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名人讀書的故事通用15篇

學問君 人氣:1.41W

名人讀書的故事1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覆誦讀,一直到弄懂爲止。因爲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爲了一冊書。由於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後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傳誦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名人讀書的故事通用15篇

名人讀書的故事2

讀書讀到57歲了,當然有些經驗可談,希望能提供讀者一些參考。

讀書的方法大體上要看自己是爲了什麼目的,有爲學習而讀書,有爲研究而讀書,有爲創作而讀書,有爲娛樂而讀書。目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免有些差異。

爲學習而讀書,可以說是每一個人的基本要求。一個人自發蒙以採,到學成一種技藝,養成一種人格爲止,所受的教育,都是爲了這個目的。學校的課程,大體上都是強迫性的,非讀不可。進步的國家要培養健全的國民,一定有周密的國民教育課程,每個人都必須經歷,這是無庸置疑的。

一個人有相對的擇業的自由,但所學的課程,一經擇定,便必須完成一定的職業教育課程,這是不由自主的。例如我在大學時代學的是醫學,則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細菌學以及各種臨牀或應用醫學的教科書,便非讀不可,不讀你便不能成爲醫學家。即使學校畢了業,學問也不能畢業,你必須向這方面鍥而不捨地追求,然後才能進步,不然你便只好落伍了。我自己因爲兩耳重聽的關係,大學畢業後便中止了醫學,故今天不敢自命爲醫學家,別人也不這樣看待我。

爲研究而讀書,這或許是狹義的讀書方式。譬如研究一門特殊學問,或者特殊問題,凡關於那門學問或那個問題的一切書籍和資料,必須儘可能把它們全都蒐羅,把它們讀到滾瓜爛熟,這樣,你對於那個問題便有了充分的把握,你就可以成爲該門學問的權威。

在研究上,你自然有充分的自由,但如果你是有責任心的人,你的自由依然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

例如我有研究古代史的志趣,爲了完成這志趣,我下了一番苦功,把甲骨文字和青銅器上的銘文完全征服了。這些都是進步人士視爲落後的東西,一向被人認爲是一些吃飽了飯沒事做的古董家拿來消磨時日的東西,因此當我在研究這些資料的時候,也曾受過進步人士的非難,指責我爲玩物喪志的人。然而我忍受着這些斥責,把我的志趣貫徹了。在今天凡是有志於古代文化研究的人,似乎都沿着我的舊路走。

爲研究而讀書,我的方法是:

1、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束縛。

2、蒐羅一切資料,集腋成裘。

3、對於資料毫不容情、毫不惜力地加以檢查,而且必須徹底,絕不放鬆。這樣研究纔會有成績。

我也是搞文藝工作的人,不自量力,差不多一切的文藝形式都嘗試過。詩歌、小說、戲劇、評論,我都大膽地寫過一些。爲了培養寫作能力,我曾耽讀過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的作品。這樣的讀書,自可以說是爲創作而讀書,但在這兒我有一些體會,我想把它表白出來。

我自己在寫作上每每有這樣的一種準備的步驟。譬如我要寫劇本,我便先把莎士比亞或莫里哀的劇本讀它一兩本;要寫小說,我便先把托爾斯泰或福樓拜的小說讀它一兩篇。讀時也不必全部讀完,有時僅僅讀幾頁或幾行,便可以得到一些啓示,而不可遏止地刺激我寫作的興趣。

別的朋友有沒有這種習性,我不知道,但我感覺到這的確是很有效的一種讀書方法。

爲娛樂而讀書,這應該是人人所有的經驗。那些在街頭巷尾貪讀公仔書的朋友們,應該都是這種類型的讀書人。的確,讀書本身就是一種娛樂。文體輕鬆的書,插圖多的書,讀熟了自己喜歡的書,版本好、裝潢精美的書,研究有素而資料豐富的書……,在工作的閒暇,讀起採的確可以使人忘卻疲勞而增進生活樂趣。當然,這是應該有限制的。書本種類繁多,質素不一,必須加以選擇。濫讀一些無病呻吟,而又對身心有害的讀物,反而會得不償失,弄巧反拙。

我拉雜地寫了這些,不願再從這兒總結出教條來,請讀者們自己去吸取吧。

名人談讀書的故事(二):

名人讀書的故事3

幾十年前,波蘭有個叫瑪妮雅的小姑娘,領悟十分專心。不管周圍怎樣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瑪妮雅在做功課,她姐姐和同學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遊戲。瑪妮雅就像沒看見一樣,在一旁專心地看書。

