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學書籍>

涉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心理書籍《你不知道的自己》

學問君 人氣:2.53W

書名:你不知道的自己

涉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心理書籍《你不知道的自己》

作者:曾奇峯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

內容簡介:書的作者自序非常好,文筆優美,富有哲理。 正文都是點滴的感悟和評論,很少心理學的專業術語,涉及婚姻、教育、個人心理健康等方面。有案例,有分析,有建議,是一本普及心理學知識的好書。

書摘:

1、因爲情緒是可以傳染的,所以在人際關係中,快樂是一種禮貌,而憂傷是一種不禮貌。

2、這個世界上,真正值得恐懼的事其實很少,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是自己被自己嚇着了。大多數恐懼,來源於我們的想像。

3、當我們煩惱的時候,做一點能很快活的結果的容易事,並充分享受由此帶來的小成就感,也許是對抗煩惱的一劑良藥。

4、人際交流的目的,就是要愉悅別人和愉悅自己。

5、我們可能已經輕視了他人而不自知。而且,所有的人都會在輕視他人時很遲鈍,被他人輕視時很敏感。

6、人哪怕有一點輕視之心,那他若不是被泥潭所淹沒,就會變成淹沒他人的泥潭本身。

7、孩子的情感能力,主要是從母親那裏學會的,而與人打交道的社會性能力,主要是從父親那裏學會的。

8、其實那不是真“憨”,而是一種厚道,一種聰明到了極致之後而不再仰仗聰明的從容、自信和本真。

9、聰明易,厚道難,既聰明又厚道則更難。對一個已經很聰明的'人來說,努力做一個厚道的聰明人,那應該是一種更加聰明的聰明。

10、對一個人最嚴厲的懲罰不是枷鎖,也不是牢獄。最嚴厲的懲罰是:給他一面鏡子,讓他看看自己是怎樣一個人。對一個人最高的獎勵不是金錢,也不是桂冠。最高的獎勵是:給他一面鏡子,讓他看看自己是一個怎樣一個人。

11、讓我們近一點吧,因爲我們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不要近的分不清哪個是你,哪個是我;或者我們互相離遠一點吧,但是不要遠得在我們彼此需要愛的時候,聽不到對方的聲音。

12、在表達上,簡潔是一種非凡的能力。把複雜問題簡化的能力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心靈之謎。

13、孤獨實際上就是跟自己的關係,自己跟自己交流。對於一個內心和諧的人來說,這種交流可以是很愉快的。內心的和諧是指,我們各種心理的力量之間,沒有發生激烈的衝突,或者說我們的看法、情緒和行爲之間,沒有互不相融的戰爭。

14、善良不是一種願望,而是一種能力。一種洞察人性中惡的能力,一種把他人的痛苦完整地理解爲痛苦的能力,做一個人最重要的,也許就是學習善良。

15、規則本來應該是爲人類的幸福服務的,但遺憾的是,人類經常會把規則看得比人類自己都重要。

16、在人性與動物性之間,得與失的取捨,是人類永遠的兩難處境。

17、把這些瑣碎先算記清楚了,纔可能有時間和精力算計其他不瑣碎的事情。

18、學任何東西,最重要的是心當存高遠。高遠的心會覆蓋人力所能及的一切領域,並指引你所向披靡。

19、沒有競爭的友誼是不存在的,友誼只不過是競爭的緩衝劑和潤滑劑而已。

20、當你知道什麼最重要時,做出選擇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你在活着”這樣一個基本事實還需要有人來提醒,那大約是因爲自己在很多時候是在爲自己以外的某些東西活着。這樣的一種活法,縱然是真的長生不死又有何益?人生只有一次。自己在活着的感覺,是使人生變得更加真切充實的清醒劑。

21、理解是在你疼痛的時候給你一粒止痛藥,體會是陪着你一起疼痛,一起流淚。我們理解了一個人,就爲操縱這個人提供了前提,而我們體會了一個人,我們就會與這個人融爲一體了。

22、如果“好事”好到了遠遠超過理想的自我,麻煩也就隨之而來了。最大的麻煩在於不相信,也就是不相信自己竟然配得上這樣的好事。

書評推薦:

這是一本瑣細的書,這也是一本奇妙的書。

說瑣細,是因爲書中一篇篇文章所涉及的,大多數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大惹眼的細節,譬如:

下雨天,大家爲什麼都打傘;一些聰明人爲什麼就是學不好外語;

男人爲什麼喜歡“狐朋狗友”而“忽視”至親摯愛的太太;

按順序洗衣服的心理意義;……

說奇妙,是因爲作者從容淡定地用最普通的語言,揭示了這些司空見慣的現象的背後的那部分內容,而這部分內容,是“你不知道的自己”所完成的。

就是說,雖然你認爲你是因爲某某原因才做某事的,但實際上真正的原因是不爲意識上的你所知道的,而是由被你忽略、被你壓抑的那部分你所控制的。譬如:

大熱天趕上下雨,你像模像樣地打上傘,但回到家裏,把傘一扔,進浴室裏痛痛快快地衝了冷水澡,接着又把衣服扔到洗衣機裏。

那麼,爲什麼非得在下雨時打傘呢?爲什麼不痛痛快快地淋一場雨呢?

作者的回答是,讓我們打傘而不讓我們淋雨的,是我們想象出來的一些恐懼,或者是怕被淋病,或者是怕與衆不同而被人議論———作者一次淋雨,就被人議論“這是不是一個瘋子?”

這些分析儘管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並不知道你爲什麼不敢淋雨。

書中另一篇文章講到,一箇中文教授的女兒學不好英語,對這個問題,我們習慣的看法是,她可能缺乏語言的天分。但這本書告訴我們,這是因爲她潛意識深處認爲,學好英語是對中文教授父親的攻擊。等明白這一點後,她學英語的心理障礙就很快消除了。

這位女士是學心理學的,但她也一樣有她“不知道的自己”。

大大小小的心理問題都源自對真相的扭曲,但要穿透我們自己製造的心理迷霧,並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優秀的心理治療師,就有一種特殊的能力,能在彷彿不經意的一瞥中,洞見到我們生活中的心理真相。

這本書的作者曾奇峯,正是國內最優秀的心理治療師之一。因爲他罕見的洞見力,因爲他的文字風格,讓這本幾乎全是寫凡夫俗子的生活瑣事的心理學著作,成了一本妙趣橫生的書。

可以說,這是我所讀過的國內最好的心理學科普著作。無論你是專業人員,還是心理學愛好者,或是對心理學不甚感興趣的普通讀者,相信這本書都能給你不少啓迪,它一定會幫助你更清楚地認識“你不知道的自己”。