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句子摘抄>人生感悟句子>

對人生感悟的詩

學問君 人氣:2.37W

古人就常常將深厚的人生哲理蘊含在詩詞當中,借寫景歌詠來表達對於人生的理解和期望。整理了含有人生感悟的詩,歡迎大家來欣賞!

對人生感悟的詩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作於元豐七年(1084)五月,是公認描寫廬山的佳篇傑作。詩中既無描寫瑰麗的景色,也無抒發強烈的激情感人。它之所能成爲名篇,是因爲在淺顯樸實的語言中蘊含了深刻的哲學思想,啓人深思,耐人尋味,從而博得萬口爭誦,千古流傳。爲什麼人們看到的廬山,會“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人們觀察同一個事物,由於立足點的不同,立場的不同,知識結構的不同,感性情感的不同等等會看到不同的東西,得到不同的結論。

《和子由安魂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詩借懷舊之題,抒發作者的人生感慨。作者善於把自己的身世際遇,悲愁感興,巧妙地結合到詩歌的形象中去,從而揭示出某種哲理,給人啓迪,尾聯針對蘇軾原詩“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而引發的往事追溯。雖然逝者如斯,但畢竟是人生的一種歷練,有很多東西值得回味,於人的精神也是一種激勵。這首是作者的早期作品,蘇軾以強大的內心、達觀的人生底蘊向我們展示了現實與理想的對立。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近。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一首即是抒懷之作。作者借途中遇雨的日常小景,抒寫自己淡定自若的胸懷,寄寓深邃的人生思考。“穿林打葉”勾畫出雨驟風狂的情景,透過小序可知,這場風雨是突如其來的,同行的人倉皇奔走,急急避雨,而東坡卻毫不在意,放慢腳步,儼然閒庭信步。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餘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嚮往自由的心聲。

《臨江仙》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

尊前不用翠眉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一生雖積極入世,具有鮮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但另一方面又受老莊及佛家思想影響頗深,每當官場失意、處境艱難時,他總能“遊於物之外”,“無所往而不樂”,以一種恬淡自安、閒雅自適的態度來應對外界的紛紛擾擾,表現出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曠達、灑脫情懷。這首送別詞中的“一笑作春溫”、“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蘇軾這種豪放性格、達觀態度的集中體現。

《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這首詞情由景發,情景交融。詞中渾然一體的斜柳、樓臺、春水、城花、煙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燒新火、試新茶的細節,細膩、生動的表現了作者細微而複雜的內心活動,表達了遊子熾烈的思鄉之情。將寫異鄉之景與抒思鄉之情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足見作者藝術功力之深。

《浣溪沙》

細雨斜風作曉寒,

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詞的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遊者遊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一個具有哲理性的命題,用詞的結尾,卻自然渾成,有照徹全篇之妙趣,爲全篇增添了歡樂情調和詩味、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