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三字經>

讀三字經有感通用15篇

學問君 人氣:6.72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三字經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三字經有感通用15篇

讀三字經有感1

《三字經》中的“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這個故事講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大泉,小時候不想讀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纔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後來成了大學問家。

我讀了後,從心裏佩服這個有耐性有決心的蘇洵,從而想到我自己,像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後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現在年紀輕輕,更應把握大好時光,發憤讀書,纔不至於將來後悔,並學習蘇洵的耐性和決心,對我將有很大幫助。

讀三字經有感2

在我三歲的時候,媽媽就經常讀《三字經》給我聽,那時候的我記憶力特別的好,沒用多長時間我就把三字經背誦下來。由於我太小了,在背到一半的時候就累的口水流到了我的下巴上,溼乎乎的,聽我讀的人們都誇我記性好,前途無量。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不再喜愛背《三字經》,因爲我覺得它枯燥乏味,所以漸漸的遺忘了它。

去年寒假,老師要求我們讀《三字經》,我極不情願的找出那本沉睡了六年的《三字經》,誰知拿起來竟一眼不眨的看了兩個小時。

有一段“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戰國的蘇秦,讀書時爲防止瞌睡,把頭髮吊在房樑上,睏倦時用利錐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他沒有老師教誨,而是靠自己勤奮刻苦。晉朝人車胤夏天抓螢火蟲裝入沙袋,晚上讀書用來照明。孫康冬天夜晚借院子中雪反射出來的光看書。他們家裏都非常貧窮,但從來沒有放棄過和停頓過學習。我覺得古人的做法雖說有些不合科學道理,但這種自覺學習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從歷代文學家。政治家和科學家的經歷來看,沒有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人是不愛學習的。想想自己,家庭有能力支援我讀書,而且擁有自己的學校和優秀的老師,可是自己卻不夠刻苦,甚至還厭惡過學習。這樣一對比簡直讓我無地自容。

其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處我突然明白了母親曾經放棄了一個生財之路的原因。我奶奶說過,姑姑搬家之前,家裏經營着非常掙錢的麻將館,讓母親來接手經營,可母親拒絕了,她開了現在的課後輔導班,輔導留守兒童的學習。可是不但收入微薄,還特別操心,母親以前明亮的嗓音已經變的沙啞,經常含草珊瑚含片來緩解。嚴重的咽炎讓她經常乾咳。我曾經暗暗的覺得母親不夠聰慧,是《三字經》讓我知道了母親的良苦用心。

我深深的讚歎和感激古人爲我們留下這智慧的結晶,文學的寶藏,永不退色的經典。

讀三字經有感3

《讀書求學》主要講了:讀書的方法是各種各樣的,因人而異的,我們來學習一下古人的讀書方法。歐陽修發明了“計字日誦”的讀書方法,細水長流,積少成多,透過這樣的讀書方法,我們也可以學到書本里更多的知識。

在一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一些帶拼音的課外讀物,讓我多識些字,也可以讓我學到更多的知識;到了高一些的年級,爸爸給我買了《中國歷史》、《成語故事》等等,讓我繼續閱讀、拓展自己的視野。我每天寫完作業,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堅持讀4—6頁的課外書,這也叫細水長流,慢慢積累。這樣的方法確實使我認識了很多課本里不曾見過的生字,也積累了一些詞句。另外,爲了讓自己的寫作水平更上一層樓,我還用熒光筆把自己從課外書中積累的好詞好句畫下來,儘量用在自己的習作上。我也會從作文選中選一些好的段落,想方設法把它們變成自己的東西,吸取裏面的精華,這樣對自己的習作也是很有幫助的。

讀三字經有感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最近,在我們班能聽到孩子朗讀《三字經》的聲音。

開始,我以爲孩子們只是喜歡《三字經》的朗朗上口,沒想到孩子們也喜歡聽裏面的小故事,也聽懂蘊含的道理。《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溫席》讓孩子學會尊敬父母,關心他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孩子們懂得人爲什麼要學習的道理。

《三字經》的學習剛起步,在今後的學習中,孩子們會懂得很多很多的。

讀三字經有感5

最近,我讀了一本很有名的書——《三字經》。《三字經》大家並不陌生,都會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等名句。

