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資訊>

如何進入心理諮詢這個行業

學問君 人氣:4.19K

隨着都市人壓力越來越大,心理諮詢行業的前景也越來越好,那麼應該怎麼進入心理諮詢行業呢?下面小編告訴大家如何進入心理諮詢這個行業。

如何進入心理諮詢這個行業

如何進入心理諮詢這個行業?

近幾年心理諮詢、心理輔導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很是受關注和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想加入這個行業,做積極健康事業,可對這個行業又是那麼的迷茫,如何才能成爲一個優秀的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師是一個需要終生學習的職業,要成爲合格/優秀的心理諮詢師需要具備最基本的素養,其中很重要的三點是:熱愛學習,熱愛思考,不斷實踐。假如不以學習爲樂,只是作爲職業謀生的手段,就會有很多時候“忙”得沒有時間學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真正有效果的學習從來就是學而思的,只學不思很容易“法執”,只思不學很容易“我執”,學了很多、思到很深卻怠於實踐,就容易“空執”了。當然,也有些既不學,也不思的,可算是“固執”了。

要以較低的學習成本,快速地成長爲一名高效能的心理諮詢師,是需要特殊的學習方法的。就像不會讀書的人把書本從頭到尾啃下來,費時費力還是所獲不多;會讀書的人就知道有些書只需要把目錄仔細研讀下來,收穫已經頗豐。

本文將從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式、學習的對象、學習的結果、學習的時間、學習的目的,以及4個學習狀態,簡單地總結心理諮詢師職業學習生涯的路徑。

1、學什麼?(內容)

成爲一名心理諮詢師需要學習什麼呢?心理碩士、博士學得不少了吧,夠專業了吧:把老弗的生平研究個透,各門各家各個流派的不同學說……可不少碩博都不會當諮詢師,不僅如此,他們的老師告訴他們:我也不會哦……那麼,真正“會”的人,他們學些什麼呢?

技術?不要說“學”,把各家的招數看一遍都夠新鮮的了:薩提亞、海靈格、NLP、催眠、藝術治療……三三不盡六六無窮,無非色聲香味觸法。學技術有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體驗”,很多人只停留在這個層次,覺得這門技術很“神”(其實是自己未夠功底,解釋不到),於是到處宣揚。第二個層次是“迷學”,越迷越學,越學越迷,覺得這門技術真是管治百病呢,就成了迷信。結果只是一葉障目(甚至連那片“葉”還未真正看清呢)。第三個層次是“明理”,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一味藥,因人因時因地無時不在變化,知其藥理,便能生效。第三個層次是“不拘於術”。從見招拆招,到見招生招。技術,是可以隨心而創的。所以,學技術,關鍵是不迷信,不偏信,什麼方法都可以用。

學理論?學習理論是非常艱辛、非常寂寞,同時又非常有趣的過程,有時候一句話都夠你琢磨得茶飯不思的了,有時候又法喜不已。然而,沒有足夠的心理學理論廣度和深度,功底不紮實,內功不深厚,即使教你一套降龍十八掌,你可能連小雞都捉不到一隻。在面對紛芸繁雜的世間萬象時,由於理論模型(硬盤)搜尋“無法識別”,無法進行專業的分析處理(CPU無法工作),諮詢師就慌了亂了(死機了),也容易被扯進幻象中(中毒了)。也有另一種現象是:硬盤很大(學了很多理論),但CPU卻很低級數(用理論對現象進行概念化的能力太弱了),同樣會“死機”,無法工作。宗教、哲學、文化人類學、文學、歷史……幾乎所有數得出的學科,都有心理學的涵蓋。然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學習理論,多少才足,多深纔夠啊?可能是學多少也不足,學多深也不夠。學理論,不在於學多少,而在於能運用多少。

理論也好,技術也好,作爲心理諮詢,最終應用的還是在“人”的身上。如果只是心中有“法”,但目中無“人”,猶如手握利刃卻瞎子亂刺,危險萬分,不如不學。

我認爲,心理諮詢師最重要的學習內容是——“學人”。

學人,又分爲兩個方面。

首先是瞭解諮詢師自己。自己需要面向哪塊市場,哪些目標人羣?自己的優勢在哪裏?適合的學習方式又是什麼?(資訊接收的高效通道是什麼)是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擅長的(容易的)?還是真正對自己發展有幫助的?很多人即使有學習的熱情,也說不清楚自己爲什麼要學這個。於是,也就有另外不少人,沒完沒了地“自我成長”,總覺得對自己的瞭解還不夠,深深地陷入體味自己的感覺中去了,可惜自我品嚐正是讓人充滿快感的毒藥。(其實也可以理解爲:自我品賞,自戀的人格)如果一個人的自我成長到了忘記初衷的地步,他的成長便沒有任何意義與價值了。

