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美食特產>

山東濱州特產是什麼

學問君 人氣:8.97K

大家知道山東濱州特產都有什麼嗎?下面小編整理了山東濱州特產是什麼,歡迎大家閱讀!

山東濱州特產是什麼

山東濱州特產是什麼

濱州鍋子餅

濱州鍋子餅是山東省濱州市的特色小吃。鍋子餅呈蛋黃色,餅美味香。以其做法精細,食之酥而不硬、香而不膩、味鮮可口、老少咸宜而久負盛名。濱州“邢家鍋子餅”被審定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鍋子餅爲濱州傳統名吃,由清朝末年濱城西關邢業者初創,故又名“邢家鍋子餅”已有百餘年曆史傳至幾代人,近日被審定爲“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邢家鍋子餅呈長方形,以其做法精細,食之酥而不硬,香而不膩,味鮮可口,因老少皆宜而久負盛名,是最具特色的地方小吃。製作工藝是,先用水(夏用冷水、冬用溫水),麪皮上用發酵,面油煎做成。將麪粉和製成軟如糖稀的麪糰,再以三兩軟面,做成兩個小餅,中間抹上油摞在一起擀成直徑爲30釐米的雙層薄餅,然後把薄餅烙至黃色麻子花狀,中間凸起,迅速取出,置幹蓋有面墊的容器中備用。其中餡一般按每斤餅豆腐8兩,熟豬肉(成熟牛、羊、雞肉)3兩,雞蛋3個,香油1.5兩,鹽1錢,撒上芫荽末,最後把兩張餅揭開,以烙裏面爲裏在鍋內捲上餡,捲成圓筒狀,再幹鍋子內稍煎,切成兩段後即可。鍋子餅還可以捲上香椿餡和韭黃、海米、三鮮餡及適合人們特定口味的其它餡種。 “鱸肥菰脆調羹美”,麥熟油新作餅香,在製作餅皮時,要選新麥磨的面,新黃豆榨出的油以及鮮蔥,這樣做的餅出味,柔韌細膩:“菜把青青間韭苗,茴香鹽白自烹調。”做餅的餡要用剛割的韭菜、新掐的小茴香葉、細鹽等,最後支鐺(帶沿的平底鍋)煎餅,(餅的直徑爲40釐米爲宜)卷餡,滑脆餡多、鹹鮮適口、香而不膩、填饞解餓。

如今,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鍋子餅也做出了花樣。原先做皮,用小麥面,現在也可用玉米麪、蕎麥麪等,或幾種面混合。餡的原料則更爲廣泛,如蝦仁、魚丁、雞片、肉絲、薺菜、香菇、木耳等,或幾種原料調拌在一塊。原先的小本生意,也變成了品牌超市快餐。肆舍飽腹之物,成了雅堂之食、國人之品、外人之嗜。連在濱州投資的外國人都吃後連呼ok,在濱州的餐桌上,鍋子餅已成大衆食品,深入羣衆喜愛。在賓館、酒樓、大街小巷,隨處都可見鍋子餅的身影,熱情好客的濱州人也問外地來濱遊客推薦鍋子餅,使鍋子餅之名遠揚,成爲黃河三角洲甚至中國食品的一絕。老濱縣縣誌、新濱州地方誌、山東省省志中都有“邢家鍋子餅”是濱州地方名吃的記載。

濱州芝麻酥糖

濱州芝麻酥糖是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的特產。濱州芝麻酥糖以其製做工藝精細、造型美觀、營養豐富、香酥甜脆、食之不膩、芝麻濃香而聞名於世,獨具地方古色風味,堪稱美食界一絕,深受廣大消費者和國際友人的喜愛。

芝麻酥糖是濱州市的傳統產品,享譽省內外,該產品是濱城區市東辦事處常家居委會67歲的芝麻酥糖老藝人常雲鸞祖孫三代的家傳絕技,至今已有百餘年曆史,有一整套的生產工藝方式。產品特點:色澤淡黃,蓬鬆乾爽,麻香濃郁,酥脆可口,營養豐富。工藝流程:芝麻→搓皮→炒熟→壓碎→熬糖→拉條→拔絲→包裝。原料配方:白芝麻1.5公斤,白砂糖500克,麻油50克,飴糖50克,明礬5克,糖桂花、糖山楂、香料、味精少量。製作要點:搓皮、炒熟、壓碎:把白芝麻用水漂洗,搓皮後晾乾,然後炒熟壓碎,放在特製的'爐具平鍋內,爐底加火,保持60~80℃恆溫。熬糖:將白糖、飴糖、香油、香料、明礬和適量水一起放入鍋內,用微火熬20分鐘,溫度大約在250~300℃之間,糖漿表面呈焦黃色,沸騰金花時,立即倒在擦油石板上,用兩根竹棍反覆拉伸攪挑,從熬糖至拉條約25分鐘。成型:將拉好的糖坯迅速投放到芝麻鍋內,分成約40小塊,用食指從每小塊中心穿一孔,兩手反覆旋轉拔絲,隨翻隨沾芝麻,快速擰花成型。每小塊約拉10根絲,將絲放到盤內低溫晾透。包裝:每5塊裝1盒,淨重約200克。

