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手抄報>

春節來歷的手抄報

學問君 人氣:1.24W

春節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那麼你知道春節的來歷了嗎?下面一起去欣賞一些春節來歷的手抄報吧,希望大家喜歡!

春節來歷的手抄報

  春節來歷的手抄報1

  春節來歷的手抄報2

  春節來歷的手抄報3

  春節來歷的手抄報4

  春節來歷的手抄報5

  春節來歷的手抄報6

  春節來歷的手抄報7

  春節來歷的手抄報8

  春節來歷的手抄報9

  春節來歷的手抄報10

  春節來歷的手抄報11

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

春節紅包的傳說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着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着燈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爲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着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半夜裏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着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另有一說源於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竹響聲驅“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爲“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爲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陔,因被壞人揹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爲“壓歲錢”。

春節爲什麼要舞龍

舞龍是春節傳統習俗

舞龍是我國民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每到熱鬧喜慶的節日,人們都會舞龍慶祝,而最爲最熱鬧的節日——春節也自然不會缺少舞龍的習俗。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舞龍起源於漢代,經歷代而不衰。舞龍最初是作爲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爲一種文娛活動。到了唐宋時代的時候,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現形式。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而到了現在,舞龍已經成爲春節必備的節目,無論是大型晚會還是小型活動,舞龍通常都是保留的節目。

舞龍的寓意

在上古時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兇災之時,巫師術士會模仿做龍的活動姿態,迴旋舞動,舞龍祈雨的儀式風俗。以“似因生似果”的法術原理,以求達至祈雨祈晴的效果,這就是舞龍的原始的起源。

龍乃中國四靈之首,(龍、鳳、麒麟、龜乃中國四靈)中國人對之敬而且畏。在我們的心目中,龍是祥瑞的靈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濤駭浪的破壞者;它的力量,就連最兇猛的野獸也不能匹敵。龍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國沿海一帶,漁民皆立廟祭祀,以求風調雨順,而龍在沿海一帶的'神話亦特別的多。

同時,“龍”還是中國華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圖騰。在古代,中國人就把“龍”看成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神奇之物。數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因此,作爲最重要的節日,春節舞龍,則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文化的展示。

營造熱鬧的氣氛

早在漢代(公元前205——公元219),就有雜記記載了這樣的壯觀場面:爲了祈雨,人們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龍。漸漸地,舞“龍”成爲了人們表達良好祝願、祈求人壽年豐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慶的節日裏,人們更是手舞長“龍”,宣泄着歡快的情緒。

舞龍能受到如此的喜愛,與它的羣衆性、娛樂性是分不開的。春節舞龍的時候,少則一兩個人,多則上百人舞一條大龍。最爲普遍的叫“火龍”,舞火龍的時候,常常伴有數十盞雲燈相隨,並常常在夜裏舞,所以“火龍”又有一個名稱叫“龍燈”。

春節舞龍這種氣勢雄偉的場面,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情緒,振奮和鼓舞了人心,舞“龍”也成爲了維繫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樂章,也體現了中國人民戰天鬥地、無往不勝的豪邁氣概。

春節舞龍的傳說故事

春節舞龍的傳說故事1

相傳龍王背痛得受不了了。在龍宮裏有沒有藥可以治背痛。於是龍王把自己喬裝成一個老人出去求醫。醫生診脈時,覺得龍王的脈象異常說道:“不是凡人”。龍王一臉驚慌,但卻無法隱瞞真相。於是就跟醫生說了實話,也說了他來求醫的原因。於是,醫生讓龍王變回真身,然後從龍王腰部的龍鱗下面揪出一直蜈蚣。蜈蚣被抓出來後,醫生給塗抹了點膏藥。龍王就好了。爲了感謝醫生的治療,龍王對醫生說“舞龍可帶來好收成”。這個故事在民間傳播開了,每年春天都會舞龍,以祈求來年有好收成。

春節舞龍的傳說故事2

遠古時,盤古、神農、伏羲輪流掌管鎮天之寶——一根龍頭柺杖,以每年正月初一爲換班之時。這天伏羲剛上崗,突然見五瘟童子化成一股黑氣,往人間飛奔。伏羲恐五瘟童子去人間作孽,忙將手上的龍頭柺杖往空中一拋。那柺杖立時化作一條金龍,張開大口,一下就把瘟童施放的瘟疫全部吞吃,繼又逮住瘟童,將其監禁。因龍頭柺杖由玉竹製成,後來人們便照着玉竹龍的樣子,用竹子作骨架,製成內點蠟燈的火龍,自行舞弄盤旋,以消瘟免疫。

春節舞龍的傳說故事3

玉皇大帝曾有一根雕龍柺杖,因長年累月感受仙氣,變成了一條活龍,某日趁玉皇大帝休息,偷偷跑下凡間作亂,殘害百姓。玉皇大帝爲平民憤,派天兵天將下凡將其拿住,然後讓百姓用火焚燒,孽龍被燒得翻滾飛舞,待其只剩一口氣時,才被押回天庭。從此,民間爲祓邪祛瘟、納福迎祥,便有了舞龍放火的習俗。

除夕的來歷

除夕來自先秦時期的逐除的習俗。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着的《風土記》等史籍。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爲“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爲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爲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守歲的來歷

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每到除夕,禹母總是熬夜燃放爆竹,解除思兒情結。當地百姓看到禹母如此思念兒子,也跟着禹母熬夜、燃爆竹,寄託自己對大禹的思念。久而久之,“除夕熬夜、燃爆竹”的習俗便流傳開來,而且越傳越遠,範圍越廣。後來發明了火藥,人們便用鞭炮代替了爆竹。

除夕放爆竹的來歷

關於除夕放爆竹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爲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裏,"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於是以後人們就用火藥做成了紅色的爆竹,開始在除夕燃放。

除夕貼春聯的來歷

除夕貼春聯是怎麼來的呢?《山海經》裏有這麼一則故事。傳說東海里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樹,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幹,樹梢一直彎下來,捱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朔山住着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就得經過這扇鬼門。

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這兩個神的名字有特別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鬱壘要念“鬱律”。兩員神將專門監察鬼怪的行爲。發現哪個鬼怪爲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送去喂老虎。此後,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說。於是,那時候,人們每逢過年,便用兩塊桃木刻上神荼、鬱壘的像或寫上他倆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叫做桃符,以示驅災壓邪。慢慢的桃符就演變成了現在的春聯,而兩位神將的形象也被秦叔寶和尉遲恭取代變成了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