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名人成語故事範文3篇

學問君 人氣:2.83W

名人成語故事1:孟母三遷

名人成語故事範文3篇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

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着頭說:“這纔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也說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名人成語故事2:樹欲靜而風不止

一次孔子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坐在路邊哭得很傷心,便問他爲何如此傷心。 那人說:“因爲我犯過三個錯誤,想起來就傷心。年輕時忙着做學問,沒有好好侍奉父母,反而要他們照顧我。

我自命清高,做事不夠盡心盡力,妨礙了我的升職。從小對朋友不友善,大家都不願親近我,現在年紀大了覺得孤單。樹欲靜而風不止,現在我想好好彌補這一切,可是歲月已經過去了,父母去世了,朋友不再來了,我年齡也大了。每每想起,我就禁不住傷心。”

“樹欲靜而風不止”比喻客觀環境不以人的主觀意願爲轉移。

名人成語故事3:韋編三絕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他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多才多藝,學識淵博。

孔子曾說過他的學問都是透過刻苦鑽研得來的。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沒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透過自學來獲得知識。他從十五歲開始發憤讀書,因爲沒有人教,在學習上碰到難題就多方請教。

他請教過做官的人,也請教過普通老百姓,請教過白髮蒼蒼的老人,也請教過頭上梳着小辮兒的兒童。孔子虛心好學,學無常師,三十歲時便成爲當地較有名氣的學者。

那時還沒有紙張,製作書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籤,颳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刻字,稱爲“竹簡”。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

寫成一部書要許多竹簡,書的內容全部寫上去以後,要用牢固的牛皮繩子把這些竹片按順序編聯起來,就可以閱讀了,這樣的過程就叫做“韋編”。

由於一片竹簡只能寫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書的字數很多的話,那就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因此相當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纔開始學《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一部古書,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讀了一遍,還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接着,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

然後,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此後,爲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同時也爲了給弟子們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易經》,這樣讀來讀去,把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好幾次,不得不換上新的再讀。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經》的文字與內容了。”

孔子一生中還編着了不少書籍,其中有《詩》《書》等幾部書,還有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的史書《春秋》。這對古代文化的儲存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