第二,是瞭解目標人羣。老百姓們,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問題會產生心理困惑,他們是怎麼想的,背後的原因會有哪些,導致的後果又會有何不同。心理諮詢是對人的工作。對人的工作,只有在面對人的時候,纔得到真正的考驗與鍛鍊。諮詢師要多多創造機會讓自己走出諮詢室,透過講沙龍,做培訓(甚至上街買菜時),面向真實的生活,面向形形色色的老百姓,全身心傾聽他們,瞭解他們,與他們同在、共情,學習與人建立關係。與人的充分接觸,正是心理諮詢師安身立命所在。

學人,要知己、知彼,才能自覺、覺他。

2、怎麼學?(方式)

說了半天,好不容易搞懂自己要學什麼了,接下來,就要考慮如何學。如何學,關鍵要解決兩個問題:怎麼學是低成本的?怎麼學是高效能的?

參加一個幾天的培訓班動輒幾千甚至上萬的都有,跟的是“名師”(不見得有多少是“大師”),學的可能只是一本書裏的目錄,甚至有些連目錄都沒講全呢。只是老師講着過癮,我們聽着也過癮,錢就算花了。買一本幾十塊不到的書,裏面的內容比幾天課程下來老師講的還要全面呢。到底錢花在哪裏了,我們還沒明白過來呢。我們花大錢購買的是老師的價值,老師的名氣,頂多就附加一張參加某某名師課程的憑證罷了——這就爲某些心理諮詢師帶來了安全感。歸根到底,我們購買的,是外在價值賦予的安全感。覺得自己花大錢把N多“大師”的課程參加了十幾遭了,應該“夠資格”在這個行當裏做諮詢了。(關於怎麼樣纔算“夠格”當諮詢,下文的“如何考量”會具體闡述。)看來,花大錢買個“夠格”的感覺,還不一定真的能學到東西呢,這個成本不可謂不高吧?

要真正紮紮實實地學點本事,唯有老老實實地多花時間研讀一些心理學的核心理論和技術體系,建構完整的專業知識架構才行啊。錢不是不能花,錢更要花在刀刃上的。比花錢更有價值的是花時間,花心思去鑽研一些看似艱深卻很實用的經典,真正的大師級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很多人把這個“習”理解成“複習”,我的理解是:練習。學了,就要應用。心理諮詢的理論也好,技術也好,真正能檢驗到自己學了多少,最終還得應用在“人”的身上。只學不習,或者只習不學,都不是高效能的學習。我們要不時問問自己:我們創造了多少機會讓自己把學過的東西實踐出來?

怎麼學?培養閱讀眼光,涵養專業底氣,在實踐中磨鍊自己的專業水準。

3、向誰學?(對象)

心理諮詢流派衆多啊,教人如何做諮詢的老師也是有的,向誰學呢?有的學哪個老師,就拜倒哪個,暈暈乎神神乎,莫不是着了人相,是:一師障目,不見衆山了。有的.學哪個老師,先拜倒,等到“自覺己圓”(覺得自己把那個老師的東西看穿了,學到手了),就開始PK一番,到處宣揚那個老師也沒啥子了不起的嘛。嗚呼!是人,總是有侷限性的。先把老師當神,然後發現老師不過也只是人的,估計是先把自己當成猴子,後來發現自己也可以是人/或者神的了。這些人,莫不是着了壽者相我相了。

所謂“師”,是非“師”,是名“師”,而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現實是:我們對老師,似乎總有一定的“忠誠度”,覺得學了這一家的,跟那家學就不太好了吧(老師會不高興了吧),關注的是老師的感受,不是對自己學習有益的目標。另一個現實是:我們對能成爲自己老師的人,定義的標準太高了。覺得很多人都是那麼一回事,哪配得上當自己的老師?呵呵,自戀的人格又來了。

取法乎衆,方能適得其上。只跟一個老師學,是以偏概全的,難以青出於藍勝於藍。

有多少人能成爲你的老師,反映的不是你的水平,而是你的“心量”。

取法乎衆,需要很大的“心量”;學到多少,取決於願意付出多少“心力”。

4、如何考量?(結果)

心理諮詢師的學習由誰來考量?標準如何?有心理諮詢師諮格證的諮詢師全國超過32萬呢,絕大部分都不敢說自己就有專業能力從事心理諮詢。所有對人的工作,都是最難考量的。

心理諮詢師的學習要多深入,有多深入。考量的難點不在於“深入”,而在於有多少能“淺出”。清清楚楚地講出來,明明白白地做出來。白居易寫的詩,據說能讓老嫗聽懂了他才滿意。曲高和寡,只爲滿足自戀的需要,不是面向人的工作誠意。

看似淺顯,其實大有深意。所以,很容易發生誤會:不懂的外行人,覺得心理諮詢只是“聊天”,看不到諮詢師平白無奇的語言背後的功力;不懂的內行人,覺得來來去去只是提幾個問題,做些小動作而已,很易學到家的。

心理諮詢師的學習考量還得放到講課中,諮詢實戰中,別人一問就見真章,自己是否能深入淺出地讓人明白?是否能講到、做到?這兩條標準我認爲比較實在。

5、學習的時間?

