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堅強不屈的名人故事(精選10篇)

學問君 人氣:2.09W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由小編爲大家精心整理的關於堅強不屈的名人故事,歡迎閱讀!

堅強不屈的名人故事(精選10篇)

堅強不屈的名人故事 篇1

桑蘭

桑蘭,出生於1981年2月,浙江寧波人,原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曾在全國性運動會上獲得跳馬冠軍。到今天爲止,堅強的桑蘭已經笑着度過了6年的輪椅時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之後,

默默無聞的桑蘭成了全世界最受關注的人。這確實是個意外。當時桑蘭正在進行跳馬比賽的賽前熱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間,外隊一教練“馬”前探頭干擾了她,導致她動作變形,從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頭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變故後卻表現出難得的堅毅,她的主治醫生說:“桑蘭表現得非常勇敢,她從未抱怨什麼,對她我能找到表達的詞就是‘勇氣’。”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之後,她也絕不後悔練體操,她說:“我對自己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

3年來,桑蘭用她的行動應證着自己的諾言,在北大學習、加盟星空衛視主持節目、擔任申奧大使、參加雅典奧運北京接力……她充滿力量的笑容總能給人希望!

堅強不屈的名人故事 篇2

張海迪的故事

張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裏。5歲的時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醫生們一致認爲,象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在死神的威脅下,張海迪意識到自己的生命 也許不會長久了,她爲沒有更多的時間工作而難過,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去延長生命。她在日記中寫到:“我不能碌碌無爲地活着,活着就要學習,就要多爲羣衆做些事情。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1970年,她隨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母到莘縣尚樓大隊插隊落戶,看到當地羣衆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羣衆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鍼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爲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爲了熟悉鍼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爲羣衆治病達1萬多人次。

後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蹟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啓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啓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餘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並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現在她已是山東省文聯的專業創作人員,她的作品《輪椅上的夢》問世,又一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着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着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牆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家裏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7、8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並熱情地爲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以後,張海迪又不斷進取,學習了日語、德語和世界語。海迪還盡力幫助周圍的青年,鼓勵他們熱愛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學習爲人民服務的本領,爲祖國的興旺發達獻出自己的光和熱。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輔導下考取了中學、中專和大學,不少迷惘者在與她的接觸中受到啓發和教育變得充實和高尚起來。張海迪在輪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於爲祖國富強、人民幸福而勇敢開拓、無私奉獻!

堅強不屈的名人故事 篇3

海倫凱勒的故事

1968年6月1日下午,海倫·凱勒在睡夢中去世了,享年87歲。凱勒小姐在出生後18個月的時候就失聰失明成了個聾啞人,然而卻奇蹟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倫·凱勒1880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塔斯喀姆比亞的城鎮。在她一歲半的時候,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接着,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裏,她竟然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爲一個學識淵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爲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讚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一個聾盲人要脫離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認字讀書。而從學會認字到學會閱讀,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倫是靠手指來觀察老師莎莉文小姐的嘴脣,用觸覺來領會她喉嚨的顫動、嘴的運動和麪部表情,而這往往是不準確的。她爲了使自己能夠發好一個詞或句子,要反覆的練習,海倫從不在失敗面前屈服。

從海倫7歲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學院的14年間,她給親人、朋友和同學寫了大量的信,這些書信,或者描繪旅途所見所聞,或者傾訴自己的情懷,有的則是複述剛剛聽說的一個故事,內容十分豐富。在大學學習時,許多教材都沒有盲文字,要靠別人把書的內容拼寫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預習功課的時間上要比別的同學多得多。當別的同學在外面嬉戲、唱歌的時候,她卻在花費很多時間努力備課。

