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辦事指南>事蹟材料>

村支書先進事蹟材料範文

學問君 人氣:2.52W

村黨支部有沒有戰鬥力,村幹部在羣衆心裏有沒有威信,關鍵在於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團結,在處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精心收集的村支書先進事蹟材料,歡迎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村支書先進事蹟材料範文

村支書先進事蹟材料範文一

,男,1956年11月出生,198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0年起擔任黨支部書記。10年來,同志牢牢堅持“羣衆利益無小事”的宗旨,不斷開拓創新,團結和帶領村兩委班子致力於加快的發展,取得了特別突出的成績。個人曾多次被縣委評爲“優秀黨支部書記”、“優秀共產黨員”的稱號,所帶領的黨支部被市委評爲“先進基層黨組織”,多次被評爲“五個好黨支部”。主要事蹟如下:

一、抓領導班子建設,增強支部成員凝聚力。

同志常講,村黨支部有沒有戰鬥力,村幹部在羣衆心裏有沒有威信,關鍵在於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團結,在處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爲了搞好支部團結,他始終堅持以大局爲重,做到不利於團結的事不幹,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說,尤其是走上村黨支部書記後,他更是把團結作爲凝聚力量的前提,堅信團結出戰鬥力,團結出政績,日常生活工作中盡力維護班子團結,遇到事情都會徵求每個支委成員以及羣衆代表的意見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對於村內重大事項的決策和羣衆關心的重大事情,堅持做到辦事公正,處事公平,要事公開。他積極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使得村裏村務、財務、黨務制度及村裏的重大事務得到了及時的公開,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閡和疑慮,贏得了羣衆的理解和支援。其次,他高度重視黨員發展工作,不斷爲黨組織增添新鮮血液。爲確保發展新黨員的質量,多次派人到外邊調查發展對象的基本情況和以往表現情況,注重把符合條件的年輕致富能手發展成爲黨員。再次,積極推進“三項制度”建設,不管天晴下雨、風吹雨打,除了下村辦事、調解糾紛、到鄉里開會以外,你都會在村室發現他忙碌着爲羣衆辦實事的身影,在與羣衆交談了解中,不難發現,他的臉上時刻保持微笑,沒有一絲一毫的不耐煩。

二、抓新農村建設,解決村民實際問題。

首先爲解決羣衆農耕困難,他積極聯繫上級有關部門對村裏的責任田進行了綜合開發並修了水泥路5000多米,精建了42眼水井,地下管線30000多米,4臺農業專用變壓器,惠及全村村民。結合本村實際情況,緊緊圍繞“農民跟着產業走、產業跟着龍頭走、龍頭跟着市場走”的戰略部署,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在“千方百計增收入、千方百計謀出路”上動足腦筋、使足勁,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三、抓就業促發展,解決村民就業問題。

同志經常說,“帶領羣衆致富,是我做爲支部書記的責任。”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幾年來,他始終將發展村裏經濟做爲自己的一項重要職責。村規模小、人口少、經濟基礎較差,要想發展必須引進資金,而引進資金的前提條件是要有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因此他帶領班子成員從土地開發入手,積極聯繫有關部門爲村修了路,他們相繼引進塑料顆粒生產廠等大型企業,並組建了建築裝修施工合作社,不但大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也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村經濟正逐步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

四、抓森林工程建設,保護生態環境。

爲了保護環境,加大植樹造林工程,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子孫的大事,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爲積極響應此號召,在鄉黨委的英明決策下,近幾年共植樹三萬餘株,已經初步形成了綠色林網,也切實的保護了生態環境。

同志在基層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辛勤地耕耘着,他贏得了羣衆和上級領導的好評,被評爲優秀共產黨員,面對榮譽,總是謙虛而誠懇的說,“羣衆選我當書記是對我的信任,我感到自己責任重大,只有將建設的更加美好才能不辜負羣衆的期望。”

村支書先進事蹟材料範文二

,男,漢族,1945年8月出生,鄉村人,初中文化程度,196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6年1月至今任村黨支部書記38年。村在的帶領下先後榮獲省級榮譽3次、市級榮譽6次、縣級榮譽8次,個人在1994年被評爲市勞動模範,2002年至2004年連續三年被評爲市農村“雙強”黨支部書記。在農村長達三十八年的工作實踐中,他積累了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榮譽,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上級領導和基層廣大羣衆的信任和擁護。

