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求職故事>

與其在城市打拼,不如回家創業

學問君 人氣:1.14W

近年來,西海固荒山禿嶺變旱塬綠洲,扶貧產業規模發展,一些從農村考出去的大學生紛紛返回這片看似貧瘠的土地,讓生態養殖、鄉村旅遊的創業夢開花結果。作爲貧困地區發展的新生力量,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有迷茫、有委屈、有期盼,更多的還是堅持向夢想靠近的決心。

與其在城市打拼,不如回家創業

活尚且不易,在此創業更是天方夜譚。

只要懂技術就不愁富

初冬時節,記者走進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孟塬鄉小石溝村陳澤恩家,院子裏3米高的黃土樑上佈滿大大小小的土洞,200多箱中華蜜蜂(土蜂)在這裏安穩過冬,而這樣的“盛況”讓鄰里父老覺得不可想象。

“我們祖祖輩輩都會養土蜂,但能養得多又好不容易。以前養殖技術落後,後來環境惡化、大量使用農藥更是使蜂羣有去無回。”陳澤恩的父親陳健說。

近年來,彭陽縣生態建設效果顯現,樹木成林,百花爭豔,爲發展土蜂養殖提供了條件。大學期間的一次偶然機會,陳澤恩發現了土蜂養殖的巨大潛力,並幫助父親把土蜂養殖做成了“氣候”,養蜂業還被當地政府推爲扶貧產業。

2011年,在重慶三峽學院讀大一的陳澤恩瞭解到同學家年產蜂蜜竟達十幾噸,而自家的土蜂僅能產蜜一百多斤,前往參觀後他恍然大悟。他發現,“不是人家產量高,而是我們的養殖技術太落後。於是,我便把利用假期學到的技術教給父親,讓他在家用新技術試養,效果確實不錯。”

小試牛刀獲得成功,陳澤恩父子在第二年決定擴大養殖規模。他們從即將搬遷的村民手中購回60羣土蜂,但土蜂太集中,染上流行病,蜂羣很快損失近半。着急的陳澤恩邊學習防治技術邊指導父親,最後總算保住了蜂羣。

經過3年努力,陳澤恩家養殖的土蜂已經有100多羣,年收入10餘萬元。陳健說,“以前把養蜂當副業,現在才知道它的價值,只要懂技術就不愁富!”

由於在重慶合辦的公司不景氣,陳澤恩和新婚妻子孫會能去年回到了家鄉,夫妻二人一心創業。一年多時間,他們的養殖規模擴大到200多羣,成爲孟塬鄉最大的養蜂戶,預計產蜜2噸多,收入不少於30萬元。孫會能興奮地說,“我們都在農村長大,對這裏有感情,大學畢業後與其在城市打拼,不如回家經營自己的事業,我很支援他!”

陳澤恩的創業路並非一帆風順。雖然規模和產量都有質的躍升,但銷售卻成了“攔路虎”。相較於“洋蜂蜜”(意蜂蜂蜜),土蜂蜜質量更好、價格更高,但陳澤恩的土蜂養殖處於“作坊式”發展階段,產品進入市場的渠道有限,魚龍混雜的蜂蜜市場更是讓他苦惱萬分。

“市面上一些土蜂蜜是假的,真的土蜂蜜反而沒有市場,我以‘假一賠萬’做保證都有人懷疑,現在還積壓着500公斤蜂蜜沒有銷售出去。”陳澤恩說。

爲解決這一難題,陳澤恩最近正忙着成立蜂業公司,打算購進設備,生產蜂蜜酒等下游產品。陳澤恩指着遠處的羣山說:“現在的西海固今非昔比,山綠了雨水也多了,我想借助生態優勢,實現我的創業夢,也帶領村民把土蜂產業做大做強。”

把好東西賣出好價錢

鹽池縣位於西海固偏北區域,這裏歷來有着養殖灘羊的傳統,是“中國灘羊之鄉”。生在青山鄉甘窪山村、今年29歲的張翔對養羊也算“耳濡目染”。2012年,張翔不顧父母反對返鄉發展灘羊產業。當時,村裏的鄉親們還勸他說:“你個大學生娃娃,不好好在城裏待着,怎麼想回來發‘羊財’?”

張翔2011年從廣西科技大學畢業後,曾在天津一家廣告公司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嚐到了甜頭,由此萌生了創業夢。他說:“在天津工作期間,銀川市一家超市對我在網上發佈的銷售灘羊資訊很感興趣,經洽談,這一單不僅能淨賺2萬多元,還解決了村裏灘羊的銷售問題。於是我開始深入接觸既熟悉又陌生的灘羊產業。”

創業對於白手起家的張翔而言是艱辛的,起初買不起貨車,張翔坐着公交滿城跑;有時要緊盯屠宰場,他按時吃飯都成了奢望。但張翔憑藉懂管理、講誠信、能吃苦的幹勁很快開啟局面,爲銀川市多家超市、餐飲公司供肉,年銷售灘羊六七千只,營業額達700萬元。

張翔的母親馬茹琴將這一切看在眼裏,她告訴記者:“創業太辛苦,現在他還經常凌晨兩三點纔回家,天不亮又要出去,看着他每天這麼累當媽的咋不心疼?”