爲什麼我要給大家介紹這一本書呢?其實是有原因的。

這本書裏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有講解,而且還會舉一個典型的例子。每個例子都是一個富有教育意義的生動的故事。我認爲對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是很有幫助的,能讓我們明白不少做人處事的道理。這本書淺顯易懂,裏面有很多插圖,就算你看不懂故事,你看了題目和插圖,也能知道里面講的是什麼。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觸很深,它以古人的事例,教育下一代,而且還非常具有說服力,比如說:孟母爲了讓兒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竟然三次搬家。可想而知,母親爲了孟子付出了多少,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孟母的付出最終得到了回報——孟子成了一名著名的思想家。

再想想我們,生活條件優越,學習條件和生活環境一流,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有的人就是不珍惜,非要把爸爸媽媽辛辛苦苦掙來的錢“打水漂”,他才高興,就讓我們自己好好反省一下吧,大好的光陰不能虛度啊!要以古人爲例,時刻勉勵自己。

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三字經》吧!

讀三字經有感6

今天我讀的是《三字經》。《三字經》裏面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環境不一樣,人性纔有了好與壞差別。

所以我們小孩子都是很善良的,我們要與人爲善,熱心幫助別人!

讀三字經有感7

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後,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啓發,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說:“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意思是說:“小孩子不努力學習,這是不應該的。

如果一個人在小的時候不好好學習讀書,那麼到老的時候還能有什麼作爲呢?”所以說我要好好讀書,努力學習,長大後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讀三字經有感8

上二年級讀三字經的時候,我想:“不用讀,反正讀也沒用,我就沒有讀”。

當老師講起三字經的作用的時候,我的心裏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傷心。後來,我就用心的讀,我感到三字經很好,對學習有幫助。

我讀完了以後,媽媽又給我買了一本《千字文》這本書。我又讀了《千字文》,感到我每天進步了一點點。

讀三字經有感9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讀過很多書,如:《三字經》、《弟子規》、《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愛的教育》、《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每一本書都 能開闊我的視野,豐富我的課外知識,更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它不僅教會了我如何孝敬父母,更讓我一生受益匪淺。

《三字經》這本書中的“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是讓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話,它主要講在東漢時期,有一個小孩叫黃香,才九歲就非常懂得孝敬父母。每當夏天時,她便把枕蓆扇涼了,把蚊子趕跑了,才叫父母回來歇息。冬天時,黃香則自己躺在父母的牀上,用自己的體溫把父母的被窩暖熱!每次讀到這裏,我的眼淚便像掉了線的'珠子,嘩啦嘩啦地往下流,不只是被《三字經》裏的黃香所感動了,而是我想起了平日裏父母對我的愛。爸爸每日每夜在外地辛苦地打工掙錢,是爲了什麼,不就是爲了多掙點錢讓我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嗎?媽媽每天早上五、六點鐘起來給我們做早餐,叫我們起牀,當我們去上學時,媽媽又總會親切地對我們說:“路上小心點!”媽媽這樣辛苦爲什麼?不就是爲了讓她的兒女生活得更好一點嗎?父母爲我們付出這麼多,我們無以爲報,唯有好好學習,拿出最好的成績回報父母。

《三字經》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讓我們將《三字經》這本書弘揚下去,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學習學習《三字經》吧!

讀三字經有感10

《三字經》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書中包含了許多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知識和豐富的哲學道理。每個人都應該好好讀讀。

當我讀了《三字經》後,我才知道它的內容博大精深。其中讓我深受感動的是:“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說的是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冬天用體溫給父親暖被窩;“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說的是四歲大的孔融,就知道把較大的梨子讓給哥哥吃。

每當看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以前,我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有的事情都是老爸老媽安排好的,想着想着,我不由得羞紅了臉。我想:每個人都應該孝敬父母親,體諒父母,幫助父母。各同學、朋友在一起時,不要逞強,要懂得禮讓。

《三字經》裏值得我們學習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我將花更多的時間認認真真把它看一遍,從中汲取學習、生活的精神食糧。這真是一本好書呀!