姐姐和同學想試探她一下。她們悄悄地在瑪妮雅身後搭起幾張凳子,只要瑪妮雅一動,凳子就會倒下來。時刻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瑪妮雅讀完了一本書,凳子仍然豎在那兒。

從此姐姐和同學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瑪妮雅一樣專心讀書,認真領悟。

瑪妮雅長大以後,成爲一個偉大的的科學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名人讀書的故事4

東晉人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但就是由於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爲此十分苦惱。

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裏默默回憶着讀過的書上的資料,忽然發現院子裏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一動,要就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齊,借它們的光不就能夠讀書嗎?於就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製的口袋裏,掛在案頭。從此,他每一天藉着螢光苦苦地讀書。

名人讀書的故事5

名人努力讀書的故事一:蘇洵發憤

蘇洵是宋朝有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年夜家之一。他小時辰很貪玩,直到二十七歲才理解到唸書很主要,以後起頭髮憤唸書,抓緊一切時刻進修。有一年端午節,蘇洵從晚上起來就紮在書房裏唸書。他的妻子端了一盤糉子和一碟白糖送進了書房。將近午時時,夫人料理盤碟時,發現糉子曾經吃完了,碟裏的白糖卻原封未動,而左右硯臺上竟有不少糯米粒。本來,蘇洵只顧埋頭唸書,誤把硯臺當成了糖碟。恰是憑着這種細心刻苦的精力,蘇洵成爲了文學大年夜家。

【感悟】從古至今,年邁立志進修的事例也觸目皆是,青少年年邁就不能進修了嗎?當今知識爆炸的年代,今世科學文化迅猛生長,使知識的更新期大年夜大年夜收縮,活到老學到老是期間的要求,它要求人從年少到垂暮都要不終了地進修,不消說人到中年,就是老年照舊必要保持進修,否則趕不上期間的步調。

名人努力讀書的故事二:八十二歲的狀元

樑灝是五代時代的人,卻是宋太宗時代的狀元郎。他從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起就始終地進京應試,歷經後漢和後周兩個短折朝代。只管屢試不中,但他絕不在意,總是自我解嘲地說:“考一次,我就離狀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錄取進士,被欽點爲狀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參加會試四十場,中狀元時曾經是滿頭白髮的老翁了。在大年夜殿上,太宗問他的年事,他自稱:“皓首窮經,少伏生八歲;青雲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歲了。短短兩句話,蘊含了幾何考場上的辛苦和辛酸!

【感悟】樑灝八十二歲中狀元是阿誰期間的悲哀,因爲他生逢五代亂世,人生起伏在劫難逃。但他的那種鍥而不捨的精力卻是極爲憂傷的。在修業路上,要是各人都像樑灝那樣孳孳不斷,爲到達方針不吝追求到鬚髮皆白,那麼,即使着末不能功成名就,至少能夠滿腹經綸垂名後裔。這種剛勁的修業精力值得每個人私家稱揚和進修。大年夜器晚成的故事講述青少年:進修不在於春秋,人的生平是一個始終進修、始終完美的歷程,只要準確對待,不竭如一,就能到達你的方針,實現自己的理想。

名人努力讀書的故事三:匡衡鑿壁借光唸書

匡衡是西漢有名的經學家。他從小喜愛進修,刻苦勤勉,然則家裏卻買不起燈油,無法在夜間進修。一天夜裏,他正躺在牀上默誦白晝讀過的《詩經》時,察覺鄰居家燈火通明。匡衡戀慕在燈光下唸書的人,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把鄰居家的燈火借過來就能夠唸書了。

匡衡正在考慮着該怎麼借到光看書,燈光把宏大年夜的人影投身到牆上,酷似一個個怪物,怪模怪樣地在牆上晃來晃去。小匡衡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我要是在這邊偷偷鑿個洞,近鄰燈光就能穿牆而過,照射到我這小屋裏來,我不就能夠藉着這點光亮唸書了嗎?

