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三字經>

三字經讀後感10篇

學問君 人氣:8.33K

三字經讀後感1

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習了三字經這本書。

三字經讀後感10篇

雖然裏面的許多道理我不是很明白,但是經過老師的耐心講解,我有了很大的收穫,也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爲了給孟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就搬了三次大家。有一次還不到放學的時候,孟子就回來了,孟母知道是他又逃學了,就生氣地把織布的梭子折斷了。並且告訴孟子織布要一寸一寸地織,才能織成。但是沒有了梭子還能織成布嗎?學習也是一樣道理,半途而廢什麼時候才能成才啊呢?孟子聽後恍然大悟,從此發奮學習,終於成爲一代大師。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媽媽,她爲了我的學習花費了很多的心思,不僅給我買了各種各樣的學習用品,還在每個假期專門給我補了課,。以前我不理解他們的做法,以爲這都是父母應該做的,所以不知道珍惜,當我貪玩的時候,媽媽嘮叨我幾句我就會滿臉不高興,有時還要頂撞幾句,學了《三字經》後,我終於明白他們的苦心,媽媽是希望我好好學習,長大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又比如∶“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講的是九歲的黃香就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冬天把被窩暖熱後才讓父親去入睡。讀了這些故事,我也有了學習的榜樣,知道了要爲父母多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經》裏的故事很多,每一個都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也告訴了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真是讓我受益無窮啊!

三字經讀後感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苟不教,性乃遷。教不嚴,師之惰……”如果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也會受到遷移,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三字經》中的每一句,都有着一些道理在其中,雖只有短短的三句話,但讓我受益匪淺。

記得,我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古時候,一個孩子,被稱爲“南方纔子”,他就是唐伯虎。他從小擅長畫畫。一次,他被別人叫去幫忙作畫,還得到了獎勵。回家後,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並自稱在這很有名氣,畫畫得不錯。媽媽聽後,沒有回答。過了幾天,媽媽要他去附近的一位老師家中學畫,唐伯虎就去了。

唐伯虎跟着老師認認真真地學,不知不覺就已經學了一年多了,老師說他進步很大,可以回家了,並準備了飯菜送他,飯前,他看見窗外的風景很美,學了一年多了,還沒發現這處美景,準備把腦袋探出窗外仔細看看時,“呯”地一聲,撞到了玻璃,窗戶明明是開着的啊?怎麼……唐伯虎用手一碰,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這是老師畫的畫啊!真是栩栩如生!我離這個境界還遠着呢!老師來了,他就要求還學幾年,當然老師就同意了。轉眼間又學了4年多,畫藝比以前好了許多,這4年中,他十分刻苦,果然畫技有了很大的長進。

這個故事告訴我了許多道理,苟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在這個故事中體現的很好,學習是自已的事,在學習中一定要認真刻苦,比如:有兩個孩子,從小一樣,但有一個孩子十分刻苦,做事很認真,而另一個很懶惰,遇到困難就怕了,最終誰會成功,一看就知道。小時候,不分高低,而每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努力後,就會有明顯的差距。努力,勤奮……就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如果以前沒做到,那麼,從現在開始,改掉壞習慣,做到《三字經》中的每一條。

《三字經》,簡簡單單地三個字,句中卻蘊含着大道理,每一句都給我們不同的啓發,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們努力做到每一條,加油!

三字經讀後感3

我讀過很多書,有天文書,有歷史書,有童話書,有漫畫書等等。這些書使我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得到了很多啓示,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它不僅僅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師。每一次讀它,都能引起我很多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雖然很簡短,卻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下來都是很好的,沒好好學習才變得和別人不一樣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更是教育我們: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一無所知,能有什麼用呢?“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說的是古人在艱苦的環境裏仍堅持讀書,爲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還有“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等通俗易懂的哲理,還有孟母三遷、五子登科、孔融讓梨這些經典故事,甚至還有天文、地理、氣候等自然方面的知識……《三字經》真是知識的寶庫、思想的寶庫!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它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人,九歲的時候就十分懂得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蓆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歇息。冬天,則自己先躺下,用體溫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啊!爸爸告訴我,這個故事講得不僅僅僅是孝順,更是愛!是親人之間至真至純的愛!而這個愛,就是關心,就是體貼,就是相互的照顧和無私的奉獻!

每次讀到那裏,我的眼眶都是溼潤的,正因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媽媽對我的愛,也想到了我對爸爸媽媽的一點一滴。爲了我,爸爸媽媽總是絞盡腦汁換着花樣給我做好吃的;爲了我,爸爸媽媽總是無論下雨下雪都等在學校門口接我回家;爲了我,爸爸媽媽總是上了一天班還不知疲倦地陪我學習陪我玩耍……我小時候很黏人,一離開媽媽的懷抱就哭鬧,媽媽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困極了,就坐在那裏睡覺!一次我高燒近40度,爸爸一會兒一會兒地給我擦酒精,幫我降溫,竟一夜沒有閤眼!一次突然下大雪,我正因值日,走出教室的時候天都黑了,但是媽媽一向在校門口等。看着雪人一樣的媽媽,捂着媽媽冷得哆嗦的手,我忍不住眼淚啪啪直掉!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很愛很愛我,而我,卻不知道關心爸爸媽媽。好吃的東西我總是搶着吃,很少主動幫爸爸媽媽幹家務活,學習累了還好發脾氣,媽媽總是給我洗腳而我從沒給媽媽洗過一次……想到這些,想到黃香,我覺得好慚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學習、去思考、去發奮做好!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什麼是自然,什麼是善惡,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愛!我愛這本書,喜愛書裏的智慧和精神。我更會在享受愛的時候,像黃香那樣,真摯地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每一個人!讓《三字經》伴我成長,讓愛與我同行!

