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名人良心故事(3篇)

學問君 人氣:1.21W

名人良心故事1

1986年,世界盃在墨西哥舉行。在阿根廷與英格蘭的四分之一決賽中,球朝阿根廷主將馬拉多納這邊飛了過來。他凌空飛躍,跳起來企圖頂球。但由於個頭矮小,情急之下,他用手將球砸進了對方球門。

名人良心故事(3篇)

當時,這一細節逃過了多數人的眼睛,就連裁判納塞爾也宣判進球有效。英格蘭門將希爾頓捶胸頓足,發出了嚴重的抗議。但事已成定局,容不得更改。結果,英格蘭隊士氣低落。阿根廷隊趁勢追擊,再次贏得了一粒漂亮的進球。最終,阿根廷隊以2∶1戰勝了英格蘭隊。英隊慘遭出局,而阿隊則加冕當屆世界盃。馬拉多納本人也由此成爲了本次賽事的最佳球員。

馬拉多納載譽而歸,得到全國人民的擁戴。可以說,他因“上帝之手”而紅極一時。不過事後,曾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但馬拉多納的解釋卻相當狡猾:“這完全是上帝的舉動”“這粒進球一半出自迭戈之腦,一半出自上帝之手”……眨眼間,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上帝之手”似乎再也無人提起。

作爲一名橫掃千軍的球壇大腕,馬拉多納經常會被問及同一個問題:對於您和貝利,您認爲誰更配得上“球王”的稱號?每次,他都不知如何回答是好,要麼無可奉告,要麼支支吾吾地搪塞過去。一時間,攪得他很心煩。這天,鬱悶的他來到一個教堂裏,參加了一個禱告。“一個人可以騙過全天下的人,但卻唯獨騙不了自己的心。”當這句話一個字一個字地從他嘴裏蹦出後,他腦海中當即浮現出了當年的那個手球。突然,他怔住了,並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此後的半年裏,他因無法忍受內心的煎熬,而近乎崩潰。

20xx年2月1日,他終於鼓起了勇氣,公開向英格蘭隊道歉。時隔22年,雙方握手言歡,前嫌盡釋。他在英國《太陽報》上刊登了一封致歉書,其中有這麼兩句話:你犯下過錯,縱使逃過了法律和道義的懲罰,但卻永遠逃不過良知的拷問。在良心的檢票口,每個殘缺的靈魂都會被卡住,然後等待着懺悔前來救贖。等做完這一切後,他對着天空,長長地吁了一口氣。至此,懸掛在心中的石頭終於落地了。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一個記者用“誰纔是球王”的問題,故意刁難過馬拉多納。因爲在他們看來,馬拉多納就是當之無愧的“球王”。

名人良心故事2

過去40年裏,威廉·菲茲西蒙斯親手爲哈佛大學挑選每一個本科生。可連他自己都覺得諷刺的是,當年他試圖敲開哈佛大門的第一個迴應,是一句響亮的不可能。然而威廉不僅進了哈佛,還留在哈佛,成爲招生最高長官。

威廉在上中學時,從街坊鄰居口中,聽到的對哈佛的定義是:哈佛是一所別人的學校,它屬於那些讀得起預備學校的富家子弟,從來不是爲我們這種窮人而設立的東西。那是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哈佛還被認爲是一所爲精英階層量身定做的大學。

對威廉的家庭來說,哈佛完全是陌生的。他的父母都沒上過大學,父親做過許多份工作,白天開出租車,晚上在橡膠廠上班。不過他們家的生計主要還是靠經營一個加油站及旁邊的小便利店維持。對威廉這個窮人區的孩子來說,生活就是每天睜開眼睛後,開始爲當天的麪包而努力。從6歲開始,家裏排行老二的他就得工作了。他挨家挨戶地送過報紙,在加油站幫爸爸給汽車加油。這個沒人管的少年漸漸失去了求學的興趣。從9年級起,威廉開始逃課,躲在小樹林裏發呆。

高中畢業前夕一次偶然得到的面試機會,讓威廉親身見識了哈佛的生活。第一次踏進哈佛校園,威廉吃驚地發現了另一個世界。回到家裏,威廉做出了決定:要到哈佛大學讀書。他說服了歷史老師羅伯特·奧布萊恩爲自己寫推薦信。最終,他憑藉自己優異的成績和突出的曲棍球特長,被哈佛大學所錄取

