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辦事指南>事蹟材料>

勞模事蹟材料1000字

學問君 人氣:1.7W

引導文:勞動模範是工人階級的優秀代表,是民族的精英,國家的棟樑,社會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國家評選勞模,其目的是爲了鼓勵全國人民向勞模學習,爲國家爭光。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有關勞模事蹟材料,供大家參考!

勞模事蹟材料1000字

勞模事蹟材料一

郭東林同志1994年參加工作,20xx年擔任園林綠化工程隊隊長職務以來,以隊爲家、身先士卒,以自己的專業優勢,務實創新,在短短的幾年中,使綠化工程隊隊伍成爲了能打硬仗、敢於肯硬骨頭的園林綠化工程隊,他創新創業、銳意改革,使本單位有了革新式的變化。他帶領本部門的廣大幹部職工團結奮進、攻堅克難、任勞任怨、甘於奉獻,爲牡丹江市的園林綠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謀事業爲大家,抓生產舍小家。近年來,爲了能使本單位在短時間內的工作狀態有個新的變化和起色,能讓市區的廣場、街路的美化、彩化能有新的變化,給廣大市民帶來日新月異景觀視覺,他夜以繼日忘我的工作,克服愛人沒工作、孩子老鬧毛病、老人長期有病在牀的家庭困難,帶領專業技術骨幹走現場、查實情,凌晨迎月上崗,晚歸月影相隨,如有綠地施工建設時,就同施工隊伍風雨無阻、晝夜兼程,保質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務。爲了使幹部、職工隊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具體的體現在實際工作中,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真正的形成戰鬥力,化爲生產力,更好的爲城市的園林綠化建設獻計獻策、盡心盡力,他將職工作爲自己的親人來看待,關心備至;爲了能讓專業好、技術強、有性格的專業骨幹重新發揮積極作用,情感並注。透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使隊伍有了動力,大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

抓管理不鬆懈,求實效搞創新。園林綠化工程隊肩負着28個遊園、廣場和26條街路的40公頃綠化養護管理工作,內容多、面積大、分佈廣,臨時機動任務隨時增加。科學管理、有序安排是工作開展的唯一途徑。他首先從黨支部建設入手,抓黨員、幹部隊伍建設,使黨員、幹部隊伍成爲了領頭軍;二是抓專業技術骨幹隊伍建設,爲打造城市綠化精品工程充實了力量;三是抓安全生產,建章立制,保證了多年安全生產無事故。爲了將綠化資金做到節省和放大使用效率,首次提出了“五色草立體花壇”由往年招標施工轉變爲綠化隊自己建設的意見,得到了領導的首肯,節省了經費。

苗露主要事蹟

苗露同志1997年參加工作,20xx年以來爲促進我市城鄉建設和建設工程質量工作中,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特別是在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法律法規,立足崗位,開拓創新,勇於奉獻,爲應危機,保增長,推助追趕型跨越式發展做出了積檢努力並取得突出成績.其明顯特點,一是勤奮好學,思維敏捷;能夠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踐行科學發展觀,掌握其精髓指導工作實踐,參加國家在職研究生考試順利透過,取得了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晉升進階經濟師,結合本職工作提出了許多着有見地的思想觀點,爲工程質量監管提供了新思路。二是銳意進取,堅持改革;在深化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過程中,積極倡導推進工程質量巡查機制,推進分類監管和實行差別化管理,強化市場與行政聯動管理,以資訊網絡爲支撐強化資訊化管理,爲單位提高工作效率和監管實效,在科技轉化方面做出突出貢獻。三是勇於創新,埋頭苦幹。無論是在行政審批中心辦理工程質量監督註冊時,還是在日常的工程質量監管工作中,都能夠創新思路,做到爲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又堅持執行了工程質量法律法規,受到各方責任主體和同行監管人員的`好評。特別是在接受國家工程質量監督執法檢查和創建國家魯班獎工程驗收中,不辭辛苦,勇挑重擔;在創建省市文明單位,推進建築節能和分戶驗收工作中,不斷完善管理檔案,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及明發現修正環節,制度各個方面管理漏洞和薄弱環節,在他負責管理建立的單位管理檔案,在全省質監機構考覈中,受到專家組好評,併成爲全省第一家國家質監機構考覈透過的單位。