芝麻酥糖的製作要領是用大鐵鍋炒芝麻、用木棒搗甕來脫皮,用碾把芝麻壓成面子,用天平稱(象牙稱)按計量配方,用小鐵鍋熬糖。糖的溫度因季節而變化,冬天100多度,夏天150—180度,形狀麻花型16圈、2600多個糖絲,絲細如銀絲。注意事項: 1.產品要隨產隨銷,存放通風處,防止久存吸潮。2.6步工作方法是:芝麻搓皮、炒、壓碎、熬糖、拉條、拔絲,後三步是關鍵工序。產品特點:這種酥糖用料考究,手工精細,色澤淡黃,銀絲油潤,蓬鬆甘爽。麻香濃郁,酥脆可口,營養豐富,具有地方風味。老幼皆宜食用,更是探親訪友饋贈佳品。

在濱州目前共有三家制作芝麻酥糖,常家糖坊,綠洲食品廠,糧油食品廠。素有鎮咳、健胃功能的芝麻酥糖,因富含蛋白質備受消費者青睞,更因老少皆宜,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隨着我市旅遊業的發展,外地遊客的逐年增加,芝麻酥糖已躋身旅遊商品,發展前景更爲看好。近年來,濱州芝麻糖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產品的質量,名聲進一步擴大,多次被商業部和山東省評爲優質產品,遠銷全國及世界各地。

博興千張粉皮

博興千張粉皮是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的特產。博興粉皮以綠豆爲原料,精工製作而成。特點是薄而透明,耐煮耐燉,是涼拌、烹炒和做湯之佳品。

博興縣店子鎮東鄭村是遠近聞名的粉皮加工專業村,全村275戶農民利用當地豐富的紅薯爲加工原料,用傳統手工方法旋制粉皮。綠色環保健康,具有晶瑩透亮、口感柔軟勁道、經炒耐煮的特點,被稱爲“水晶粉皮”,深受市場歡迎,常年供應濟南、淄博、東營等周邊各大超市,並銷往省外。每戶每年能生產粉皮10噸。戶均純收入8萬元,成爲農民增收致富的好渠道。

武定府醬菜

武定府醬菜是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的特產。武定府醬菜以色澤鮮豔、鹹中帶甜、甜中微鹹、醬香味濃、清香可口而馳名全國,有“仙泉居”、“福元居”、“元香齋”、“大同”、“天順棧”等醬菜品牌。

山東濱州惠民縣城,清朝爲武定府治。這裏生產的醬菜以色澤鮮豔、鹹中帶甜、甜中微鹹、醬香味濃、清香可口而馳名全國,人稱“武定府醬菜”,是山東地方傳統名產之一。武定府醬菜的生產,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早在明代,這裏的醬菜作坊就很興盛。至清朝。“仙泉居”、“福元居”、“元香齋”、“大同”、“天順棧”等醬園成爲遠近馳名的店堂商號。

明代天啓年間,惠民城內(當時爲武定州治)就出現了一些醬園商號。後有“仙泉居”、“無香齋”、“大同”等八家有名的商號延續下來。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仙泉居醬園的產品多次進貢朝廷。因惠民城爲武定府治所,故以“武定府醬菜”冠名。抗美援朝期間,武定府醬菜作爲慰問品批量運往朝鮮,受到中朝官兵稱讚。傳統武定府醬菜品種主要有磨茄、包瓜、糖包、醬桃仁、杏仁、水晶萵苣、醬黃瓜、醬花生仁、合錦菜、醬地環、虎皮菜、百工皮等30餘種。武定府醬菜之所以久負盛名,是因爲它在同類產品中具有鮮、甜、脆、嫩的特點和色、香、味、體的突出風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建立了惠民縣醬菜廠。1978年後,惠民縣醬菜廠恢復了“仙泉居”老字號,惠民鎮醬菜廠也重新起用“元香齋”商號。1997年兩廠在發掘傳統品種,整理傳統配方與工藝的同時,又開發了醬兩仁、醬三樣、多味辣菜、醬蘆筍、醬香菇等新品種,使武定府醬菜形成糖醋類、醬制類、泡漬菜、豆製品類4大系列50多個品種。2000年產量3000噸,是建國前的300倍。1988年武定府醬菜在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上獲銅牌獎。1994年以來,武定府系列醬菜被評爲“山東傳統名特食品”、“山東市場暢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