海倫能夠走出黑暗,達到那麼高的學術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頑強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師莎莉文的循循教導是分不開的。她說“我的老師安妮·曼斯菲爾德·莎莉文來到我家的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獲得瞭解放”。是她的老師教她認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個名字,也是老師教她知道什麼是“愛”這樣抽象的名詞。海倫幼年得病致殘後,變得愚昧而乖戾,幾乎成了無可救藥的廢物,但後來她卻成爲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這確實是個奇蹟。可以說這個奇蹟有一半是海倫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創造出來的,是她崇高的獻身精神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倫什麼,總是用一個很好聽的故事,或是一首詩來講清楚,她的教育經驗十分豐富,教育方法也與衆不同,她從不把海倫關在房間裏進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課堂教育。

海倫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會騎馬、滑雪、下棋,還喜歡戲劇演出,喜愛參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蹟,並從中得到知識。她21歲時,和老師合作發表了她的處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後的60多年中她共寫下了14部著作。

堅強不屈的名人故事 篇4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爲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纔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纔有功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着急,想利用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牀上背白天讀過的書。忽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絲亮光,他霍地站起來,走到牆邊一看,啊!原來是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點,這樣他就能勉強讀書了。

范仲淹,北宋人。兩歲的時候,父親就病逝了,母親貧困無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非常刻苦,朱家是個富戶,但他爲了勵志,常去附近附近山上的寺廟裏寄宿讀書,那是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化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鹹菜,吃完繼續讀書。有時候夜裏讀書感到疲倦,就用涼水洗臉驅散睡意。他刻苦讀書的精神給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范仲淹爲官後鍼砭時弊,慷慨激昂,常不顧自身安危。他刻苦自勉,食不重肉,妻子兒女吃穿僅夠自足而已。經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李時珍,明朝人,是一位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家世代行醫,他的父親醫術很高,給病人看病常常不收診費,就是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再當醫生:因爲那時候行醫是讓人看不起的職業。李時珍可不這樣想,他暗自下定決心,要向父親那樣爲病人治病。

李時珍22歲開始給人看病,一面行醫,一面研究藥物。他發現很多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於是下定決心重新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爲了寫這部藥物書,李時珍不但在治病的時候注意積累經驗,還親自到各地去採藥。他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走遍了盛產藥材的名山。他有時好幾天不下山,餓了吃些乾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他走了上萬里路,拜訪了千百個醫生、老農、漁民和獵人,向他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他還親口品嚐了許多藥材,判斷藥性和藥效。

他回到老家,花了整整27年的時間,終於編寫成了一部新的藥物書,就是著名的《本草綱目》,這部書有一百多萬字,記載了一千八百多種藥物,每一種都有圖,是中藥書籍中一部偉大的著作,已經被譯成幾國文字,在全世界流傳。

堅強不屈的名人故事 篇5

海倫凱勒能夠不因缺廢而自暴自棄,反而更加努力上進,所以最後纔有卓絕的成就。我們平常人既聰明又健康,假如還不知道努力用功的話,真是很對不起自己啊!

你相信奇蹟嗎?你相信既盲又聾又啞的人也能成爲作家嗎?有的,這個人便是偉大的海倫凱勒女士。她在一歲多的時候,因爲生病,從此眼睛看不見,並且又聾又啞了。由於這個原因,海倫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摔東西。她家裏人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便替她請來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師蘇麗文小姐。海倫在她的薰陶和教育下,逐漸改變了。她瞭解每個人都很愛她,所以她不能辜負他們對她的期望。她利用僅有的觸覺、味覺和嗅覺來認識四周的環境,努力充實自己,後來更進一步學習寫作。

幾年以來,當她的第一本着作“我的一生”出版時,立即轟動了全美國。海倫凱勒雖然五官殘缺,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學教育。以後更致力於教育殘缺兒童的社會工作,這種努力上進的精神,實在值得我們效法,海倫凱勒真可算是個身殘志堅的人。

