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精選數學家的名人故事

學問君 人氣:2.37W

數學家是指一些對數學有深入瞭解的人士,將其所學知識運用於其工作上,下面有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數學家的名人故事,歡迎閱讀!

精選數學家的名人故事

華羅庚巧解《孫子算經》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學習中,既肯下苦功,又善動腦筋。他十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數學老師王維克在課堂上給同學們出了這樣一道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此題出自古代的《孫子算經》,意思是說:有一種東西,不知道數量,如果三個三個地去數它,最後剩二;五個五個地去數它,最後剩三;七個七個地去數它,最後剩二。問這種東西共有多少。

王老師剛把題讀完,華羅庚的答案就脫口而出了:“二十三!”

“怎麼,你看過《孫子算經》?”王老師驚詫地問。

華羅庚回答說:“我不知道《孫子算經》這本書,更沒有看過。”

“那你是怎麼算出來的?”王老師又問。

華羅庚有板有眼地答道:“我是這樣想的,三個三個地數,餘二,七個七個地數,餘二,餘數都是二,那麼,總數就可能是三乘七加二,等於二十三,二十三用五去除,餘數又正好是三,所以,二十三就是所求的數了。”

“啊——”王老師簡直被驚呆了,“算得巧,算得巧!”

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裏,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讚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曆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執行的情況,並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並沒有興趣,但是在那裏,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曆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曆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爲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曆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週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佈新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爲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爲。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曆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曆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佈新曆。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曆纔得到推行。

儘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對古代數學着作《九章算術》作了註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爲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在科學發明上是個多面手,他造過一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着南方;他又造過“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裏。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穀子,叫做“水碓磨”。

祖沖之晚年的時候,掌握宋朝禁衛軍的蕭道成滅了宋朝。

一個故事引發的數學家——陳景潤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爲“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他謝絕了邀請。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爲了報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爲同學們講授數學課。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爲兩個奇數之和。因爲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着眩目的光輝。……”陳景潤瞪着眼睛,聽得入神。

因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餘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飢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呆子”的雅號。

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