他開心地一骨碌從牀上爬起來,找來一把鑿子,在牆壁下方荒僻處鑿了個小小的洞穴。霎時刻,燈光照亮了一小塊兒地方。匡衡趕快從牀頭翻出《詩經》,湊到那一小塊兒寶貴的光明處,收視反聽地苦讀起來。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云云刻苦,都感想特別快慰,同時又倍感酸楚。

以後往後,匡衡白晝幫大年夜人忙田裏的農活,夜晚藉着那一小束從近鄰人家借來的燈光,孳孳不斷地念書,經由不懈地全力,終於成爲一代學者。

【感悟】這個故事講述咱們,外界前提不是制約咱們勝利的抉擇成分,自己的全力纔是勝利的要害。進修中碰着堅苦是常有的事。但要全力抑制這些堅苦,要有受苦的精力,作育自己的進修毅力。

名人努力讀書的故事四:魯迅在“三味書屋”

魯迅小時辰很是狡詐。一天,鎮裏的戲臺正在排戲,魯迅聽到外面的鑼鼓聲,便在家裏坐不住了,趁着父親不細緻,他一溜煙兒地跑到戲臺前看熱鬧。這時,戲臺四周曾經擠滿了人。俄然,熱鬧的鑼鼓聲停了,從靠山走出一個人私家,對臺下一拱手說:“哪位小兄弟情願上臺?咱們讓他客串閻王殿裏的.小鬼。”那些平時很是淘氣的孩子這會兒卻你推我、我推你地忍讓起來。

“我來!”小魯迅走上臺去,讓梨園的人畫了個花臉,然後拿起一把鋼叉就舞起來,戲臺下連忙響起喝采聲。他寫意極了,舞得更得勁兒了,小搭檔們都很是服氣他的勇氣。

魯迅12歲那年,被父親送進了一所叫“三味書屋”的學堂就讀。初入學時,魯迅對百草園中的那些小精靈很是感樂趣。他在園中想起昔人東方朔說過有一種蟲叫“怪哉”,用酒一澆,便會消逝蹤不見。魯迅很是想曉得這到底是怎樣一回事,便悄然地問學堂的師長老師:“師長老師,這‘怪哉’蟲是怎樣一回事呢?”

師長老師卻板着臉,很不開心地回覆:“不曉得!”

厥後,魯迅慢慢體會到弟子應該唸書,師長老師不喜愛弟子問各類瑰異的標題。於是,魯迅起頭刻苦唸書。開初不凡很是峻厲的師長老師也起頭喜愛魯迅的聰明刻苦,立場逐漸和悅起來。魯迅爲了鼓勵自己進修,建造了一張小書籤,書籤上有10個正楷小字:“唸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唸書時,他把書籤夾在書裏,每讀一遍就從上往下蓋失一個字,讀過幾遍之後,就用默讀來加深對課文的瞭解理睬,用不了多久,他就能諳練地把課文背出來了。厥後,同窗們也都向魯迅進修,紛紛建造“唸書三到”的書籤。

【感悟】進修要邃密柔美要領,按部就班,窮年累月。真正會進修的人,要長於取捨,要選擇準確的,能幹專業的,熟習干係的,相識必需的。同時,進修必要思慮。有些人雖勤於進修,但不外只是素日的瀏覽,任何實踐不雅觀觀不雅觀概念都只在腦海裏一晃而過,是所謂“學而不思則罔”。“唸書三到”是魯迅在進修歷程中的經驗總結,咱們也要像他那樣始終地總結進修要領,齊集時刻、齊集精神去攻讀,只有如許能力事半功倍。

名人努力讀書的故事五:陳景潤細心念書

陳景潤小時辰通俗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外,陳景潤捉迷藏時有點特別。他常拿着一本書,藏在一個他人不等閒發現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邊津津樂道地看書,一邊等着他人來“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健忘了他人,而他人也健忘了他。

上學時期,陳景潤酷好數學。當教員講授數學題時,他總是齊集精力細心聽講。課後安頓的習題他也細心去做。陳景潤在解題的歷程中取得了無窮趣味。數學是心智的比試和較勁。陳景潤敷衍解題,歷來不矜恤時刻和精神。陳景潤不懂就問,別看他平時默然沉靜沉靜寡言,但向教員就教時卻絕不羞怯和害怕。他的叨教步伐很希罕:看到教員外出可能教員從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緊追上去,和教員一起走一段路,而且一邊走,一邊問標題。

陳景潤在福州精華中學唸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年夜學沈元傳授的課。沈元傳授給同窗們講了天下上一道數學艱難:“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成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的實踐。但他一出生也沒有證實出來,哥德巴赫帶着生平的遺憾離開了人間,卻留下了這道數學艱難。長期以來,‘哥德巴赫意料’之迷吸引了浩繁的數學家,但不竭沒有成效,併成爲天下數學界一大年夜懸案。”沈元傳授把“哥德巴赫意料”作了個籠統的例如,他把數學例如整自然科學的皇后,把“哥德巴赫意料”例如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傳授講授的“哥德巴赫意料”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陳景潤。

