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學與生活>

每天做兩件自己討厭的事對靈魂是有好處的

學問君 人氣:1.24W

《月亮和六便士》裏有一句話:“每天做兩件自己討厭的事對靈魂是有好處的。”

每天做兩件自己討厭的事對靈魂是有好處的

比如堅持工作日早起,儘管我想跟牀談戀愛;比如去承擔一個新項目的責任,儘管我想說“不”;比如儘量得體地跟人 social,儘管我不太感興趣;比如努力工作維持生計,儘管我覺得賺錢這件事本身就是悖論……

時至今日,我覺得還是頗有成效的。至少,它改變了我的思維習慣:把“不”作爲事情的起點,而不是看做結束。萬物至此皆成長。

我在金融行業學到過很多東西,比如金融的本質在於經營風險,關鍵在“什麼不該做”。一筆業務,如果公司現在的能力無法匹配相應的風險,直接 say no 就可以了。

但是,說“不”很容易,如何突破這個“不”,把不可能轉化爲自我增進的契機纔是真正的挑戰

這需要突破自己的“不情願”、“不會”、“不懂”,突破客觀條件的限制,突破自己對結果不如人意的“害怕”。事情本身不會變得更困難,逃避纔會。

我是一個不喜歡在公開場合講話的人,在擔任公司主管之後的第一次新員工入職培訓上,領導安排我講一堂課,我第一反應就是拒絕:“李主任對這塊更熟悉啊,萬一我講的不好,或者不對,影響多不好。”

“而且,多丟人。” 我內心默默地加了一句。

“這是你工作職責的一部分。你早晚得講,也必須講好,除非你不做這個主管。”領導駁回了我的拒絕。

這個社會很現實,你要生活得好,就得有資本;你要有資本,就得有東西拿的出手;你得有東西拿的出手,就得不斷學習和成長,而成長,就發生在一次次同變化和“不”的交鋒中。如果做不到,大概也只能過“差不多”的日子了。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 Dr. Carol Dweck 的研究指出,那些習慣對超出自己現有能力或者意願的事情說“不”並安於自己糟糕表現的人,一般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即Ta認爲人的能力與生俱來,缺乏反思和學習的動機。

與之相對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爲能力可以透過努力提高,哪怕一時 say no,TA 對於自己能否做到仍然非常感興趣,並把上一次結果作爲學習的新起點,爲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挑戰做足準備。

這也是爲什麼同樣工作五年,有人成爲行業專家頗具影響力,有人庸庸碌碌可有可無;面對生活的動盪,有人把握機會建功立業,有人早早放棄一蹶不振……

差距不在於我們會多少東西,而在於我們突破了多少”不會"的東西。

沒有人生下來就什麼都會,世界也不會只給你剛剛會的挑戰,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事物更新這麼快,前一秒的經驗瞬間過時,難道坐等淘汰嗎?

後來,那堂培訓課我還是上臺了,準備過程中的忐忑自不必說,課前三天我幾乎每晚失眠,30頁的'PPT我基本能夠倒背如流,講稿改了不下10遍,成稿也是厚厚的一沓。所幸,那堂培訓課起碼是合格了。

其實站在臺上發出第一個字時,我發現自己並不緊張,反而找回了當年在辯論場上談笑自若的篤定和自信。

之後我才明白,有些門檻必須由自己邁過去,哪怕跌跌撞撞,信心不足,最最重要的是得勇敢去面對,然後爲了過這個坎兒所付出的努力,會讓你打心底爲自己驕傲。

人生就是一個接一個的難題,若沒有迎難而上的勇氣,下次遇到依舊會束手無策。你可以說我不會、我不懂、我不敢,但是說了“不”之後呢?不是將它拋之腦後,而是追根溯源,找到讓自己抗拒的源頭,然後對症下藥,去解決它。

生活對你說“不”,不是爲了讓你學乖,是爲了讓你努力贏得一個 yes!生活準備了那麼多你不喜歡、不情願、不會、不瞭解、不容易的事,就是爲了讓你變得更好、更聰明、更強大。

我們已經是成年人了,面對變化、困境或者不如意的時候,總有一定的自學能力:

(1)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人”身上學習。在自己的圈子裏蒐羅該領域內的專家,直接向他們請教,比如你的老闆、導師,或者那些優秀的同事、朋友。

(2)嘗試與不同圈子的人建立連接,構建社會網絡。之前看過一個分享,一個人透過與不同實驗室、科研組的人交換論文,自己收穫了一大摞相關的論文。

(3)利用互聯網的便利,在線上約見行家,或者參加線下的技能培訓工作室,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解決方案,補足短板。

(4)如果你要學習一個新知識,找到這個領域經典的論述著作或教材(不要在網上亂搜論文)以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你會較快地入門。同時,提前準備好筆和紙,學會記筆記,並且在閱讀之後,形成書面的總結報告,以文字形式梳理自己的心得體會。

(5)如果你要學習一個新技能,入門之後,找一些經典的案例去分析,總結出適用於自己的乾貨。比如自媒體運營,找幾個不同風格中最top的號去研究,學習它在內容撰寫、互動、排版、延展等方面的特點。

當然,實踐是檢驗一切學習成果的標準。爭取每一個能用上學習成果的機會,“在開口說話中學會如何講話,在跑步中增長奔跑實力,在幹活中提高工作技巧,在愛中學會愛”,很多“不”自然而然就變成“能”了。

當你有心透過行動把“困難”轉化爲“可行”,你纔會有不斷精進的可能。令人欣慰的是,一旦認識到“不”是一種下意識的逃避,這本身就是進步。最終要不要成長,是不是現在就迎接挑戰,決定權在你。

TAGS: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