畢業後,從1972年開始,威廉正式進入哈佛大學招生辦公室工作,並於1974年開始擔任招生負責人。在過去的40年,這位錄取官推動了一場哈佛的'革命:這個曾經幾乎看不到女生的地方現在有一半的女生,校園裏不同膚色的人也多了起來;大力度的獎助學金政策和公正的招生制度,有效抹平了學生在入學前的差異。不管家庭背景如何,每個走進哈佛的學生,都會收到來自威廉的禮物。其中一項禮物,是一筆資助間隔年的獎學金。威廉鼓勵新被錄取或者剛畢業的學生申請,拿着這筆錢,用一年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比如到全世界旅行,去接觸完全不同的人生。

威廉改變了人們對哈佛的看法。前校長伯克這樣評價威廉。如今,哈佛大學招生辦公室已經可以驕傲地在公文中寫道:哈佛以能夠給予每個人公平機遇爲特色。而推動這件事的威廉,也被哈佛老校長盛讚爲大學的良心。

名人良心故事3

名人在面對一些事情也會有良心的選擇。下面讓我們來看看,當他們面對利益時,會怎樣選擇呢。

寫採訪報告之前,他的思想肯定有激烈的鬥爭,否則,採訪之時,他不會把犯人拿倒的報紙正過來,更不會聽了孩子的話後淚流滿面。可是,他最終屈服了。

設想一下,他當時把真相發表出來,會有什麼結果?那被槍斃的孩子就是樣板。

在道義和生命之間,要完成一道單選題,高爾基選擇了後者,曾國藩選擇了後者,我們能有什麼話說?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樵夫過橋時鐵斧掉水裏了。正彷徨之際,水神出現了,拿着一把金斧子,一把銀斧子,一把鐵斧子,讓樵夫辨認。樵夫領回了自己的鐵斧子。

我們讚揚這個樵夫,見重利而不動心,是個響噹噹的好男子!

可是漫畫大師蕭言中很幽默地更改了結尾:水神出現了,不是拿着金銀鐵斧讓樵夫辨認,而是讓鐵斧插在頭上,厲聲高叫:“這是誰的斧子?”樵夫嚇得戰戰兢兢,連說“不是我的”。

此時,我們能譴責樵夫的無恥嗎?

由此看來,讓人們在利和義之間做選擇的時候,人們往往還能選擇義;可是,在生與義之間做選擇時,很少有人能選擇道義而捨棄生命。

捫心自問,生命和道義,我們會怎樣選擇?孟子說: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謂大丈夫。古往今來,貧賤不能移的多,而威武不能屈的少之又少,這正是人性的弱點。

但是,我們之所以覺得高爾基在生命和道義間的選擇卑劣無恥,是因爲他是受人敬仰的大師,是社會良知的代言人。知識分子應該作黑暗中微弱的燭光,應該是民族挺立的脊樑,失去了這些的高爾基,不再是高爾基;而失去了高爾基的蘇聯,它的結局我們都知道。

1870年6月(清同治九年),天津的法國教堂育嬰堂接連死亡嬰孩三四十個,同時附近又不斷髮生幼童被拐事件,拐犯供稱“系天主堂主使”。

6月21日午後,羣衆包圍教堂。法領事持槍闖入北洋通商衙門斥責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返途中,又開槍打死天津知縣劉傑之侍從高升。羣衆當即將法領事毆斃,隨後焚燬法領事署、教堂、育嬰堂,死傷法傳教士、修女、教民數十人,又誤殺俄商3人,殃及英美講堂各一所。法英俄等駐華公使聯合抗議,並以軍事威脅。清朝派曾國藩往天津查辦,判羣衆20人死刑,25人充軍,知府、知縣革職,賠款白銀50萬兩。

事後,曾國藩“外慚清議,內疚神明”(《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爲什麼疚?爲什麼慚?在於他還有良知,還有是非觀念。知道自己做的是錯事而又要違背良心去做,是他痛苦的總根源。

TAGS:名人 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