堅強不屈的名人故事 篇6

千手觀音邰麗華兩歲時,因一次高燒失去了聽力。沒過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關閉了。那以後,她陷入了無聲世界,自己卻茫然不知。直到5歲,幼兒園的小朋友輪流蒙着眼睛,玩辨別聲音的遊戲,她才意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她傷心地哭了。爲此,父親帶她輾轉上海、北京等地求醫問藥,只要聽說哪裏有一線治療希望就不會放過,但始終不見好轉。眼看要滿7歲了,父母將她送人市聾啞學校學習。

舞蹈使千手觀音邰麗華品嚐到無窮的歡樂,但她知道,在現代化的今天,知識對於一個人的重要。17歲那年,她給自己定下新的目標:上大學。於是她又將自己練舞的倔勁放在學習文化課上,1994年如願以償地考取了湖北美術學院裝潢設計系,成爲了一名大學生。

如今,千手觀音邰麗華成了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裏的臺柱子。她不僅擔任了殘疾人藝術團演員隊隊長,出任了中國特殊藝術協會的副主席,同時她也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形象大使”,先後在40多個國家巡迴演出,她的演出劇照總是出現在藝術團宣傳材料最醒目的位置。

堅強不屈的名人故事 篇7

他到3歲才學會說話。就在家人爲這個孩子能說話而感到欣喜後不久,一場災禍發生了,特納在橫穿馬路時被車撞飛,媽媽眼睜睜看着他頭部着地,結果他只是輕微腦震盪,縫了幾針就沒事了。可是,從此以後,各種疾病就接踵而至,和他如影隨形。麻疹、水痘、溼疹、哮喘、皮疹、扁桃腺肥大……一個病接着一個病,雖然不致命,但要一個孩子整天同病魔作鬥爭,慘痛是可想而知的。特納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自己10歲那年面癱的事。他本準備刷完牙去參加節日遊行,可在刷牙的時候,他的半邊臉突然提不起來了。他非常想去參加遊行,但只能再一次被媽媽送往醫院。在去醫院的路上,他問媽媽:“媽媽,真的有上帝嗎?”媽媽說:“當然有了。”他說:“那上帝爲什麼對我這麼殘忍,讓我總是和醫生打交道。”媽媽抱着他的頭,對他說:“孩子,不是上帝殘忍,他也許是在考驗你,把你磨鍊得無比強大。”

一個10歲的孩子因爲疾病,過早地懂事了,也過早地學會了堅強。因爲面癱,他不得不接受脊椎穿刺手術。其實也就是抽骨髓。別說一個孩子,就是成人也難以忍受手術所帶來的劇痛。醫生把一根針扎進他脊椎裏。他疼得大喊大叫,但他卻沒有絲毫掙扎,沒有對醫生說:“太疼了,我不做了。”做完脊椎穿刺,兩週過後,面癱的症狀消失了。但是,不幸並沒有放過這個堅強的孩子。面癱消失後,本來說話就晚的他說話有些口齒不清。每次他張嘴說話,別人都弄不明白他想表達什麼。甚至在家裏,也只有和他朝夕相處的哥哥達柳斯能完全明白他想表達什麼意思,連媽媽偶爾也需要達柳斯的“翻譯”。爲此他不得不又去令他深惡痛絕的醫院,還去上演講課。直到上高中,特納在衆人面前發言,才變得沒有障礙。

多病的童年留給他的是痛苦的記憶,還有一個弱不禁風的身體。這個體弱多病的孩子卻喜歡打籃球。儘管在籃球場上經常被別人碰倒在地,常常傷痕累累,但特納卻對籃球永遠充滿激情。他覺得在籃球場上,自己能強壯起來。由於他的身體實在太弱,沒有誰願意帶他打籃球,只有哥哥達柳斯願意和他一起打籃球。貧困的家裏沒有籃球場,也沒有籃球架。哥倆把一個裝牛奶的'板條箱固定在一根電線杆上,用鐵棍捏了一個籃球圈。這就足夠了,哥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自家後面的小巷子裏追逐着籃球,也追逐着夢想。他的身體越來越強壯,籃球技術也越來越高,高中時,就收到了俄亥俄州立大學提前錄取的通知。而在2009年的大學聯賽中,他有場均20.3分、9.2個籃板和5.9次助攻的火熱表現。