發達國家對心理從業人員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在美國,心理諮詢與治療的專業工作者必須具備哲學博士或者教育學博士學位,它已包括了對專業人員的心理專業水準的要求。不僅如此,還要受過專業訓練,100個小時的督導,300個小時的個人體驗。而在成爲正式治療師後,仍要定期進行督導和治療。在歐洲的某些國家,一名諮詢師或者心理治療師至少是碩士,要學習5年到7年,最後一年就要投入臨牀實習訓練。畢業後必須先去醫院或者診所做不拿工資的助理工作人員1年到2年後,纔可能做正式的心理諮詢或治療專業工作者。

不用說要付出的努力有多少,光是必須的學習時間,就已經夠雷人的了,這叫專業保證。

咱們的專業保證又有什麼?個把月的培訓一紙資格證書?!這樣的諮詢師,面對來訪者不焦慮纔怪呢!

專業保證,還不一定能保證專業呢!

心理諮詢師沒有一定量的學習時間,還真無法保證專業。學得、想得比你的來訪者要多,你就能試着爲他做諮詢了。需要多少時間?難說。學習的底子,學習的速度、悟性因人而異,迷時千卷少,悟來一字多。學習的態度、方法不對頭,會南轅北轍的。有“明師”的指點,站在別人的肩膀上,總會看得遠一些的。

同時,諮詢師的學習也是無法以單位時間進行計算。看電視劇、廣告、聽人說話、上Q灌水,閱讀時、寫作時、默默時…….莫不是在學習、思考。有時候,會患上“思考強迫症”的。所以,也要學會強迫大腦休息,勞動勞動,活在當下。

6、學習目的?

我們爲什麼要做心理諮詢師?

“因爲別人說我善解人意”。成爲心理諮詢師究竟是自己的內在價值追求,還是爲了獲得別人的讚美肯定?是把別人的外在價值內在條件化了。

“助人自助”?抱着“我要助人”的心,絕對做不好心理諮詢。把來訪者成長的責任都背成自己身上了,還能輕鬆上陣嗎?很快就枯竭了。

“因爲門檻低又賺錢”?呵呵,賺錢?奔着賺錢的目的投身這個行業,除非有很強的商業運用能力,否則,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只是看上去很美,不容易啊。

爲的是解決自己的問題?因爲向誰做諮詢都不可靠,唯有自己一邊學習,一邊解剖自我了。諮詢師的關注點只在自身,無法做好諮詢。如果只爲解決自己的問題,大可不必多費周章考證學習什麼的,好好選擇個人成長體驗的輔導,或者學習信任別人,找個有緣的心理諮詢師助你瞭解自我,更爲切實有效。

再問:我們爲什麼要做心理諮詢師?

7、學習的4個狀態

第一種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謂:人不學,不知道。從不看書,很少思考的人,看上去總是自信滿滿的,其實是自負,是“固執”。看了一點書,學一了招半式,未知其所以然就顯擺的,早已貽笑大方呢。不知道自己欠缺什麼的人,想要引導他學習是非常困難的。

第二種狀態:知道自己不知道。這種人的學習目標明確,學起來是最有效率的,成長也非常快。知難不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就是了。只是,你不知道的有很多很多,如何選擇,還得首先對自己要有一定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路。這樣就知道輕重緩急,懂得取捨了。

第三種狀態:不知道自己知道。懷着謙卑的心態學習,是需要的。但一味地謙卑,總覺得自己學得還不夠好,其實是自卑。謙恭,就可以了,用不着卑。永遠在學習中,只要不出手,便能保個“不敗”。自卑的人,沒有試錯的勇氣。

第四種狀態: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的優勢,同時也知道自己的侷限性,欣賞自己能做到的,承認、接納自己不能做到的。有這個心態,就可以一邊學,一邊做了。能做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需要有一定的理論功底和完整的知識架構的,還要有對自己清醒認識的勇氣,這樣才能判斷出哪些自己能做,哪些不能做,有哪些人可以做。這個,就是轉介了。成功的轉介,就是成功的諮詢。

心理諮詢師職業學習的路徑,是路漫漫其修遠兮,不僅要上下求索,最重要的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