根,再加旁邊的1根,就是11。

師:[拿起1捆小棒]簡單地說,幾個十?

生:1個十。

師:[再拿出1根小棒]幾個一?

生:1個一。

師:[教師語速放慢]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好,剛纔老師講的這句話,誰還會說?[指名複述這句話]

師:還有好多同學都會說,都想說,那同桌互相說吧?[同桌互說]

師:剛纔都是老師擺小棒,現在小朋友能不能也用這種方法擺一個十幾,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說組成,有問題嗎?

生:沒問題。[同桌合作後個別彙報]

師:你擺的小棒表示幾?生1:17。

師:好多小朋友都看不見你擺的,你能介紹一下你是怎麼擺的嗎?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師:也就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生1:是由1個十和7個一組成的。

生2:我擺的是19,是由1個十和9個一組成。

……

[同桌之間根據各自所擺的數字互相猜數、評價]

3、數的順序和大小。

師:小朋友很聰明,能夠看着小棒讀出它們表示的數,現在看看尺子圖,把你認識的數字讀出來好嗎?(生順數、倒數、讀單數、雙數)

師:尺子上的數字,越往右,你發現什麼?生:數字越來越大。

師:老師看着尺上的數字,就能想出好多問題,比如,15前一個數是幾?後面又是幾

生:它的前面是14,後面是16。

師:比16多1是幾?生:17。

師:19比20少幾?生:少1個。

師:誰能學老師的樣子,看着尺上的數字給大家提問題,並且比我提得更好?

[學生提問,其他傾聽回答]

師:好多小朋友還想提,那同桌合作,1個提問,1個答。[同桌內交流]

師:小朋友能否把尺上的數字記住,不用看尺子進行搶答。

師:13比14少幾?19前一個數是幾?2個十是幾?[搶答]

第三、學習應用,鞏固新知。

1、分組比賽,看哪組數得最好。

A、從11數到20B、從7數到13

C、19倒數到10D、從11數到18

2、擺小棒的遊戲。

師出示數字卡片,一個擺一個讀數和說數的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數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數字相同的好朋友。

第四、小結。

師:這節課中你最高興的是什麼事?

生1:我學會了11~20各數。

生2:猜數字我很喜歡

……

四、板書設計

11-20各數的認識

情境圖尺子圖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P32-P33“認識物體和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小學幾何圖形學習的開端,也是本冊後繼學習“分類”的奠基內容。由於此內容比較切合學生的實際(直觀形象,學生生活中常見),所以在設計理念上盡力去按新課標的理念去進行教學設計。在學習形式上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合作探究貫穿整節課。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發現和創造,學會歸納總結,盡力調動其積極性,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學習內容上儘量體現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利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在評價方式上,儘量改變只有教師去評價學生的現象,給學生一個民主的地位。評價方式的改變,轉變了學生頭腦中“師嚴”的看法,老師也可以是我們中的一員。

案例正文

教學內容:

教科書P32-P33

教學目的:

1、透過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以及它們的特徵,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3、透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6盒各種形狀的實物;圖形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小朋友,瞧!誰來了?

生:機器人!

師:對!機器人小叮鐺今天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他還給每一組小朋友帶來了禮物,想知道有些什麼禮物嗎?

師:快開啟盒子,看看吧!

生:哇,這麼多禮物!

師:喜歡嗎?

生:喜歡!

師:但是,小叮鐺要考考我們,他說:“你能把形狀相同的物體在一起嗎?”

師強調: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請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好一些。動手吧!

[評:藉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學生熟悉的機器人—小叮鐺)引入新知,依據了學生的起點,切入點把握好,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分物體

(1)、小組活動(老師巡視並參與進去)

(2)、彙報

師:這個組小朋友已經分好了,而且從得非常端正。

問:哪個勇敢的小朋友來告訴大家,你們是怎樣分的?

學生彙報:

我們組把肥皂、藥盒、牛奶盒、小積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妝品盒子放在一起;我們把茶葉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們還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師:這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們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組和他們分得一樣嗎?