同志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認真宣傳和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以共產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團結帶領該村黨員幹部和羣衆克服一切困難,自力更生,辦電打井,修橋鋪路,籌建市場,在全縣率先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保護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引導全村走上了依靠科技致富的道路。截止目前,全村種植大棚蔬菜面積達到950畝,佔全村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村內擁有豫北地區規模最大的蔬菜批發交易市場,年交易額5000多萬元,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僅大棚蔬菜生產和市場交易一項,農民年人均收入達到11000元,成爲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輻射帶動原、延、封三縣50多個行政村大棚蔬菜種植2萬餘畝,成爲大棚蔬菜行業的“引路人”。

一、抓基礎設施,創良好條件。

1976年,村還是一個不足500人的偏僻小村,一條二米寬的土路,高高低低,崎曲不平,人稱“三蹦村”,晴天時車在路上蹦,人在車上蹦,心在肚裏蹦,遇到了下雨天,寸步難行。拉平車走,五個人拉不動千斤貨物,推自行車沒有步行快,大半截路還得扛着自行車。村裏沒有電,每到晚上,羣衆都在煤油燈下苦熬黑夜,田地裏沒有一根線,沒有一根電線杆。澆麥靠人工水車,遇到了乾旱年月,井水乾枯,羣衆只有靠天吃飯,糧食畝產量只有200來斤。在那個拿工分吃糧食的歲月,羣衆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極度匱乏。只是夢想着能用上電,家裏的生活一切會改變,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在年底用上電,讓家家戶戶的燈亮,讓田地喝個飽。村兩委決定後,馬上行動。拍板第二天,他就奔赴鄭州,透過關係買到一噸鋁線,在那計劃經濟的年代,一次條子只能買回一噸。這樣,他五進省城,餓了啃玉米麪饃,渴了就在街頭飲口涼水,困了,就在街頭露宿。儘管這樣,他的心裏還是甜滋滋的,總共買到四噸鋁線,離全村的盼望近了。緊接着,又用半月的時間把低壓桿全部栽上,三伏暑天,幹部羣衆熱情高漲,大家的脊背曬得黑油油的,臉曬得黑紅。拉線扛線,片刻不閒,渾身有用不完的勁,沒有人喊苦嫌累,個個幹得熱火朝天,汗流浹背,就這樣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全村每一戶村民都用上了電,燈亮了,羣衆的心亮了。他們說:“沒有咱支書的辛勞,沒有支書的帶頭,還不定猴年馬月才用上電呢!”平凡的話語,詮釋了黨的領導在羣衆心中的地位。

家裏用電解決了,但莊稼地裏的還不能灌溉。因爲地裏雖有動力電,但沒有足夠的水井,他就再次召開村兩委會議,決定一鼓作氣,再打20眼機井。那一年,適逢黨的政策好,對農村辦電打井有傾斜,全村青壯年勞力拉着平車到拉石料,大家自備乾糧和水,五天五夜來回一趟。在打井的30余天時間,他與打井工人吃住在工地,時刻處理打井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到12月底,全村水澆地共打機井22眼,村裏的糧食再也不靠天吃飯了,第二年,他又託關係買來化肥,配合澆水,當年小麥畝產達500-600斤,麥垛堆積如山,產量翻了一番,交公糧任務完成了,羣衆分的糧食多了,集體也有了收入,全村羣衆歡欣鼓舞。

在年終的羣衆會上他宣佈:從今以後,村結束了不通電的歷史,點煤油燈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他將一心一意爲全體村民做事,不謀私利,與大家同舟共濟、同甘共苦,努力使擺脫貧窮。

電通了,農田的基礎設施改善了,村裏也穩定了。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許多村民的家裏有了積蓄,脫了貧,鄉親們高興得合不攏嘴,自然一些人也產生了小富即安的現象,覺得該緩口氣了,開始沾染了一些不良習俗,搓麻將,搞迷信活動,他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怎樣讓羣衆跳出這個怪圈呢?這個問題一直成爲縈繞在他頭腦的一件大事,怎樣讓村民致富?

