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弗洛伊德

學問君 人氣:6.56K

無奈的選擇

名人故事:弗洛伊德

1873年弗洛伊德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他積極地進行醫學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1876年,弗洛伊德進入布呂克教授領導的生理學研究所,先做研究生,後任示範實驗員。在布呂克的指導下,弗洛伊德幾年內就完成了四項具有獨創性的研究。在這期間,J.布羅伊爾(JosefBreuer)醫生用催眠法治療癔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81年弗洛伊德獲醫學博士學位。此時,他的父親日漸老邁,身體時好時壞,收入很少,家裏經濟已經拮据到只能靠喝稀粥過日子了。不久,弗洛伊德的生活發生了一個重大變化,他愛上了瑪莎·伯奈斯。爲了能同她早一天成婚,同時也爲了承擔贍養父母弟妹的重任,弗洛伊德找到了布呂克先生,希望能夠擔任他的助手。

布呂克教授語氣溫和地勸導自己的得意門生:在目前的社會結構下,研究純科學只能是有錢人的事。“你只能像所有沒有個人收入的年輕博士一樣,去行醫,去和病人打交道。”

布呂克教授的話使弗洛伊德心灰意冷。他對行醫不感興趣,他喜歡的是理論研究,並相信“透過實驗室的研究和日益增長的對人體功能活動規律的認識,我們就能夠找到根除所有疾病的方法。”

他一直指望着在大學裏度過一生,把全部時間用於研究和教學上,只有時時刻刻受到各種思想的刺激,他才感到滿足,他從來不想用競爭手段爲自己的生存拼命掙扎。然而,研究之路被貧困封死了,弗洛伊德心裏難受至極。

“一陣陣感情的`烈火衝上心頭:慚愧、憤懣、沮喪、悵惘、擔憂、失意、焦慮,一陣接一陣向他撲來,卷退時又都在他嘴裏留下了各種不同的苦味。”他在感受到不幸的痛苦與憤怒之間彷徨,找不到絲毫慰藉。

痛苦之極,他猛然清醒了,感到再也不能一味地自怨自艾,悲觀絕望了。他已經26歲了,要儘快地設法幫助父母、妹妹和弟弟,他必須爲結婚準備必要的資金。

弗洛伊德在人生道路上開始了一個新的轉折,放棄了自己最喜歡的基礎理論研究,轉向了他本來不喜歡的臨牀醫療工作。

一生的影響

1882年,弗洛伊德開始在維也納綜合醫院實習、工作,但幾乎得不到什麼報酬,他的心情很鬱悶,總感到前途一片渺茫,他必須夜以繼日地幹上好幾年,而許多東西在他看來又是毫無用處的。在漫長的歲月裏,他只能透過和瑪莎的來往書信表達他們的愛情,他不知何時才能同他心愛的姑娘結合,這更使弗洛伊德苦惱萬分。

1883年5月,弗洛伊德轉到了梅納特的精神病治療所,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梅納特是一位著名的精神病學專家,在該所工作期間,弗洛伊德深受老師高尚品質的薰陶,並受到他對大腦神經錯亂症精湛研究的啓迪,爲弗洛伊德研究潛意識及各種變態心理現象奠定了基礎。

1885年春,弗洛伊德被任命爲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神經病理學講師,後又去法國從師於沙可(Charcot)、李厄保(Liebeault)和伯恩海姆(Bernheim),這段學習不僅提高了弗洛伊德治療精神病的本領,而且更堅定了他研究精神醫學的信心。

1886年9月,弗洛伊德終於和瑪莎結婚了,這還多虧瑪莎繼承了兩份遺產。正像美國傳記作家歐文·斯通(IrvingStone)描述的那樣:“在瑪莎訂婚後的那些年裏,一個身無分文,卻又充滿浪漫情趣的年輕人的周身所有能夠感到疼痛的地方都在疼痛,而這種地方又多得不可勝數。”婚後頭幾個月他們仍爲貧困所襲擾,甚至還當過自己的手錶,貧困令他們永遠難以忘懷。

雖然久經困苦,弗洛伊德並沒有熄滅研究精神病學的熱情,作爲一個猶太人,弗洛伊德經常提醒自己“我經常感受到自己繼承了我們的先輩爲保衛他們的神殿所具有的那種藐視一切的全部激情;因而,我可以爲歷史上的那個偉大時刻而甘心情願地獻出我的一生”。

促使弗洛伊德最終成爲歷史偉人的重要因素,不僅是猶太人的血統,更重要的是猶太人所遭受歧視和壓迫的境遇,是一個心靈感到本民族深切痛苦之後的自強不息。

警世箴言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還不如弈棋,不可能再來一局,也不能悔棋。

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儲存祕密。如果他的嘴脣緊閉,他的指尖會說話;甚至他身上的每個毛孔都會背叛他。

良心是一種內心的感覺,是對於躁動於我們體內的某種異常願望的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