生:一樣。

師:我們來看看小叮鐺是怎樣分的,(課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樣嗎?

[評:這是大膽地讓學生嘗試着按自己認爲的標準分一分,而且在學生分好的基礎上,提出質疑,既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使學生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的外觀有了初步的認識。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的能力。使學生在做中學到了數學。]

2、揭示概念(出示課件)

小朋友們,爲了能區別它們,誰來給它們取個好聽又好記的名字呢?

師出示問:起個什麼名字?

生:長方體。

師:爲什麼這麼取名?(邊問邊板書)

學生說明。

師依次出示讓學生爲其取名,教師板書。

師拿起一球,問:這是什麼?

生:球!

師:(1)、請從桌上拿一個球(放進盒裏);

(2)、請你高高舉起一個正方體;

(3)、請你拿起一個圓柱;

(4)、請你拿出一個長方體。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對了,注意,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你手中的長方體,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的樣子給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

生彙報

師:誰來大聲地告訴大家,你現在覺得長方體是什麼樣的?你是怎樣感覺到的?

生: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我是看出來的;

長方體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來的;

師:你是怎樣摸的?摸給大家看一看。

引導:請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平平的面?誰來數給大家看一看?

指名學生數

長方體有6個平平的面。

我們已經瞭解了長方體的樣子,請小朋友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正方體、圓柱和球,把你感覺到的給小組朋友說一說。(生邊摸邊說)

生彙報

師:誰來說一說正方體的樣子?

生:正方體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來的;

正方體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來的;

正方體也有6個平平的面——我是數出來的。

我還發現正方體每個面都是一樣大的(這個孩子觀察得真仔細)。

師:長方體6個面都是一樣大的嗎?(教師拿起一個長方體)

生:不一樣

師小結:對!只有正方體每個面的大小都一樣

師創設一個小情境:圓柱氣嘟嘟地說,大家都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樣子了,誰知道我的樣子呢?(師悄悄問:小朋友,圓柱生氣了,誰來說一說它的樣子)(出示課件)

生:圓柱的身子直直的,圓溜溜的,上下一樣粗,上下兩有平平的圓形的面。

師:球呢?

生:圓乎乎的,圓溜溜的。

師引導:球沒有平平的面(這個小朋友真聰明,豎起大拇指,學生掌聲響起來)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想讓你們輕鬆地玩一玩,想玩嗎?請聽好,請從盒子裏拿出一個圓柱和一個長方體,把它們平躺在桌上,然後用手輕輕地把他們分別推一下,請停下!請問: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會滾動。

師小結:哦,原來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會滾動,還有什麼會滾動呢?

生:球!

師:對!我們來看球是怎樣滾動的呢?——它和圓柱滾動的一樣嗎?(出示課件)

生:不一樣

師:不錯!球可以前後左右任意滾動。它和圓柱滾動的不一樣,其中的祕密,只要我們認真學習,長大了就知道了。

[評:在教學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透過動手分,動嘴說,教師質疑等形式,既使學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補,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還培養、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並使學生體驗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悅。]

4、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師:小朋友,剛纔我們看到的長方體,圓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們的花外衣,你們還認識嗎?請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麼?(長方體)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麼?(正方體)茶葉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圓柱)皮球的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實,它們脫掉花外衣的樣子就是它們對應的幾何圖形。(出示課件)老師邊講邊出示課件,並把圖形貼在黑板上。

[評:透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由生活中的具體物品,透過課件形象、生動地抽象爲數學中的幾何圖形。過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聯繫生活實際,舉例說說四種形狀的物體

師:其實,像這四種形狀的物體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誰來說一說

(1)、形狀是長方體的有哪些物體?

生:文具盒,磚……

師:哦!太多了,你們真會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

(2)正方體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圓柱的有哪些?

生:燈管。茶葉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們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訴你的爸爸媽媽,好嗎?

