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董仲舒

學問君 人氣:7.28K

名人故事:董仲舒1

名人故事:董仲舒

董仲舒是漢朝有名的思想政治家,他出生在一個有着豐富的藏書的地主家中,所以董仲舒從小就博覽羣書,有着很高的學識,逐漸的董仲舒的名聲傳了出去,董仲舒就趁勢招了很多的學生,因爲董仲舒學問高深,講學講的好,所以他的很多學生都成了官員,而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到了漢景帝的時候,董仲舒被漢景帝封爲博士,專門負責傳授學問。

董仲舒被封爲博士之後,他就到處開壇講學,他的學生越來越多,因爲一門心思都放在了教學上所以董仲舒一直都沒能回家,因爲這樣因公廢私的舉動,董仲舒受到了當時學子的敬佩,很多人都尊他爲老師

後來漢武帝繼位之後,大肆招賢,董仲舒也成爲了漢武帝的座上賓,漢武帝向董仲舒提出了有名的“天人三策”。董仲舒一展所學,系統的闡述瞭如何更好的鞏固皇帝的統治、論述了君權與神權的聯繫,並向着漢武帝提出了很多有實用價值的意見。漢武帝非常滿意,就把他派到了劉非那兒去當宰相,劉非是一個殘暴的人,但是因爲董仲舒是當時有名的大儒,在文人學子之中有着很高的聲望,所以劉非對於董仲舒還是比較尊重的,不敢對他有什麼怠慢,董仲舒在劉非手下當了六年的王相,在董仲舒的規勸下,劉非放棄了篡權爭霸的想法,好好的治理自己的領地,一直風調雨順。

後來董仲舒因此上奏宣揚他天人合一的學說,在奏章中大談災難,所以觸怒了漢武帝,雖然最後因爲德高望重免於一死,但是卻丟了官位,之後董仲舒就專心於做學問、教學著書,雖然他已經離開了朝堂,但是每次有大事的時候還是會有人來向他請教,所以可以說董仲舒對於當時的朝廷還是有着很大的影響。

董仲舒從小就出生在一個藏書豐富的大家庭中,他從小就聰明好學,在年少的時候,董仲舒常常一讀起書來就廢寢忘食,他的父親一面高興兒子好學,但是也擔心着董仲舒會太過勞累,就決定在董仲舒的書房邊上修建一個花園。

一開始花園剛開始修建,引來了很多的`飛鳥蝴蝶,所以很多人都去那兒玩耍,董仲舒的姐姐也常常邀請董仲舒一起玩,但是董仲舒只是專心讀書,頭都不擡一下,後來花園建好了很多人誇讚這花園漂亮,但是董仲舒就是不去玩,只是一門心思的讀書,就連中秋節的夜晚,大家都在花園中賞月的時候,董仲舒都沒去,還在和老師一起研究學問。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有名的大儒,他常年研究各家學說,對於儒家學說有着很高的造詣,而且他常常公開講學有着很多的學生門徒,所以受到了當時很多人的尊重,就連朝廷也十分重視他的意見,他一心鑽研學問,所以不喜玩樂,纔會有這麼一個三年都不看園子一眼的故事。

名人故事:董仲舒2

董仲舒,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出生於公元前179年,西漢政治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創始人。“三年不窺園”是說他少年時候專心學習、目不他視的故事。

董仲舒自幼喜歡讀書,讀起來十分刻苦。他出生在書香門第,常有客至家。客人聽說他學習刻苦,都很喜歡他,茶餘飯後,每每把他叫出問來問去。時間一久,董仲舒感到絮煩,便在後院收拾出一間書房,獨自搬進去居住。

董仲舒搬人後院,因離前院客廳較遠,客人也就很少去打擾他。幽靜的環境,使他學習更加專心致志。他給自己規定,除了推不掉的禮節事宜,決不走出後院一步。他家後院和一個大花園相鄰,從窗內就可以看到園內的百花盛開,隔着牆就可以聽到園中的鳥叫,出角門一步,就能跨人園內散心。但是這些,都沒有使他動心;不要說去花園遊覽,就連隔窗看一眼也不曾有過。父親知道後,感到這孩子很有志氣,從心眼裏高興。

有一天,一位叫安溪的朋友來家做客,當問到董仲舒的情況時,其父回答說:“搬到後院讀書去了。”

安溪道:“你後院和花園相鄰,每日花香鳥語,景緻迷人,不分散精力嗎?”

董父說:“不,他連隔窗看一眼也不看!”

安溪覺得好奇,也有些不信,便要求單獨去後院看看。董父覺得,客人有如此要求,不便拒絕,就同意了。

安溪來到後院,躡手躡腳地來到書房窗下,見董仲舒正在桌前專心讀書。安溪故意在窗外來回走動,且腳步很重,而董仲舒卻無動於衷。過了一會兒,安溪又故意咳嗽了兩聲,董仲舒還是充耳不聞。就這樣,安溪在窗外足足呆了兩個時辰,而董仲舒對窗外竟連眼皮也沒擡。

安溪心中感動,不忍心進屋,便回到前院,對董父說:“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竟然如此專心用功,實在是少見啊!”

從此,安溪每年都要來訪一兩次,而每次來訪,都要到後院去看一看;他每次去後院,都不進屋打攪,使董仲舒從沒發現過他。

一晃三年過去,安溪再次來到董家,對董父說:“今天我可要見見仲舒了,你也要和我一塊去!”董父被友人的關心所感動,便和他徑直來到董仲舒的書房,對兒子說:“仲舒,休息會兒吧,快來見過安叔叔!”

董仲舒聞言,慌忙起來見禮。

安溪笑着問道:“賢侄,你幾年沒見到我了?”

仲舒答道:“您大概三年沒來了吧。”

他的父親插言說:“其實,你安叔叔每年都要來一兩次的,但從來不忍心打攪你讀書,纔沒叫你啊!”

董仲舒聽了,急忙來到安溪跟前,表示歉意說:“謝謝安叔叔的關心!也請叔叔原諒小侄的無禮。”

安溪問道:“賢侄三年來果真沒去過花園嗎?”

董仲舒道:“小侄只知道有書,不知道外有花園。”

安溪說:“賢侄果然有志,叔叔沒有其他貴重的東西送給你,今天給你帶來一部書,算對你‘三年不窺園’的獎勵,不知你是否喜歡?”

董仲舒接過一個紅包,開啟一看,是部《春秋》,高興得跳了起來說:“幾年來想讀此書而未找到,今日終於如願以償了,多謝安叔叔!”

從此,董仲舒“三年不窺園”的事便傳開了。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下令在全國各地召集“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董仲舒以其才華出衆,第一個受到接見,並在武帝的當面策問中,第一次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論,深得武帝歡心,隨之重用,讓其出爲江都相。其後,他以《春秋》治國,推行“三綱”“五常”,爲鞏固封建皇帝的中央統治地位創立了理論根據。也就是從這個時期起,中央集權的封建思想成爲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延續了長達兩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