三字經讀後感4

說起三字經,那但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瑰寶。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通俗地把它理解爲: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大,但是,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差別會越來越大。

在這本書中,我懂得了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爲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爲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也懂得了做人的準則,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中國悠久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們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接觸的知識,比如,我讀了《三字經》中講歷史的部分,清楚得明白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

這就是三字經,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引領我們走向真確方向的書。

三字經讀後感5

“讓閱讀成爲習慣”這是我們學校一直以來所倡導的一種思想。今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一次“讓好書連結世界,讓書香滋潤心田”的讀書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們讀了很多書,我最喜歡看的就是《三字經》了,在這本書上我學到了很多道理,有感恩的、有勤學的、有做人的。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書中的一段“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意思是說:漢朝的路舒溫家裏很窮,把借來的《尚書》寫在用蒲草做的席子上學習,公孫弘則把竹子削成片抄下《春秋》。

他們雖然都很窮,買不起書,但仍很努力學習,最終獲得成就。晉朝的孫敬讀書時用繩子把頭髮懸在屋樑上,只要一打瞌睡就回被繩子拉住。蘇秦讀書讀累了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他們雖然沒有老師督促,卻很自覺地學習。晉朝的車胤把螢火蟲裝進紗袋裏,以此照明看書;孫康則就着屋外雪地上的月光的反射光來讀書。他們家雖貧窮,但從來沒有停止過讀書。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一邊放牛一邊讀書。爲了讀書,他們一點都不怕累。這段話所說的前輩,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想盡辦法都要讀書,經過他們千辛萬苦的學習,最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使我十分感動。

使我感動的不是他們的成就,而是他們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堅持讀書的這種精神,這種勇氣。這種精神、這種勇氣使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重大的震撼。他們當時的條件和現在的條件來相比真是天淵之別,我們現在有設施設備齊全的學校,有兢業、優秀的老師來教,書本學習用品一應俱全,不懂的可以問老師、問家長等,條件不知道優越多少倍。但是我們現在的人和他們相比,這種拼勁、這種勇氣是遠遠比不上的。我們要向前輩們學習,要好好的珍惜眼前的大好機會、大好時光,抓緊時間,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用自己的進步回報社會,回報家長。切勿“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三字經讀後感6

春假,我在家閒得無聊時,又把以前看過的三字經拿出來細細品味。

我特別喜歡看”孟母擇鄰“的>故事,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但是如果不自己努力,不管有多好的學習環境也是徒勞,這又讓我想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都如一塊玉,只有自己努力了,才能成大器。

”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肯定是沒有作爲的。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愛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棒幹嘛用啊?“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麼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說:”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會磨成針。“李白聽了,後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後來成爲了大詩人。

一天裏,我讀完了整本三字經,他深深的吸引着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

三字經讀後感7

大家都知道《三字經》這本書,讀三字經有感。它是一本我們小朋友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文學著作。在這本書中,象唱歌一樣的《三字經》竟然變成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看了《三字經》,我有很多的收穫。

在《三字經》中最讓我受啓發的是"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爲"和"勤有功,戲無益。"這兩句。它說得是一個人小時候不好好讀書,這是不應該的,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所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爲的。古人都知道要從小勤奮努力學習,而我們處在現在這麼好的學習環境中,不愁吃、不愁穿,卻不懂得好好珍惜,想想自己,學習一點也不用心,態度也不認真,作業馬馬虎虎經常出錯,字還寫得很難看,真是太不應該了。

在《三字經》中還有一個故事讓我非常感動。故事講的是一個叫黃香的小女孩,她九歲就知道要孝順父母,夏天用扇子爲父母驅蚊子,冬天用自己的身體給父母暖被褥。黃香小小的年紀就這麼懂事,我比黃香大一歲,可在家裏,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點也不幫家長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

《三字經》中還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如何做一個好學生、好孩子,我愛讀《三字經》。

三字經讀後感8

《三字經》的著作年代雖然離我非常遙遠,但是直到今天,這本書對我們仍然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這本書用通俗的文字、形象的比喻、對我們講述了各式各樣的道理;他勸導大家,要做一亇誠實的人、健康的人、勤勞的人、有知識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品格的人,纔是有用的人。

古今中外,多少英雄人物都具備上述品質。

當然,讓自己造就一亇有用的人,不但要有決心,更重要的是要有恆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成義!

今天我有這麼優越的學習條件,又有這麼多的人關心着我,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一定要做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9

放假這麼長時間就讀了一本書,就是《三字經》,剛開始媽媽讓我讀的時候我不是太理解,這不是以前那些人搖頭晃腦背的書嗎,有什麼意義,我直接說"封建糟粕吧",媽媽說:"你好好讀讀,看看有沒有意義,這本書讀完以後,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朝代更迭,帝王興衰的紛繁歷史,還有人文教育,史地天文、倫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資訊你都

三字經讀後感10

我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世世代代我們都誦讀着千古流傳經典的文化遺產。其中《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每個兒童必不可少讀的經典著作。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內容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從小爸媽就教育我們,要多讀書。五歲時,爸媽就特地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和《唐詩三百首》。我一開啟,天啊!全是字,我的頭都大了!上小學的時候,我才知道要用閱讀來充實自己,當我開啟書櫃,拿出《三字經》時,上面有一層厚厚的灰塵。開啟第一頁“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我開始背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再看意思:“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飽含人生哲理,我心想:這麼好的文章,我一定要看完!

其中“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爲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爲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