二、抓經濟建設,尋致富門路。

村種菜具有很久的歷史,但多年來東一片,西一片,分散零落,形不成規模,生產技術也很落後,經濟效益低下,實踐使他深深體會到,要想把全村經濟搞上去,就要樹立商品觀念,就要把搞好全村的蔬菜生產當作重頭戲來抓。他把村兩委召集在一起,利用多種形式引導教育羣衆要想方設法掙錢,啥來錢種啥,啥值錢種啥,要克服落後守舊思想,要敢於創新。

1988年,他數次到農科院考察,又到壽光、扶溝等地學習經驗,請教問題,下決心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種植,讓農民快速增收。建塑料大棚需較多的資金,購竹竿、石料、鐵絲,許多羣衆手裏的積蓄不夠,他就發揮自己熟人多,關係廣的優勢,找鄉領導,找縣領導,磨破了嘴,跑細了腿,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從縣工商行爭取貸款20多萬元,誰建棚給誰家貸款2000元,不用交利息,僅此一項他就給羣衆貼進利息2萬多元,這樣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同時,村內又給予政策扶持,凡種棚戶給予排灌便利的地塊,在計劃生育政策上給予傾斜,在宅基地劃分上給予傾斜,減去兩人義務工等一些措施。由於措施得力,當年,村就建起了由黨員幹部帶頭,羣衆部分跟進的近40多個大棚,當年人均收入達2000多元,誘人的經濟效益,吸引了觀望者的眼球,第二年全村掀起了建大棚的熱潮,達到每戶一棚,規模種植引來了山西、湖北等客戶前來駐村收購,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1997年,戶均存款都在萬元以上,當年,村獲“省奔小康科普示範村”和“市農村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村經濟快速發展,成爲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龍頭,他們用“走出去”的政策來擴大種植規模,將自己村的姑娘嫁出去在婆家建大棚,自己村的媳婦帶動孃家人建大棚,這樣,大棚種植到應舉鄉等50多個村莊,面積達3萬多畝,菜農經濟收入達1億5千萬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苦盡甘來,回想起賣菜難那段經歷還難以忘懷。1993年5月20號,由於道路不通暢,還沒有蔬菜批發市場,外地客戶還不知道這裏有堆積如山的瓜果蔬菜,菜農們看着一車車鮮亮的瓜果賣不出去,愁眉苦臉,大家把目光又集中到的身上,當天下午,他帶領村幹部將菜農的瓜果過秤裝車拉到鄭州蔬菜批發市場。第二天,瓜果銷售一空,菜農繃緊的臉舒展了,他們和黨支部貼的更近了。

1994年,村在全省農村率先實行“協會+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剛成立時都是本村村民,爲增強公司的凝聚力,公司出臺了一系列針對菜農的優惠政策,規定協會成員購買竹竿、塑料布、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價格優惠5-10%,公司成員可以免費參加培訓、免費贈送科技資料、免費收看科技錄像帶、免費借閱科普圖書,成員在蔬菜生產過程中遇到技術難題,公司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實地進行技術指導。成員生產出來的蔬菜可直接進入市場交易。公司負責組織經紀人聯繫外銷,保證不讓菜農爛掉扔掉新鮮蔬菜,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公司每年都聘請省、市、縣蔬菜栽培、植保、土肥方面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到村講課,印發科技資料,播放科技錄像帶和光碟,公司還成立了科普學校,設立了科普圖書閱覽室、購置電視機、影碟機,購買科普圖書1500餘冊,光碟100餘盤,還安上機頂盒,發展遠程教育,使公司成員的科技素質進一步提高。塑料大棚一次性投資較大,而且費工費時,公司開高了6個生產資料門市部,竹竿、塑料布、肥料、農藥、化肥、種子應有盡有,農戶不用出村就可以購買建大棚所需的一切材料,並可享受優惠價格,僅此一項就使公司成員節省費用60多萬元,菜農不怕生產,就怕銷售,爲解決賣菜難問題。公司一開始就組織一批業務員分赴鄭州、洛陽、信陽、武漢、晉城、徐州等地跑市場,找資訊,將外地客商引到我村蔬菜批發市場,由於村蔬菜品質好,市場管理好,從而吸引了大批客商進入村蔬菜批發市場進行交易。爲了及時掌握國內蔬菜市場行情,公司還購置了一臺電腦,開通了互聯網,擴大了對外資訊交流,提高了村的知名度。由於公司能爲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等優化服務,所以大棚蔬菜發展速度迅猛。1996年全村大棚數量達200多個,平均一戶一個大棚,1998年,全村大棚溫室總數達700多個,平均每人一畝大棚,蔬菜面積達全村耕地面積的80%以上,成爲名副其實的蔬菜專業村,公司成員達到了200多戶,發展大棚數量基本飽和,爲保證蔬菜數量,公司把成員範圍擴大到外村、外鄉、外縣,並享受與本村成員同等的優惠條件,到2004年,公司成員達4000多戶,隨着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瓜果產品不均衡,造成蔬菜價格差別較大,公司又把目光盯在了提高蔬菜品質方面。他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制訂了公司無公害生產標準,並從種子選用、土壤處理、肥料、農藥施用等各個方面嚴格把關,確保產品達到無公害標準,在2002年5月市農業局檢查中,公司送去的黃瓜、西紅柿等蔬菜檢測合格率達97%,高於全市平均水平,村無公害蔬菜知名度進一步提高,蔬菜銷售價格又趨回升,2003年5月,鄉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透過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驗收。

