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不如回家種紅薯名人勵志故事

學問君 人氣:3.3W

2007年的一天,一家三口人的到來在湖南省長沙縣金井鎮沙田村引起了轟動。來人叫做彭煥新,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廣西一家期貨公司擔任副總經理,年薪20萬。彭煥新一直是村裏人教育孩子的榜樣,他是全村第一個考出去的大學生,之後又有了令人羨慕的職位和收入。可這次返鄉同以往探親不同,彭煥新居然是辭職回家種紅薯。“一定是在外邊犯錯誤了,或是哪根神經出了問題,要不怎麼別人都爭着跳出農門,而他卻非要往回跳呢?”面對鄉親們質疑的目光和父母深以爲恥的哀嘆聲,彭煥新卻不爲所動,鐵了心要過土裏刨食的日子。

不如回家種紅薯名人勵志故事

要說彭煥新做出回家種紅薯的選擇,並不是無厘頭的衝動,而是源於女兒的一次食物中毒。由於對市場的蔬菜不放心,彭家買菜都要問有沒有打過農藥,買回家的菜都要用清水浸泡兩小時才吃。然而,就是這樣小心,他們還是“食物中毒”了。當時彭煥新出現了頭暈的症狀,剛剛7個月的女兒瑤瑤反應更強烈,又哭又鬧,嘔吐,臉色發紫,全身抽搐,醫生說再晚送一會兒,孩子的生命就有危險了。這次中毒事件讓可愛的瑤瑤半年後身體才康復,從這之後,彭煥新對吃的問題有了刻骨銘心的感受,他萌生了建設農業生態園,搞“放心農業”的夢想。

一天,電視裏的一條新聞引起了彭煥新的注意。浙江大學農業專家從2000多個紅薯品種中,選育出一類營養價值明顯高於普通紅薯的“迷你”型紅薯,學名香薯,這種紅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很走俏,可以賣到每斤七八元的天價。這條資訊讓彭煥新對“迷你紅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查閱了大量資料得知,紅薯全身都是寶,在香港被譽爲“蔬菜皇后”、“抗癌之王”。而這種香薯更是不得了,雖然個頭小,但比一般品種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元素都要高,保健物質硒的含量更是普通紅薯的10倍;香薯有五種顏色,紅、白、橙、黃、紫,熟食粉糯香甜,滿口栗子香,是很有前景的綠色食品。一般的紅薯只能種一季,這個紅薯一年可以種兩季,產量高,畝產達到1000多公斤到2000公斤,而且可以加工成香薯飲料、香薯粥等一系列產品,市場需求量很大。因爲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商機而興奮不已的彭煥新又請專家到自己的家鄉考察土壤、氣候,結果發現家鄉很適合“迷你紅薯”的生長,這更堅定了他要回家種紅薯的決心。

要把紅薯做成一個產業,僅憑一己之力顯然不夠,回鄉之後的彭煥新立刻動員鄉親來種這種新品種,可任他怎麼宣傳,農民根本就不買他的賬,而且招來一片嘲笑之聲。“紅薯誰沒種過呀,過去拿它當飯吃,現在都用來餵豬,它能賣幾個錢,拿最好的地種這玩意兒,那肯定是腦袋進水了。”

別人不種,那就自己種。彭煥新拉開架子,租下了村裏幾十畝地,建立了“沃園精品紅薯種植基地”。然後一口氣花了十幾萬元從浙江買來了6噸種薯,看得鄉親們直咂嘴,他鉚足了勁兒等着來年開春,非要種出個樣兒來給他們看看。可天有不測風雲,2008年年初,一場50年不遇的暴風雪突然席捲湖南,這場雪成了所有人的災難,彭煥新也不例外,他的種薯凍壞了85%到90%。

這個冬天讓彭煥新覺得太漫長了,大棚裏的電線上都結了冰凌,每有冰凌掉下來紮在種薯上,就像是紮在他的心上。好不容易熬過冬天,一開春彭煥新就迫不及待地把寶貝一樣的種薯種進了地裏。一天一天地等,一天一天地看,等了40多天,沒發芽。請專家來看,專家說別等了,都凍死了。整整6噸種薯最後只剩下200斤完好的,想想放棄了那麼多,彭煥新真是欲哭無淚,這最後的一點種薯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雖然冰災使彭煥新經濟損失巨大,可剩下的種薯卻很對得起他的精心呵護。3個月後,到了收穫那天,吸引了村裏很多農民來看,還有人偷着拿到家裏品嚐。他們發現,彭煥新的香薯跟他們的'普通紅薯確實是不一樣,什麼顏色的都有,煮熟了不僅甜還特殊香。耳聽爲虛,眼見爲實,這下樸實的鄉親們全相信了。於是幾十戶的農民一窩蜂跑到彭煥新的家裏,爭着要種紅薯,還有很多人直接跑到了他的地裏去剪新鮮的種苗。

看着村民的積極性上來了,彭煥新樂了。爲了讓農戶有更高的效益,彭煥新和他們簽訂了購銷合同,價格是普通紅薯的一倍多,只要按照他的技術要求進行生產,產出的紅薯全部收購。

在銷售上,彭煥新也一反傳統的賣紅薯的方法,首先對它們進行分級、清洗、貼商標、包裝,然後統一賣到大城市的大超市。爲了迅速傳播市場資訊,彭煥新專門建立了商務網站,結果首批2。5萬公斤“迷你”型紅薯被長沙、上海的客戶搶訂一空,湖南一家擁有100多個連鎖店的大超市也與他簽訂了長期供貨合同,每斤售價達到7。6元。如今,彭煥新的“迷你”型紅薯已初具規模。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他的第二步計劃已經開始實施,香薯粉絲、香薯粥等系列深加工產品陸續上市。

現在已經沒有人再嘲笑彭煥新當初的選擇了,他不僅種出了夢想中的健康食品,而且收入也不再是小小的20萬年薪可比。從當初拼命讀書想離開這片貧瘠的土地,到成功躋身城市白領後,又義無反顧地回到曾經的故土,彭煥新的轉身有些讓人眼花繚亂。他的鄉親最搞不懂的一件事就是,村子還是當年的村子,土地還是當年的土地,是什麼讓彭煥新從土裏刨出了金子?

彭煥新說:“我們這個地方也有很多人來種紅薯,也有很多人賣紅薯,但是就從來沒有像我這樣子種紅薯和賣紅薯的。一些傳統農業要用一種現代的營銷理念融入其中,它才能夠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原來他在土地裏融入了知識和觀念的元素,這也許就是讀了一圈書,拿了碩士學位回來種紅薯,與土生土長祖輩在家種紅薯的鄉親的最大區別。從這個意義上說,彭煥新以他的成功,爲知識改變命運這個命題做了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