四、活動

(1)、遊戲

①抽生上來摸大袋子裏的物體,把摸出來的感覺說給大家聽,下邊的小朋友猜是什麼,猜對了有獎勵。

②由老師當學生,下面的學生出題目讓老師來摸。

(2)數一數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告訴你們關於小叮鐺的一個祕密——其實小叮鐺是我們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們今天認識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請同學們找一找,數一數它們都有幾個?(出示課件)

(3)、搭一搭(小叮鐺背景音樂)

小朋友,小叮鐺就要走了,你們想送禮物給他嗎?請小朋友將自己小組的物體搭一搭,搭什麼?怎樣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後就用你們聰明的才智和靈巧的雙手開始工作吧!

(搭好後學生彙報,評出最好的給予獎勵)

[評:多種形式,富於變化的練習設計,教者運用了適合小學生心理特徵的遊戲法和競賽法,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思,“比”中做。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應用生活中的問題驗證程度,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學生整理學具盒

師:請把桌上的東西放進盒子裏,把它們整理好。

六、總結

師:小朋友們學會了認識哪幾種物體和它們的圖形?

抽生回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師:對!我們透過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們的樣子,請閉上眼睛想一想它們的樣子(生閉上眼睛和老師一道邊說邊比劃四種物體的樣子)。好了,小朋友們,老師覺得你們今天表現得非常好,老師對每個小朋友都很滿意,你們今天對老師的表現滿意嗎?

[評:採用多種形式的評價,注重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透過比較恰當的藝術性的評價,再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餘興來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學是比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較分類——彙報驗證——抽象概括。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爲數學上的幾何圖形。

2、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比較注重學生的體驗、探索。

3、整節課創設了較多的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了“做”中學,“樂”中學,“玩”中學的樂趣,比較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

4、在放手發動學生進行大膽嘗試,發散學生思維,評價方式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桌子有多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2單元《觀察與測量》的內容。本單元內容在全冊教材中爲學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以他們的觀察、操作活動拉近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從有別於數的另一個角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而“桌子有多長”則是學生在測量中首先從釐米引發的對測量的理解,包括對爲什麼測量,用什麼測量,怎樣測量和如何記錄等都有一定的'掌握,並在頭腦中建立起最初的長度單位——釐米的空間概念,使學生能夠自己估計出一定的長度,經歷由知到識,就像剝豆莢,從皮剝到豆,不斷明確的過程。

學生分析

學生年齡雖小,但都已經大略認識尺子(學生尺每個學生都見過),以他們的經驗出發,知道尺子能用來做什麼,怎麼使用(當然不一定很準確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識也未必全面),比如說,在完成課本第7頁第2題“連一連”的題目中,有的學生就用尺子畫線,他們知道,尺子可以用來畫直線;在裁紙活動中,有的學生沒有剪刀,爲了將紙撕齊,以尺子壓紙邊進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見,學生對尺子並不陌生。當全班一起了解物體長度時,有個別學生最先試着用尺測量,就會帶動其他學生效仿。一年級的學生都有模仿和好動的習慣,知道的學生會向不知道的同學甚至全班傳授,公佈結果;而不知道的學生會轉身,回頭,甚至下座位,問、看別人怎麼做。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學中就要給他們時間,有要求、有目的地讓他們表達自己,在爭論與探索中獲取知識。

本班學生思維活躍、聰明、積極,經常會出現一些教師始料不及之處,使得課前的設計會發生許多變化,不能按事先預計好的進行下去。所以,教師應面對學生的變化而變化,讓學生從他們的認識基礎出發,主動學習。

設計思路

鑑於學生的認識,課堂上教師應儘量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透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比如說:學生在集體中具體認識尺子後,說明尺子上數字的作用;教師指明“從一個數字到下一個數字之間的長度即是1釐米”,及時加深學生對釐米的認識,鞏固、肯定(或糾正)他們原有的看法,利用這點使他們做到舉一反三。