村透過調整種值結構,發展高效農業,涌現出不少由窮變富的典型。如本村村民周學勝,原來家裏很窮,住的是破瓦房,沒有姑娘願意嫁給他,在的幫助下,他家建了兩個塑料大棚,三、四年的時間,就住上了新樓,娶上了漂亮媳婦。村民趙嶺原來家裏也很窮,他透過發展大棚蔬菜積累了十幾萬元資金,一年時間蓋了兩座小樓,又增添了不少新傢俱,成爲本村致富的典型。現在的村,家家戶戶住小樓,家居用品室內擺設一點也不比縣城裏的人差,而且村民還擁有了30多輛小汽車,全村人過上了小康生活。近20年來,村先後三次獲“省五好黨支部”榮譽稱號,五次獲“市五好黨支部”榮譽稱號、八次獲“縣五好黨支部”榮譽稱號,本人先後獲市勞動模範,農村“雙強”黨支部書記,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三、抓思想教育,樹文明新風。

同志在領着村民抓經濟建設的同時,時刻不放鬆對幹部羣衆的思想教育,把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始終作爲一件大事認真抓好。首要的是堅持理想信念、宗旨意識教育,解決爲什麼當幹部、爲誰當幹部的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村委會上,他經常說:“我們共產黨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爲人民謀利益,這個問題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要想自己富,別當村幹部,當幹部就不能怕吃虧,怕吃虧就不能當幹部。”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理想信念教育靠正確灌輸,集體學習,個別談心,他不喜歡開會點名批評人,人都有自尊心,都要表揚的一面,要啓發自覺,在教育問題上,“班長”要給幹部帶好頭,幹部要給羣衆帶好頭,言行一致,纔有凝聚力、號召力。2002年,國家推行殯葬改革,改土葬爲火葬,他就帶領自己家的幾個侄子首先把自家的墳頭平掉,這樣,三天時間,村耕地田裏的墳頭全部平掉,在村務、黨務工作會上,作爲支部書記正確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不搞“一言堂”,既要讓幹部羣衆暢所欲言,反映民意,又要敢於集中,重大問題堅持集體決定,程序是兩委提出意見,召開黨員會通報,召開村民代表會決定,最後再召開村民大會,這樣,既保證了黨組織的核心地位,又體現村民自治。

制度建設是長遠性的工作,村在學習、工作、會議、行爲規範等方面都有制度,保證每項工作都有章可循,他們制定了村規民約,簡易可行,加強宣傳教育,透過教育把遵守制度變成大家的.自覺行動,認識到了就不感到約束,也就養成了好的習慣。