良多年之後,陳景潤終於如願以償地進入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討所。1966年,他揭曉了《表大年夜偶數爲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趕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這在“哥德巴赫意料”研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他所證實出的那條定理震盪了國際數學界,厥後這條定理被命名爲“陳氏定理”。

【感悟】做學問要有陳景潤那樣刻苦鑽研的精力,只有如許,能力併吞一個又一個的難關,獲得宏大年夜的造詣。青少年在進修中,會碰着一些堅苦,那麼應該怎樣去做呢?此處供應兩種要領警覺:1、敦促法:讓警官、摰友監視自己,自己要雖然即使配合。2、自制法:爲自己找一個肉搏的方針,這個方針必須是你最在乎最怕失蹤去的。然後爲了阿誰方針,讓自己勤快起來。而且能夠在精明的地方貼上自己的方針提示自己 。

名人讀書的故事6

1.囊螢映雪

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囊螢”典出《藝文類聚·續晉陽秋》:“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映雪”典出《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並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

2.懸樑刺股

形容發憤讀書的典故。懸樑,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瞌睡),懸頭至屋樑以自課”;刺股,語出《戰國策·秦策一》:“(蘇秦)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簡練以爲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3.鑿壁偷光

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此典又可寫作“鑿壁借光”、“鑿壁借輝”、“穿壁借光”、“偷光鑿壁”,或簡稱“鑿壁”、“偷光”、“匡壁”等。

4.映月讀書

比喻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讀書的典故。事出《南齊書·孝義傳·江泌》:“(江)泌少貧,晝日斫屧(做鞋子),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頂)。”此典流傳甚廣,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5.牛角掛書

形容勤奮讀書的典故。《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後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或以“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6.韋編三絕

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韋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7.下帷讀書

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促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爲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幃)”、“下書帷”、“閉戶垂帷”、“垂帷閉戶”等。

8.三餘讀書

形容抓緊時間學習的典故。語出《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裴松之註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爲《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9.挾策讀書

比喻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遊。”策,寫書的竹簡。博寒,古代的一種遊戲。後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10.高鳳流麥

形容專心致志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後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爲書生,家以農畝爲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於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後遂爲名儒,乃教授業於西唐山中。”後人於是以“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名人讀書的故事7

陳毅吃墨水

陳毅小時候十分喜歡讀書。有一次,他正在看書,媽媽端來餅和芝麻醬,叫他蘸着吃。他一邊看書,一邊吃餅。書桌上有一個大墨盒,他竟把餅蘸到墨盒裏,一口一口吃得很香。媽媽走進屋,看到他滿嘴都是墨,吃驚地叫了起來。這時,他才發現蘸的不是芝麻醬,而是墨水。

媽媽一邊責怪他,一邊心疼地拉他去漱口。他卻笑着說:"沒關係!吃點墨水好哇,我肚子裏的'墨水'還太少呢!"

名人讀書的故事8

王亞南是我們傑出的經濟學家,爲我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建設有個重要貢獻。

王亞南的少年是在舊中國,從小就立下志願要爲中國富強而奮鬥,因此讀書非常刻苦。

讀中學時,爲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牀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爲三腳牀。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牀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牀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牀,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

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爲班內的三傑之一。

名人讀書的故事9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覆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張廣厚反反覆覆地念了半年多。因爲經常的反覆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張廣厚的妻子對張廣厚開玩笑說,這哪叫唸書啊,簡直是吃書。

名人讀書的故事10

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 一次,李白從學堂跑出來,到河邊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來磨去,李白很驚訝,就問老婆婆磨鐵棒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又問"這麼粗的鐵棒何時能磨成針呢?"老婆婆說:"只要有恆心,鐵棒一定能磨成針。"李白聽完很慚愧,從此刻苦學習,終於成爲偉大的詩人。

名人讀書的故事11

邴源泣學

邴源是三國時期的魏國人。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這使本來就貧困的家庭更加艱難。邴源是個求知慾很強的孩子,可是家裏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更不用說拿錢供他讀書了!

