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句子摘抄>人生感悟句子>

讀我的人生感悟有感

學問君 人氣:2.18W

《我的人生感悟》裏的散文不僅讓人看到的是作爲散文家的季羨林,而且讓人發現了一個學者活的靈魂。小編收集了讀我的人生感悟有感,歡迎閱讀。

讀我的人生感悟有感

讀我的人生感悟有感【一】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是季羨林先生在1993年寫下的,每次讀到這句話,都會有一股熱血涌上心頭,季先生的赤子之心,他們那一代人的赤子之心,感染着我,像無數雙手推我向前。

翻開書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希望在你們身上》,季老對我們每一代的大學生是寄予很深的期望的,他親切的稱呼我們爲“親愛的人”,但是,看看身邊,每天在飯桌上聽到大家談論的問題還是飯菜是否可口、衣服哪家好看等等的話題,真正談論學習、談論國家、談論其他有意義的人甚少。我想,季老稱呼的可愛的人是時刻圍繞在他周圍的那羣可愛的北大人,想到這裏,我也會陷入深深的自卑。但回到現實,面對這些環境,我們需要的不是自卑,或者不知是自卑,自卑只是我們認識問題的開始,要用行動去改變。

人們總說,如果定的目標是五分,那麼達到的只是三四分,真正能達到五分的人很少,那麼我們爲什麼不把目標定成十分?同樣的,在面對價值取向的時候,我們爲什麼只想到自己這個小集體,而不去想我們的國家,如果我們的出發點是國家,那麼我們的目標就不再是我們小小的五分,達到的也不再是三四分,國及其強盛了,我們自己纔會收穫更多,纔會有更好的生活。我國現在也處於社會轉型期,更需要我們相互團結、共同奮鬥。前幾天還看到新聞報道,昆明火車站的暴力事件,實在是讓人痛心,讓人心寒。

季老的文章,字裏行間都表露出自己的謙虛,但是季老的謙虛並不是像一類人一樣,過分的謙虛,讓人覺得虛僞。比如,季老覺得自己現在的知識受不起“國學大師”等的稱呼,用季老自己的話說,他是有自知之明的,並不是矯情,面對這些受不起的稱號季老感覺到的是惶恐不安和慚愧,這些都是那麼親切的表現了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這或許還是那一代人的謹慎

在治學方面,錢先生強調最多的還是勤奮,要靜下心來多看書。先生收益最大的是在德國的10年間所讀的書,那時候的季羨林是一貧如洗的,唯一可以讓他獲得自由的地方就是圖書室,他可以任意捧一本書,隨意的讀。聯繫到我們,現在讀書讀得少了,是不是因爲外物的干擾太多了?如果我們都不能駕馭自己,去克服這些外物的干擾,那未來的道路一定不是光明的。我們所處的社會飛速發展,誘惑會越來越多,我們不能丟棄心靈的一方淨土,因爲那纔是耕耘的開始。

文人都是重感情的人,季老也不例外,他感謝那些幫助過他、教導過他的老師們,有德國的,有國內的,尤其是對陳演恪先生,季羨林是充滿說不完道不完的情愫的。我們平時也要尊師重道,積極與老師交流,感謝他們賦予的知識。

季先生是一個實在的人,他也是敢說話的。季先生說:我的東西,不會有套話、大話,至於是否全都講了出來,那倒不敢說。我只能保證,我講的全是真話。

原本以爲,讀大師的文字會有令人震撼的感覺,但是我錯了。每讀一篇文章,都是平易近人的,又讓你產生無盡思考的,這或許就是大師的真正魅力。

讀我的人生感悟有感【二】

什麼是謙虛?我想這個問題很好問答。謙虛的反義詞是驕傲,因此謙虛是指不驕傲、不自滿,肯接受批評,虛心向他人學習、請教,它是我們人類社會的一種傳統美德,是一個人進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畢竟,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無常的,一帆風順的人總是極少數,絕頂風光的背後很可能潛伏着逆境的陰影。因此,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虛懷若谷,謙虛謹慎;而那些不學無術、一知半解的人,卻常常驕傲自大,自以爲是,好爲人師。最近,在每天睡覺之前,我再一次拜讀了已逝的季羨林先生的《我的人生感悟》一書,書中文章無論是回憶往事、記述師友,還是寫物抒情、感時言志,篇篇洋溢着至深的真情,字字流露出獨具匠心的推敲,讀後使人受益匪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其對人生的體會、感悟是留給我們這些在世人的一筆寶貴財富。