讀三字經有感11

“讓閱讀成爲習慣”這是我們學校一直以來所倡導的一種思想。今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一次“讓好書連結世界,讓書香滋潤心田”的讀書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們讀了很多書,我最喜歡看的就是《三字經》了,在這本書上我學到了很多道理,有感恩的、有勤學的、有做人的。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書中的一段“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意思是說:漢朝的路舒溫家裏很窮,把借來的《尚書》寫在用蒲草做的席子上學習,公孫弘則把竹子削成片抄下《春秋》。他們雖然都很窮,買不起書,但仍很努力學習,最終獲得成就。晉朝的孫敬讀書時用繩子把頭髮懸在屋樑上,

只要一打瞌睡就回被繩子拉住。蘇秦讀書讀累了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他們雖然沒有老師督促,卻很自覺地學習。晉朝的車胤把螢火蟲裝進紗袋裏,以此照明看書;孫康則就着屋外雪地上的月光的反射光來讀書。他們家雖貧窮,但從來沒有停止過讀書。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一邊放牛一邊讀書。爲了讀書,他們一點都不怕累。這段話所說的前輩,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想盡辦法都要讀書,經過他們千辛萬苦的學習,最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使我十分感動。使我感動的不是他們的成就,而是他們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堅持讀書的這種精神,這種勇氣。這種精神、這種勇氣使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重大的震撼。他們當時的條件和現在的條件來相比真是天淵之別,我們現在有設施設備齊全的學校,有兢業、優秀的老師來教,書本學習用品一應俱全,不懂的可以問老師、問家長等,條件不知道優越多少倍。但是我們現在的人和他們相比,這種拼勁、這種勇氣是遠遠比不上的。我們要向前輩們學習,要好好的珍惜眼前的大好機會、大好時光,抓緊時間,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用自己的進步回報社會,回報家長。切勿“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讀三字經有感12

今天,我讀了《三字經》。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擇鄰”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時,因住在墓地附近,學到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語言動作。孟母就把搬到大街附近,孟子便怎天模仿商人吆喝做買賣。孟母又把家搬到學堂附近,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子不學,不知義”。我們每個小學生猶如一塊沒磨的玉,玉不磨,怎能成玉呢?我們應刻苦學習,長大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是本好書,大家一定要多讀讀。

讀三字經有感13

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啓蒙讀物,他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最近我專心的讀了一本書。

我特別喜歡讀“孟母三遷”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孟軻,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裏十分貧窮,但他的母親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對他的教育。他們最初住在墳地旁邊,見多了出殯的,孟軻就模仿着做喪事,孟母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孟軻的學習,就搬到集市上,於一家屠夫爲鄰,可孟軻又模仿起殺牛宰羊來。爲此,孟母又把家搬到學校附近。從此,孟軻就跟着私塾中的先生學習禮儀,學業不斷長進。孟母認爲這裏的環境對兒子的成長有利,便長期定居下來。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有了良好的環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這些小學生,猶如一塊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們應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是讓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懂得了許多知識。你如果還沒有讀過這本三字經,我建議你去讀一讀,它一定會給你帶來無窮的收穫。

讀三字經有感14

春節放假前,語文老師送給我一本“三字經”,我非常喜歡它。

《三字經》裏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勤奮好學人一定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爲的。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我一定要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已,努力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將來做一個成功的人。

讀三字經有感15

自婚後,春節大多在山東度過,今年也不例外。對於孔孟之鄉的儒家文化之根深蒂固深有感觸,隨便走到哪家,即便農家村落,孔子的書也是會有的,其中最多的就是《論語》和《三字經》了。雖然是資訊科技教師,但我並不認爲現在越來越多的網絡閱讀是件好事,我覺得有些東西只要看過就可以了,而有些東西必須滿滿的細讀,甚至用一生的時間去品味。《論語》是我放在牀頭的書籍,《三字經》以前看得較少,寒假中乘着沒有酒醉的時候看了兩遍,看過之後認爲,作爲教師,應該是必讀書籍之一。

《三字經》作爲中國古代兒童啓蒙教育讀本之一,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在山東,幾乎每個幼兒園都把背誦《三字經》作爲必修課目之一。它把我國古代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文的方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等等。

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得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孟母剪佈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

讀書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這些道路都是透過 求知無坦途,學問無捷徑而得來的。“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親人,老師和朋友就必須要敏而好學。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玉器,着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要努力學習,不然長大後就不等成大器。

而古人學習方面的內容更應該將借給我們的孩子。如: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六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大聖人孔子曾經把7歲的項橐當作老師,古代聖賢尚且能如此勤奮的學習;宋朝中書令趙普讀了一輩子《論語》,做了宰相之後,仍勤奮學習;漢朝路溫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弘削竹片用來抄書,他們沒錢買書,卻也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房樑上,蘇秦學習睏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都沒有老師,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困,卻沒有因爲點不起燈停下學習;漢朝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儘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