認識尺子之後,是練習鞏固。由學生自己測量同一物體,出現不同答案時,討論找出原因:怎麼會這樣?起點位置對嗎?無論討論是否能立刻給學生一個結果,起碼每個學生都動腦筋思考了這個問題,達到了討論的目的——參與、思考。這也就是讓他們先自己探索獲取資訊的一種途徑,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此時,教師再以一句簡練、切中要害的話總結或提示,就能順利地達到讓每個學生理解和牢記的效果,比起教師限制學生活動,先做示範,再讓學生模仿完成,要來得生動得多,積極得多。

之後,教師從旁引導,走出關鍵的一步,其餘交由學生嘗試完成。

教學目標

1.初步體會到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瞭解實際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cm),建立起1釐米的長度概念,能對長度進行估測。

3.學會用刻度尺對物體長度進行測量,體會釐米的含義。

4.在合作、討論中去發掘知識,掌握知識,並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教學準備

繪製放大的尺子圖;製作幻燈直尺圖,便於學生演示自己的測量方法準備各類尺子(米尺、鋼捲尺、皮尺),拓寬學生認識尺子的知識面。

教學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題:我們來了解桌子有多長。

板書課題:測量物體。

二、講授。

1.估計:讓學生試着估計一下自己的桌子長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劃着估,估好後,舉手交流結果。在這裏若出現大多數學生已經很熟練地說出×ד釐米”,在後面的學習中請學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麼?

【這部分安排,讓學生對一個物體的長度提前有一個不具體的感官認識,同時也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能力。】

2.測量:在學生估計得數後,求證一下,(先避開用尺子,給個假設)如果不用尺子,你還能想出什麼辦法來量桌子呢?展開討論,再由各小組彙報用什麼方法?(用文具盒、書、筆等。)測量的桌子是多長呢?(希望是幾個文具盒長,幾本書長……)多提問幾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總結。

師:爲什麼測出的桌子長度的說法都不一樣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樣長嗎?

總結:使用的工具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只有當工具一樣時,結果纔會相同,所以,我們纔會找一個統一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經過測量,你們認爲統一的工具最好是什麼呢?(引入尺子,併爲介紹尺子做鋪墊。)

【旨在使學生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同時感受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

3.認識尺子。

(1)師:尺子有很多種,不止是你們手中用的這種,還有這些。(出示各類尺子,拓寬知識面,讓學生多認識一些尺子。以一句話“它們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結束對尺子種類的介紹。)而在我們的學習中,最常用的就是你們這種(從學生手中取過)學生尺。(同時,黑板上貼出放大的直尺圖。)

(2)師:那麼,請你們看看,常用的學生尺上有些什麼呢?(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討論再彙報。這樣可避免部分學生不觀察或觀察不仔細,漏掉東西。)

生1:有數字。

生2:有一些小線、小格。

師:這是刻度線,小格就是由這些刻度線分出來的,你們仔細數一數,每一個數字和下一個數字之間,也就是最長的兩條刻度線之間有幾個小格。(幫助學生認準尺子)

生3:有字母cm。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激起其他學生關注。)

教師再講講cm的含義——c和m合在一起,表示釐米的意思,說明“cm”和“釐米”可以互相替換,而且指出釐米是一個長度單位。

板書:長度單位——釐米(cm)。

教師在學生開始估測時,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解答。請學生說,我們的桌子單位是××釐米。

(3)師:在尺子上找到“0”了嗎?它在什麼位置上表示什麼意思?(生:尺子最左邊,表示開始起點。)

師提醒:量物時,一般從起點0刻度線量起。

師:尺子上還有些數字是什麼意思?( 引出釐米的長度。)請找到尺子上從“0~1”這一段,從0~1是幾釐米?(從學生的經驗和認識出發。)

學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師:從一個數字到下一個數字之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那麼0~1就是(生:“1釐米”)。

在黑板直尺圖上用彩色筆畫出0~1之間是1釐米。

以搶答形式,再讓學生說一說,5~6、9~10、0~2、0~6之間分別是幾釐米等問題。(緩解,調動情緒,及時給予表揚,對最難的問題答對者以獎勵,激勵大家多思考。)