其中,《謙虛與虛僞》文章篇幅不長,最是使我啓發多多。什麼是謙虛?什麼是虛僞?文中指出:謙虛與虛僞截然不同,謙虛是內在的`、真摯的,而虛僞則是外在的、口頭的。因此,大師教我們要學會謙虛,不能虛僞。畢竟,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筆者記得在《尚書·大禹謨》中,就有“滿招損,謙受益”的記述。《菜根譚》中有語云: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驕傲”兩個字我有點懷疑。凡是有點幹勁的,有點能力的,他總是相信自己,是有點主見的人。越有主見的人,越有自信。這個並不壞。真是有點驕傲,如果放到適當崗位,他自己就會謙虛起來,要不然他就混不下去。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講,謙虛不僅僅表現在言辭上,更主要是表現在行動上,對己富於反躬自問,勇於批評與自我批評;在工作學習上能把成績當爲新的起點,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奮力拼搏不斷前進;對人能虛懷若谷,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平等態度交往,紮根於同志朋友之中,置身於紀律約束之內。畢竟,謙虛使人進步。無論是求知、還是做人,多一份謙虛,就會多一份收穫。這方面,京劇大師梅蘭芳就很值得大家學習。梅蘭芳拜名畫家齊白石爲師,虛心求教,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爲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爲自己是名演員而自傲。與此同時,他也拜普通人爲師。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在衆多喝彩叫好聲中,他聽到有個老年觀衆說“不好”。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人指出:“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臺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爲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以後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稱他“老師”。

讀我的人生感悟有感【三】

今天終於讀完了季老的《我的人生感悟》。套用編者的一句話,那便是“百味俱生,萬念俱無”。

爲什麼會“百味俱生”呢?原因很簡單。季老作爲我國的一位“活國寶”,一生着作無數,要說“汗牛充棟”、“學富五車”那也是決不誇張的。然後季老一生風風雨雨,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日子並不總是舒坦的。

這本是人生的真諦。誰的日子會一輩子舒舒服服、平平安安呢?假如真是如此,那此人一生必定索然無味,無聊至極。待他年華老去時,回首昨日必定頓覺愴然若失、漠漠然而不知其所得。可話又說回來,誰喜歡一輩子都東奔西走、顛沛流離呢?在事業、生活的奮鬥中歷經風雨是再所難免的,然而誰不希望在奮鬥之餘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逝懷與舒暢呢?人總是希望有個安樂窩的。就連萬能的上帝(假如有的話)也創造了個“禮拜天”來供自己和世人休息所用。可見一路坦途的人生必定無聊,但一路上全是坎坎坷坷,風已去兮便是雨的日子也未免淒涼可憐。因此,風雨總是和陽光交替出現,大概是人生中比較理想的狀態。“陽光總在風雨後”這句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說的不正是這樣一個道理嗎?那麼“風雨總在陽光後”的情況有沒有呢?我認爲是有的,而且不在少數,但這種人生況味大多被打上“晚景淒涼”的烙印,在這裏我就暫且不討論它了。總之,風雨和陽光同行,陽光與風雨交替出現,誰也不能統治誰,誰也不能代替誰,人人沒能出其外。而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說的大抵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總之人生百態、五味雜陳在季老的筆下都是如此樸實真切,平易近人,讓人沒有絲毫的閱讀障礙。季老學富五車、着作驚人。以我等鄙陋之輩來看季老的學識那簡直“比泰山還高”。然而季老的文章從不舞文弄墨,也從不擺架子,還時不時來上一點諷刺的小幽默,讓人讀後不僅莞爾。