勞模事蹟材料二

xx是閔行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擇優種子研究室負責人、進階農藝師。五一勞模事蹟材料作爲一名年輕科技幹部,她處處以身作則,踏實苦幹,虛心好學,二十多年來,一直默默地奮鬥在雜交粳稻育種生產第一線,透過“秈粳搭橋”等技術,培育出優質高產強優勢雜粳組合“秋優金豐”,被列爲上海市雜交粳稻主推品種。她憑着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結出了豐碩的果實。近五年來她先後被評爲上海市勞模、上海市“三八”紅旗手、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第十屆上海市農業科技創新人和第七屆國際發明博覽會“創新天才”等榮譽稱號。

刻苦學習,崗位成才

育種是一項創新性強而不易出成果的實踐性工作,曾有多少“寂寞高手”苦苦追尋一輩子而遺憾告終。科學無止境,雜交粳稻育種需要掌握植保、栽培等多方面專業技術知識,只有不斷地創新、汲取專業知識,提高技術水平,才能緊跟水稻育種時代步伐。

xx利用業餘時間研讀雜交水稻專著、勞模事蹟簡介、上網查資料、捕捉雜交水稻領域最新資訊,虛心向育種專家學習請教。如在考察和探討《水稻超高產育種》課題時,碰到疑惑,刨根問底,直到徹底搞懂爲止;又如抓住天南地北育種單位雲集海南南繁的有利條件,冒着炎炎烈日,向水稻育種專家請教育種技術,共同交流、探索育種新技術,潛心研究親本材料的特性,總結、探索科學雜交育種方法,提出了“只有走秈粳雜交的育種技術道路,產量纔能有重大飛躍”的育種思路。利用秈粳亞種中間材料爲“橋樑親本”,在晚粳稻品種中匯入秈稻恢復基因,成功育成強優勢、高結實率、花粉量大的雜交晚粳恢復系,與優質高產豐產性好的不育系雜交。透過“秈粳搭橋”技術培育出的優質高產強優勢雜粳組合“秋優金豐”,於xxxx年xx月透過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審定,xxxx年獲農業部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經幾年推廣種植,“秋優金豐”表現出高產、穩產、米質優、抗性強,深受種植戶的歡迎,在超高產栽培條件下,企業勞模先進事蹟具有8公斤潛力,常規種植畝產65公斤,解決了多穗與大穗、大穗與高結實的矛盾,“秋優金豐”米質經檢測,1xx項指標均達農業部優質米一級標準。

愛崗敬業,無私奉獻

水稻科研既是一門腦力勞動,更是一項高強度的體力活,尤其對於水稻育種人員來說更是如此。育種工作長期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環境和條件下來完成,氣候愈是惡劣,工作愈是緊張和繁忙,有人形容育種人就象一隻“候鳥”,一直跟着太陽遷移在上海和海南之間,南繁北育,其中的艱辛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育成和推廣一個品種至少需8至9年的時間,週期之長,

被業內人士形象地稱之爲“兩個五年計劃”。爲了加快世代進展,每年奔走於上海和海南之間,無論是炎熱的夏季還是陰雨綿綿的雨天,她都毫不間斷地出現在水稻育種試驗田,特別在海南基地配組期間,工作量大,人手少,從早上六七點鐘進行人工剪穎,中午再到稻田進行人工配組授粉,供電所所長個人先進事蹟經常忙到下午1、xx點鐘才吃午飯,爲了隨時掌握和了解水稻親本材料的生育狀況,需不間斷地下農田,往往是在水田裏一站就是三、四個小時,累了到田埂上休息一會,接着繼續觀察各種農藝性狀,回到辦公室及時整理數據,研究育種思路。在平時,她經常放棄休息日觀察水稻的生長規律,掌握第一手資料,爲水稻育種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她經常冒着酷暑,深入田間,免費爲農民傳授水稻種子生產技術指導,熱心解答生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深受農民的好評,成爲農民的忠實朋友。目前雜交水稻制種生產勞力不足,嚴重製約着制種生產的規模發展問題。她大膽探索創新,開展試驗示範,應用現代農藝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制種畝產達到15公斤,降低了勞動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制種產量,加快了高產、優質雜交粳稻“秋優金豐”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