誰能想到這個被多種病魔纏過身的孩子真的變成了一個強壯有力的巨人。2011年夏天有衆多年輕人蔘加的美國NBA選秀大會上,特納以榜眼的身份被費城76人隊選中。簽訂了三年價值1200萬美元的合同。這也是NBA規定的榜眼秀所能簽訂的最大合同。專家們對他的評價是:綜合能力極強,融合了天賦、身材、爆發力、籃球智商、籃球大局意識的優秀球員。而此時的他身高1.97米,體重95公斤,臂展2.03米,原地摸高2.7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說:“別人的人生滿是故事,而我的人生卻滿是事故。不過,我不埋怨。我和媽媽想的一樣,那些疾病,只不過是命運的考驗,只爲把我磨鍊得強大。我反而要感謝它們。”

堅強不屈的名人故事 篇8

5歲的時候,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但她身殘志堅,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爲"當代保爾"。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錶彰大會,授予被譽爲"80年代新雷鋒"的張海迪同志"優秀共青團員"稱號。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視窗》、《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現爲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

1993年張海迪透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堅強不屈的名人故事 篇9

《命運交響曲》是貝多芬最傑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題是反映人類和命運搏鬥,最終戰勝命運。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寫照。這是第一樂章中連續出現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貝多芬說:“命運就是這樣敲門的。”

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也是命運最糟的一個。童年,貝多芬是在淚水浸泡中長大的。家庭貧困,父母失和,造成貝多芬性格上嚴肅、孤僻、倔強和獨立,在他心中蘊藏着強烈而深沉的感情。他從12歲開始作曲,14歲參加樂團演出並領取工資補貼家用。到了17歲,母親病逝,家中只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和已經墮落的父親。不久,貝多芬得了傷寒和天花,幾乎喪命。貝多芬簡直成了苦難的象徵,他的不幸是一個孩子難以承受的。儘管如此,貝多芬還是挺過來了。他對音樂酷愛到離不開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滿高尚的思想,又流露對人間美好事物的追求、嚮往。對美麗的大自然他有抒發不盡的情懷。說貝多芬命運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慘,實際上他最大的不幸,莫過於28歲那年的耳聾。先是耳朵日夜作響,繼而聽覺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聽不見農夫的笛聲了。從此,他孤獨地過着聾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於和聾疾苦戰。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給他安慰的只有音樂。他作曲時,常把一根細木棍咬在嘴裏,藉以感受鋼琴的振動,他用自己無法聽到的聲音,傾訴着自己對大自然的摯愛,對真理的追求,對未來的憧憬。他著名的《命運交響曲》就是在完全失去聽覺的狀態中創作的。他堅信“音樂可以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頑強地戰鬥,透過鬥爭去取得勝利。”這種思想貫穿了貝多芬作品的始終。

1827年3月26日,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音樂巨人與世長辭,那時他才57歲。貝多芬一生是悲慘的,世界不曾給他歡樂,他卻爲人類創造了歡樂。貝多芬身體是虛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強者。

堅強不屈的名人故事 篇10

華羅庚初中畢業後,華羅庚曾入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就讀,因學費而中途退學,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此後,他開始頑強自學,他用5年時間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傷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卻落下左腿殘疾。20歲時,他以一篇論文轟動數學界,被清華大學請去工作。從1931年起,華羅庚在清華大學邊工作邊學習,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數學系全部課程。他自學了英、法、德文,先後在國外雜誌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1936年夏,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進修,兩年中發表了十多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讚賞。1938年,華羅庚訪英回國,在昆明郊外一間牛棚似的小閣樓裏,他艱難地寫出名著《堆壘素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