季老常說自己“年過耄耋,活着活着卻忘記了自己的年齡,真是糊塗得很。”但我卻覺得季老一點也不糊塗,清醒得很。老人家能活到他一樣的狀態還有什麼好苛求的呢?何況他身體尚可、頭腦清醒,米壽(98歲)已過,正望着茶壽呢(108歲)呢!要是現在的年輕人有這樣的一位爺爺,即便不時常在身邊,必定是人生一大財富,必定能充實頭腦、少走些彎路。

讀我的人生感悟有感【四】

2009年7月11日早晨9點,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病逝,享年98歲。季羨林先生是著名的北大三才子之一,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文藝理論家、比較文學家,同時也是散文家,他的人生經歷十分奇特與坎坷。早就與他相識,是在初中,那時的我,拿着他的《季羨林談寫作》,學着寫作文,給我很多寫作上的指導。現如今,一代國學大師辭世,我不禁又拿起了他的《我的人生感悟》,去感悟他的人生,領悟他的人生哲學。

《我的人生感悟》一書將他在不同時期所寫的人生經歷、人生體驗與人生回憶的文章以彙集整理,內容側重於“人生”二字,季羨林先生從農民之子成長爲學界泰斗的傳奇人生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全書以“修身”“治學”“寄情”“曠達”爲題,無論是回憶往事、記述師友,還是寫物抒情、感時言志,篇篇都洋溢着真情,字字都流露出匠心,讀來感人肺腑。

季老散文中流露出不少的智者之思,悟者之思。他自身修行歷練成一種智者的思想方法和文化底蘊,他經常從細微之處入手,以獨特的視角評析、判斷現實生活細節中的是與非,其所用之筆是如此的輕快準確,如此的駕輕就熟。恰到好處、實事求是的判斷使他能以一個普通人難以覺察到的角度去審視現實中的細部,使人們透過他的智慧之筆發現生活之美,觸摸鮮活的靈魂。身爲智者的季先生在當前文化快餐充斥的情況下,敢爲天下先,於默默無聞中,用如椽之筆爲人們開啓了一扇扇智慧之窗,從中透出的使人駐足觀望、凝神思考的聖潔之光,毫無折射地射入人們的心田。

書中《賦得永久的悔》一文是最讓我感動的文章。我沒有想到的是作爲如此成功的學術大師,他永生的悔恨居然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他在書中寫到“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整篇文章縈繞着一種淡淡的哀愁、鄉愁。他用平鋪直敘的筆調透過描寫童年家鄉清貧的生活,寫出了回憶思念母親的真情,雖然沒有對母親大喜大悲進行詳細的描述,但那種淡淡的哀愁更能侵蝕到我的內心,看了讓我心碎落淚。

我佩服季老不把道理往深處說的態度。這本冊子談的人生道理,很多人都談過,但沒有一本書談得這麼簡單通俗,平易近人。道理不是講出來的,是真正的談出來的,就像你的爺爺在和你聊天一樣,沒有故作高深,沒有冠冕堂皇,沒有自以爲是。師者之風,循循善誘。

《我的人生感悟》有不少自己的人生體驗,寫出來頗似老人的諄諄教誨,不溫不火,一派仁者風範,因此又可說是仁者的散文。仁者似的評價對季先生而言頗爲恰當。他的散文具有“老生派”性格化散文的特點,雖處塵世,但充滿了寧靜、淡泊、肅穆、安詳的氣氛。散文中既沒有顯山露水的抒情言志,也沒有劍拔弩張的激動情懷,只有光風霽月般的溫柔,在溫文爾雅中流露出明辨是非的骨耿與率直。他竭力以一顆對生活無比虔誠的心在當下環境中去尋覓那些被時間、世俗磨損而且遮蔽了的生命美感和生活詩意,以明察秋毫的目光去審視歷史的瞬間所呈現的彩虹之美,這種寬廣的胸懷,超脫的精神,鑄就了仁者的大仁大義,一派長者之風。

“大象無形,大音稀聲”,雖然只是一己的人生感悟、小小悲歡,作爲讀者的我依然被籠罩在作家本身所散發出的溫柔的精神光芒之中,並且從中體驗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樣一種震顫靈魂的生命感動,不禁讓人想起千年之前范仲淹的那句慨嘆:噫!微斯人,吾誰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