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學與生活>

心理學的光點

學問君 人氣:1.2W

心理學的建立是一段很長的歷史。下面心理學的光點是小編爲大家準備的,希望能幫到大家。

心理學的光點

從前心理學就像浩淼的宇宙中的一處空間,我們的成員置身其中,對它的巨大感到驚訝,對它的美妙充滿好奇,對它的神祕心生迷茫。我們對它都有差不多的感受;“認識心理學已久,但總像霧裏看花,感覺美卻不甚瞭解。”“它的多元,它的神祕,讓人們在探索它的路上總會邂逅不同的驚喜。”“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源於生活,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影響生活現在及未來的微光。”

以下,使我們初入心理學的小小體驗。

“心理學有一段很漫長的過去,但是隻有一個短暫的歷史。”便是因爲人們從很久以前就明白心理與人們各項機能以及人類的行爲、情緒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但是心理學真正開始被研究,卻僅僅是從龐大的現代科學體系中長出的新芽,就算是回溯到一百年前,它也僅是一棵稚嫩的小枝條。從工業革命後社會科學興盛,心理學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它的發展又是極其迅速的。心理學與生活,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與人類自身發展之間的關係被充滿智慧的各種學者發現並將這些聯繫運用於人類發展與社會進步,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收益。更令我們感到高興的是,心理學近期的研究都能很大程度的影響記憶運作機制後就能更高效率的學習。除了學習上對我們的影響,我們也會迷迷糊糊的感覺到它在生活和社會中對我們的認知,行爲,情緒和意志方面的表現產生了巨大的能量,決定了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的人生軌跡,我想,這便是很多心理學家愛說的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也是普通心理學課上老師給我們簡單介紹的“知情意”。用老師簡單而生動的例子理解心理學時,我們都很快地記住了“知情意”所代表的含義。知是“認知”,分析“知”時,還應該代入心理學的另一個重要概念:人們的精神上分“本我”、“自我”與“超我”,本我是人最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屬於快樂原則;自我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現實原則會暫時中止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

理解重要概念後,回到“知”,認知也導向了我們的某種行爲。老師用最常用早操舉例;我想說說吃飯。本我的自己有飢餓就想吃慾望。晚上十點餓了,本我就想去食堂擼串,本着快樂原則,他是會去的;但是,自我要處理現實中的事情,去中止快樂原則,比如說,他會想;“我吃了o不ok啊?!??會不會變回包子?!!!(包子),我口袋裏有沒有錢?!!!!!!!!(蘇蘇),我吃飽了會不會睡不着覺?!!!!!!!!!(西瓜)”,然後,也許在權衡中他就不會去吃。已經不會動用超我(除非他想;“自律使我快樂?!!”)這樣,“知”可以說是包括認知和所導向的行爲的。而“情”是“知”後衍生的情緒情感,也會不會影響行爲本身,但會影響行爲的結果。再把餓了這件事拿出來,本我餓了後可能會精神恍惚,眼前飄一堆的雞腿雞翅,他放棄,覺得自己犧牲好大。然而,如果這個時候超我出來了,他就覺得自律是我快樂,把不去食堂的時間拿來學習,不去擼串的錢拿來買雜誌!可以按時安睡有一個良好的作息,這個時候他就會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同樣是不去食堂,效果卻不一樣。所以瞭解你自己的情緒後及時做出調整是很重要的。最後一個“意”是“意志”。它跟“情”很像,但是它總是比“情”後面出場,需要動用它時,大致就是超我出現了。超我本着完美原則希望你自律,用意志頂着飢餓的慾望,戰勝自己就是戰勝世界!

知情意”說起來簡簡單單的三個字,貫穿着我們所做許多事情,所做出的很多選擇。瞭解心理學中的這個知識,就好像是從前置身於心理學的一個廣闊空間中,看到了一個光點,它會讓我們開始從迷茫中抽離,開始向一個大方向走去,與看到這個光點的向着同一個方向走去的人們相遇、相知、攜手並進;它會讓我們從驚訝這個空間的巨大,到了解這個領域的浩淼後覺得自己無知以致更無知;它會讓我們在感受到它的美妙後,便像個心理學海洋中的小小海綿,不斷的'去吸收水分。

從這三個方面去調節之間的平衡,是有希望影響一個人的。關於認知,一個人在長期經歷下形成的認知體系是難以改變的,這基本已經固定了我們面對某件事的思考模式。從心理學方面努力的話,最好是引導一個人能更加全面客觀的審視某事。再就是情緒,情緒是容易被感染和相互傳遞的,處在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中能讓人心情自然愉悅,但是心理學不會去主動營造一種集體感情,這樣的話就比較像故意牽引人心的邪教了。它會選擇一個特定的環境激勵一個人去自己尋找自己的本心,和自己交流,當然更嚴重一點的情緒失調如抑鬱症要尋找的就是迷失的自我,然後帶它走出太陽底下的陰影去看到更廣闊的光明。最後是意志,事實上,很多人對自己的意志是不堅定甚至不明確的,很多時候我們的意志就是隨衆的,我們基於意志做出的選擇有可能完全是我們在某件事上的不得已。心理學可以從一個人特定的實際出發幫助他自我建立健全的人格意志,雖然他有時候也不得不向意志妥協,但這也是他爲人處事一個基本準則。“知情意”確實難以所有時候都統一,但是我們可以協調它們,然後對事做出的選擇也許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