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求職故事>

求職故事:擇己所愛,擇善所從

學問君 人氣:3W

作爲一名即將畢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即將離開母校,心中五味雜陳。一方面是因爲要離開恩師、同學,離開這片培育我、包容我的厚土,心中難免不捨之情,另一方面則是可以走向社會,獨自奮鬥擔當,去實現人生最初的夢想,這顯得那麼令人嚮往,滿懷激情!生活就是如此,總是充滿着各種矛盾,但或許正因爲如此,我們才能不斷地成長,成爲能夠“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新一代人,爲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中國夢”繼往開來。

求職故事:擇己所愛,擇善所從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對我而言,在華東理工大學生活學習的這段日子將是我人生中最精彩的一段,如果可以用幾個詞語概括的話,我想應該是以下:遇恩師,交諍友,勤學問,育人格與明理想,這些貫穿了我的整個大學生涯,這是真正的財富,這是精神的繁榮。正如北大校長王恩哥所說,“那些看似‘沒用’的知識往往可以豐富人生,給自己無窮的後勁,同學們要抓緊時間在大學裏多學些‘沒用’的東西,走上社會後那些‘有用’的東西往往一學就會”,我想這就是我對大學收穫的最好總結。

對於求職這個話題而言,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我對自己的求職也是有着自己的看法與想法,而這來源於自己的大學經歷。

和許多大學新生一樣,剛開始走進大學,卻沒有走近大學,生活都是迷茫的,不知所措,更不知道考上大學後未來的路怎麼選擇。當然,在華理厚重文化的薰陶下,在許多老師、輔導員的諄諄教誨下,自己爲尋求真理而上下求索,爲繪製人生藍圖而勤奮求實。大學前三年體驗式的生活讓我明白了祖國、社會以及母校對我們這一代人的期待,讓我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環境下不斷的嘗試、積累與沉澱,讓我最終有足夠的勇氣與信心去擇己所愛,擇善所從,尋求生活、未來與理想的一種平衡點——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在卓越工程師班培養的三年時光中,我慢慢喜歡上了工程設計這個領域,並勵志成爲一名工程師,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與其他班不一樣的地方,卓越班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企業鍛鍊,走近社會,走近國情,開拓視野。在學院領導老師的精心安排下,我們作爲主體開始與各類企業人員打交道,在企業接受鍛鍊。在後來這種鍛鍊對培養自己的擇業觀有莫大的幫助。在我看來,就業更多的是一場博弈,我追求的不是那個最好的,而是最合適自己的.,最有把握的。

在求職過程中,自己拿到過一些上海企業的offer,但在經歷許多次權衡後,我做出了我人生中又一次重要的選擇,離開上海去南京工作,去做一名民營企業的工程師,而上一次是高考填報志願,我來到了上海,來到了華理。上海留下了我無數的記憶,無數個第一次,或許在最終確定去南京之前會有許多心理負擔要承受,但是當我真正簽完三方之後,自己反而覺得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機會,打回原點,重新開始。記得愛因斯坦曾經對教育下過這樣一個定義:教育就是一個人離開學校後忘記了所有之後所剩下的東西。我想在自己離開母校後,所能在生活工作中用到的就是追求卓越、持續學習發展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就像戀愛不是重複的花前月下、燭光晚餐,求職也不是簡單地投遞簡歷、筆試面試,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在大學生活中閱歷的積累,不僅是做學問的習慣與方法,更是爲人處世的態度與智慧。無論是對於成績優秀的同學,還是成績一般的同學,擁有良好的心態加上充分的職業規劃目標,這就是爲自己人生投遞的一份最佳簡歷,是爲自己走向社會打包的一份最好行囊。面對不同的行業與不同的崗位,我們都需要尊重,都需要敬業。對於沒有很多工作經驗的我來說,能夠將簡單做到純粹,將平凡化作精緻,這就是一種成功。

大學不是象牙塔,而是人生的“九又四分之三”站臺,我們親手將自己送來,卻終究會離開這裏,將自己送往下一站。四年的華理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自己如同一粒蒲公英種子,在這裏生根發芽,自由成長,最終隨風遠去,播種他方。作爲站臺的母校依舊在那裏服務——作育人才,以圖自強,爲傳播厚重的中國文化、實現容閎先生“西學東漸”的百年夢而甘爲孺子牛,願作開拓者!如果可以用一個指標去衡量一所大學的精神文化,我想就是她所培育出來的人才,再也沒有比這更能體現這所大學的社會價值與文化意義,他們是她的價值體現,而她是他們的精神家園!

我校校長錢旭紅曾說:“榮譽不是炫耀而是承諾,榮譽不是名利而是崇高,榮譽不是世俗而是人格,榮譽不是徽章獎狀而是內心的堅持堅韌。榮譽,是沉甸甸的對自我的承諾和責任,是對父母、家庭、社會、國家、文明和人類的承諾和責任!”也許離開母校,走向社會,自己最大的榮譽的就是出身華理,有着對自己人生的承諾,有着愛家榮校、兼濟天下的品質,有着對傳播中華文明,促進人類進步的責任!

從韶華西路到攀登路,從新民路到求實路,從富勒路到行知路,每一條路都記載着我在這片土地上的印記,深刻而又厚重。曾經的失敗彷徨不再陪伴,我相信,未來的路就在自己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