(4)在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手比劃感

受一下“1釐米有多長”,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過什麼東西是1釐米長的?(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多給予肯定。)

4.量物。

(1)要求學生取出統一物體(學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長邊(正好整數),小組討論試着量,再彙報。面對結果不統一時,大家討論原因,說明最好從0刻度量起。並找一人上臺演示,在學生演示過程中,教師跟着演示一步步說明要求:量物體時,先把一端對準0刻度線,再看另一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2)再量這個大三角形(等腰)的一個短邊,不夠整數,全班交流該讀作多少。

師:離哪個刻度線比較近,就是大約幾釐米。

三、練習。

鉛筆長( )釐米。

2.開啟書看第15頁第3題,判斷誰量得對。獨立完成,集體交流,說出錯誤原因。指出從一個整刻度到另一個整刻度測量也是對的。

3.小組活動,完成第15頁第1題,先估計,再測量。

四、總結。

師:學完這一節課,你們都有哪些收穫?

學生:透過學習這一節課,知道了我的課桌有多長,用尺子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長度單位有釐米,釐米也可以cm表示,測量時,要從0刻度開始,也可以從整刻度開始,1釐米有多長,等等。

課後反思

上完課發現,學生已有的基礎是教師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設計好的課無法正常進行下去,課上雖也根據突發情況靈活變動了,但因種種原因,變動後課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許多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能激活課堂氣氛的構想沒能淋漓盡致發揮作用。面對突發事件,課堂的駕馭能力還要提高,備課時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方能以不變應萬變。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連山區世紀小學的李娜。我說課的內容選自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題目是:“小兔請客”。

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對於本課的教學,我將從以下三方面談談我的設想。我將本次說課分爲“設計理念、設計思路、教學程序”三部分。

第一部分: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對於本課的教學,我將從以下三方面談談我的設想。

1、創造利於學生成長的課程環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經歷數學化的過程,讓學習數學、探索知識成爲學生的需要。

2、提供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不斷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

3、鼓勵算法多樣化,使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應有的尊重。

因此,在現實情境中,有意識地採用“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嚐到發現數學的滋味。

第二部分:設計思路

1、教材特點

“小兔請客”的教學內容是100以內的整十數加減法,是本冊教材計算教學的起始,也是進一步學習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它是在學生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和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透過“小兔請客”的童話故事,創設加減法的具體情境,從中引出問題:①一共有多少個果子?②草地上還剩下多少個果子?然後讓學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擺一擺,幫助學生建立加減法的表象,最後鼓勵學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讓學生嘗試解答。透過交流,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同時結合算式引導學生認識加減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

本單元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根據《標準》的理念,在教學中,把計算教學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學生分析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差,有意注意時間短,他們只對數學學習的過程和外部活動感興趣,他們更樂於在動口、動手、動腦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中學習。那麼,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形象具體的直觀演示,豐富多彩的遊戲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激起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

3、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在實際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探索並掌握整十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並能正確計算。

(2).透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經歷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索的意識。

4、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課標、教材、以及學生的認識規律,我確定的教學重點難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熟練地口算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第三部分:教學程序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爲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課的程序安排如下:

***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 教材分析

教材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分別安排了兩部分內容,單一標準的分類和不同標準的分類。教材第38頁就是單一標準的分類教學內容,教材在設計單一標準的分類活動中,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分類的意義,找出分類的標準,掌握分類的基本方法,沒有提出過高要求;教材第39頁就是不同標準的分類教學內容,在已經掌握分類的基本方法後,重點是讓學生學會選擇不同分類標準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開闊興和靈活性,同時,各種能力得到提高,讓他們感到身邊處處有數學。

二、 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能夠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徵(如顏色、形狀等)對事物進行分類,但還未能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個別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進行分類。因此,在進行教學時,單一標準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分類的意義,找出分類的標準,掌握分類的基本方法;不同標準的分類在學生已經學會了分類的基本方法後,讓學生學會選擇不同分類標準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開闊性和靈活性。

三、 教學目標

1. 能按照某一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

2. 能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行不同的分類。

3. 在分類活動中,體驗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四、 教學重點:

學會對物體進行分類的方法,體驗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

五、 教學難點:

體驗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識人民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讓一年級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知,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錢,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透過換錢遊戲、購物購票活動,讓學生經歷認識人民幣的過程,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動能和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及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培養學生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

難點:能正確區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係。

四、教法、學法:

由於本節課是《認識人民幣》的起始課,學生對人民幣只有初步的認識,因此,我引入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採用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我先透過換錢遊戲和購物購票活動,使學生初步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它的商品功能;再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動”中思。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緊扣知識點,設計各種活動,力求達到讓每一個學生想學、會學、學會、會用。

五、教具、學具:

突出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準備使用真幣或掛圖演示,每個學生一個錢袋(內裝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學生愛聽故事這一特徵,我一開始就以故事引入。

口述1:從前,有個愛問問題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爺爺問問題了:“爺爺,爺爺,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錢呀?”爺爺想了想,笑着說:“我們國家有188元8角8分錢”。

這樣,我利用故事情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身心準備和知識準備真正合二爲一,很自然地引出了新課。

掛圖2:出示購物、購票、乘車、存錢圖。

我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人民幣,讓他們初步感受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和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我再透過調查班級中哪些小朋友有存錢的習慣,教育學生要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二)、動手操作,認識人民幣。

掛圖出示3:我國發行的第5套所有面值的人民幣

我利用課件出示了我國發行的人民幣的品種,讓學生對我國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有一個整體的瞭解。

掛圖出示4:

說一說:介紹自己錢袋裏的人民幣

分一分:學生嘗試將人民幣分類

辨一辨:說說兩種50元、100元的人民幣有何異同?

認一認:同單位的人民幣各有幾種?

學生活動由我的任務而始,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活動中,初步認識了人民幣,在分類活動和簡單的計算中感知了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我又透過區分人民幣的異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三)、提煉知識,綜合運用

在此教學環節中,我首先設計了換錢遊戲。

出示5:1張2角可以換______張1角;

1張5角可以換______張1角;

先讓學生明白:以角爲單位的3種人民幣之間的關係及它們的面值。

繼續做換錢遊戲,我出示1個1元紙幣,問“你應拿幾個1角紙幣才能換取老師手中的1元紙幣”?讓學生小組合作,在自己桌上先擺出1個1元硬幣(或紙幣),然後再擺出與1元等價的10個1角硬幣(或紙幣)。最後,我讓學生歸納總結出元和角之間的關係:1元=10角。

出示6:1張1元可以換______張1角。

1元=10角

在此基礎上,我又設計了購物活動。

掛圖出示7:橡皮(1角)練習本(5角),鉛筆(2角)

1、1元錢能買______塊橡皮。

2、1元錢能買______支鉛筆。

3、1元錢還能買什麼?

聯繫生活實際,在購物遊戲中,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了1元=10角的關係,同時,透過對價格的瞭解,感受了1元的幣值。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掛圖出示8:遊樂園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遊樂園購票”活動,學生根據手中的備用錢,自主選擇遊樂項目,這樣,我把單調的課堂練習變得生動有趣。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鞏固認識了人民幣,在思考中感受了人民幣的價值,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獲得了數學知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發展。

評價分析: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本節課中,我把評價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評價方式多樣化,在學生換錢遊戲中,以學生自評爲主;在購物購票活動中,以學生互評爲主;學生彙報結論時,以師評爲主,利用發展性評語。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0

一、 說教材分析

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二課時:上下。

2、 教材簡析

在新課程標準中,有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具體目標。本單元是透過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屬於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第一學段。本節內容“上下”是學生學完“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學習的,繼續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描述事物的好習慣,學會用上下正確描述物體的位置關係,進而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以後的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3、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標準》中對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具體化爲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根據以上四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體驗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知識技能目標)

(2)、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能力培養目標)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素質培養目標)

(4)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推理等思考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情感態度目標)

教學重點:學會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體會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二、 說教法與學法設計