去年市場不景氣、灘羊價格下跌,張翔的年營業額大幅下降,家裏的養殖基地幾乎不賺錢。面對低迷的境況,張翔今年開始嘗試走品牌化道路——不僅註冊了公司和商標,還拿到了“鹽池灘羊證明商標準用證”;不僅在銀川開設了專賣店,在山西、浙江以及山東的加盟店也已開始運營。

“雖然外埠的加盟店每月的銷售量只有近200只灘羊,但其單價卻是本地市場的近2倍。”張翔說。

註冊公司後,張翔從灘羊產業的“業餘選手”變身爲“正規軍”,加上多年積累的聲譽,張翔新增了兩家超市專櫃,高峯時一家超市的羊肉專櫃月銷售額就達100萬元。

又值業務增加旺季,張翔最近忙得“腳不沾地”。他信心滿滿地說,“隨着政府出臺一系列調控政策,最近灘羊價格明顯上漲,加上客戶增多,今年銷售額預計將突破1000萬元。”

談及未來,張翔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他認爲,“鹽池的灘羊產業整體來說還不成體系,因爲無序競爭,灘羊賣不出好價錢,農民一年到頭也白乾。我們要跳出寧夏,擦亮鹽池灘羊這塊招牌,把好東西賣出好價錢。”

農村發展的關鍵在年輕人

今年34歲的'焦建鵬2001年大學畢業後在銀川市打過工,在西吉縣城開過公司,最終在“美麗鄉村”的感召下,回到生養他的故鄉——西吉縣龍王壩村發展鄉村旅遊。

爲什麼回鄉創業?焦建鵬說:“2009年龍王壩村許多村民生活困難,當時自治區在進行林改試點,我看到村裏的山桃花很漂亮,就想能不能借此發展林下經濟和鄉村旅遊,帶動村民增收。”

經過一番考察,焦建鵬2010年投資100萬元流轉1200畝荒地和林地,發展林下養殖,成立了林下產業合作社。他們在山地種植杏樹和油用牡丹,在林下放養生態雞,再用雞糞發展大棚草莓。就這樣,焦建鵬一步一個腳印,爲發展鄉村旅遊打基礎。功夫不負有心人,名不見經傳的龍王壩村,被農業部評爲“中國最美休閒鄉村”。

創業之初,焦建鵬並不被家人和村民看好。親友說他“用百元大鈔糊牆,一毛一毛往回收”。修路時甚至有村民調侃焦建鵬:“你把路修這麼寬是要開飛機嗎?”焦建鵬不禁感嘆,老一輩農民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農村發展的關鍵在年輕人,他們有先進的發展理念,是農村發展的“活水”。

轉折出現在去年。經過多年建設,焦建鵬成立了龍泉山莊,還推出農家生活體驗系列旅遊產品,僅去年下半年就實現營業收入380萬元,今年上半年更是達到500餘萬元。焦建鵬告訴記者,農民大多隻盯產業不看市場,一些產業慢慢就做不下去了,鄉村旅遊把三大產業融合起來,農家的綠色食品在家門口就能賣到好價錢。

鄉村旅遊也成爲龍王壩村民增收的新渠道。今年49歲的魏淑琴年初投資1萬元將老房子改造爲民宿,現在每月收入3000多元,甚至還接待過外國遊客。魏淑琴說:“當初焦建鵬挨家挨戶地動員,多數人在觀望,現在很多村民都主動辦營業執照了。”

要讓鄉村旅遊有活力,就得頻頻出“好點子”。不久前,焦建鵬推出了頗具地方特色的窯洞民宿,洋氣地命名爲“會呼吸的房子”。此外,篝火晚會、鄉村KTV以及冬季民俗文化文藝演出等項目,也讓這個偏僻的小山村即使在冬天也熱鬧非凡。

龍王壩的鄉村旅遊目前已初具規模,但農村落後的基礎設施依然制約着這一產業迅速發展。最近,龍王壩村正在實施“管線地埋工程”,把一部分電杆、管線改爲地下管網,以改善村容村貌。

焦建鵬說:“這裏看起來發展得不錯,但跟其他省的鄉村旅遊比起來,差距還不小,尤其基礎設施方面欠賬太多,這也不是一兩天能解決的,就像我們的鄉村旅遊從無到有需要一個過程,我們也在一點一點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