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辦事指南>生活常識>

北京的清明節習俗

學問君 人氣:2.15W

.

北京的清明節習俗

現在的清明節包含了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等三個節。因爲三個節在時間上較爲接近,節日習俗上也有很多重合之處,宋代,這三個節日慢慢合而爲一。以下是本站小編蒐羅的北京的清明節習俗,供參考。

舊時,北京人祭掃墳墓不在清明當天,而在臨近清明的“單日”進行,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後八天的範圍,

老北京在清明節不僅僅是掃墓,還有踏青春遊、插柳、戴柳、射柳、放風箏、盪鞦韆、城隍廟上香等習俗,當然還要吃寒食。

在各地的寒食習俗中,被譽爲“寒食十三絕”的老北京寒食習俗最具規模和代表性。

薑絲排叉,不但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茶菜是滿族、回族禮儀性食品。滿族人在設席宴客時,習慣用茶及茶食爲先,然後纔是冷葷、熱菜、甜食、湯等,一定按順序上。回族人不飲酒,但爲了禮節,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硬麪餑餑,是一種似燒餅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燒,入口有咬勁,微甜且香,用手一掰掉渣。“過去人夜裏打牌,餓了,從走街串巷的小販處買來硬麪餑餑,一邊打着牌一邊嘴裏叼着。”老舍的《正紅旗下》就有硬麪餑餑的情節。但又甜又硬又幹的硬麪餑餑,未必符合現在大衆的口味,何況製作工藝又複雜麻煩,因此逐漸失傳。

焦圈,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常作爲另一種北京特有小吃豆汁兒的配菜食用。

糖卷餜,可以說是最具特色的'清真節日食品,主料爲山藥和大棗,皆有滋補作用,也是一道藥膳。

豌豆黃,是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豌豆利小便、止渴,和中下氣。按北京習俗,農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故事裏又和慈禧老佛爺有關,據傳說西太后最喜歡吃了。

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原爲“御艾窩窩”,後來在明代傳入民間,《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窩窩。

馬蹄燒餅,兩層薄皮,內空,形似馬蹄。如果夾進去燒羊肉、醬牛肉或豬頭肉,那叫一個香,非吃得“撐破”肚皮不可。

螺螄轉兒,因其形似而得名,舊時小吃店常把當天售不完的螺螄轉兒,用微火烤乾水分再賣,烤乾了叫“幹迸兒”,用於下酒,所以北京有句口頭語“幹迸兒就酒嘎巴脆”。

饊子麻花,古名爲"環餅"、"寒具",質地酥脆,香甜可口。環餅據說遠在戰國時代就有,秦漢以來成爲寒食節的必吃食品。

驢打滾,以黃豆麪爲其主要原料,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在黃豆麪中滾一下,如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黃豆黏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於炒豆麪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

蜜麻花,又稱糖耳朵,因爲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北京南來順飯莊的蜜麻花最有名。

糖火燒,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寶,其中之一就是大順齋的糖火燒,據說上世紀六十年代來訪的外國政要還特意帶它回國呢。

芝麻醬燒餅,北京地區漢族傳統小吃。香酥味美,保質期長,做法有很多種。

奶油炸糕,奶油炸糕呈圓形,外焦裏嫩,香味濃郁,富有營養,易於消化。

寒食節配着涼食吃的老北京“四大茶”——油茶、麪茶、杏仁茶、茶湯。

油茶北京人又稱油炒麪。炒麪可用芝麻油或牛骨油,但其風味各異。色澤淺褐,粘稠香甜。炒麪粉時要用微火,邊炒邊翻拌,炒至麪粉發黃、無疙瘩爲宜。吃時將油炒麪放入小碗內,加上核桃仁粒、熟芝麻、白糖、桂花,先用少量溫水調開,再用沸水衝透,掌握好稀調,邊衝邊調拌,調勻即可。

麪茶是一種北京傳統風味小吃。麪茶不是茶湯,而是黍子面或小米麪煮成的糊狀物,表面淋上芝麻醬,芝麻醬要提起來拉成絲狀轉着圈地澆在麪茶上。老北京人喝麪茶,講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着碗邊,轉着圈喝。

杏仁茶是由宮廷傳入民間的一種漢族傳統茶飲。它選用精製杏仁粉爲主料,用龍鳳銅製大壺燒製的沸水衝制,配以杏仁,花生,芝麻,玫瑰,桂花,葡萄乾,枸杞子,櫻桃,白糖等十餘種佐料。色澤豔麗,香味純正,是滋補益壽的佳品。

茶湯是北京地區的傳統小吃,相傳茶湯源於明代,因用熱水衝食,如沏茶一般,故名茶湯。北京茶湯因用龍頭嘴的壺衝治,又叫龍茶。,味甜香醇,色澤杏黃,味道細膩耐品。北京正宗的茶湯,有"聚元齋"和天橋的"茶湯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