本節課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相關體驗,不能把它作爲單純的知識點來講授,而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獲得體驗和理解。結合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和本節課學習素材的特點,實現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既重視選擇靈活的教法,又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 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法。創設小動物去大樹爺爺家做客這一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讓學生能直觀地明確三種動物的位置關係,體驗到上下的位置關係,並創設三種動物變換位置關係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2、 觀察討論,互動合作法。

新課標特別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說說教室的物品的位置關係,緊扣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透過互動合作給動物分房子等活動,進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3、 動手操作,積極活動法。透過老師下口令,學生擺物品、整理書架、給動物分房子等活動,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對性,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具準備:主題畫 投影儀 小書架

學具準備:剪刀 膠水

三、 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引疑。

爲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這一情境匯入新課:今天,天氣晴朗,森林裏特別熱鬧,原來大樹爺爺今天請客.小兔和小鳥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題畫,先出示小兔和小鳥)讓學生觀察直觀到小鳥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樣,我順勢引出課題:“上下”。透過設疑引出課題,能讓學生有發現問題的機會。

第二環節:觀察思考,探究新知。

1、 觀察思考。先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仔細觀察小鳥和小兔的位置,讓學生自由說說小鳥在小兔的哪個位置上,小兔在小鳥的哪個位置上,讓學生初步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

2、 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讓學生體驗由於參照物不同,上、下位置關係是相對的。我注意使用淺顯生動的語言向學生說明小動物位置關係的相對性,再讓學生描述松鼠的正確位置,從而體會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由於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與相對性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時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有必要作出適當的說明,對學生理解新知很有幫助。)

3、換換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對性。

讓學生動手換一換小鳥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學生互相說說三種動物各自的位置關係。(學生能在變化中進一步體驗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學會舉一反三,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

4、 指導看書,書寫。

指導學生根據判斷的三種動物的相對位置,填寫好書本的內容,注意上下的書寫,培養學生正確書寫的習慣。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學會應用新知去解決問題。

1、聯繫身邊的例子說一說。

觀察教室,討論哪些物體的位置關係可以用“上下”來描述。學生自由觀察,自由發表意見。(設計意圖:聯繫學生身邊的例子來應用新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2、 聽口令,擺物品。要求每人準備好數學書,練習本,文具盒和鉛筆等學習用品。老師下口令,學生擺物品,可以設計以下口令:數學書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數學書的上面,練習本放在數學書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組織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識。)

3、整理書架。每個小組一個小書架,一些書和其他學習用品。要求:小組內互相商量如何擺放這些物品,然後動手一起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說出物品的上下位置關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培養學生實踐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4、參觀小明的房間。(課本練一練第1題)

先引導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麼?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再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把各種物品的上下關係補充完整,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藉助這一情境,要求學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間,養成物品擺放整齊的良好行爲習慣。

(以上活動是根據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設計的。)

5、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1) 課本第59頁練一練第2題。注意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在寫數過程中,讓學生說說哪個數在上,哪個數在下。

(2) 課本第59 頁練一練第3題:說一說。

利用圖畫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是一道有一定開放性的題目,有多種的說法和答案,如船在橋的下面,人在橋的上面,橋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第四環節: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頁練一練第4題)。

1、活動要求:先引導學生弄懂題意,然後指導學生剪下附頁中的動物頭像,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小動物安排房子。

2、活動形式:學生可以在小組中合作完成,分完後,與小組同學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說一說它們的上下位置關係與順序。這樣做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增強交流合作的意識。

第五環節:拓展思維,強化新知。(第59頁練一練第5題)

這是一道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不做統一的要求。目的是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饋的過程中,適當引導學生有條理說出自己的推理過程。

第六環節:總結深化,自我評價

結合新課標裏提出新的評價體系,我在這一個環節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做個評價,每人一張評價表,在認爲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畫上一個笑臉。

對學習數學有興趣

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交流

能積極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樂意傾聽其他小朋友的意見

透過以上六個環節的教學,我認爲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樂意學習,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初步培養,能達到預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