邴家附近有一所私塾,每天他都能聽到從裏面傳來的讀書聲。一天,他從私塾門口路過,想起讀書的事情,鼻子一酸,不禁大哭起來。私塾先生聽到他的哭聲,走過來問他怎麼了,邴源抽噎着說:“我真羨慕那些能讀書的孩子,我的家裏很窮,沒有能力供我讀書,因此我的心裏很難過,就哭了起來。”私塾先生聽後,覺得象邴源這樣渴望讀書的孩子很難得,就對他說:“孩子,你要是真想讀書,就到我這裏來吧,我不收你學費。”邴源一聽,激動得不知道說什麼纔好,連連向老先生表示感謝。

邴源天資聰穎,再加上讀書很用功,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學會了其他孩子幾年才能學會的東西。他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汲取知識。長大後的邴源依然很愛讀書,經常到各地去拜師求學,後來他的學問日益增多,向他求學的人也多了起來。

【感悟】生活在貧困家庭的邴源,從小就對讀書有關濃厚的興趣,他對知識的渴求感動了善良的私塾先生。最終憑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學習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於青少年來說,大家一定要珍惜當前良好的學習環境,更加勤奮、更加努力地學習,爭取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親人。

名人讀書的故事12

曾寫過一副讀書聯:“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說,讀書要靠平時下功夫,不能一心血來潮就加班加點搞突出。要想獲得成功,必須鍥而不捨,持之以恆,決不能時而勤奮時而懈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名人讀書的故事13

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可是由於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爲此十分苦惱。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裏默默回憶着讀過的書上的內容,忽然發現院子裏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

他忽然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起,借它們的光不就可以讀書嗎?

於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製的口袋裏,掛在案頭。從此,他每天藉着螢光苦苦地讀書。

名人讀書的故事14

賈逵是東漢時的著名學者,從小就聰穎過人。他非常喜歡讀書,但由於家貧而上不起學。

有一天,姐姐正帶着賈逵玩耍,對面學堂傳來了老先生給學生們講課的聲音。姐姐靈機一動,帶着賈逵悄悄來到了學堂旁邊,想讓弟弟在學堂外面偷聽。學堂外邊有道籬笆牆,賈逵個子小,姐姐就把他抱起來,站在籬笆外聽講。回家後,小賈逵就用借來的筆墨把學到的內容記在自己製作的木片上,反覆溫習。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記在木片上,主動請教別人。

就這樣,賈逵到十多歲的時候,就成了名聞鄉里的小先生了。

名人讀書的故事15

李四光是新中國的地質學家,開拓了新中國地質學的新篇章,爲我國兩彈一星的成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其實他小時候艱苦讀書的故事早已激勵着我們。

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黃岡,家裏很窮,是家裏的第二個兒子,家裏供不起他上學;村裏有個老秀才叫陳二爹,李四光經常去他家玩,跟着他讀書識字,算是啓蒙。

李四光聰明好問,受到陳二爹的誇獎,就免除李四光的學費,免費授課。李四光更是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

那個時候農村裏已經有煤油燈了,不過不是帶燈罩的,只有一根燈論兒,插在一根鐵皮管蓋上,就着瓶裏的煤油燃燒着。這種燈,冒出來的火焰紅紅的,還帶着一股又黑又難聞的煤煙。它的火花,是一閃一閃的,飄忽不定。時間稍微長一點兒,就會薰得人的鼻孔裏和牙齒上都留下一層黑,腦袋也疼,眼睛也累;父親怕把兒子薰壞了,所以特地關照要給孩子點清油燈。

清油燈的優點比煤油槍子燈要強多了,它燈光清亮,輕煙不起,也沒有怪味。

晚上,李四光坐在一張桌子跟前,他不忙開啟自己的書包,卻先看了看油盞裏的燈芯。媽媽在裏面放了兩根燈芯,李四光用撥燈很輕輕撥去一根,只剩下一根。

“就點兩根燈芯吧,孩子。”媽媽疼愛地說,“這是你爸爸關照過的。”

“不是這個意思,媽媽。點一根燈芯,我可以多學一倍的時間。” 李四光說。

媽媽也就不再勉強。李四光就這樣默默地讀呀,寫呀,誰也不打擾誰,一直堅持到燈盞裏的油點完。

媽媽坐在他們的桌子旁邊,就着這一根燈芯所發出來的亮光,搖着她的紡車。晚上紡點紗線,還能換得幾個零錢,好買點火柴、油鹽,也給孩子們買點讀書用的筆墨紙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