在幾十年的工作中,感覺到,村黨支部是團結的,是一個堅強的堡壘。村幹部隊伍幾十年保持先進性,保持良好作風,保持一種幹事創業的精神狀態,不計名利的奉獻精神,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物質富裕,精神更要富裕,村以遠程教育、廣播、標語、漫畫等手段對全村幹部羣衆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吃飽、穿好、精神更好,爲了讓村民每天生活都愉悅充實,村裏投資興建了老年活動中心,文化大院,訂閱各種報刊雜誌,活躍羣衆文化生活。

下一步,村兩委計劃多方籌資將全村大小街道都修成水泥路,安裝路燈,栽植景觀樹,並對過去的80多畝窯坑進行統一招標開發,進一步完善市場功能,走工農商一體化發展道路,爲村加快發展、跨越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村支書先進事蹟材料範文三

同志生於1968年5月,現年46歲,199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志曾任過村治安主任、村委主任。自1998年12月擔任村支部書記至今。

作爲一名共產黨員、一位村級父母官,同志時時處處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自上任以來,他始終把羣衆滿意作爲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踐行基層黨員先進性,盡心盡力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贏得了羣衆的理解和支援,受到領導和廣大羣衆的一致好評,實現了村莊經濟和各項事業的長足發展。連續多年被鄉里評爲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支部書記,2012年黨支部榮獲市委“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一、建班子,密切幹羣關係

原村幹部由於思想不純,作風不正,工作不實,羣衆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羣衆之間的矛盾得不到及時解決,導致羣衆與羣衆之間,羣衆與幹部之間,幹部與幹部之間矛盾十分突出,各類打架鬥毆事件經常發生。同志接任村支部書記後常說:“當幹部要幹就幹出個樣子來,爲村民服務,只有這樣村民才能支援我們工作”。村村兩委在他的帶領下,互相支援,把“兩委”擰成一股繩,形成一個團結有力的好班子,一心促經濟發展,真心實意爲羣衆解難題,辦實事,謀利益,調解糾紛到謀劃發展,帶領羣衆致富。事事他都親歷親爲,以身作則,重塑了基層幹部在人民羣衆中的新形象,贏得了全村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援,黨羣、幹羣關係更加和諧融洽。

二、抓建設,改善基礎設施條件

村原來交通閉塞,受出行難、灌溉條件差等基礎條件的限制,導致羣衆致富難,經濟發展慢。關注民生,大力發展村級基礎設施建設成爲同志工作的一個核心理念,幾年中,他對村級基礎設施進行建改。改變村裏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面貌,是羣衆盼望已久的事,修一條幹淨整潔的水泥路成爲村兩委的共識,但是資金方面實在是困難太大,直至2008年5月同志克服各種困難,多方籌集資金,硬化了村內主幹街道,平整的水泥路改寫了羣衆走泥巴路的歷史,爲了達到真正改善村容村貌的目的,還經常組織黨員幹部對村內道路定時清掃維護,徹底改善了廣大羣衆的生活環境。

村兩委幹部在的帶領,抓住改善農業基礎設施這一關鍵,跑資金,上項目,充分利用國家南水北調項目,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下大力氣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修復和新打機井63眼,整修田間道路3000多米,地下管線4000多米,使全村2200畝耕地達到了“田成方、渠成網、旱能澆、澇能排”,爲農業高產穩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優環境,建設文明和諧新農村

按照“依託縣城、對接縣城、融入縣城”的指導思想,村村兩委在支部書記領導下拓寬思路,順利完成平安大道段、人民路東延徵地工作,改變了村離城區近,但交通條件閉塞的狀況。總投資9000萬元、佔地130畝、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的村整村搬遷項目,也順利展開,目前14棟樓計6萬平方米正在建設,用於村整村搬遷安置用房。項目建成後,將徹底改變農村髒、亂、差的居住條件,讓羣衆也搬進適宜人居的文明和諧新社區。

特殊的環境造就了樸實耿直的稟性。他一心爲公無私利,言辭不多幹勁大。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他的領導下村無綜治案件,社會事業進步很大。人民安居樂業,農民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看在眼裏,喜在心頭,然而他並沒有滿足,書記表示:“自己做的工作還很不夠,離黨和人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我將誠心誠意爲民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以實際行動帶領村的羣衆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